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元帥與將軍有什麼區別?

伯勳先生


從名字我們就可以看出來,一個是帥,一個是將。例如我們評判歷史人物的時候,喜歡說將才與帥才。總的來說,元帥是比將軍高一個級別的。具體來說,元帥是朝廷(政府)與軍隊的橋樑,而將軍則是元帥與士兵的橋樑。

自1955年至1965年間,共授予或晉升10名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10名大將、57名上將、177名中將和1360名少將。到今天為止,將軍輩出,到元帥始終就那十個。足矣說明二者的差異和等級。


盛世打雜


55年的大授銜,元帥和將軍最大的區別是,元帥的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授予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這是軍人至高無上的榮譽,在軍隊建制中幾無職務相匹配,元帥享受正國級待遇,但不一定是正國級,正國級的元帥先後有朱德、林彪、葉劍英,但都是一級工資。將軍的全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上將、中將、少將軍銜,在軍中與職務相對應,享受各自的職級待遇,元帥是國家的,大將以下是軍隊的。大將張雲逸因資歷享受元帥工資待遇,大將許光達享受上將4級工資待遇,58年補授的上將李聚奎享受大將3級工資待遇,中將徐立清享受上將4級工資待遇,同為大將、上將、中將、少將,其待遇不完全相同。這就是將帥的差距。


勇於吶喊


我是兵說,我來回答!

元帥必定是將軍,但是將軍不一定是元帥。千軍易得,主帥難求。1955年授銜的時候,總共有上千人被授予將軍,其中元帥只有十人。他們分別是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葉劍英、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和聶榮臻元帥。這十人個個戰功赫赫,對人民軍隊的建立和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將軍一般分為幾個等級:少將,中將,上將,大將。少部分國家還有準將軍銜,這也算是將軍的範疇。我軍目前實行的是少將、中將、上將三級制。元帥這一軍銜,在和平時期基本不會出現,一般只有在戰爭時期才會授予做出重大貢獻的將領。我國在1988年取消了元帥和大將軍銜。

作為世界上軍事實力最強大的美國,並沒有元帥這一軍銜。雖然美國沒有元帥,但他們設立了五星上將,相當於咱們的元帥。美國的五星上將同樣也是在戰爭中作出過卓越貢獻的人才能獲得,美國也只有10人。


兵說


1955年2月頒發的《中級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軍銜分為4等14級。其中元帥分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兩級。最初方案毛主席是大元帥軍銜。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等同志分別授予元帥軍銜。



毛主席在聽了授銜工作彙報後,就提出我這個大元帥不要了。還對劉少奇說,你在軍隊搞過,你也是元帥。劉少奇同志當時表態也不要了。毛主席又問周恩來和鄧小平,你們的元帥還要不要啊。周總理和小平同志都表態不要軍銜。不要評了。毛主席又問鄧子恢、張鼎丞。你們的大將軍銜還要不要了,鄧和張也表示不要了。毛主席隨即表示不在軍中工作的同志也不要授銜了。









1955年9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授銜典禮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授予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元帥軍銜。其中林彪、劉伯承因病、葉劍英因演習均為到場。




授予粟裕、徐海東、黃克誠、陳賡、譚政、肖勁光、張雲逸、羅瑞卿、王樹聲、許光達10人大將軍銜。


元帥是軍銜中最高等級。軍隊中最高統帥。將軍是高級將領。上下級關係。將軍地位不同。行政級別元帥比大將高一個級別。授銜也是當時國家的需要。最初設置出於戰爭考慮。上行下效,令行禁止。


喜怒無償


元帥和將軍都是國家軍銜的一種,最大的區別在於,元帥比將軍的軍銜等級要高,當然作戰水平也不一樣。另外,不同國家對軍銜的授予級別有所不同,比如蘇聯時期元帥軍銜等級當中還細分為蘇聯大元帥、蘇聯元帥、軍兵種主帥和軍兵種元帥各級。朝鮮中的元帥還細分為“元帥”和“次帥”兩級,而將軍又細分為大將、上將、中將、少將。所以,將軍又是將級軍官的統稱。

