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為什麼以前缺糧食的年代都是純糧食酒,而現在糧食過剩反而沒有純糧食酒了?

路見不平一聲吼777


這個問題也是一個學術問題,看了多個回答,都是師傅的師傅了。真正要奌無一說中。其實很簡單,那就是時代的侷限性和科學發展技術的沿展性及人們生活當中的利益驅動性促使的結果。古代人們造酒無一奌雜假,絕對純糧,並不兌水,說古代造酒兌水是不懂歷史的想象說法。自然的,原汁原味的糧食酒,是用糧食煮熟加大麴發酵而成的原料,經過曬制,發酵,再上蒸籠蒸發出來的蒸流水即是成品酒,不添加任何物質與水。頭道度數在七十度以上可做酒精用,二道五十度上下,飲之最好,三道在三十度上下品味下降。四道尚可閒飲,五道就不行了。純糧酒純香味甘美。後勁大。但無大負作用,刺激神經的可能性極小。

其二是古代無科學發展,無機器之造法,純為手工操作。可以說這是時代造就結果。其三是步入近代及新社會,一切均在變改與進化之中,科學隨之興起,機器代替了人工,省人省時省力省工。速度快效益高,慢慢改變了人們的老舊認識與傳統手工作紡。其四時採用高度酒精勾兌清水與化學添加劑。成本低來的快,收益大。其五是人們的社會能動與金錢利益的不道德行為驅使。能簡就簡,能省就省,能少就少,甚之偷工簡料者也層出不窮,有以上這些高效利益的撥動,一本萬利的生意何樂而不為呢。我想除此以外還有何理不用純糧製造呢?

只是談論,不涉及任可企業,也望莫噴。

謝謝。


福自福地來wjf


記得我讀中學的時侯,我們中學學校旁邊有一個酒廠,那酒廠是學校的一老師開的,每每路過那裡,都是煙霧繚繞、酒香四溢,那種滋味我現在還記憶猶新!現在這個小酒廠還在經營中、但是路過從來沒有小時候的味道了!對於小編提的這個問題,個人承認是個現象;但肯定不是絕對。

像我老爸那代人才經歷過缺糧食的年代:喝酒的人樸實忠厚,人比較單純,對於糧食格外珍惜;生產酒的人也保留手藝人的工匠精神,實實在在用糧食生產;那個年代雖說是純糧食做但是當時的生產工藝、設備都落後,釀酒出酒率不高,按當時的物價烤酒成本也很高,很多喝了酒還不給錢的,有的小酒坊還被吃垮了!那個年代還沒發展到給釀的人提供更多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出酒率、提高經濟效益的科學的合理的方法;同時也沒有那麼多條件可以不用糧食釀酒做假酒。再加上現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人的追求和價值觀和以前老手藝人有所改變,這應該是社會發展帶來的改變和人性導致的!

現在雖然假酒不少,但是純糧酒也很多;現在同樣的糧食釀酒,由於科技進步後研究出了很多以前沒有的釀酒酵母原料和用藝,當然同樣糧食酒口感仍有不同風味,我們不能誤把這種和以前不同風味的酒理解成不是糧食酒!


功夫釀



酒精酒和傳統白酒的巨大價差是最大的動力

酒精勾兌酒(仿白酒)的優勢在於“成本優勢”和“縮短儲存時間”。

對於酒精勾兌酒而言,一噸最好的優級的酒精不過5000元,如果稀釋成50度左右的白酒,一噸酒精就成為1.9噸白酒,等於3800瓶,每瓶成本不過1.3--1.5元。

再看看包裝,目前市場包裝物品單價基本如下:瓶子1.25元/個,瓶蓋0.25元/個,膠帽0.08元/個,絲帶0.1元/條,瓶標(瓶子上的商標紙)1.5元。總計3.2元左右。

酒精勾兌酒每瓶總成本4.5--4.7元。

再看看傳統白酒:

麩曲清香型白酒大致在8000元一噸(65度),摺合一斤(65度)4元,(50度)3元。

大麴清香型白酒10000元左右(65度),摺合一斤(65度)5元,(50度)3.80元。

濃香型白酒普通級在16000元左右(65度),摺合一斤(65度)8元,(50度)6.10元。

成本最高的大麴坤沙醬香酒(茅臺酒)的價格構成:

