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7 智慧政务该如何发展?

近年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国家顶层设计与政策也正逐步到位。智慧城市发展首先会在一些新型基础设施上发力,建立集中式的一体化的数据中心,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都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然而在实践中,如何收集、维护、应用这些数据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一大难题。

智慧政务该如何发展?

智慧城市正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一个重要的方向。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城镇常驻人口7.9亿,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57.35%,同时我国城镇化面临人口资源环境和交通压力,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大城市病凸显,雾霾、交通拥堵、城市管理、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等矛盾日益突出,绿色智慧成为当前城市建设迫切诉求,也是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并成为新型城镇化重要战略方向。

目前,全国各地正在积极推进政务云的建设,打造数据信息平台。

智慧城市的应用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面向2C公共客户,即提供教育、医疗、交通、环保等民生体系的服务;第二类面向政府客户,现在很多地方的政府正在着力建设智慧城市,在这个层面上最重要的是规范化的基础的政府服务。第三个应用面向产业2B的服务,即促进产业的升级转型。这三个层面的应用,无一不基于大数据建立的信息系统。

智慧政务该如何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政务大数据就是智慧城市数据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务大数据一部分是从业务办理过程中或是提供服务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还有一部分是政府部门或相关机构进行调查获取的数据,以及通过物理设施、互联网、物联网相关系统采集的各个方面的一些数据。通过政务大数据,政府的决策会更加精细化,除了传统的自有信息采集、汇总、加工、形成图表的模式之外,有关部门还可以从一些互联网企业或采购端购买一些数据进行融合,从而关注到传统模式下不能关注到的问题。

此外,政府热线、视频、音频也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以前,保留一段时间的资料就删除掉,但由于技术手段的成熟,处理这些数据的能力在增强,有关部门可以深度挖掘这些数据的价值,然后开展相关工作。

智慧城市建设应该是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要坚持分期分类,根据城市本身地理资源优势、社会生活经济发展水平等,使每个城市都能在自己的智慧程度之上有序推进。

尽管多方看好,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难题亟待解决。首要问题就是数据共享存在壁垒,部门之间协调十分困难。在建设大数据过程中,需要各部门数据汇集到数据中心,但目前各部门管理体系呈现条线化,各部门出于各自的考虑很难完全进行数据共享,把这些数据汇集到一起非常困难。

智慧政务该如何发展?

同时,数据的可用性也存在问题。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对数据进行实时更新,但是许多部门的数据汇集频率低,据了解,有些部门一个月甚至半年才更新一次数据,数据的有效性便会存在偏差。

如果要开展政务大数据领域的应用,首先应该做好政府基础数据的梳理和业务的梳理,包括目录的编制、流程的优化这些基础工作,而做好这些工作,更多的需要业务人员、信息化人员以及相关的公司配合政府相关部门做好基础工作。

授权体系或许能够解决不同部门间的数据安全问题。在整个智慧城市建设中,会涉及到各个部门,每一个部门都有各自的利益,都有各自需要协调的问题。这些数据未必非得集中到大数据中心,但是在应用过程中又必须要使用,所以可以建立一套用户授权体系类似银联卡的模式。

即使是建设较早的政务云,也存在利用度较低的问题。相比政务云的建设,政务云的运营维护更加困难。很多省市即使建起政务云,可能也束之高阁,并没有把关键业务迁置上去,导致“有云没有雨”,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除此之外,智慧城市发展路径一定要分级分类考虑,不能每个城市都是一样的发展路径。要考虑到西部和中东部差距比较大,而且大中小城市本身面临的问题不同。智慧城市的建设应该是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要根据城市本身地理资源优势、社会生活经济发展水平等,使每个城市都能够在自己的智慧的程度之上有序推进,最终达到逐步提升智能化的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