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5 中國越是強大,華人卻越來越被西方歧視

中國越是強大,華人卻越來越被西方歧視

邱 林

上週,倫敦唐人街的中餐館員工將舉行罷工,並前往英國內務部大樓抗議示威。罷工者分發的一張宣傳單上寫著:“倫敦唐人街是倫敦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主要的旅遊與文化景點,其成員有權受到尊重對待,不會容忍執法機構侵犯性、歧視性的行為。”

原因在於,英國移民部門一次清查時對華人居民態度粗暴。在歐洲國家,華人的安全問題,已不止一次引發抗議。英國內政部對倫敦唐人街的“突襲”常給顧客留下一個壞印象,認為唐人街是犯罪之城。

中國外交部門曾多次向西方國家發出聲明,呼籲尊重在國外工作和生活的華人的權力,為他們提供安全保障。然而,這似乎無濟於事。

一名中國在美留學生不久前在自己的臉書上自述,他和女友在紐約曼哈頓一家麥當勞用餐時,一名當地美國老太太拒絕他們分享同一張桌子。老太太對著中國留學生視頻的鏡頭喊叫:“嗨,我是美國人,我有權在這裡用餐,你們快挪開屁股。”“你們不能坐在這,因為你們不是美國人。”整個視頻中,如此粗鄙又飽含侮辱性的語句從這位老太太的口中不斷噴出,而周圍人卻一點反應都沒有。

一個客觀現實是,不管是生長在美國的華人,還是近幾年到美國移民、留學、經商的中國人,都難以擺脫二等公民的身份。特別是早年把孩子帶到美國的父母沒意識到,來美國的行為就等於剝奪了子女將來回中國的選擇。這個選擇實際上很重要。為什麼? 每個人都得有個家鄉。

相對於經濟上的顧慮,一些美國人對華人更多的是政治上和文化上的“敵視”。這種敵視和中國移民的財富並無關係,而是基於長期以來美國媒體對中國的妖魔化。部分美國人認為華人比來自歐洲的人更難融入美國主流社會,而由於很多中國新移民喜歡只在華人圈裡活動,所以很容易被貼上“即使入了美國籍也只會效忠中國”的標籤。

在人類的發展中,總有個孰先孰後。一些落後的族群難免自卑而敏感,領先的又往往不屑去主動了解弱勢族群的文化,這怎能去順暢地交流並建立良好的關係呢?因此,種族歧視問題始終伴隨。

134年前,也就是1882年,美國通過《排華法案》,這是美國曆史上唯一一部針對單一族裔歧視、排斥和打壓限制的法律條文。該法案不允許一般的華人進入美國,不允許哪怕在美國合法的華人加入美國籍,要求華人隨時隨地攜帶身份證明。

儘管《排華法案》在1943年被廢除,美國國會也在拖了半個多世紀後於2012年正式以立法形式就《排華法案》向全體在美華人致歉,但是《排華法案》給幾代美籍華人留下了深深的傷疤,對於華人的刻板成見在美國社會中依然難以消弭。

特別是近些年,種族歧視在部分國家有所抬頭,澳大利亞就是例證。近日,澳聯邦政府公開討論擬修改《反種族歧視法》,引起國內外廣泛關注。擬修改的條款包括第18C條(公開“冒犯、侮辱、羞辱及恐嚇”個人或一些人的行為屬於非法),修改此法案將取消這些制約。

在西方國家,針對華人的歧視一直以各種方式存在,有顯性歧視,也有隱性歧視。顯性的歧視表現為針對華人的口頭侮辱或暴力事件;隱性歧視也有很多,例如在職場上,華人的聲音或工作不受重視,會受到一定的打壓。而且華人往往會遇到“竹子天花板”,這是指一種無形的升職障礙,即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不能再有提升。

今天早已不是被人在中國土地上掛出“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牌子的時候了。今天中國越來越強大,也越來越自信。如果是中國國籍的公民,中國政府會在必要時採取外交途徑,與涉事國進行交涉,維護本國公民權益。然而,卻難以改變華人在國外,特別是在西方國家被歧視的處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