06.16 這條通江百年老街 述說著南充的傳統文化及歷史

這條通江百年老街 述說著南充的傳統文化及歷史

畫家周興龍筆下的孔邇街。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文廟是紀念和祭祀孔子的祠廟建築,是古代儒學教育的殿堂,是傳承中國文化的標誌性場所。在南充順慶區南門壩有一條街,它因鄰近文廟而得名孔邇街。

孔道立人 行遠自邇。孔邇街為百年老街,在這條通江街道上,刻印下了許多歷史痕跡。這條街也是順慶城富有文化內涵的街道,彰顯著南充這座城市的厚重文化底蘊,述說著南充的傳統文化及歷史……

孔邇街 因鄰近文廟得名

南充具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歷來為都、州、郡、府、道之治所,這裡文人雅士輩出,文化鼎盛,標誌性文化建築眾多,在民國初年,南充還有“九宮十八廟、三庵不出城”之說。如今“九宮十八廟”大多數已拆除,除部分作為地名留下來,大多宮廟難覓蹤跡。而其中的一宮一廟就位於孔邇街,一宮是指南充文昌宮,一廟是指順慶府文廟。

南充順慶城區舊時有府、縣兩座文廟。舊志中說“府廟宋慶曆中創建”。明初城址南移,洪武九年(1376)重修順慶府文廟。後由於朝代更迭和社會動盪,多次遭到損毀,明嘉靖二十二年補修,天啟年間再重修,康熙十年(公元1671)知府李民聖又重修府文廟。

舊時的文廟朱牆碧瓦,飛簷翹角,歇山式結構,廟內寬敞,兩邊有香坊、禪房,大成殿中央是孔夫子的高大塑像,旁殿裡還有神態各異的眾神像。每年孔子誕辰日前後的幾天,一些大紳士就出面牽頭南充地區的各學校,籌備資金舉辦“孔夫子大會”,吸引八方來客,文廟內熱鬧非凡。

“舊時文廟內有崇賢祠、名宦祠、鄉賢祠、忠義祠,供奉著歷代大儒、為國為民典範等。”順慶區地誌辦主編卿遠明說,當年的文廟不僅是傳承文化傳統的場所,也是對青年書生進行理想教育、傳統道德教育、愛祖國愛家鄉教育的重要基地。

據《南充市志》記載:孔邇街因鄰近順慶府文廟而得名。卿遠明介紹,邇,近的意思,取名孔邇便是說距孔聖人很近的意思。

除了順慶府文廟,在孔邇街南側,曾經還建有文昌宮。文昌宮是文人學士舉行吟誦詩文等文化活動的場所。如今,文昌宮早已被拆除,只留下一條狹窄的文昌巷供後人回憶。

重建文廟 再現千年古斯文

上個世紀50年代初,文廟保存完好,政府在文廟設立公立小學,即現在的孔邇街小學。據孔邇街小學一位老人回憶,當年在學校操場的南端,一道石牌坊(欞星門)矗立於教師辦公室與教室之間的通道上,穿過石牌坊,便有一個水池(泮池),池上有三拱石橋(狀元橋),每座橋有三個橋洞,穿過橋就是氣勢雄偉、金碧輝煌的正殿(大成殿)。殿的地基高出地面一米多,正面有三個地方可登殿。正中處是坡度約45度的方形石雕,上面精刻著二龍戲珠。大殿四角是四根直徑約60釐米的仿銅大柱,上面精雕著滾龍抱柱,支撐著殿頂的琉璃瓦。

1983年3月8日,南充文廟被列為南充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南充撤地建市後被升格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然而在1999年5月,被稱為南充古建築驕傲的南充文廟,大成殿西面屋簷突然垮塌。事發後,市、區兩級文物部門採取積極措施,然而,南充文廟的保護最終以失敗告終。幾年後,文廟最終還是被拆除了,拆下來的物件被妥善保存,等待重建。

在順慶區政府的不懈努力下,2011年4月,南充文廟正式開始復建,遷址桑園路與紅光路交界處。至此,南充文廟拆下來的物件,重新登上歷史舞臺。2013年9月28日,孔子誕辰日當天,南充文廟正式開放。

6月7日,記者走進南充文廟,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高大的萬仞宮牆。萬仞宮牆又名照壁,壁面嵌蓮瓣花紋狀的通透式窗欞,簷部為五脊歇山灰筒瓦頂,脊部裝飾古典圖案。繞過萬仞宮牆,走進文廟的大門———欞星門。穿過欞星門,來到泮池前。泮池依古制,有半圓形流水,泮池上修一橋,稱之為“狀元橋”。走過“狀元橋”,踏入大成殿,孔子塑像位於殿內正中。走出大成殿,四周還有崇賢祠、東西廡殿、廂房。據介紹,這些偏殿主要用於供奉先賢先儒,陳列孔子文化歷史資料及開展學術研究。

每年孔子誕辰日,順慶文化部門和孔邇街小學都要在文廟內舉辦“祭孔大典”大型紀念活動,通過音樂、舞蹈、朗誦等形式,集中祭祀孔子,表達“仁者愛人”“以禮立人”等思想。

孔邇街小學 延續孔子思想

孔邇街小學於1904年在文廟舊址處成立,原名南城小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更名為孔邇街小學。2013年初,孔邇街小學擴建,新建5層教學樓,可容納1000多名學生。

走進學校,處處可見與孔子有關的文化符號。大門右側分別是“子路借米”與“程門立雪”經典故事的青石浮雕,意寓傳遞“孝敬父母,仁之本也”和“尊敬師長,以禮待人”的“仁禮”精神。來到教學樓,一尊孔子雕像十分醒目,花崗石底座上雕刻其生平簡介,其後的背景牆是凸顯孔子“仁禮”思想的浮雕牆,上面刻有“孔子杏壇講學”和“孔子周遊列國”的場景,同時,將“仁”“禮”二字的各種字體與代表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圖案符號進行組合展示,充滿了文化韻味。

走在孔邇街上,兩邊是現代化的高樓,街上車水馬龍,誰還記得“宮”“廟”呢?孔邇街小學內不時傳來琅琅讀書聲,或許可以想象當年文廟內的繁盛之景,雖然文廟已經遷建,但是孔子“仁禮”的精神卻依然在這個小學延續。(記者 楊曉江見習記者 湯鵬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