按一斤酒成本算如下:

1)2×3.30=6.60 (小紅粱)

(2)2×1.70=3.40 (曲藥)

(3) 1×1.20=1.20 (人工工資)

(4) 1×0.20=0.20 (管理工資)

(5) 1×0.30=0.30 (大煤)

(6) 1×0.20=0.20 (水電)

(7) 1×0.10=0.10 (工具磨損)

注:不包括其它輔助器具的費用。

注: 一個甑子需要經8次發酵,取七次酒,才算完成一個生產週期。

剛釀出來的的白酒(簡稱:基酒)市場價最低以18元/斤來出售,每年按5~7元的價格上浮。

如: (18元的初價+5年份×6元的上浮價 =48元) 既就是五年後白酒價格. 這只是按標準的低值來計算。

但在實際中是根據基酒的年份及品質來定的價位。

像三年的可以賣到40~50元/斤;五年的可以賣80~100元/斤。


以醬香型白酒為例

從制曲到成酒,歷時近一年,之後還要窖藏3年以上才上市。

勾兌酒直接用食用酒精兌水,半個月就能夠批量完成生產。

糧食酒投入產出比相對固定,投入多少原料,釀出多少白酒,比例基本都是固定的。

勾兌酒通過工業流水線生產,只要酒精足夠,基本相當於無限量產出。這是市場上勾兌酒氾濫的另一重要原因。

你一定認為大牌子酒,就是傳統發酵的好酒。可惜,你知道嗎?大牌子的酒企,往往都會採購巨量的酒精。

你恐怕很難想像,你購買的價格,究竟是酒的實際成本的多少倍。昂貴的包裝加上冗長的營銷環節、層層加價,咱老百姓購買的價格往往是酒實際成本的好幾倍、十幾倍,甚至是幾十倍!

上世紀60年代-開始,國家為了所謂的“糧食安全”,放鬆了對白酒的監管,默許,甚至鼓勵酒精勾兌白酒,上市。

拋棄傳統的白酒發酵方式,只用最廉價的酒精+香精+其它添加劑,就可以“創造”出替代傳統白酒的酒了。

特點是:不用糧食發酵、成本很低、可無限量生產。

缺點是:沒有傳統白酒的獨特風味,需要加入各種化學添加劑模擬傳統白酒的香味和口感,而很多添加劑對身體傷害很大。

而且,“大品牌”酒企,發現了一個公開的秘密:只要廣告打得好,酒精勾兌酒,更能賺大錢。久而久之,不用酒精勾兌,根本就沒辦法應對市場競爭了。

利益最大化、市場份額才是酒企唯一關心的,既然酒精勾兌更賺錢,那當然選它!

如果說如今酒精勾兌酒真存在問題,那就是誠信問題了。

按照GBT 10781.1-2006 濃香型白酒

GBT 10781.2-2006 清香型白酒

GBT 26760-2011 醬香型白酒等白酒標準

凡是產品保障上標註了這些標準的白酒都不得采用食用酒精勾兌法生產,而事實往往與此大相徑庭。

更有甚至,產品上標註純糧固態、甚至多少年陳釀的白酒也採用食用酒精勾兌生產。

市場上的酒大都在原料表上標明,酒是貨真價實用高粱、小麥等糧食釀造而成,沒添加其他東西,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不少酒是由酒精、香精勾兌而成。這雖然不違反國家有關規定,但由於企業不在原料表中標明添加成分,卻按純糧釀造的酒來賣,涉嫌欺騙消費者。

有人說食用酒精也是糧食,其實不是的,食用酒精主要是利用糧食類的玉米、薯類的甘薯、木薯;含糖原料甘蔗及甜菜的渣、廢糖蜜等作為原料經過發酵、蒸餾精製而成的,供食品工業使用的含水酒精。

那麼市場上有多少酒精勾兌酒呢?

我們看看據權威人士,中國酒業協會秘書長宋書玉怎麼說的:真正規範的中國傳統白酒,採用傳統工藝、手工操作,從原料到釀造,到蒸餾,到貯存,到調製,參與釀造的釀酒大師,全程可追溯的中國白酒是稀有資源。這類酒由於受到產區,工藝的複雜,生產週期長,貯存週期長,在釀酒過程中的比例很小等等因素的影響。這類酒約佔整個白酒產量的10%以下。

10%以下,就是10瓶酒裡才有一瓶傳統白酒!

