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4 方孝孺勸諫建文帝:此人不誅,江山必亡,結果句句應驗

方孝孺勸諫建文帝說:此人不誅,江山必亡,朱允炆不聽,結果句句應驗

眾所周知,在明朝歷史上文人一直都是一個神奇的存在,因為在世人的眼中文人似乎就應該讀書育人,參政治國。實在是難以將他們和戰爭聯繫起來。然而,明朝就比較另類,很多馳騁沙場的功臣名將都是文人出身,例如著名的“北京保衛戰”策劃者于謙,平定寧王叛亂的心學大師王陽明,以及後來力挽狂瀾的薊了都師袁崇煥等等。

方孝孺勸諫建文帝:此人不誅,江山必亡,結果句句應驗


甚至在某些方面,文人能夠擁有前所未有的判斷力和覺察力讓使人驚歎,例如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能夠預料到魏延死後必反,曹操觀察司馬懿鷹視狼顧就斷定此人不可重用等等。

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明朝歷史上比較厲害的一位牛人方孝孺,他曾經在朱棣造反之後,勸諫建文帝要誅殺一人,還說:“此人不誅,江山必亡!”,只可惜建文帝並沒有聽從方孝孺的建議,導致最終落得江山易主身死國滅的淒涼結局。

方孝孺勸諫建文帝:此人不誅,江山必亡,結果句句應驗


相信很多人對方孝孺的瞭解都是通過朱棣“誅殺十族”瞭解的,據說朱棣攻陷了南京之後,想要讓方孝孺負責幫自己起草即位詔書,被方孝孺嚴詞拒絕。朱棣說道:“先生勿憂,我只是想效仿周公輔佐成王的方式,來管理這大明江山,”方孝孺問:“周成王在哪裡?”

朱棣答道:“他自焚而死”,方孝孺又問:“為何不改立成王的兒子呢?”朱棣說:“嗣子年幼不足以堪大事,國家有成年英主坐鎮,才不至於引發動亂!”方孝孺聽後哈哈大笑,將筆墨投擲於地並怒斥朱棣道:“弒君謀逆其罪當誅,爾等亂臣賊子必將遺臭萬年,安敢在此大言不慚!”

方孝孺勸諫建文帝:此人不誅,江山必亡,結果句句應驗

朱棣當即大怒道:“你怕是想要找死吧,信不信寡人誅你九族?”方孝孺說道:“莫說九族,十族又何妨?”或許是方孝孺將朱棣想的太過簡單了,以朱棣這種血性殘暴的個性,連自己的親侄子建文帝都敢活活燒死,大肆屠戮功臣對於朱棣來說更是無所顧忌。

最終,朱棣在方孝孺的九族之外,又加上了“門生”一族,將方孝孺的“十族”全部誅殺,方孝孺雖然成為了歷史上 第一個被誅殺十族的人。不過,因為方孝孺的忠烈,也讓他因此名垂青史成為了後世爭相謳歌的對象,1856年李鴻章在擔任兩江總督的時候,還專門給方孝孺修過墓立碑。

然而,公元1399年,建文帝任命李景隆為大將軍親率50萬大軍討伐朱棣的時候,方孝孺就勸諫建文帝對李景隆多加提防,可是建文帝認為李景隆是自己的心腹黃子澄所舉薦,沒有聽從方孝孺的意見,結果李景隆在北平被朱棣大敗,狼狽退回德州。

方孝孺勸諫建文帝:此人不誅,江山必亡,結果句句應驗


公元1400年,李景隆再次率師北伐,與當時的武定侯郭英以及安陸侯吳傑等人會師共計60萬人,卻又在河北雄縣再次落敗。建文帝因此剝奪了李景隆的大將軍職位,押回南京,但卻沒有對李景隆治罪,朝中的很多御史大夫也紛紛彈劾李景隆喪師辱國、懷有二心,要求嚴懲。

方孝孺勸諫建文帝:此人不誅,江山必亡,結果句句應驗

1402年,方孝孺再次上書建文帝,要求誅殺李景隆以謝天下,還強調說:“此人不誅,江山必亡”,建文帝依舊沒有聽從方孝孺的諫言,反而讓李景隆以及兵部尚書茹瑺等人前往燕軍軍營和燕王朱棣講和,希望能夠劃讓燕王班師,與自己劃江而治,不過,這個提議最終遭到了朱棣的拒絕。

據史料記載,燕王朱棣兵臨南京城下的時候,是李景隆與當時的谷王朱橞開門投降,讓朱棣不費吹灰之力就進入了南京城。試想一下,如果當時的建文帝聽從方孝孺的建議,就不會有後來李景隆偷偷打開南京城的事情了,南京城是明太祖朱元璋親手所建,固若金湯絕非一朝一夕可攻破的,建文帝固守待援向全國“討賊勤王令”,歷史或將改寫也未可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