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4 80%的性侵案件都是熟人所為,為了孩子,你需要更小心

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有幾大新聞如警鐘一直迴旋在我們的腦中:豫章書院、攜程親子幼兒園虐童、紅黃藍幼兒園虐童、保姆一分鐘電梯內捶打孩子數次......

性侵、霸凌、虐童恐怕是家長最害怕面對的,通過對兒童性侵以及被拐的調查和分析發現,80%的悲劇發生都是因為家長過於相信他人、疏於孩子的安全教育所致。

最近,在網絡上看到一段姜思達(奇葩說辯手)採訪曾遭遇過性侵者的視頻,讓我們對兒童遭遇性侵有了新的認識。受害者說她在13歲那年第一次遭遇性侵,時長2年。

她說:“在我瞭解的性侵案件中,不像大家以為的那樣,沒有風高月黑的夜晚、沒有兇殘的強迫,很多受害者其實是被引誘的。”

80%的性侵案件都是熟人所為,為了孩子,你需要更小心

“作案者可能是親人,可能是家教,可能是鄰居......他們常常會有意無意的向孩子透露一些信息,例如:很多學習好的孩子(性行為)都開始得很早。在無數次試探過後,抓住了你的好奇心再伺機作案。”

80%的性侵案件都是熟人所為,為了孩子,你需要更小心

而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受害者的父母至今還不知道這些事,這段視頻播出後或許他們會知道。

我覺得我們是需要反思的,有些安全教育是不是過於蜻蜓點水,比如:“我們反覆告訴孩子不要給陌生人開門;不要接受陌生人的食物;不要向外人透露家庭成員信息;不能在外人面前脫衣服......自以為在這方面應該是做得很好的父母了。”

家長一直反覆的用嘴巴重複安全問題,卻不在場景模擬中給予孩子積極正確的引導,最終只會使孩子為了逃避責罵,而不敢將自己受到的不公告訴父母。

有的方法其實是用錯了

“再不聽話我就讓警察叔叔來抓你。”

這句話是不是聽著特別熟悉?警察叔叔聽到會覺得很冤枉,堂堂一個正義的化身,居然成了專抓小孩的壞蜀黍?也正是這樣的威脅,讓孩子對警察產生了抗拒感,認為他們是壞人一樣的存在,遇到困難時不敢向警察求助。

在這裡就不得不提各種愛護孩子的公益舉動了,雖然出發點是好的,讓孩子有了更多避難所。但是這些避難所難免會讓壞人鑽了空子,成為隱藏的魔窟。所以爸爸媽媽一定要告訴孩子,如果遇到困難一定要學會求助警察。

性別教育從出生就開始了

說起性別教育,大多數父母可能會迷茫。其實性別教育也是性教育的一部分,除了性別教育之外,愛與生命的教育、情感與責任的教育、道德與法制的教育都是性教育中重要的板塊。

《善解童貞》作者胡萍表示,孩子從出生下來,只要他的眼睛能看到,耳朵等聽到,就開始看媽媽怎麼說話、穿衣服、頭髮是什麼樣的。爸爸怎麼穿衣服,爸爸說話的方式跟媽媽有什麼不一樣。

這個過程當中孩子就開始認識男人和女人,兩歲半到三歲孩子確認自己的性別。這個時候就開始按照他自己理解的性別來進行對自我的認識,確認自己的行為方式、語言方式等。

胡萍建議,性別教育不是家長去給孩子講什麼,而是家長怎麼做。家庭當中從一有孩子那天開始就在給孩子示範。

媽媽給孩子示範的是女人什麼樣,怎麼做女人,怎麼做媽媽,怎麼做女兒,因為媽媽也是女兒。爸爸也在給孩子示範怎麼做一個男人,怎麼做一個父親,怎麼做一個兒子。這種給孩子進行示範,孩子耳聞目染的過程就是性教育。所以性教育是從0歲開始的。