這是什麼概念呢,2016年全國白酒總產量1358.36萬千升,那麼10%也就是135.8萬千升以下了,這數量還不及改革開放前的1978年的白酒產量,1978年的白酒產量是143.74萬千升,為什麼用1978年做對比?是因為那時基本上沒有酒精勾兌的新工藝白酒。

一口酒喝了幾十種酒類添加劑——這就是當今酒精勾兌酒的現狀。

有些白酒企業為了節約成本,會在白酒中添加調節口感的除苦劑、調酒劑和香精,追求掛杯的食用甘油和追求口感柔和的檸檬酸等,而廠家因擔心影響銷售,卻不對添加劑進行標註。

這些添加劑在一定劑量範圍內雖說是允許的,但有一點消費者很清楚,那就是,添加劑對人體是沒有任何好處的。可無論什麼時候,老百姓心裡都有一杆秤,也知曉真正的傳統白酒的純糧酒,是不用添加各種添加劑的。

從不少消費者對傳統白酒純糧酒情有獨鍾看來,我們相信,酒精勾兌酒可以不如實標明各種添加劑的“好日子”也快走到頭了。


中國酒劍客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看到這個熱門話題,會進來一看究竟。但豈不知這個問題立意是錯誤的,且具誤導性,估計是提問者沒有搞清什麼是純糧酒,才會提出這種行外話問題。

簡單地說,現在市面上的白酒都是都是糧食酒,原料來自我們常見的高粱、玉米、小麥、穀類、蕎麥、甚至小種類的果子等,最終都是靠蒸餾技術產出酒液。

只不過我們要清楚一點,現代高科技的今天,白酒已經不是單純的傳統意義上的白酒了。現在的白酒,可以簡單地分為傳統釀造法白酒和現代化工藝釀造法白酒。

傳統釀造法白酒就是我們國家執行的“固態法白酒”,採用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制酒工藝,來釀造白酒,優點是酒體豐盈,口感豐富,酒氣香味特質明顯。缺點是費時費力,出酒率低,成本高,導致稀缺化嚴重。


現代化工藝釀造白酒,執行的是國家頒佈的“固液法白酒”和“液態法白酒”兩種標準。這兩種白酒也就是引起今天大家爭議的焦點所在。顧名思義,這兩種白酒實質上是配置酒,工藝流程採用固態法白酒和液態法白酒調配而成的“固液法白酒”,還有液態法白酒調配的“液態法白酒”。

固液法和液態法白酒用流行話說,就是酒精酒加點固態法白酒,或者就是純粹的酒精酒配置。這兩種白酒最大的優勢是出酒率高,成本低,價格廉,市場佔有率高。劣勢是酒體平淡,口感單調,酒氣香味淡漠,缺乏明顯的酒體特徵。



因此我們知道,並不是現在糧食酒少了,而是傳統的固態法白酒少了。是商家逐利的天性和消費者貪圖便宜的本性結合在一起,造就了今天的商家,用酒精也來自糧食釀造的事實,打擦邊球售賣“百分之百春糧食酒”,坑蒙消費者!反過來消費者用很少的錢,叫嚷著要喝心目中成本很高的“糧食酒”,豈不矛盾耶!

最後畫蛇添足說一點,糧食匱乏的年代,即便是固態法白酒,釀造所採用的糧食,很多是等級次低的糧食,好糧食人都不夠吃。反過來現在酒精所用的糧食,等級都不會很低,因為質量決定出酒率,再加上現在不缺糧食。

買酒擦亮眼,固態法白酒不便宜!我是行囊上的遇村,一個揹著酒瓶子的行者!


行囊上的遇村


主要原因有3點吧【請一定注意:純糧酒“酒和酒的勾兌”,非純糧酒是“酒精與香精的勾兌”(就是“含化學原料的配製酒”)】。

用一句話概括,就是【酒裡面,加沒加“化學的東西”!】

【白酒GB/T 26760-2011】對白酒中食品添加劑做了明確規定,即不允許添加非發酵生產的呈色、呈香、呈味物質,因此香精、色素等各類食品添加劑都被禁止添加。

2012年12月24日《中國經營報》刊發了《白酒添加劑灰色產業鏈調查》

【見圖1】在河南尉氏縣甚至形成了一個為酒廠複合添加劑的香精香料產業,年產值幾十億元,銷售額佔全國的70%!

