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1 日軍為什麼1個大隊就能對打國軍1個師,詳細分析一下原因

日軍為什麼1個大隊就能對打國軍1個師,詳細分析一下原因​真正的國軍與電視劇形象完全不同一般來說在抗戰期間,國軍1個精銳步兵師可以對抗日軍1個步兵聯隊,雜牌軍或者戰鬥力弱的中央軍1個步兵師,可以對抗日軍1個步兵大隊,很多人認為這很丟人,其實一點也不丟人。在有些人看來只要不怕死,就是大刀拼原子彈也一樣是勝利。其實精神是很難彌補太大的物質差距,這個差距不是靠不要命就可以輕易的填補的。

不要看多了神劇,就想當然以為中國軍隊1個師,就是齊裝滿員,有配備齊全的山炮,機槍和裝滿糧食的大卡車的10000多頭戴鋼盔,身材高大的士兵。還跟著幾百個身穿呢子軍服坐著吉普車的軍官,那叫一個精神抖擻。軍官們都是丫鬟成群的財主家公子,喝著洋酒,開著小汽車滿街閒逛。其實那個時代的廣東省政府也只有省長配有一部車而已。就更別提更多的校級軍官了。
日軍為什麼1個大隊就能對打國軍1個師,詳細分析一下原因

在電視劇裡,日軍1個大隊的普遍形象就是幾百抗著步槍,擲彈筒,跟著1個騎大馬的軍官一路小跑,那身汗啊!那副不堪的摸樣,真是讓人不知所措。一旦開打,日本軍官就大喊一聲;衝啊,軍刀一揮,幾百個人就跟沒頭蒼蠅一樣,挺著身子大喊大叫的衝上來。於是乎,我軍無論男女老幼,無論步槍,手槍,一槍一個,比打鴨子還容易。
日軍為什麼1個大隊就能對打國軍1個師,詳細分析一下原因​​

接下來還是讓我們詳細分析一下雙方差距吧。因身體素質文化教養及資金問題等,國軍訓練差 ,由於國情使然,新兵幾乎全都是文盲,對於這些文盲士兵要把彈道,射擊教會他們可絕對是一個工程。比如射擊包括,有風效對,如橫向和風,射擊100米目標,彈頭要偏差3釐米,200米偏差9釐米,那就要有個修正量。比如射擊300米外人體,強風從左吹來,如何修正?就是修正量為1/2人體,強風加一倍,斜風減少1半,等於不加不減,所以瞄準點是向左移動半個人體。


還有氣溫的影響,在400米距離每差10度氣溫,偏差是7釐米,也需要修正瞄準點和調整表尺。在陽光下如何射擊.如何測定距離,夜間射擊,山地射擊.和各種據槍方式。當然還有最難的射擊活動目標,比如射擊200米外,速度為3米/秒的人體射擊,提前量為3米/秒乘以0.31秒等於0.93米,[0.31秒是子彈飛行200米距離的時間],如果對方是斜向奔跑那就更加複雜了。
日軍為什麼1個大隊就能對打國軍1個師,詳細分析一下原因

最後還有槍械保養.比如準星偏差1毫米,在100米距離就要偏差14.5釐米,還有槍械分解上油,潮溼天氣,寒冷天氣和海邊海霧大的地方,風沙大地方的養護,冬季的養護,保險機不保險,不退殼,不發火,不進膛.滑機的修理等。看過《我的團長我的團》的朋友應該記得有一個片段,美國教官檢查遠征軍的武器,是如何挑出很多毛病的。這也真實反應了當年大多數士兵的基本情況。因為那時候根本沒有資金,時間和精力去訓練士兵。而抗戰初期,日軍大多數可謂是職業軍人。


日軍為什麼1個大隊就能對打國軍1個師,詳細分析一下原因

而這還只是步槍!機槍和火炮的使用和保養更加複雜的多的多,就連軍用指北針都不是可以隨便用的,也需要大量的培訓。其他的利用地形地物,班組進攻,連營戰術,單個防禦.班組防禦,夜間行軍,宿營,巡邏,偵察,行軍警戒,宿營警戒,通信聯絡,刺殺,各種環境各種姿勢的投手榴彈,土木作業,塹壕,交通壕的構造修築,爆破,炸藥的正確使用,信號通信,對化學武器的防護(這個可以忽略不計,面對日軍的毒氣,抗日將士絕大部分根本沒有防毒面具,溼毛巾捂口鼻,怎麼打仗?)。