在新中國建立初期,我國還設置有大元帥軍銜,此軍銜本來只授予毛主席一人,但是毛主席拒絕接受這一軍銜,所以被擱置。大元帥雖然被擱置,但是毛主席按照建國功績的大小,授予了十大元帥和十大將軍軍銜(這裡的十大將軍,為十個大將軍銜)。在1988年7月1日,我國取消了元帥和大將軍銜,1993年又取消了一級上將軍銜,目前我國最高的軍銜為中將,其次為少將。所以,我國目前保留了兩個將軍軍銜。


謀士說


古人常把“將帥”放在一起使用,比如說象棋,紅方最高級別的棋子是“帥”,而黑方最高級別的棋子是“將”,這就說明在象棋那個時代元帥和將軍是平等的。

回到我們現在來說,在中國軍隊現有的編制下,將軍們很多,多的數不勝數,少將到大將軍銜都可以稱為將軍。最出名莫過於十大大將了,徐海東大將,黃克誠大將,陳庚大將,慄裕大將,譚政大將,肖勁光大將,張雲逸大將,羅瑞卿大將,王樹聲大將,許光達大將。


而元帥從新中國成立以來,就只有那麼十位。新中國的十大元帥分別是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從數量上來看,新中國的元帥應該是比將軍要高一級別的。


一個看歷史的小矮人


元帥這一軍銜不只在中國歷史上很少有人能夠獲得過,即使到了新中國也只有十位元帥,這就是元帥和將軍的第一個區別,那就是稀有性!下面我們就用新中國的十大元帥來舉例說明一下元帥和將軍的幾個區別。



將軍大多數都是元帥的部下

如果大家仔細瞭解過中國十大元帥和中國十大將軍的歷史,大家會發現一點,很多將軍其實是十大元帥的下屬。當然有一人除外,那就是粟裕,粟裕其實做過華中野戰軍司令的,但是粟裕在評選十大元帥的時候幾次拒絕評選元帥,而且粟裕與陳毅元帥之間的配合非常好,不存在嚴格的上下屬關係。說來說去,元帥就是比將軍高一級,就比方說陳賡大將就是劉帥的老部下,徐海東大將就是林彪元帥的老部下。



和平年代沒有元帥軍銜

新中國只有十大元帥,在1988年軍改中,取消了元帥軍銜,所以一直到現在,新中國就只有開國十大元帥。而將軍中只取消了大將軍銜,保留了上將、中將和少將。所以如果和平年代在軍隊發展,即使再努力,立再大的功勞,也只能停留在將的級別,而元帥則成為了傳說!


抄一句評論,元帥抓戰略,將軍抓戰役,校官抓戰術,尉官抓戰鬥!其實就是一級管一級,新中國的成立離不開十大元帥,離不開這些將軍,離不開這些校官尉官,更離不開那些不顧生死的士兵們!

我是歷史白話君,歡迎大家到留言區留下你對將帥的看法,同時也歡迎大家關注我,觀看更多歷史方面的精彩回答!

歷史白話君


1955年9月27日,在中南海懷仁堂,共和國將帥大授銜。

1955年共和國將帥大授銜:元帥10名、大將10名、上將55名,中將175名,少將798名。

共和國軍銜獨具中國特色,不僅與中國歷史上的幾次軍銜制不同,而且與西方、東方、東亞型軍銜有所區別。

相比舊中國軍銜,多設元帥,在將校尉中又設大將、大校、大尉,將理論上的“准尉”作為臨時軍銜來應用。雖然主要參考蘇聯軍銜,但在元帥中少設軍兵種元帥,校官中設立大校,軍士中取消大士。

對元帥軍銜的授予,根據創建和領導人民武裝力量或領導戰役軍團作戰、立有卓越功勳的高級將領。

對軍官軍銜的授予,根據現任職務、業務能力、政治品質、在軍隊中服務的經歷和對革命事業的貢獻。

據悉,當時10名元帥排序依次是: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

10名大將排序依次是:粟裕、徐海東、黃克誠、陳賡、譚政、蕭勁光、張雲逸、羅瑞卿、王樹聲、許光達。


五味社


當然是有區別的。

以新中國的十大元帥以及十大將領為例,就可以看到差別。

1955年2月人大常委會通過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中規定:對創建和領導人民武裝力量或領導戰役軍團作戰、立有卓越功勳的高級將領,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