尉氏縣香料廠的產品目錄顯示,該廠生產的塑化劑共計23種酯類、22種酸類,22種醛類,33種香精類以及11種劑類添加劑。香精類含有大麴香精、茅臺香精、五糧香精、比力香精等等;劑類物質含有調酸劑、去苦劑、增厚劑,增辣劑、A型添加劑等。

首先,咱們大家區別一下【純糧食釀造的酒】與【酒精加香精的酒】的區別:

用酒精加香精配製的酒,成本低,利潤高啊!

現在,很多酒廠根本沒有發酵後的“酒糟”,沒有酒糟的酒廠,能有純糧釀造的酒嗎?!

1,【酒精加香精的酒】——GB/T20821【液態法白酒的執行標準】,以食用酒精為酒基,添加“香精”而成。——不排除,採用該法生產的酒,冒用“純糧酒”。

2,【添加一定比例“純糧酒”的配製酒】

純糧食釀造的酒:

特指純糧釀造的好酒,固態法白酒的執行標準有4個【但是,小心一些不法廠家的“虛標問題”】:

第一,醬香型白酒“茅臺”和“郎酒”,原料就是【水,高粱,小麥】。GB/T 26760(醬香型),可以用存放多年的“老酒”和“新酒”相互添加,也增強氣味和口感。

第二,老白乾香型的“老白乾酒”,原料就是【水,高粱,小麥】。GB/T 20825-2007(老白乾香型):以糧谷為原料,經傳統固態法發酵、蒸餾、勾兌而成的,未添加食用酒精及非白酒發酵產生的呈香呈味物質,具有乳酸乙酯、乙酸乙酯為主體複合香氣的白酒。 可以用初釀高度“頭酒”與“二道酒”相互添加,也增強氣味和口感。

第三,GB/T10781.1(濃香型)。

第四,GB/T 10781.2(清香型)。


十星科技


“冒煙酒”不是你想喝就能喝到的!“純糧食酒”和糧食多沒有一毛錢聯繫!利潤和生存才是純糧食酒越來越少的主要原因!!!

其實,每一個酒廠都把這事情說清楚。可是誰又願意說呢?我從一個局外人給大家說簡單說下我所知道的。看看為什麼糧食多了,純糧酒卻少了!不是沒有了。

按道理說酒的售價去掉各種成本和稅費就是利潤,可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對與一個沒有知名度、沒有銷售渠道和沒有強大廣告推廣的酒廠來說,生產的酒根本就銷售不出去,就算你有知名度,有渠道,有廣告推廣,你也未必能生存下來,因為現在不是賣方市場的時代了,酒的市場已經飽和了。想買就得想辦法。



第一、成產成本問題

成本就是第一大問題。糧食酒行業裡叫“冒煙酒”,就是用糧食釀製的酒,這種的酒需要人工多,工藝複雜,生產時間長。比起用酒精勾兌部分糧食酒在添加香料的酒成本就大多了,等你的純糧食酒放置幾年淳化成好酒,人家用勾兌酒再添加各種添加劑形成假淳化酒早就賣了好幾輪了。在生產的第一個環節你就比別人成本高,時間比別人長,等酒到消費者手中,價格就要擴大好多倍了。(除非你是茅臺,有人排隊等著買),在消費者沒有辦法分辨酒的品質情況下,就算你的酒和別人的酒賣一樣,你賺的錢也比別人少得多。如果挑起打起價格戰,失去成本價格優勢的一方,很快陷入惡性循環。離破產就不遠了。

所以,你家旁邊如果酒廠,你不妨看下煙囪是不是冒煙,如果不冒煙還能大量出酒,你就給大家傳播一下吧。


第二、競爭銷售問題

當前的白酒的市場已經飽和,已經不是增量市場。想把j酒賣出去,就得有競爭力,渠道、廣告、營銷都是競爭力,但是渠道需要費用(經銷商需要看廠家廣告投入大小,給的利潤空間大小,銷售回款政策優厚情況),宣傳需要費用,營銷需要費用,各種雜七雜八的費用加在一起就推高了酒的總價。如果還要有價格優勢,就只能壓縮能控制的成本,而用於營銷渠道廣告的費用是硬成本,控制下來很難,所以控制來控去,就只能從源頭自己那裡下手,這純糧食酒就越來越少了。


第三、利潤和利益問題

中國白酒的生產都是地方企業,酒廠都是當地的納稅大戶,市場壓力這麼大就需要地方的保護。既然大家都一樣的方法生產酒能賺錢,那誰還會冒險成產純糧食酒。整個行業標準都是各個酒廠組成的行業協會制定的。運動員又是“裁判員”你說這事能說的明白嗎!

