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2 河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

河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

中國十大博物館

河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

河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

有人說過,一座好的博物館,就是一個國家生產夢想的搖籃。根據螞蜂窩做的市場調查,2017中國大陸十大最受歡迎博物館有:陝西曆史博物館、南京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洛陽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蘇州博物館、寧夏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和四川博物院。

這種排名,100家單位,會有100家結果,不必太在意。這個名單中,西部博物館佔比偏高,而像河南博物館、上海博物館都沒有列入其中,有點偏頗。這些都不是我特別在意的,我在意的是,哪個版本會把河北省博物館列入前10。在百度上還真看到過一版把河北省博物館評為前10名的,可惜找不到了。

河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

河北省博物館

河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

1953年4月在保定籌建。1981年5月,該館從保定遷到石家莊。1987年3月遷現址,10月1日正式開館。2013年6月8日,擴建後的河北省博物館對外試開放。

2014年6月9日,河北博物院揭牌,正式對外開放。

河北省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共15萬件,其中一級文物360餘件(包括國寶級文物6 件),館藏中以滿城陵山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墓出土的文物最負盛名。兩套金縷玉衣是我國考古發掘中第一次發現的、保存最完整的漢代玉衣。

陶瓷類文物是河北省博物館的特色藏品,特別是河北境內三大名窯----邢窯、定窯、磁州窯的產品各有風格、各逞其妙;另外,保定出土的一批元代窯藏瓷器也是館中珍藏。自宋代至現代的千餘件書畫作品也是河北省博物館的經典收藏,其中不乏名人、大家之作。另外,館內藏書5萬餘冊,有不少是明清善本圖書,為河北省地方誌主要收藏單位之一。

下面我們看看河北省博物館的十大鎮宅之寶:

河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

西漢透雕雙龍高鈕谷紋白玉璧

河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

河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

白玉雙龍紋高紐谷紋璧 ,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紐高25。9釐米、璧外徑13。4釐米,1968年滿城陵山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

河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

西漢劉勝金縷玉衣

河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

河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

我國目前已經出土玉衣的西漢墓葬共有十八座,而金縷衣墓只有八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河北滿城一號墓出土中山靖王劉勝的金縷玉衣。它用一千多克金絲連綴起2498大小不等的玉片,由上百個工匠花了兩年多的時間完成。整件玉衣設計精巧,作工細緻,是曠世難得的藝術瑰寶。1968年,這件金縷玉衣出土時,轟動了國內外的考古界。

玉衣是用金絲將玉片編綴而成,玉片為岫巖玉製作。上衣呈綠色,玉質瑩潤,下身為灰白和淡黃色,整體主要分為頭罩、上衣、手套、褲筒和鞋等五部分。共用不同形狀玉片2498片,金絲約1100克。其外觀和人體形狀相同,是漢代皇帝和高級貴族死後的殮服。

河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

西漢竇綰金縷玉衣

河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

河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

竇綰金縷玉衣, 西漢(206年-公元8年),全長1.72米,1968年滿城陵山中山靖王劉勝妻竇綰墓出土。玉片為岫巖玉,多數呈純綠色,夾有灰白、黃褐色。玉衣分為五部分。共用玉片2160片,金絲約700克組成。玉衣形式與劉勝墓的相似,頭下有鎏金鑲玉銅枕。“金縷玉衣”複雜的製作工藝、精細的製作,反映了當時玉器工藝所達到的高超水平,故定為國寶。

河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

西漢長信宮燈

河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

河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

西漢長信宮燈是中國漢代的青銅器,燈體通高48釐米,重15.85公斤。1968年於河北省滿城縣(今河北省保定市滿城縣西南約1.5公里的山崖上)中山靖王劉勝妻竇綰墓中出土。2010年作為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展品展出。宮燈燈體為一通體鎏金、雙手執燈跽坐的宮女,神態恬靜優雅。長信宮燈設計十分巧妙,宮女一手執燈,另一手袖似在擋風,實為虹管,用以吸收油煙,既防止了空氣汙染,又有審美價值。其環保理念體現了古代中國人民的智慧,長信宮燈被譽為“中華第一燈”。