一個重要指標,就是解放軍的創建人,是軍團級的高級將領,還要立有卓越功勳。

比如元帥必須是中國工農紅軍的創建者,是重要武裝起義的領導者或者參加者,比如南昌起義、廣州起義、秋收起義、黃麻起義等等。

另外,還必須是主要革命根據地的創建者或者領導者,是中央軍委的主要領導者,是抗日戰爭的主要領導人。起碼得是八路軍的副師長或者新四軍的副軍長。

解放戰爭各大野戰軍的司令級領導人。

所以這十大元帥都符合這個條件: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

其實還有一些人也符合,但都沒有評。

比如元帥最開始入圍的有三人: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

周恩來當然是可以評元帥的,甚至評元帥的話,可能僅在朱德之下,是第二元帥,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他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創建者之一,黃埔軍校的政治部主任, 南昌起義的總指揮。也是中國工農紅軍的總政委。尤其是軍隊的政治工作,周恩來可以說是鼻祖之一。


中國革命武裝的早期雛形-孫中山大總統府鐵甲車隊,周恩來就是組織者之一,這個隊伍就是後面北伐軍主力葉挺獨立團。周恩來還領導過多次的工人運動。上了井岡山,也是軍事領導小組的成員。

以這樣的經歷,當然是元帥人選。其實在特殊的一段時間裡,周恩來是以一位將軍的身份進行工作,這就是解放戰爭剛開始時,周恩來在上海進行統戰工作。蔣介石發動內戰後,不讓周恩來在上海設辦事處。那好,不設就不設,我們搞一個公館。

就是大家熟知的周公館。而這個周公館的英文解釋是:周恩來將軍官邸。

這是跟外國人進行溝通時的名片,外國人報道周恩來的講話,通常也會註明,這是周將軍說的。

第二位是劉少奇。大家的印象,劉少奇是搞工人運動的,好像軍事參與不多,這其實是介紹的不多。劉少奇的軍事也是很厲害的。抗戰時期,華北的工作就是劉少奇在領導。八路軍在華北的壯大十分顯著,從四萬人發展到十五萬人。


後面,劉少奇又去了南方,主持新四軍的工作,使皖南之變後的新四軍重新恢復戰鬥力。

可以說,劉少奇也絕對是元帥人選,排名應該也相當高,至少在林彪之前。

第三位是鄧小平,張震回憶鄧小平說:“小平同志特別聰明,他從來沒上過軍事院校,但是卻能指揮千軍萬馬。”

鄧小平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創建者之一,發動百色起義和龍州起義。創建第七軍跟第八軍。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淮海戰役指揮兩大野戰軍等等,一直是重要的軍事領導者。

這三位都是原本要評元帥的,但當時劃了一條線,就是已經離開軍隊,從事政府工作的就不要評元帥了。所以三位最終都沒有評元帥。

另二位的原因就比較特殊了。

一是粟裕,粟裕是評了大將。以他的戰功,當然評元帥是沒什麼疑問的,畢竟他在解放戰爭中的功績跟林彪並行,但是評元帥要考慮各方面的因素。

比如粟裕當時的職務是總參謀長,總參的位置跟蘇聯的總參位置是不同的,職位上可能比直接指揮部隊的方面大將要差一點,而粟裕曾經三讓司令,一直以副司令的職位指揮部隊。另外,粟裕當時也不是軍委成員。

第二,粟裕早期沒有林彪等人顯眼,他不是人民軍隊的創始人、締造者或者某個革命根據地的創建者。資歷上差了一些。

所以,粟裕有元帥的戰功,而不能評元帥。

最後一位能評元帥的當然是毛主席,毛主席原本是要評大元帥的,禮服都準備好了,是在天津軍需廠生產的純手工禮服,但是毛主席自己不願意當大元帥,他說穿上這個元帥服不舒服,以後也不方便到群眾中去,跟群眾溝通起來不方便。

他推辭的同時,順便就問身邊的劉少奇,說你也部隊呆過,你要不要評元帥?

