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0 吃飯的學問

朋友請吃飯,去或不去,都費思量:不去吧,怕朋友怪罪,畢竟是多年的朋友了,為一頓飯惹場閒氣似不值得;去吧,又恐有太多難以對付的事情,讓自己進退無據。

故而,吃誰的,不吃誰的;早去,晚去,還是找個藉口酒席過半離開,在許多時候,竟成了一門學問。普通百姓要考慮,達官貴人更要耗費心神。看來,吃飯也是一種文化吧,它是千百年來人類積習已久的慣性,如基因般固執,有變異但更多的是遺傳。或許,這就是結論——在文化的大缸裡,誰也無法避免這樣一種命運:討厭卻不能不服從,拒絕也必須學會接受。

很多年以前,我也曾疑惑這樣一個問題:到底活著為了吃飯,還是吃飯為了活著?有人告訴我,這是一個形而上的問題,是哲學家都不能不予以正視的悖論。等到年歲稍長,才明白這是一個貌視深沉、實則荒誕的命題。活著不是為了吃飯,吃飯也不是為了活著。準確地說,活著需要吃飯,而吃飯也需要活著。二者只是一個相互需要的條件罷了,哪裡有什麼學問?

大凡某種東西一旦成為學問,成為文化,就需要人去細究,否則就可能是大不敬。吃飯也是如此,有些人吃飽了沒事,但無中找有,隨便編排一番,以顯示自己的淵博與高深。我以為,還是把吃飯歸之於自然的需要為好,餓了便要吃,吃了便要做事,真真切切地做事。這樣,人生方有價值,生活方有意義!

吃飯不是學問,也沒有必要成為學問。人類社會中許多事情都是如此,實在沒有必要浪費太多的腦細胞,一切隨他,而我只要自由身,豈不快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