這時候要注意,按照通識規範打扮男孩和女孩,讓寶寶順利找到性別認同。

性教育從“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開始

關於“我是從哪裡來的”,中國父母總是諱莫如深,因此也就有了各種各樣奇葩的回答。

a.「你是變魔術變出來的」

其實這個回答倒無傷大雅,但是爸爸媽媽可以稍加修正,變成——你在媽媽的肚子里長到10個月,魔術師就會把你變出來!

b.「你是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

這樣會讓孩子更加迷茫,甚至會真的認為自己和孫悟空一樣,擁有大鬧天宮的本事。

c.「你是充話費送的、網上下載的」

這樣的回答,多數伴有“如果你不聽話,就把你退回去”這樣的結束語。這種回答會讓孩子對親情概念很模糊,甚至沒有安全感。

d.「上廁所的時候蹦出來的、玩泥巴捏出來的」

這種回答也會讓孩子對特定的事情產生恐懼,擔心某一天可能再碰到類似的自己就變回去了。

雖然這些回答可能只是父母的胡謅或者一個玩笑,但它卻無形之中給孩子造成了不小的影響。

孩子6歲以前家長不宜主動進行性教育

胡萍建議,孩子在6歲前家長不需要主動進行性教育。具體來說,

性教育要符合孩子所在的年齡階段,並且要在孩子開始感興趣時,父母再去進行教育。比如:

當孩子問到我是從哪裡來這個問題時,媽媽只需要回答你是從我肚子裡生出來的就可以了,至於他是怎麼進到肚子裡,如果孩子沒有主動問,媽媽不需要主動提。

除了平常的言傳身教,爸爸媽媽可以藉助繪本來解答孩子的問題,比如:繪本《Mummy laid an egg》適合3-6歲(點擊查看相關文章),它用孩子的視角,將平常覺得很羞羞無法啟齒的性教育講的童趣十足,是給孩子進行性教育不錯的繪本。

80%的性侵案件都是熟人所為,為了孩子,你需要更小心

《Mummy laid an egg》(點擊閱讀原文可購買)

另外,當孩子對男女之別感興趣的時候,父母就可以開始教孩子保護自己的隱私部位。

爸爸媽媽可以運用《不要隨便摸我》《不要隨便親我》這樣的繪本。

80%的性侵案件都是熟人所為,為了孩子,你需要更小心

《不要隨便摸我》(點擊閱讀原文可購買)

在教的過程中,把內容編成兒歌、順口溜等方式,讓寶寶更容易記住:

小熊小熊好寶寶,背心褲衩要穿好。裡面不許別人摸,親吻亂摸也不讓。

小秘密,放心中,面對媽媽不要藏。有人欺負要講出,告訴父母不害怕。

給孩子更多高質量的關注和愛

有數據顯示,每一起被曝光的性侵案子背後,至少有7起性侵是不被人知道的,而這些性侵,70%是發生在熟人之間。而這些受害者的共同特徵,是沒有得到高質量的關注和愛。

性侵的案子中,總有「受害者有罪論」這一說,得知別人受到性侵的時候,大家會覺得好可憐,而發生在自己孩子身上的時候,父母會覺得很丟人。

性侵本身就是一種權力關係,是強者對弱者的一種控制。熟人作案,是因為他們知道受害者不敢反抗不敢說。如果孩子告訴父母,“我被某個長輩或是認識的熟人性侵了”,

父母大多選擇不信,甚至會主觀認為孩子心智不健全,而不相信孩子的話。就算是相信了,也會因為對方的身份以及家族、朋友之間利益關係的阻礙,導致父母也不知道該怎麼辦,一般採取冷處理的態度,不一定全然站在孩子這一邊。

所以在家庭教育中,除了高質量的性教育之外,父母對孩子的關注也應該從成績、身體拓展到心理方面,讓孩子在父母身邊獲得更多的安全感。

其實,性教育之所以這麼敏感,多數是父母的心理在作怪。對於小孩子來說,父母認真的為他解答性教育的問題,和告訴他蘋果樹是怎麼開花結果的是一樣的性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