劉少奇當場表態不評。隨即毛主席又問周恩來跟鄧小平:“你們的元帥軍銜,還要不要評啊?”

兩人也擺手說:“不要評了,不要評了。”

毛主席一席話,包括他自己,四個人辭去了元帥的軍銜。

而大將的標準比元帥要低一點,以解放戰爭為例,各大戰略區部隊的副司令就可以評大將了。

而大將名額有限,有的可能有大將的資歷,但最終也是評了上將。

比如有人說,劉亞樓是元帥的戰功、大將的職務、上將的軍銜。

在紅軍時期,劉亞樓就是林彪的老部下。長征時,林彪是紅一軍團的軍團長,劉亞樓是紅一軍團紅二師的政治委員,參與了紅二師的很多戰鬥。而長征途中,很多大戰惡戰就是紅二師打的,最著名的就是飛奪滬定橋。

可以說,在紅軍時期,劉亞樓就是師一級的幹部,這個是評上將的硬指標之一。

可是,在抗戰時期,卻很難聽到劉亞樓的名字。為什麼呢?因為劉亞樓去了蘇聯。

在1939年,劉亞樓到蘇聯的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還參加了蘇聯的衛國戰爭。與時同時,林彪因為平型關大捷後受傷,也到蘇聯來養病,兩人就此再度有了交集。

兩人經常在一起探討蘇德戰場,當時兩人準確分析出了德國將從白俄羅斯進攻蘇聯的計劃,受到了蘇聯方的重視。據說,斯大林還想讓劉亞樓入蘇聯籍。劉亞樓拒絕了。

而劉亞樓則提供了一個很有意思的信息,就是斯大林願意用三個師來換林彪。

抗日戰爭結束後,林彪回到中國,隨後去了東北。而劉亞樓也回了國,他在蘇聯一共呆了八年,可以說全程錯過了抗戰,但同時也有收穫。

經羅榮桓介紹,他到東北擔任東北聯軍的參謀長。林彪親自出門迎接,說你來了,就抵我三個參謀長。

這個話並沒有誇張,因為參謀這個職務在中共早期的軍隊中並不受重視,大家一開始都是運動戰,游擊戰,參與人員不多,戰鬥情況不復雜,都是由軍事長官一人說了算。而到了解放戰爭,戰鬥的人員以十萬,甚至是百萬計,沒有一個參謀部是無法幫到作戰計劃的。

而劉亞樓在蘇聯學習工作八年,對大兵團的參謀工作得心應手,他一來,就補足東北聯軍的這一塊最大的短板。


當時,林彪負責大策略,羅榮桓負責政工,劉亞樓負責具體的落實。三人並稱“林羅劉”。

前兩位都是元帥,跟元帥搭檔,評個大將是可以的。所以這是民間一直認為劉亞樓可以評大將的原因之一。

在東北,四戰四平、打錦州,劉亞樓都提供了很好的建議。而在解放天津時,劉亞樓獨擋一面,任前敵總指揮,一天結束戰爭,殲敵十餘萬。可以說充分展示了其軍事才能。

接下來,就該南下了,可就在這時,毛主席把劉亞樓調走了,讓劉亞樓當空軍司令。

毛主席為什麼調劉亞樓當空軍司令呢?主要是劉亞樓在蘇聯呆過八年,懂俄語,空軍的建設又主要靠蘇聯的幫助。另外,劉亞樓在東北兼任過東北航空學校校長,有工作經驗,所以毛主席覺得劉亞樓是個合適的人選。

劉亞樓本人是不願意的,他還想跟著林彪一起下南方打仗,林彪也暗示他,發電報:盼不要接受空軍司令一職。

劉亞樓就跟毛主席說,我暈機啊,怎麼可以當空軍司令。

毛主席笑了,好啊,空軍司令暈機,海軍司令暈船。

原來,新任命的海軍司令肖勁光是個旱鴨子,還暈船 ,但毛主席還是點了他的將,讓他擔任海軍司令,原因之一,肖勁光也留過蘇。

還有許光達大將,也是留過蘇,擔任了第一任裝甲兵司令。

於是,劉亞樓只好當了海軍司令,失去了劉亞樓這位高參,林彪也似乎大意了,在跟白崇僖的較量當中,在青樹坪吃了大虧,當時的鍾偉被白崇僖吃掉了一個師。這是鍾偉後來沒有評上中將,只評少將的原因之一。