河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

西漢錯金銅博山爐

河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

河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

高26釐米,通體用金絲錯出流暢、精緻的紋飾,金絲有粗有細,細的猶如毫髮。爐座鑄出透雕的紋樣,作三條蛟龍騰出波濤翻滾的海面,龍的頭托住爐盤隨風飄蕩的流雲。整個爐蓋和爐盤上部鑄出“博山”,山勢峻峭,峰迴巒轉,層層起伏。爐蓋土的山巒間神獸出沒,虎豹奔走,輕捷的小猴蹲坐在巒峰高處或騎在獸背上嬉笑玩耍,獵人們出現在山間,有的肩負弓弩,有的正在追捕逃竄的野豬。氣氛緊張,畫面生動。

1993年9月,西漢錯金銅博山爐在國家文物局組織的一級品鑑定活動中,被定為國寶級文物。

河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

元青花釉裡紅鏤雕開光蓋罐

河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

河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

元代青花釉裡紅開光貼花蓋罐1964年出土於河北保定永華南路元代窖藏,通高41cm,口徑15.5cm,足徑18.5cm。該罐採用青花和釉裡紅裝飾,通體施青白釉,釉層凝厚,釉面青亮,極為滋潤。紋飾豐富,層次清晰,主題突出,全器紋飾有10餘層。該罐的蹲獅鈕罐蓋的蓋面採用變形蓮瓣紋和回紋裝飾。罐身的頸肩部為纏枝牡丹紋、忍冬紋,並有下垂的如意雲頭紋,雲頭紋內飾蓮池紋,雲頭之間飾折枝牡丹紋。腹部四面用連珠紋作菱花形開光4個,開光內裝飾牡丹、石榴、菊花、四季花卉紋。枝葉用青花渲染,花朵和山石用釉裡紅塗繪,紅、藍色交相輝映,具有極強的裝飾效果。

類似的元代青花釉裡紅開光貼花蓋罐器物在世界僅存4件,其中兩件流失到國外,一件存放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此4件器物相比,河北省博物館這件保存最為完整,是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完整的青花釉裡紅極品。

河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

戰國錯金銀虎噬鹿銅屏風座

河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

河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

錯金銀虎噬鹿屏風座,戰國時期的傢俱構件。1977年平山縣三汲村戰國時期中山國王“錯”墓出土,長51釐米。猛虎身軀渾圓、色彩斑斕,弓身右曲,三足著地,一爪騰起,正將捕捉的小鹿送入張開的巨口之中。老虎的兇猛與小鹿的弱小形成鮮明對比。典型的戰國時代風格。動物腹下刻有銘文,說明製作時間及官匠姓名。

河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

戰國立鳳蟠龍紋銅鋪首

河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

河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

戰國立鳳蟠龍紋獸面銅鋪首為獸面銜環形,縱74.5釐米,橫36.8釐米,環內徑16.5釐米,外徑29釐米,重21.5千克。(鋪首,即門扉上的環形飾物,大多為獸首銜環之狀。)

該銅鋪首全身共雕塑8只禽獸,造型採取了浮雕和透雕相結合的鑄造工藝,龍、鳳、蛇頸首均突出於器面之上,動物造型生動,形神兼備,通身飾細密的羽紋和捲雲紋。這件銅鋪首造型巨大,紋飾精美,整體佈局錯落有致,結構嚴謹,為罕見的藝術珍品。

河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

戰國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

河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

河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

1977年平山縣三汲村戰國中山王“錯”墓出土。案面已朽,僅存案座,邊長47.5釐米。底部是兩雄兩雌跪臥的梅花鹿,四龍四鳳組成案身。四龍獨首雙尾,上吻托住斗拱,雙尾向兩側盤環反勾住頭上雙角。四鳳雙翅聚於中央連成半球形,鳳頭從龍尾糾結處引頸而出。集鑄造、鑲嵌、焊接等多種工藝於一體,複雜精巧,無以復加。2011年被評選為河北省博物館新館入展文物“十大珍寶”之一,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山國的器物。

河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

戰國中山王鐵足銅鼎

河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

河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

戰國中山王鐵足銅鼎[1],高51.5釐米,腹徑65.8釐米。中山王鼎為王墓中同時出土的九件列鼎中的首鼎,銅身鐵足,圓腹圜底,雙附耳,蹄形足,上有覆缽形蓋,蓋頂有三環鈕。鼎身刻有銘文469字。據鼎銘得知,此鼎為奉祀宗廟的禮器。中山王鼎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鐵足銅鼎,也是銘文字數最多的一件戰國青銅器。銘文字體瘦長,清秀挺拔,有所謂懸針篆風格。1977年於河北省平山縣中山國王墓出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