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3 全棧雲,青雲來了!

全棧雲,青雲來了!

雲計算市場要變天,“全棧雲”正強勢來襲。

前不久,Forrester剛剛發佈了《The Forrester Wave: Full-Stack Public Cloud Development Platforms In China, Q3 2018》報告,對中國的全棧公有云開發平臺進行了一次梳理,報告調查得出的結論之一就是,公有云在中國大幅起勢的背景下,全棧公有云平臺越來越受到中國行業用戶的青睞。位列Forrester報告“強勢表現者”象限的青雲QingCloud在Cloud Insight Conference 2018雲計算峰會上重申了自己的新定位——企業級全棧雲ICT服務商和解決方案提供商。而在此後的8月8日,華為正式發佈了全棧私有云解決方案。

這下“全棧雲”一定會上熱搜了。

青雲QingCloud的自我顛覆

青雲QingCloud是一家公有云服務商?如果在以前,肯定的答案早就脫口而出了,但是現在則要猶豫一下,因為公有云服務商只是青雲QingCloud眾多標籤中的一個而已。青雲QingCloud目前擁有公有云、企業雲和桌面雲,以及青立方超融合系統、QingStorTM(上角標)軟件定義存儲、KubeSphere容器管理平臺、iFCloud統一多雲管理平臺、光格網絡EverVite智能廣域網服務、Anybox企業雲盤、OpenPitrix多雲應用管理平臺、RadonDB分佈式數據庫等產品和服務,以一體化架構實現公有云、私有云、混合雲和託管雲的一致化交付與統一管理。一句話,青雲QingCloud提供的是“全棧雲”。

如何理解青雲QingCloud的全棧雲?從產品上看,全棧雲縱向跨越ICT架構各層次,整合立體多維的產品能力;從業務上,全模雲橫向兼顧“穩態”“敏態”與“混合態”,同時支持企業實現集中式核心業務的雲端遷移與互聯網分佈式核心業務的雲端構建。以前,青雲QingCloud曾經提出過“全模雲”的概念,如今的全棧雲則是在全模雲基礎上的延伸和擴張,更加立體、多維,展現了青雲QingCloud的全面性和多樣性。

據青雲QingCloud CEO黃允松介紹,青雲QingCloud目前為逾9萬家企業提供服務,幫助它們構建和運維更加可靠、敏捷、高效的ICT基礎設施、平臺層服務與應用管理平臺,顯著降低成本。很多行業標杆客戶都參加了Cloud Insight Conference 2018雲計算峰會,分享他們藉助青雲QingCloud的平臺實現數字化轉型的成功經驗。

自2013年上線以來,青雲QingCloud從單一品牌起步,經過五年的努力,已成為以軟件定義為中心,為企業級用戶提供全棧雲模式ICT技術、產品、方案和服務的綜合服務商。青雲提供的體系化管理工具、可細粒度運營的綜合雲平臺已經幫助眾多傳統大型行業、機構和企業集團實現了以行業雲、集團雲、區域雲等為載體的雲服務模式。

在五年的時間裡,青雲QingCloud一直沒有停下自我顛覆的腳步,這從一年一度的用戶大會的名稱上就可見一斑。2015年第一屆大會的名稱是“青雲QingCloud 用戶大會(QCUC)”,此後兩年的大會改為“QingCloud Insight”,今年的大會則更名為“Cloud Insight Conference”,整體趨勢是進一步弱化青雲QingCloud,將大會辦成一箇中立性的雲行業的技術和生態大會,同時強調了對雲的深刻洞察。

在每一屆的大會上,我們似乎都在“挖寶”,總能看到青雲QingCloud曾經不為人知的新的一面,今年更是一次完全的顛覆。青雲QingCloud推出大量新產品,完善全棧雲產品拼圖的同時,更將其服務第一次由IaaS、PaaS延伸至SaaS,也是第一次由IT延伸到CT,由雲延伸到網和端,從而進一步拓展了服務邊界。未來,青雲QingCloud還將通過邊緣計算、Serverless等創新技術的融入,全面佈局雲網端一體化。

變即不變,青雲QingCloud的初衷即是將自己打造成一個平臺型的企業,為客戶提供一個更加穩定、易用的一體化ICT架構,從而幫助客戶實現一站式雲化。

你站在誰的視角?