而劉亞樓當了空軍司令,又為他評大將加了法碼,畢竟當時的司令,肖勁光還有許光達都是大將。

而到了評軍銜時,林彪還專門寫信,說評大將是不是多考慮一下井岡山出來的將領。其意思就是暗示可以評劉亞樓大將。

這是很難得的,因為林彪這個人一向不愛出面替人說話,像鍾偉將軍因為評了少將,有點不滿,林彪還被毛主席叫去批評了一頓。

最後,劉亞樓還是評了上將。其實大將裡,只有粟裕是特別突出的。其他大將,如果評上將,也並不是完全不可行,像肖克在紅軍時期當軍團長,曾跟賀龍一個級別,按資歷可以到元帥裡的,都只評了上將。

而在1965年,劉亞樓被查出得了癌症。在這一年去世,時年才五十歲。可以說是英年早逝,跟另一位大將陳庚一樣。如果活得長一點,肯定能做出更大的貢獻。

劉亞樓臨終前,從來不探病人的林彪破例來到劉亞樓的病房,坐在床邊,深深嘆息。

去世後,劉亞樓的葬禮是按國葬的標準來進行的,地點在中山公園中山堂,這是黨和國家領導人舉辦葬禮的地方;他去世後,有十萬人前往弔唁,這是很少見的。第三,所有的在京領導人,除毛主席之外全部出席並簽到。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賀龍等都有出席。這個簽到薄也創了一個記錄,是領導人簽名最全的一個簽到薄,林彪本人則擔任治喪委員會主任。羅瑞卿致悼詞,靈車則由劉少奇護送。這應該是所有上將中,葬禮規格最高的一位了。

那他的葬禮規格為什麼這麼高呢?

這可能是中央對他的一種特別補償吧,國防大學副教授盧勇說:他是元帥的戰功、大將的職務、上將的軍銜。

還有的評了大將,卻高風亮節,主要要求按上將標準執行的。

比如許光達大將。

許光達是湖南長沙縣人,17歲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來被選派進入黃埔軍校學習,是第五期學員。畢業後進入國民黨張發奎的部隊,南昌起義時,從所部前往南昌參加起義,當時他是一名排長。抵達時,南昌起義已經結束了。許光達直到寧都才追上起義軍。

後來,部隊在三河壩分兵,許光達跟大部南下,朱德則率部阻擊。

許光達在戰鬥中負傷,留在一個農戶家裡養傷,就此跟部隊失去聯繫,直到1929才找到組織。此後,他被派往洪湖蘇區,擔任紅6軍的參謀長,成為賀龍的部下。

接下來,我們要介紹許光達比較幸運的地方。

首先,他在後面的戰鬥中又負傷了,這對他來說,或許是一件幸運的事情。

因為當時的湘鄂西中央分局書記夏曦搞了四次 “肅反”,殺害了大批軍事將領,這裡面有很多著名的將領,比如湘鄂西蘇區創建人之一的紅3軍9師師長段德昌、紅3軍政委萬濤、紅3軍參謀長兼紅7師師長孫德清等人。

許光達因為負傷,去蘇聯治病,可以說躲過了這一輪“肅反”。

在蘇聯除了治病,許光達還學習了汽車、坦克、火炮的知識。這對他來說,也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

從蘇聯學習回來的將軍後來都受到了重用,比如劉亞樓搞空軍,肖勁光搞海軍。許光達則被任命為裝甲兵司令員。當時,周恩來還想讓他去搞外交公司,許光達還是留在了軍隊裡。

從蘇聯回來後,許光達到了延安,參與了抗戰跟解放戰爭。在戰爭中,他也是數次大難不死。

有一回,他在一堵牆前的豁口觀察敵軍陣地,觀察完後,他離開豁口不到數分鐘,另一個警衛員站到豁口處,也想張望一下,結果敵方機關槍掃射,一個冷彈將警衛員打倒。

前線是很危險的地方,劉志丹就是在陣地前打探敵情而犧牲的。

又有一次,許光達躺馬出去,突然敵軍飛機襲擊,一陣掃射,坐騎被掃中,倒地後將許光達壓在身上,過了一會,敵機折返回來又是一陣掃射,坐騎再中數彈死亡。而許光達安然無恙。