你如果有興趣可以看看白酒的國家標準。

GB\\T10781-2006:固態發白酒的執行標準,純粹糧食為原料,用經固態發酵生產的白酒,也就是老百姓常說純糧食酒;

GB\\T20822-2077:固液結合法白酒的執行標準,就是一部分糧食酒加一部分酒精酒組成的酒;

GB\\T20821-2007:純酒精酒的執行標準,這種完全是由酒精勾兌而成。


小V健康


問得好!原因其實就一句話,孩子都會打醬油了,純糧酒才釀造出來,品質還不一定受大眾青睞,而此時的市場早就被人搶了。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口基數的龐大,註定純糧酒成為稀罕之物,這和糧食過剩沒有多大關係。比如玉米過剩,寧願做成酒精燃料,也不會做成酒。

只有新工藝白酒才能滿足市場需求,因為純糧酒單位生產時間超長,後者短頻快,就像自然生長的小雞,不催熟成長,是一定不能滿足龐大市場需求量的。同理,白酒也是這樣!

新工藝白酒,雖然口碑差,但是生產上有穩定性,生產的又快,不用動太多的腦筋思考和把控生產程序,管你們喝什麼酒,能造出來,滿足市場,喝不死人就是白酒。關鍵資金回籠迅速,短時間見績效。

那麼傳統工藝白酒,純糧釀造酒就不行了。拿醬酒來說,好的坤沙醬香,那是五年才能出成品酒,如此效率,好酒肯定是好酒。但是花費五年的時光啊,在現在市場環境下是時不待我的,怎麼能爭得朝夕,搶得先機?

小樹都長成碗口粗了,孩子都會打醬油了,你純糧好酒才出來,品質還不一定能過關,對於生產廠家來說,誰敢冒讓企業破產重組的風險?在市場生死存亡,企業永續經營為第一要務之下,只有新工藝白酒唱主角,純糧酒作配角。

人們都喜歡外國的東西,尤其是發達國家的東西,畢竟人家人口基數小,即使不是慢工出的細活,但是生產力強大,品質有保證。

所以在我們的市場環境下,匠心沉澱,發展中做減法真是偉大的想法,比如釀造純糧酒,不能光生產新工藝白酒,也不能只生產為人詬病的啤水,更不能一切都為了向錢看。這些話說說容易,真正做到匠心沉澱的,只是少數。

畢竟市場經濟是看不見的手,做酒的都是身不由己!誰不想都釀造出純糧好酒呢,但是市場不允許啊。







樓蘭餐廳老王


這問題很好回答。是過去的人淳樸嗎?是過去的人有良心嗎?是過去的人不懂翻倍賺錢嗎?顯然都不是。那是什麼呢?是時代。時代造就了英雄也造就了下等小人,英雄造時勢,小人造假酒,誰叫你是英雄我是狗熊呢?英雄不為錢擔憂,小人我為錢財費盡腦筋啊!


純糧酒沒有,或者說有,但不知哪兒尋買,難不成不喝酒了嗎?過去有一段時間農民喝的酒,確實是很劣質的酒。現在形勢好了一些。過去糧食不夠吃,用木薯釀酒,味道很不錯。分田到戶糧食多了酒坊也多了,都說是純米酒,大家都喝著,好舒暢啊酒不用愁了,後來大家感覺酒不是好酒,可沒地方投訴,那些個小酒坊遍佈農村小落小角,工商管不著小地方。


