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7 諾貝爾經濟學家再評:它是狂熱的流行病和泡沫,但不一定會趨於零

九個億財經消息——6月26日,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希勒在接受彭博社採訪時表示,除了經濟學,比特幣是一種“社會運動”,它沿著“世代與地理”的路線發展。

諾貝爾經濟學家再評:它是狂熱的流行病和泡沫,但不一定會趨於零

目前擔任耶魯大學(Yale)經濟學教授的席勒(Shiller)表示,比特幣的明顯人口特徵表明,它的受歡迎程度並不能歸結為“對新信息的理性回應”:

“東海岸比西海岸更不受影響。硅谷真的很喜歡……這是一個社會運動。這是一種狂熱的流行病。這是一個投機泡沫。這並不意味著它將趨於零。”

儘管他認識到,在新興的加密技術行業中,有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加密理論”來自計算機科學家,但他辯稱,加密技術的創新正受到不相稱的關注,這主要是由於投資者對“迅速致富”感到興奮。

“你知道你的筆記本電腦裡發生了什麼嗎?關於卓越的工程設備有數百萬個有趣的故事……但我們沒有聽說過它們。這是因為它們不是泡沫的一部分。”

按照席勒的說法,加密貨幣的“泡沫”狀態不會影響它們多次復甦的能力,即使泡沫暫時破裂。

2013年11月,比特幣下跌了87%——更廣泛地說,從那以後,比特幣的起伏就變得臭名昭著了——席勒嘲諷地說,“鬱金香仍然有價值,還有一些昂貴的鬱金香。”

因此,席勒認為,無論與歷史上的投機泡沫相比有何不同,比特幣作為一種“非凡的社會現象”的聲望,為其未來的韌性留下了足夠的空間。

比特幣確實繼續享受它的“來世”,此前,批評者反覆宣稱比特幣和加密貨幣的“死亡”。

與此同時,還需要對加密貨幣用戶群進行細緻的人口統計分析,以令人信服地證實或駁斥希勒關於加密圈的社會決定的直覺。

Finder和LENDEDU對美國加密貨幣的兩項調查似乎表明,在所謂的“千禧一代”和“X一代”中,加密用戶的比例更高。值得注意的是,兩項調查似乎都沒有對樣本進行加權,以確保調查結果具有代表性和準確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