中共早期著名的軍事將領黃公略就是被敵軍掃射而犧牲的。

還有一次,許光達在指揮所打電話,突然敵人的飛機過來,扔下一個炸彈,正好落在屋頂上。許光達連忙撤出,可等了半天,炸彈沒有炸,上樓一看,是個啞彈。

左權就是頭被炮彈的彈片擊中而犧牲的。

可以說,許光達是數次死裡逃生。

最後,再介紹一下許光達評軍銜的事情。

當時,定了許光達是大將,因為許光達是紅二方面軍的代表人物。

但許光達覺得自己評得高了。

據說,他跟老上司賀龍元帥有一個對話。

許光達問:“如果柳直荀、周逸群還在,他們授什麼軍銜?”

賀龍答:“他們兩人很可能像總理、鄧小平一樣,搞行政或者黨務工作了。”

柳直荀是紅二軍團政治部主任,周逸群是湘鄂西蘇區的創始人,他們要在,如果評,也至少是大將。

許光達又問:“賀錦齋、段德昌要是不死呢?”

賀錦齋是紅四軍軍長,在戰鬥中犧牲。段德昌是紅九師的師長,是紅二方面軍軍事能力非常突出的人才。

賀龍答:“那會是大將。”

許光達說:“我跟他們比,德、才、資都不如他們,所以我不能評大將,我請求改授上將。”

許光達甚至推薦了王震來頂替自己的大將位子。

這個請求被毛主席否決了。毛主席表示評大將已經定下來,就不改了。毛主席還說道:“五百年前,大將徐達,二度平西,智勇冠中州;五百年後,大將許光達,幾番讓銜,英名天下揚。”


許光達知道後,一夜睡不著,念念自語。

“授得太高了”

“上面還有那麼多人比我強”

“好多人性命都丟了啊!”

最後,許光達接受了大將的評銜,但他堅持拿行級五級,也就是上將的工資。

他也是所有大將中唯一拿行政五級工資的人。

還有的網友認為,二方面軍也有資格授大將的是肖克。

這個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肖克上將的資歷是很老的。

肖克上將是黃埔四期的學生,畢業後在葉挺的部隊任連長,參加過南昌起義,隨後到達井岡山,在紅四軍任連長。到了1934年,就開始任六軍軍團的軍團長。

此後,肖克率部西征,與賀龍會合,創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此後開始長征,任紅二方面軍的副總指揮長。地位僅在賀龍之下,所以有的親說,如果紅二方面軍要選一個大將,肖克是個合適的人選。

此後,肖克在抗戰時期任120師的副師長。可以說在八路軍三個師的指揮員裡,地位很高了。

比如115師的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都是元帥。

129師的師長劉伯承,副師長徐向前也是元帥。

120師的師長就是賀龍元帥。

一些八路軍的旅長也當上了大將。比如386旅的旅長陳賡。

當時,蔣介石給八路軍的將領授軍銜,授了一個上將是朱德,六個中將:彭德懷、葉劍英、林彪、賀龍、劉伯承,這五位都是元帥,最後一個就是肖克。

還授一些少將,比如徐海東、黃克誠,這些後來都是大將。

可以說,抗戰開始時,在國民黨的眼中,肖克的地位是很高的。

由此來看,肖克評個元帥也不是完全沒可能,評大將完全可以,評上將似乎低了。

其實, 許光達大將當時認為自己評大將高了,推薦了二個人選,一個是王震,另一個就是肖克。

肖克之所以跟大將甚至元帥失之交臂,還是有一些比較客觀的原因。

抗戰,沒有趕上大發展的時期。

腦洞老師介紹過,八路軍三個師的師長是最牛的一群師長。而這三個師的副師長,都是可以派出去獨當一面的,後面也確實這樣做了。比如115師的聶榮臻就到了晉察冀,開闢了敵後根據地,搞得非常好,這也是聶榮臻能夠評上元帥的硬指標之一。