日軍為什麼1個大隊就能對打國軍1個師,詳細分析一下原因

大的戰術就不說了,就是班級戰術就已經很困難了,首先是火線運動,如何曲身前進,滾進,動作要領是什麼,佔領出發位置後,如何偽裝,如何弄清目標,道路,障礙位置,記住信號,衝擊的時候的跑位和職責是什麼。鐵絲網的切斷,誰開槍掩護,誰能手榴彈,誰往哪個方向快跑,不能亂跑,遇見火力點,要利用死角迅速迂迴隱蔽接近攻擊,隱蔽迅速接近是全班是1-2路隊形,三角,還是一字。是全體躍進,分組躍進,還是各個躍進,新兵和素質不好的兵一上戰場,就嚇的亂跑,完全錯位。


日軍為什麼1個大隊就能對打國軍1個師,詳細分析一下原因
就是足球隊員專業訓練了10多年,在和平環境下,拿著高薪,在比賽中,還經常在跑位,組織和保持陣型上失誤連連呢!就更別說只訓練了3個月的新兵在槍林彈雨,隨時送命的戰場上跑位,保持隊形了。所以打仗沒那麼簡單,戰術運用正確,武器得當,步兵戰術以一當十並不為過。

國軍一半士兵不用訓練每天做雜務所有的這些,都不是一個從小生活在閉塞的內地鄉村的文盲壯丁用1-3個月時間,1個人只打5發實彈射擊,大部分時間是用木頭槍,木頭炮訓練,那種狀態可以學會掌握的東西。


日軍為什麼1個大隊就能對打國軍1個師,詳細分析一下原因

所以黃仁宇說國軍通常把不堪訓練的人不管不問就放在一邊,只專心訓練少數堪教的壯丁,打仗的時候,就是那些堪教壯丁在打,其他那些人就是山上搖旗吶喊,讓自己顯的人多一點就可以了。如果這少數堪教壯丁被打敗了,那山上的人自然也就很自覺的潰散了。

在這樣的農業國家裡,還有無數雜事,需要士兵自己做。由於沒有現代化的交通,通訊和組織結構,所以,一切都要自己來,1個國軍部隊領糧食,領草料,搬運,打柴,磨麥.......就要佔用1個連1/3到1/2的人力,而打起仗來,士兵們還往往沉不住氣,過早射擊,投擲,到處亂放,導致過早暴露目標。給了日軍炮兵很好的射擊靶子。士兵們由於營養不夠和體力太差,在白刃戰也往往無法佔便宜,還有就是衝鋒和陣地內近戰訓練不夠,只是一味的喊殺,喊衝,亂成一團。


日軍為什麼1個大隊就能對打國軍1個師,詳細分析一下原因

這樣人,不是兵,而是丁,不是軍人,而是穿著軍服的農民。真打起來5000個,也打不過1000個從幼年就開始軍訓的日軍,所以才有國軍1個師也打不過日軍1個大隊的戰例。[一般國軍1個師是5000-7000人,日軍1個大隊是1000來人]。

接下來我們在看日軍的單兵素質。 日軍從幼年即開始訓練戰術能力比較強日軍是怎麼訓練出來的呢?從入伍開始就是棍棒教育,絕對的服從,不光是步兵技術天天苦練,就連挖戰壕都是一絲不苟的訓練,不是把土剷起來往外一仍就可以了,而是要求裝滿土後側轉身,面向後,鍬柄向上,之後轉身面向前,後腳一蹬,再拋土,臂力,腰力和腳力全都用上了。拋出去的土又準又遠,反覆訓練這個動作,直到乾淨利索為止,什麼工事偽裝,側防,障礙物開闢,近迫作業.....全都要日夜練習。


