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6 李嘉誠為什麼到今天才退休?

李嘉誠為什麼到今天才退休?

今天,一代巨人李嘉誠落幕,對於這樣的超人,我斷然是沒資格去評價的,只能說點自己的感悟。

超人自己說過早就想退了,為什麼到90歲才退休呢?

我們都知道,從2013年7月開始,李嘉誠就開始出售大陸和香港資產,一直到2017年12月,據不完全統計,這四年多的時間,李嘉誠家族賣掉的資產總共有1700多億港元。而與此同時,李嘉誠把錢投向了處於復甦中的歐美髮達國家,一路向西,實現了資產的轉移。

也就是說直到如今,李嘉誠才大概完成了他“西進東退”的大戰略,而在這一戰略部署未完成以前,李嘉誠不能退休。

今天,在退休會上,超人對撤資一事是這樣回應的:

‘’撤資是一個不能夠自圓其說的講法,我賣了什麼,錢是回到香港,再去投資,這些錢永遠永遠是屬於公司的。難道賣點什麼就是撤資?有同行把很多資產全都賣了,卻沒有人說他們撤資。有些資產我們賣掉,也有些我們買回來,比如我們這兩年在香港有新建超過1000房間的酒店,還有荃灣的商場,都是買來收租的。有些人就是專門打擊知名度高的人,說我撤資,其實除非我賣出股票,那才是撤資。你去北京看看東方廣場,我們是最大的股東。‘’

李嘉誠自己不肯承認撤資,也對外界說他跑了感到很委屈。但資產從東方向西方轉移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他是一個商人,本無可厚非,只是他的動作,太具有風向標意義,因此常常引發恐慌。

我們該如何看待呢?櫻桃認為有以下幾方面因素:

第一,過去這20年來,是中國大陸房地產的黃金年代,說實話,李嘉誠在大陸的房地產開發實力遠不如大陸企業,因為李嘉誠的開發模式,並不適合內地市場。他靠的是囤地捂地,比如上海世紀大道,2005年1.2萬/平米拿的地,捂了十年,2016年以7.5元/平米賣了200個億,2007年在陸家嘴以1萬元/平米買的地,2013年以8.2萬元賣給了交通銀行,買了地不急於開發,賺的是土地升值的錢,而內地市場這麼大,想要做大做強的房企,走的都是快速週轉的開發模式,靠囤地賺那點升值的錢,肯定是做不大的。所以李嘉誠一來內地做房地產,就有點水土不服了,也做不大。其次,連萬科當時都認為中國房地產已經從黃金時代進入白銀時代了,中國房地產泡沫論從來就沒有停歇過,也許李嘉誠是擔心泡沫破滅,不看好中國樓市,我們也無從得知。

第二,其他李嘉誠喜歡投資的產業,比如基建,能源,鐵路客運,清潔能源,發電,這些行業,在內地都是國企央企壟斷的產業,李嘉誠是進不來的。

第三,香港的市場畢竟有限,而且跟內地的聯繫越來越緊密,甚至這幾年內地房企都跑去香港搶地了,2016年勢頭最猛,比如2016年5月到2017年2月底期間,內地房企在香港購入的9塊土地,成交金額約合455億元人民幣,佔香港賣地總價的50%,五礦、龍光、恆大都在香港耗資數億拿地,內地開發商已經財大氣粗,香港的房企甚至被擠到國外去了,李嘉誠想要做大,也只能往國外走。其他那些什麼正直因素,不在我討論的範圍內。

第四:李嘉誠在他六七十年的投資生涯中從來沒有失敗過,也許2018不會有十年一次的金融危機,但萬一推遲幾年發生了呢,他如果沒有防患於未然,在他所剩不多的歲月中,留下敗筆,也將是他的遺憾。李嘉誠就像諸葛亮,充滿了智慧,但是投資經歷也是“諸葛一生唯謹慎”,穩紮穩定,步步為營。

通過這幾年的騰挪,李嘉誠算是圓滿完成了他的計劃,在他有生之年,拆除了可能暗藏的風險,堪稱完美。假如他沒在加強外匯管理之前賣出內地資產,他的錢就出不去,他也就沒錢去抄歐美資產的底,他要想的是如何為旗下的上市公司尋找更優質的資產,潛在的穩定的增值資產,而不是已經處於高位,隨時面臨爆破的高風險資產。

今日下午,在長和系的2017年財年業績會上,櫻桃截取了李嘉誠關於房地產的論述,超人只講了香港,沒有談到內地:

“香港樓價是否已經見頂,不敢講,但過去一兩年香港樓價高了一倍,香港的樓價與一般居民收入脫了節,需要多點公屋、居屋,令普羅大眾不會有住的困難。假如一個人有足夠的錢,買房自住絕對沒有問題,即便樓價跌,自己住仍然沒有問題。可能未來利息會加上去,但是目前看不會加到離譜,加2%至3%已經不得了。”

時代不同了,香港的房價與1998年早已不可同日而語,香港房價均價都到了12萬,早已不是普通人能夠承受的遊戲了,但又能如何?政府高度控制,每年零星出讓的土地模式,如今內地就有多少有錢人因為某些原因每年去香港買房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