肖克也迎來了這樣的機會。

1939年,肖克被派去開闢冀熱察根據地,出任冀熱察挺進軍司令兼政委。

這是非常好的一個展現自己的機會。肖克也充滿信心,出發時,寫了一首詩:“建立挺進軍,深入敵心臟。放眼冀熱察,前途不可量。”

可是,去了之後,情況發生了變化,日本開始回師華北重點對付八路軍。中央考慮如果拉大戰線會被敵人擊破,所以撤消了挺進軍挺進冀東的決定。

這樣一來,肖克的才華就沒有得到施展。

在這期間,肖克寫了一部長篇小說《浴血羅霄》。我們知道,開國將領很多有才,陳毅是個詩人,而像肖克這樣能寫長篇小說的,確屬罕見。

可以說,肖克在抗戰錯過了發展敵後根據地的大好機會。

在解放戰爭時期,肖克同樣有一個機會。

肖克後來去了晉察冀軍區,擔任副司令。晉察冀成立了一個野戰軍,肖克擔任司令,羅瑞卿任政委。這是肖克跟羅瑞卿的一大發展機會。如果能夠壯大自己,開闢根據地,肖羅組合將有可能成為像陳毅粟裕相似的一個組合。

那麼,肖克憑戰功再加資歷,評元帥都是有可能的。

因為各種原因,這個野戰軍沒有大發展起來,肖克後來去了後方辦軍校,楊得志取代了他的野戰軍司令一職。

所以,有時候也要看機遇。

55年評軍銜,普遍認為肖克還是夠評大將的,但因為大將只有十名,所以有一些就不得不放到上將這個級別。

毛主席也是很清楚的。毛主席說 “蕭克授的是上將軍銜,大將沒什麼可說的,上將更沒什麼可爭的了。”

而將肖克評為上將,則產生了另一個作用。

當時,也有人對自己的上將軍銜不太滿意,比如許世友上將,心直口快,找到周恩來,表示自己也有資格評大將。

周總理說:你看肖克也是上將啊。

許世友上將就此不說話了。

肖克將軍活了102歲,是壽命第二長的開國上將。第一位是呂正操。

最後為大家介紹一位我很喜歡的大將,這位大將是黃埔畢業生,南征北戰,戰功無數,但提起自己的成績,他用一句話形容:我跟毛主席是老鄉兼校友,和彭德懷元師在一個團當過兵,救過蔣介石的命,周總理和鄧大姐結婚我出過力,指揮林彪打過仗。

這個人就是陳賡大將。

陳賡大將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看第一條:跟毛主席是老鄉兼校友。

陳賡是湖南湘鄉人,出身於將門之後,祖父陳益懷是從二品的湘軍將領。而毛主席是湖南湘潭人。

兩個縣是鄰縣,毛主席的外婆就是湘鄉人。陳賡跟毛主席兩人的家相隔不過三十里。當然是正宗的老鄉。

那校友呢?

兩人都在湘鄉的東山高小讀過書,這可是當時的名校。毛主席當然是師兄,他比陳賡大十歲,他離開東山高小五年後,陳賡才進入東山高小,所以是校友,但並沒有在東山高小相逢。

再看第二條:和彭德懷元帥在一個團當過兵。

讀完書後,陳賡被家人安排婚事,他不滿而離家出走,然後去當兵,當時湖南人很盛行當兵,這應該是受了曾國藩的影響。

陳賡當時入的是湘軍第二師3族6團2營。

有一個人因為殺了當地惡霸,比陳賡早幾個月進來當兵,這個人就是彭德懷。

彭德懷進的是一營。兩個人都是最底層的士兵。

雖然是一個團,兩個人交往並不多。

兩人後來都離開了這個團。彭德懷離隊後加入了粵軍,做了團長,然後在湖南平江發動起義,此後率部上井岡山,跟毛澤東會合。

而陳賡也離開了湘軍,到長沙鐵路局當一個小領導。巧的是,他所在的長沙鐵路局有一個幹雜活的長夫,後來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併成為了上將。