日軍為什麼1個大隊就能對打國軍1個師,詳細分析一下原因

日軍攻擊精神旺盛,可以一天連續衝鋒14次而銳氣不減,喜歡坑道作業進行攻擊。比如在析口戰役日軍就對國軍第73師就進行了近迫作業之後,突然在近距離開始衝鋒。日本步兵在野外教育,射擊教育和夜間教育上最為賣力氣。在進攻的時候,喜歡使用錐形正面突擊,一翼包圍和兩側包圍,靈活的在山地進行穿插。

日軍喜歡在開始衝擊時使用大量煙霧彈進行遮蔽,機槍和火炮全速射擊掩護,步兵只管衝鋒並不開槍,應為日軍認為這樣會浪費時間,100米的距離最多10多秒就可以乘著機槍和炮火轟擊瞬間衝進去了,直接進入白刃戰和手榴彈戰。如果半途開槍則會延緩衝擊速度,其實日軍的步炮協同能力是很出色地,會有觀測組和飛機觀測數據給炮兵,進行集中而準確的迅猛打擊,如果沒有強大炮火的日軍戰鬥力會起碼下降一半。


日軍為什麼1個大隊就能對打國軍1個師,詳細分析一下原因

日軍的火炮射擊技術不錯,比如日軍的37MM平射炮更是專門用來打國軍的火力骨幹重機槍的,在淞滬會戰,國軍精銳第18軍第14師第42旅才打了幾天,全旅36挺重機槍就都被日軍的37MM平射炮給打壞了,打的國軍再也沒有人再敢進機槍掩體。

同樣,在淞滬會戰國軍第18軍的第14師的山炮營8門山炮排開了轟擊日軍掩護國軍步兵,只幾分鐘後,日軍就利用光測和雙曲線交匯法測出,國軍炮兵陣地,反擊炮彈跟著就上來了,嚇的精銳的第14師的山炮營再也不敢集中射擊。


日軍為什麼1個大隊就能對打國軍1個師,詳細分析一下原因

而且日軍一旦得手就迅速進入追擊,比如在第2次長沙會戰,日軍攻擊潼溪街,先炮擊國軍第4軍,之後是飛機轟擊,摧毀國軍一線陣地以後,日軍發起全軍突擊。而飛機則預先已經把橡皮艇,彈藥,器材空投到了泊羅江岸邊,使日軍保持了很高的行軍速度。

在防禦中的日軍戰鬥力更強,一到地方就立刻開始修工事,陣地位置巧妙,能遏制要點,高度發揮火力,本身技術優良,同時有高度獻身精神,善於獨立作戰,哪怕一個小隊,一個分隊被優勢對手包圍也可以不謊不忙的沉著戰鬥。還利用夜間進行夜襲反擊,利用雙方的炮聲或夜色,20-30人組成一隊趁對方立足未穩進行襲擊,奪取據點。或者3-10人小組鑽隙襲擊對方機關和炮兵陣地,潛伏要道密林伏擊。這在密支那,騰衝和松山等戰鬥中都有體現。


日軍為什麼1個大隊就能對打國軍1個師,詳細分析一下原因

國軍戰鬥動作不行,缺乏火炮支援,常常幾百人蜂擁衝鋒,而被側翼地堡裡的日軍用機槍橫掃,國軍一忙亂都往附近的小樹林和小山包裡隱蔽,而日軍炮兵則專打這些地方。國軍很多軍師級部隊都沒有一門火炮有些國軍雜牌師,一個步兵師才5000-6000人,士兵素質就不提了,軍官也是些不認識多少字的老行伍和關係戶。全師全是當地作坊土造步槍,還有點磨掉了線的機槍,一個師的重火力就是幾門-12門迫擊炮。雜牌軍士兵還是用竹桶子當軍用水壺,竹扳子做揹包,比如第73軍暫5師,按上報數字是7000多人. 實際上才3000多人。



