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3 消滅上司的“不耐煩”,做好與上司的溝通

請注意,這裡說的是消滅上司的“不耐煩”,而不是消滅不耐煩的上司!

01

你有一個不耐煩的上司嗎?

“我的上司對我特別不耐煩,每次彙報工作或者會議發言時他都打斷我的話,真是鬱悶!”

“我們的這些項目經理每次找我彙報工作,就在那裡說呀說的,經常是聽了15分鐘也沒聽明白他們到底想說什麼事情,只能在無法忍受的情況下打斷他們!”

上述情況在我們的身邊經常發生,問題的核心不是上司們不耐煩,而是如何提高溝通的效率?如何既能清楚地表達你的觀點,又能讓對方準確快速地把握你的觀點?

那麼,怎樣消滅你上司的“不耐煩”呢?答案就是“結論先行”。

“董事長您好!劉經理來電話說系統出現突發狀況,4點鐘他無法參加會議了。小張說他晚一點開會沒關係,明天再開也可以,但最好別11點30分之前開。可是會議室明天已經被別人預訂了,但星期五是空著的。王總的秘書說,王總明天需要很晚才能從外地出差回來。我建議把會議的時間定在星期五的10點比較合適,您看行嗎?”

這樣的彙報聽完了你有什麼感受?沒錯,一個字“亂”,你可能會說:“你去人力資源部結算一下工資吧。”當然,今天你心情比較好,希望輔導一下這位秘書,告訴她這個話不能這麼說,如果給你3分鐘的時間(暫停下來,不往下看答案),你覺得這段話應該怎樣說才不亂呢?

到底是先說原因還是先說結果?這個很容易達成共識,當然先說結果。因為在商務溝通中時間比較緊迫,所以一定是先說結果後說原因更有效率。不過也有例外的情況,如果你的結果特別讓人難以接受時,有可能你會先說原因後說結果。比如,你是醫生需要跟患者說,他還有3個月的生命,如果直接說結果,患者可能受到打擊1個月都活不了,這裡說的是特特殊情況。在職場中,原則上來說,還是先說結果後說原因。

這個案例中有多少原因,可以很直觀地分為人和會議室兩類原因,表達時應該把同類原因放到一起。實踐中還應該考慮這些因素的表達順序,這個例子中就可以按照職務順序進行排列,比如王總、劉經理和小張都不能參加會議。

根據上述準則,可以將這個彙報改為:

我們可以將今天下午4點的會議改在星期五上午10點開嗎?因為,王總、劉經理和小張都可以參加,並且本週五會議室還能預訂。

或者按照上面的討論,還可以把具體原因再概括一下·

我們可以將今天下午4點的會議改在星期五上午10點開嗎?因為,參會人員都可以參加,並且本週五會議室還能預訂。

消滅上司的“不耐煩”,做好與上司的溝通

02

時刻記住自己是業務層面的管理者

康奎是晶峰電子技術研究所的一名項目經理,帶領項目團隊在一個重要客戶現場工作。進行項目的正式驗收,一個問題的發生導致驗收測試只能暫停。初步分析後,康奎意識到這是一個方案設計的重大失誤,現在暴露出來。

該項目只是一個大系統的分系統,對客戶很重要。康奎趕緊電話通知研究所領導:“領導,出事了!放大器增益指標不夠,功率只有……”

“不要跟我說這麼多,現在怎麼辦?”所領導打斷了他的電話。做工程師時經常被領導表揚的康奎最近有一種感覺,所領導好像很不耐煩接康奎的電話。

作為項目經理,在向領導彙報的時候,一定不能只彙報問題。在大多數情況下,領導希望聽到的是用於解決問題的潛在方案和自己作為專家的建議,最好是選擇題,而不能是問答題。其實,相對於問答題或論述題,絕大多數人都喜歡做選擇題,最好是單選題,因為可以少動一些腦筋,這也是人的一種本能。

在企業裡也是一樣的,領導當然也喜歡做選擇題。如果我們每次拋給領導的都是讓領導頭疼的問答題,那麼人家一定要躲著你走了;如果我們拋給領導的是選擇題,對領導來說,做決策的難度就一下子降低了許多,而且還能體現領導的價值,當然是比較開心的一件事情了。

遇到問題首先應該專業地評估、有效地溝通、有力地執行。也就是評估和分析問題的影響並推薦可能的解決方案,比如:

進度是否會拖期?

成本是否會超支?

質量是否會變差?

有沒有人能解決這個問題?

可能的解決方案是什麼?

如果團隊解決不了,能否找到外部資源?這些資源在哪裡?

如果需要領導出面,需要領導解決什問題?

在給領導出選擇題的時候還要思考選項的數量,我比較傾向於三個選項,當然這也比較符合我們傳統文化中“一分為三”看問題的原則。那麼,這三個選項一定要有一個最冒險的方案、一個最保守的方案和一個相對摺中的方案,把這樣三個方案進行各自的優缺點對比之後,其實很容易讓做決策的人看到自己傾向的方案,因此會降低領導決策的難度。

大家一定要記住,如果我們希望能夠儘快獲得領導的支持,那麼就一定要降低領導做決策的難度,儘量為領導提供準確而且精煉的信息作為參考和對比,在提供的方案選項中充分地體現出自己所期望的方案的絕對優勢,這樣才能讓領導們最容易地做出我們所期望的決策。

作為項目經理,你必須跳出問題細節的泥潭,從業務、管理、團隊、計劃、資源協調等層面對項目進行控制。你需要做到每一個工作都有人在做,但不一定都是你在做。發起人可能會決定親自處理項目狀況,也可能因為某些政治或級別問題而做相應安排,但只要你做了該做的工作,就不會被負面地看待。

消滅上司的“不耐煩”,做好與上司的溝通

03

需要更多結論先行的訓練

項目管理以結果為導向,溝通也應該以“結論先行”,但這種表達習慣正好與中國人習慣的方式相反,因此更需要加強訓練。我們比較習慣先說原因再說結論,比如一位朋友與你聊天共30分鐘,結果前28分鐘都在聊家常,最後2分鐘才說,這次來主要是想跟你借點錢……這種方式的表達非常常見。

一位在中國多年的美國朋友,給大家介紹中美文化差異時講了一個故事一直讓我記憶猶新:有一位小朋友在上學的路上救了一位落水的同學,到學校後不但被學校表揚,而且被評為見義勇為小英雄。接下來的故事就發生在中國老師和美國老師給家長打電話的差別上。中國老師會這樣打電話。

中國老師:喂?您好,請問是小明的家長嗎?

孩子家長:是啊。

中國老師:我是他的老師,今天早上你家孩子在上學的路上,路過了一條河……

孩子家長:然後呢?

中國老師:河水非常湍急,這個時候他的一個小夥伴一不小心就掉到河裡去了……

孩子家長:然後我家孩子怎麼樣?

中國老師:他非常的勇敢。跳到河裡去救他的小夥伴…¨。

孩子家長:然後呢?

中國老師:然後他順利地把小夥伴救了上來,學校評他為見義勇為小英雄,所以今天打電話是想恭喜您一下。

相信這個接電話的家長已經被嚇得完全瘋掉了。那美國老師會怎樣打電話呢?

美國老師:喂?您好,請問是小明的家長嗎?

孩子家長:是啊。

美國老師:我是他的老師,今天打電話是想恭喜您小明在學校裡被評為見義勇為小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