眾所周知,站在不同的視角看問題,可能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就拿雲計算來說,在廠商的眼中和用戶的眼中,它可能是不同的形象。回顧IT的發展歷史,在很多時候一些新的理念、新的技術都是由廠商提出並推動的,在一項新技術的發展初期,廠商通常會藉助炒作給用戶洗腦,這也導致了某些用戶可能會人云亦云。但是現在,觀念正逐漸改變,以客戶為中心、從客戶的需求出發進行開發成了“新常態”。

雲計算其實是從廠商角度提出的概念。它是技術和商業模式的持續演進。但是從用戶的角度看,也許“雲計算本身並不重要”。為什麼這麼說呢?

雲計算是一個很寬泛的東西,它代表的是一種理念——以高度服務化、高度自動化和數據驅動為導向,不斷迭代,使所有聚合體系平臺化,完成傳統行業的改造,使其智能化,最終讓整個社會變得更加集約、低成本、高效率。

從用戶採購的角度來說,表面上,採購硬件和採購雲是有區別的,因為產品形態不同,一個是硬件設備,而另一個是服務,但對於用戶的業務來說,硬件與雲是沒有區別的,它們只是用戶用來支持其業務發展和創新的工具而已。說到底,用戶並不關心具體的產品細節、指標,軟件、硬件或是服務,用戶想看到的只是好的結果——降本增效。不讓用戶直接插手IT的事,用戶其實是最高興的,因為他們既沒有多餘的精力,也沒有足夠的專業技術水平來應對複雜的IT。如果廠商真能想用戶所想,那就提供一個端到端的IT解決方案,或者說全棧雲解決方案,那才能一勞永逸。

黃允松表示:“正是從用戶的角度,而非雲服務商的角度考慮,我們提出了新的定位——一家技術領先的企業級全棧雲ICT服務商和解決方案提供商,提供一個基於雲模式的綜合企業服務平臺。這樣的定位一目瞭然,清楚地告訴用戶,我們將以雲的方式提供包含ICT最核心的全部服務。”青雲QingCloud致力於為企業用戶提供安全可靠、性能卓越、按需、實時的ICT資源與管理服務,並攜手眾多生態合作伙伴共同構建雲端綜合企業服務交付平臺。

公有云服務剛出現時,互聯網公司是上雲的主力軍。十多年過去了,如今雲化的主角變成了傳統大中型商業企業。採礦、發電、造車,這些最傳統的行業也邁上了雲化這條道路。企業級IT市場真是換了新天!

伴隨市場大勢的改變,青雲QingCloud也在變,以前總說的“雲之基石”“自由計算”逐漸演變成現在的新定位。現在的青雲QingCloud特別強調以軟件為中心,實現對整個ICT的覆蓋。青雲QingCloud此次推出光格網絡SD-WAN,從IT領域跨入CT領域。從2014到現在,青雲QingCloud臥薪嚐膽,致力於通過SD-WAN,讓企業能夠以低成本的組網方式、在分鐘級構建專屬廣域網,從而實現企業在雲端、數據中心和企業分支三者之間任意互聯,同時極大地節省設備投資和人員投入。

黃允松總結說,當前對雲計算來說最大的挑戰在於以下三點:第一,如何輕鬆地讓雲落地;第二,雲的管理工具必須體系化、獨立化、服務化,採用SaaS模式;第三,可細粒度運營,比如計費的模式,線上線下的流程如何進一步優化,出了問題誰來解決等,在這些方面青雲QingCloud會精益求精。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雲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所長何寶宏在最近的一次會議上表示,下一個十年,人們應該關注雲計算是不是從新興產業變為了傳統產業,如果沒有改變,那說明雲計算並沒有真正落在實處,沒有進步。

“全棧雲”只是看上去很美嗎?

都說“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難道“全棧雲”只是看上去很美嗎?