國軍第745團姚超倫團長在40年後回憶第22集團軍時說:所有步槍,槍膛內的來復線都磨平了,子彈出口的槍聲,嗵、嗵、嗵,和土槍一樣,實在難聽,我們的士兵都不願用槍射擊,只准備在肉搏時使用。其實這個集團軍,都沒有哪怕是一門山炮,只有迫擊炮。國軍第29集團軍,也是一門山炮都沒有,集團軍只下屬1個重迫擊炮營,但是一門炮只有區區10發炮彈,下面的軍和師也都沒有炮兵,只是1個團有4門82毫米迫擊炮。堂堂國軍正規軍1個集團軍連一門日本步兵聯隊級別的步兵山炮都沒有,這個在整個二戰所有參戰國裡,也是裝備最差的了。比南斯拉夫游擊隊的團級單位都不如!
日軍為什麼1個大隊就能對打國軍1個師,詳細分析一下原因


而且也不要天真的以為中央軍就都是裝備精良,74軍夠拽吧?74軍一個參謀葉方華回憶,38年武漢會戰時的51師裝備很爛,除了少數的河南製造的中正式步槍以外,其他都是漢陽廠製造的笨重的老套筒。機槍也不多,一個團也只有2-3挺重機槍。一個師只3門很老的克虜伯山炮。直到常德會戰,參戰的第74軍師級部隊都沒有1門山炮,而只有迫擊炮。方靖和楊伯濤回憶說,38年的江防部隊,國軍中央軍第94軍,第75軍,第26軍,第2軍。都是正經的中央軍嫡系,但也都一樣,4個軍12個師,連一門山炮也都沒有,就更別提什麼榴彈炮,加農炮了,只有迫擊炮。

日軍1個大隊在火力上比國軍1個師不差。這種裝備水準,國軍的一個師經常還就真就打不過,日軍1個步兵大隊。日軍1個正規野戰步兵大隊是1110人,2門70MM步兵炮,4門曲射步兵炮,20挺重機槍,38挺輕機槍,50個擲彈筒和670只步槍。在火力上對國軍1個師絕對不落下風。
日軍為什麼1個大隊就能對打國軍1個師,詳細分析一下原因​​


所以,國軍實力弱的一個師對打日軍1個正規野戰步兵大隊在武器上還真沒啥優勢。按蔣緯國的意思,武器配備不好的國軍師需要8-12個師才可以勉強對抗日軍1個師團。

比如41年在鄭州作戰的第3集團軍第20師的1個連,只有3挺機槍和一些破爛的老套筒。而他當面的日軍1箇中隊有9挺機槍,9具擲彈筒,若干槍榴彈和2門步兵炮。你說這仗還怎麼打?這不是靠不要命,敢玩命就可以彌補的。
日軍為什麼1個大隊就能對打國軍1個師,詳細分析一下原因

國軍最後只得由第58團向日軍挑起白刃戰,最後這個團光送到洛陽關林後方醫院的刺刀傷者就有100多人。

國軍在山地地形8對1才能防住日軍進攻臺灣的劉鳳翰在陸軍與抗戰初期和抗日戰史論集裡講:根據國軍的計算,在抗戰初期,日軍訓練和裝備都很精良,可以用1個大隊迎戰國軍1個師或者1個旅。
日軍為什麼1個大隊就能對打國軍1個師,詳細分析一下原因

軍令部統計,在國軍素質下降的1944年,1戰區敵我兵力比是14:100,第2戰區是13:100,第3戰區是20:100,平均國軍6-7人才可以抵抗1個日軍,這還是在防禦狀態下。最後,徐永昌計算國軍320個師,在戰場可以對打日軍40個師團,比例是8:1、但是前提是在水田山地,進行防禦還可以抵抗,一到平原,就不能支持了。


單兵訓練,武器裝備,後勤補給,戰術能力全部都大幅度的落後於日軍。那就只能靠數量來衝抵質量了。中國也有自己的優點,有效利用山地水網地形,儘可能發動更多人入伍,強大的民族感情和責任感,才可以以極度的劣勢來抵抗極度的強勢8年之久。
日軍為什麼1個大隊就能對打國軍1個師,詳細分析一下原因

其實我們缺少的並不是必死的勇氣,而是國力上差的太多了。牢記歷史,勿忘國恥,興我中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