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0 當兵絕不是為掙錢,怕打仗就不要來當兵

又是一年畢業季。又是一年徵兵季。

這些天,漫步大學校園,一幅幅“參軍報國,無上光榮”的徵兵宣傳橫幅,激發著廣大學子保家衛國的熱血情懷。

當兵絕不是為掙錢,怕打仗就不要來當兵

曾幾何時,軍營是廣大青年最為嚮往的地方。然而,由於長期和平環境、經濟社會高速發展和人們價值追求日益多元多變等原因,參軍不再像從前那樣火爆。一些地方甚至出現了“徵兵難”“參軍冷”的現象。

為了吸引更多高素質青年參軍入伍,各地不斷出臺優惠政策,相對發達地區的各類獎勵補助金額屢創新高。這一方面體現了各地對兵役徵集的高度重視,確實起到了吸引青年入伍的目的,但另一方面也引發了人們的憂思:從什麼時候開始,這個湧現了無數英雄豪傑的古老民族,參軍報國需要談錢議價了?沐浴在杏花春雨中的年輕一代,如果過多因為錢的原因而選擇入伍,他們能否真正肩負起保衛國家的重任?

社會在發展,時代在變化。應當看到,伴隨著國家經濟騰飛,不斷提高軍人福利待遇和徵兵優惠水平,讓為國犧牲奉獻者吃苦而不吃虧,是利國利民的必然選擇,也是世界各國通行的辦法。但在提高優待政策的同時,也要防止掉入“只講價錢,不講責任;只談實惠,不談理想;只想拿錢,不想打仗”的怪圈。

當兵絕不是為掙錢,怕打仗就不要來當兵

當前,個別地方存在這樣的現象:徵兵宣傳不敢理直氣壯地講當兵打仗、為國奉獻的大道理大情懷,只顧掰著手指頭給應徵青年算“經濟賬”“實惠賬”,給多少優撫金、有什麼優惠政策等。一些人甚至向青年盲目許諾入伍分配到經濟發達的大城市、不用吃苦的技術崗位、遠離一線的後勤單位等。

筆者曾目睹過令人啼笑皆非的一幕——

一位家長領著兒子來到徵兵宣傳點前諮詢,開口就問:“聽說當兵有很多優惠,我想讓兒子來,但是萬一打仗怎麼辦?”旁邊有人竟脫口而出:“放心吧!這年頭,打什麼仗?”

“這年頭,打什麼仗?”一句看似疏解家長擔憂的解釋,深埋著多少隱憂!

當兵絕不是為掙錢,怕打仗就不要來當兵

世界並不太平。放眼中國周邊,一座座外軍軍事基地,像一道道鎖鏈和金箍。敵對勢力虎視眈眈,家門口生亂生戰的危險像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在中華民族頭上。

這些年,習主席反覆強調要居安思危,不斷強化全軍備戰打仗的思想。然而,長期的和平環境卻讓許多人“醉太平”。“只談實惠、不談打仗”的徵兵宣傳,無疑就是一種根深蒂固的“和平積弊”。

試想,如果從邁入軍營的起始一步開始,就不理直氣壯地講當兵打仗,甚至說什麼“仗打不起來”,把參軍報國變成平平安安數錢回家,那怎麼能行?靠經濟和優惠政策“刺激”出來的報國熱情,又能燃燒多久?

當兵絕不是為掙錢,怕打仗就不要來當兵

當兵為什麼?這是大是大非的問題,絕不能被經濟利益沖淡跑偏。第一顆釦子扣歪了,剩下的扣子往往會跟著歪掉。提高徵兵優待水平,與大力宣傳當兵打仗、保家衛國的思想,二者決不矛盾,不能對立,不能偏廢。

事實上,中國絕不缺少有理想、有情懷、有抱負的優秀青年。抗美援朝時期,貴州省苗族青年田成雲在參軍報名時說:“國民黨 4次抓我去當兵,我逃跑了4次。現在是為保家衛國參軍,我一定要去。”面對強大的敵人和槍林彈雨的戰場,百廢待興的中國掀起了參軍熱潮,前後報名參軍人數達207萬,與美國國內反戰浪潮一浪高過一浪形成了鮮明對比。

幾年前,一部《士兵突擊》萬人空巷,裡面反映出的真實、熱血、艱辛、危險的軍旅生活,非但沒有把廣大青年嚇跑,反而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許多熱血青年奔著劇中真刀真槍的“老A”而去,報名參軍時第一願望就是當特種兵。

2016年,維和戰士申亮亮、楊樹鵬、李磊,掃雷英雄程俊輝等子弟兵接連犧牲,有媒體曾發問:當犧牲接踵而至,年輕的你仍願攜筆從戎嗎?結果卻是,這一年全國大學生網上報名人數首次突破100萬。全國經濟最發達的省份之一廣東,截至當年8月初,有22萬適齡青年報名應徵,其中大學生4萬多名,相比2015年同期增長20%以上。

當兵絕不是為掙錢,怕打仗就不要來當兵

這兩年,《戰狼》和《紅海行動》等電影火爆熒幕,激烈的戰爭場面同樣沒有讓當代青年對軍營望而卻步,反而被媒體認為是最好的徵兵宣傳。

當兵就當能打仗的兵,怕打仗就不要來當兵。習主席反覆強調,要扭住能打仗、打勝仗這個強軍之要,強化官兵當兵打仗、帶兵打仗、練兵打仗思想。今年以來,全軍下大力氣清除“和平積弊”,全軍將士枕戈待旦,演兵場上龍騰虎躍,應當向廣大青年展現這種火熱的練兵備戰、熱血的家國天下,告訴他們真實的軍旅生活。

相信真正的熱血青年,會作出自己的價值選擇。火熱的軍營,歡迎有志青年的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