這個人是王震。

這就是緣份啊。

而陳賡跟彭德懷再一次見面,已經是在蘇區了。

此後,兩人打交道的地方就多了,彭德懷是陳賡的上級,因為彭德懷平時很嚴格,是不多可以鎮住陳賡的人。

陳賡的性格開朗,天不怕地不怕。

另一個能鎮住陳賡的就是周恩來。

那麼,我們再說第三條,為什麼陳賡說周總理和鄧大姐結婚我出過力呢?


陳賡跟周恩來的關係非常親密,兩個工作上的交集很多。在黃埔軍校時,周恩來是政治部主任,陳賡是其手下的黨支部委員。

周恩來在上海主持中央工作,下面有一個特科,陳賡就是科長之一。

而在1925年,周恩來與鄧穎超準備在廣州結婚。周恩來給陳賡一張照片。

“這是你鄧姐的照片,你去接一下她。”

陳賡拿著照片去碼頭接人,可是一船的人都走光了,也沒有看到鄧穎超本人。

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鄧穎超化了妝。陳賡拿照片根本沒找到人。

陳賡垂頭喪氣回來,以為任務沒完成,結果發現鄧穎超已經到了。

周恩來還告訴他,你遲了一步,我們婚禮都辦完了。

看來,這個幫忙也是沒幫上,陳賡這樣說,也是在調侃自己。

再來說說救蔣介石。

陳賡進入黃埔軍校後,很受蔣介石賞識,把他調為自己的秘書。

1925年,蔣介石率部東征軍閥陳炯明,陳賡是他的貼身護衛。

在一次交戰中,蔣介石被圍住,屢次突圍都衝不出去。

這個時候,蔣介石有點絕望了,準備掏出槍來自殺。這個時候,陳賡把蔣介石往背上一背,撒腿就跑,堪稱神行太保飛毛腿,連跑幾里地,一直揹著蔣介石衝出了包圍。

所以,陳賡對蔣介石是有救命之恩的。

後面陳賡被捕,蔣介石也是知恩的,沒有殺陳賡,而是把陳賡放走了。

最後,再講一下陳賡指揮林彪打仗的事情。

1927年時,陳賡參加南昌起義。當時,他是營長。

起義後,大軍南下廣東,碰到敵軍阻攔。陳賡組織部隊反攻,這個時候,正好一個身影出現在陳賡的面前。

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林彪。

那個時候,林彪還是一個排長,職務比陳賡要低二級。

陳賡下令林彪組織進攻,林彪回答:不行啊,陳營長,我們人太少了。

林彪這個人打仗非常謹慎,不太願意打危險的仗。

陳賡直接一句話:“再說我槍斃你!”

林彪這才知道嚴重性,率領部隊開始衝鋒。

後來,陳賡說:林彪會打仗,但就是怕死,需要敲打。

大概因為這個原因,林彪這個除了毛主席誰也不怕的元帥還有點怵陳賡這個大將。


腦洞歷史觀


元帥與將軍,無論在古代還是現代其最本質的區別是:

1.元帥是三軍內最高軍銜,也是非常高的軍事統帥。

2.將軍是對達到少將級別的所有將領的統稱。

總而言之:元帥是指某一具體的級別,而將軍是某一範圍的統稱。

在我國新中國成立後,為了形成正規而又規範的軍隊體系,近而實行了“軍銜制”,隨後又頒佈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在其中第規定軍官的軍銜等級區分如下:

(一)元帥: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

(二)將官: 大將、上將、中將、少將 

(三)校官: 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四)尉官:大尉、上尉、中尉、少尉,近而實行了“軍銜制”。

新中國成立後,實行“軍銜制”,授於朱德、彭德懷、林彪、賀龍、劉伯承、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等10人元帥軍銜和勳章,即“十大元帥”。


授於粟裕、陳賡、羅瑞卿等10人大將軍銜和勳章,授於楊勇、楊成武、宋任窮等55人上將軍銜,授於175人中將軍銜,授於801人少將軍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