糧食不貴,人工很貴,耍做純糧酒,酒坊老闆耍賺,工人要工錢銷售要零頭,這酒的利潤也就沒了,好酒也就是純糧酒沒法做了。一句話∶生活成本高了,酒的利潤上不來,太低了,純糧酒做不下去了。上淘寶京東看看有好多小小的蒸釀器皿,都是為個人蒸酒罷設的。個人以為這些小蒸很好用,想喝純糧酒還是自己釀很放心。


大里


我不會喝酒,但是我是經營菸酒生意的,凡是純糧食白酒時間越長,越香,那些老喝酒,會喝酒的常來店裡把那些時間長的純糧食酒全部買去,開了20幾年店找不到一瓶陳酒,對經營戶是一件大好事。

反則那些酒精勾兌的低檔白酒,如果不能及時賣出去,那經營戶就倒黴了,必虧本,有的在瓶變水沒酒味,有的全飛發了變成空瓶,有的發苦消費者沒法喝,經營戶來買單,把它扔垃圾箱,不管勾兌白酒工藝多麼先進,這是事實,人人皆知,不僅影響消費者身心健康,同時也浪費了社會資源,更重要的給那些不法份子製假酒開了方便之門。

題主提到我國在食困難時期,白酒是純糧食釀造,現在糧食雖說不是過剩了,

在糧食能自給的情況,為了消費者的利益與建康,勾兌白酒又不如純糧食白酒好為何不禁止勾兌白酒呢。

題主的提問使我回憶起我們本地在民國時期釀酒業如此發達。

我居住的小鎮叫狸頭橋(現在是狸橋)與江蘇高淳交界,是一個交通閉塞坵陵山區,盛產大麥,本地人又愛喝酒,高淳商人先後在狸橋三家糟坊,即,合康,陳興和,曾大昌糟坊,年產白酒數十萬斤,不僅滿足本地消費者,還銷往外地,由於開糟坊有利可圖,本地商人又增加了鼎盛和劉承慶二家糟坊,一個只有二十多家店鋪,糟坊就有五家,由於當年釀酒業的發達,帶動了周邊農村的大麥生產,每年午收都到農村搶購大麥,而且預付定金,與稻子同價,但生產成本低於水稻,帶動了當年農村經濟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五家糟坊老闆都劃為地主,後來糟坊由本地的一批覆員軍人經營,一直到1955年國家實行對糧食統購統銷,狸橋糟坊才終止,釀酒師傅各奔東西,有的到蕪湖市,有的到宣城和其它一些地方工作去了。

我寫這段回憶,是想說,過去農民溫飽都難以解決,而白酒釀造是全糧食的,如果飲酒者與專家都認為純糧食白酒比酒精勾兌更利於人的身心健康,那麼應該以人民利益為重,禁止酒精勾兌白酒入市,而且對製假酒的不法份子是一個有力打擊,不僅維護了消費者權利,還降低了打假成本,而且對農村發展午季生產,大麥是一大經濟支柱。


蔣山老徐


現在的確是很多液態食用酒精勾調酒盛行的時代。現在還能飄蒸汽煙兒的糧食酒廠是越來越少了。這裡面最重要還是利益的驅使!大家所說的純糧食酒,都是大家心知肚明用糧食原料經過固態發酵糖化蒸餾得來的。相比於液態發酵的酒這個固態發酵,採用傳統工藝,所用人工比較多,窖池佔地面積大,發酵時間長,出酒率低,還得多放一段時間才能變得相對醇和,這在某些商人面前這個利益肯定是不划算的,因此大量採用液態發酵酒來勾調,有的還要此酒宣稱糧食酒,所以坑了不少人!並且國家也是允許液態發酵,固液態發酵的存在,所以大家現在能看見很多不飄香沒有酒糟的酒廠!所以大家能夠買到的純糧食酒酒越說越少。除了這個,還有現在環保也有一定因素,現在環保查的嚴格,不再允許燒煤,並且還需要建立汙水蓄水池,並且汙水必須要縣級環保公司集中處理,因此倒閉了很多小的純糧食烤酒廠。現在即使是真正的發酵酒廠也是不冒黑煙兒了,現在都是燃燒天然氣和顆粒物,只能冒蒸汽煙兒了,但是真正的烤酒廠,酒香和酒糟一定會有的。並且現在很多酒廠執行標準都是自己廠的標準或者當地制定的標準,這讓很多酒友在包裝上都摸不著頭腦。總之,糧食酒的確是越來越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