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作為當代年輕人到底是應該讀歷史名著,還是應該讀實用類的工具書?為什麼?

老大胡侃


我想,這個問題關鍵,不是割裂開去討論孰先孰後的“更應該”;而要同時進行,核心在於如何安排好自己的時間。

為何這樣說呢?

因為你所說的“歷史名著”,我想大概就是通常所說的用於提高個人修養的那部分東西,比如文學、歷史、哲學或者社科一類的書籍。不過,目前書單滿天飛(有些其實是出版商和媒體炒作出來的,並沒有經過時間的檢驗),很多朋友看到了反而無所適從。

另外,今天的人也的確是事情多,誘惑多,留給人們讀這類書的時間實在是少之又少。為了向現實妥協,前段時間,復旦大學有位教授在網上開具了一個“不必讀丨書單”(可以直接搜索引號裡面的這個詞),可以參考參考。

不過,教授的原意是書太多了看不完,就參考這個選重點看,即“站在節省精力和時間的角度,也是成本優化的建議”,不是某些媒體歪曲解讀後讓你不要看。

而你所說的“實用類的工具書”,我想應該包括但不限於一般對工具書的理解,即所有提升你個人技能的書籍。說白了,它們可以提升你“飯碗”的質量,或者是生活的質量,所以自古以來就有人編寫這類書籍,而且廣受歡迎,比如這樣的:


於今人生活息息相關的,它可能是教某一種大軟件的使用方法或者是教編程,也可能是教寫作,或者是某地的旅遊手冊。這類書的內容往往兼具實用性和實效性,所以在今天的網絡化條件下,其作用就很容易被替代,以後也必然越來越少。

現在總結一下,表面上你是問應該讀哪些書,其實是在問,生存技能和個人修養哪個更應該提升(書籍只是提升辦法的一種,讀書是沒有問題的,但也不要抗拒最新出現的各種學習方法和機會)。生命不息,學無止境,我認為,它們都很重要,應該合理安排,同時提升。

最後,祝福你。


八磚學士


最好讀歷史名著,少讀實用類的工具書。

你說的歷史名著,大概是指歷史上的名著吧。

作家畢飛宇說:餘華也是反反覆覆地講,強調閱讀是沒有意義的,關鍵的問題是讀什麼。你讀經典跟你讀通俗小說,收穫是不一樣的,經典你讀五年下來,會影響你的一生。

我認為,這段話挺中肯的。在讀書的入門階段,人可以不必挑食,什麼能讀進去就讀什麼。然而,養成了讀書習慣,最好就不要再一味地放任閱讀了。即便是你不去有目標性有專項地讀書,至少也要讀好書。

因為書的質量不同,你讀過之後,收穫自然也是有差別的。

經典著作,是經過大浪淘沙之後被篩選下來的,能夠經過時間以及數代人的檢驗,自然是有其過人之處的。

“實用類的工具書”,您指的什麼呢?交際口才?創業指導?新聞寫作?這些書,可以看,瀏覽瀏覽即可,因為我不認為這些書能夠成為工具。因為工作的原因,我接觸過很多最新出版的關於心靈成長、財經創業等方面的書,說老實話,這些書真正值得讀的,沒有幾本,口水書居多。很多書就是幾句話的事,還非要弄成一本書來賣錢。

時間有限,好書還讀不完,幹嘛要把時間浪費在口水上呢?

大學生,對社會了解的少,對人生欠缺思考,多多讀一些經典書籍,是有助於自己的進步成長的。比如讀《紅樓夢》,就能瞭解中國的人情社會,怎麼去接人待物,碰見什麼樣的人該說什麼樣的話。讀契訶夫的小說,可以瞭解人性有多醜陋,大學生是應該補上人性這一課的,太過傻乎乎,會很受傷的。讀《懺悔錄》《堂•吉訶德》《月亮與六便士》等經典之作,思考人為什麼活著,自己該怎麼樣去活著。早一點思考人生,就能早一點謀劃如何活著,或許就能少一些後悔。


把書讀薄


首先要說明的是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這句話在哪個時代都是對的,不論是古代、現代還是將來。

大家要注意,我說的是“書”,既然是書,那就是系統的、完整的、有邏輯性的、有個人觀點的智慧結晶。所以,我們只是花了幾十塊買書的錢,卻讀了別人的一生積累的智慧。這絕對是世界上最划算的事情。何樂而不為呢?

再次,像手機網絡這種知識傳播工具上也有文章或者信息,但是大部分都是碎片化的,沒有經過太多深思熟慮和編輯的話語。它起到的作用主要是傳播信息,而不是傳播智慧。所以,一般沉浸於手機的閱讀者不會有太多境界的提升,底蘊的積累,這是一個客觀事實。

隨著網絡的普及,手機功能的完善,手機信息的豐富多彩,現在的年輕人更願意抱著手機,而不是抱著書本。從某種角度上看,這是一種退步,而不是進步。

正因為如此,我依然堅持認為,年輕人應該反其道而行之,應該通過大量的書本閱讀,而且是好書,來增長自己的智慧,從古聖先賢那裡汲取智慧和營養。這樣的人才能走的長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