越來越多的雲廠商聲稱自己可以提供“全棧雲”。我們也確實從青雲QingCloud推出的多品牌矩陣看到了端倪。“全棧雲”剛剛邁開腳步,面臨著不小的壓力和挑戰。

先從最重要的用戶接受度來分析,行業用戶會輕易買全棧雲的賬嗎?在以硬件採購為主導的年代,用戶習慣選擇每個環節最好的產品,最好的服務器、最好的存儲、最好的網絡,然後再進行集成,但是這樣做的結果往往不是好上加好,而是給自己日後的應用和維護挖下了“坑”,不同品牌產品間的兼容性問題,發生故障後不同供應商之間的扯皮等,讓用戶“啞巴吃黃連”。在軟件定義一切、以服務的方式進行交付的年代,用戶越來越清楚自己有限的精力應該放在哪裡,那就是做自己擅長的業務開發和創新,而與IT部署和運維相關的“髒活、累活、苦活”交給像青雲QingCloud這樣的企業級全棧ICT供應商是最合適的,大家各司其職,各展所長,各有所獲。

高度集成的超融合為什麼越來越流行?為什麼越來越多的雲廠商打出“全棧雲”的旗號?就是這個道理。

再從產品的角度分析一下,從公有云服務商到企業級全棧ICT供應商,最直接的變化就是產品變得極大豐富。從廠商的角度,一方面,要找準用戶的痛點,開發最能解決用戶問題的產品,所以青雲QingCloud最新推出了Anybox企業雲盤、QingStor文件存儲、光格網絡SD-WAN、SDN 3.0、青立方下一代超融合系統等;另一方面,一旦踏上了全棧雲的征途,廠商就要勇往直前,持續地投入研發,不斷消除用戶應用和廠商自身的短板,幸運的是,在這方面,青雲QingCloud的團隊既有激情,又有技術能力。

目前,青雲QingCloud擁有的多品牌矩陣,是從底層資源和架構開始,自下而上逐層豐富和發展起來的,構成了如今這樣一個大的雲平臺和服務,包含的這些品牌的產品也可以單獨進行交付。青雲QingCloud的產品開發能力脫胎於原來的公有云實踐。

在Cloud Insight Conference 2018雲計算峰會上,青雲QingCloud一口氣發佈了ICT全線9大產品品牌矩陣,以及7款重磅產品與服務。如此眾多的產品,對於一個還處於成長期的公司來說,壓力確實很大。那麼,如何將壓力轉變為動力呢?青雲QingCloud認為,現有的這些產品彼此間有內在的邏輯關係,相互關聯、層層遞進,完整的產品線既能更好地滿足用戶上雲的需求,也是青雲QingCloud自身不斷成長的基石和驅動力。

都是全棧雲,又怎樣凸顯差異化呢?從單一的大公有云模式到雲廠商各展所長,行業雲、集團雲紛紛崛起,黃允松稱之為公有云服務矩陣,這將是一個越來越複雜的結構。“在中國,這一趨勢在未來兩三年內將得到極大加強。”所以黃允松得出結論,“進軍雲計算一定要有一技之長。只要你有一技之長,就一定會在這個市場上佔據非常好的位置。”向行業縱深推進,實現更好的整合,這是青雲QingCloud的選擇。

雲平臺、超融合、容器、軟件定義存儲、應用雲化與管理平臺、分佈式數據庫、SD-WAN等,這些新的細分市場都會是青雲QingCloud的發力點。考慮到生存和競爭的問題,青雲QingCloud一方面要打造一個更加強大的整體雲平臺,另一方面也要做好細節,在有潛力的細分市場上做到領先。

說到底,青雲QingCloud瞄準的並不是現有的雲存量市場,而是面向未來的、更加廣闊的數字化轉型這一大市場。擴大戰線,高築門檻,全面破壞(破壞傳統ICT),徹底重建——這就是青雲QingCloud的魄力。選定增量市場,以軟件為靈魂,雲端再造ICT服務,青雲QingCloud的未來已經展現在眼前。

全棧雲,青雲QingCloud再出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