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有專家稱房價和解決住房就是兩個問題,降房價不會讓無房者有房,你怎麼看?

花冷妍


我覺得這個觀點是正確的。房價是可以人為限制的,但是要想解決住房問題,真正要做的事情是增加供給。

先來說房價,大家都知道,房企拿地,是要從地方政府手裡那的,也就是走“招拍掛”的流程。在這個過程中,地方政府是有動力把地價炒高的,這樣它才能獲得更高的賣地收入。房企拿地不是做慈善,而是要掙錢的,它拿地的成本越高,將來在蓋房子時,預售價也就越高,不然它是要虧本的。所以地價上漲是房價上漲的基礎。

但房價上漲後,老百姓買不起了,為了安撫大家的情緒,於是便人為限價,但開發商也不是傻子,如果蓋房子便得無利可圖了,那麼索性就不拿地了,也不蓋房子了。

如果開放商不拿地蓋房,理論上來說,房子的供給便是一個不變甚至是減少的狀態,因為有一些房子年久失修沒辦法再住人了。但由於城鎮化的推進,以及二胎政策的放開,老百姓對大房子、好房子的需求是在增加的,這便產生了供需矛盾,更進一步加劇了房價上漲的壓力。

如此看來,限制房價讓無房者有房了麼?並沒有。最簡單的一個例子,在樓市起步階段,該買不起房子的人,不是照樣買不起房子麼?

真正要想解決住房問題,應該做的是加強對房子的供應,讓人不再只能買房,而是也能選擇租房,並且買房和租房都是一個長期行為。當房子的供應量足夠多的時候,房價自然也就下降了,而且大家也不會再執著於買房了——因為房子足夠多,增值的潛力不再巨大,大家都只是為了滿足居住需求,炒房客大幅減少了。


速讀財經


專家講得沒有錯,打壓房價並不能使所有無房者有房,但是至少可以達到二個效果:一是雖然不是所有人都有錢買房,但是房價跌了,可以讓更多人中產階級買得起房,還房貸不要太辛苦,有更多的錢去用於消費,降房價本來就不是讓每個人都要有房產,但是必須要有每個人都有房可以住下來。

二是,如果讓房地產肆意漲下去,不進行打壓,那麼房價總歸有一天會大跌,屆時就是全局性的金融見險,事實上,不是地方政府要打壓房子,而是房價漲得過頭,如果一座城市的房子主要在投機炒房者手中,而房價都由他們來決定,那我國未來很可能會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

其實專家也沒弄是白,調控房地產市場的本意是什麼,就是讓房地產市場軟著陸,讓更多的人能買得起房,消費得起,生活有尊嚴,同時,建立長效機制,讓沒房的人可以住長租房,這樣才能滿足不同的群體的住房需求。

至於最近土地市場價格流拍,主要原因有二個:一方面,地方政府大量推地,同時還限制開發商新開樓盤的價格不得超過市場平均價,這就導致了開發商算下來無利可圖,甚至微利,所以不再願意買這個的土地招泊掛了。

另一方面,房地產成交開始萎縮,開發貸款又在收緊,房價開始停滯上漲,開發商的還貸週期又已經到來,一些開發商已經覺察到了,現在市場的風險很大,所以,他們不願意接過高地價的盤子,所以地價不出現流拍已經是幸運的了。


不執著財經


房價和住房問題確實可以理解為兩個問題,但同時之間也存在一定的相關性。

我們知道房價高會提升購房的准入門檻,那麼能夠接受這個房價的人群就越少,如果房價下跌門檻降低,那麼符合買房的人群就會增多,但是房價畢竟要遵守一定的市場行為,不可能低到人人都買的起的地步,眾觀全球其他地區和國家,房子本身就是一件高價值的商品,不可能做到非常便宜的價格。

從房價的角度來說,房價的下降可以解決一部分人的租房問題,房價越低解決的人群就越多,但是房價也有價值,比方說北京這種大城市的房價,再怎麼也要五六萬每平米吧,但是人們的收入水平不可能每個人或者每個家庭都能達到四五萬甚至更高的水平,對於那些在北京收入還停留在幾千上萬元左右的人群來說,他們可能就失去了買房的資格,但是他們也需要房子居住啊,那麼對於房地產市場的居住結構就能起到改善房價解決不了的問題。

公租房、廉租房,控制房租的上漲等方式都可利於解決人們居住的問題,在降房價和解決租房問題的雙重措施下,才能解決更多人的居住問題,降房價解決的只是一部分人的居住問題,但是對租房結構的改善將更深層次的解決更多人的租房問題!


樓盤網


實際上在2015年10月之前政府的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政策初見成效,大部分大中城市的房價幾乎兩年沒漲,許多收入不高的剛需買房者都在盼望能夠享受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的政策實惠,但是不知道怎麼回事,2015年10月前後政府突然出了一系列房子去庫存政策(懷疑決策機構被智囊機構的錯誤判斷誤導了),從貸款政策,公積金政策,農村戶口購房政策,拆遷貨幣補償政策等等,全部支持群眾購房,甚至出現了瀋陽市零首付給大學生貸款購房,在各種政策的促進下房價一下子就像放虎歸山,完全失控。2016年10月,一年時間政策就來了一個180度的大轉彎。回頭想想,如果沒有2015年"去庫存",也就不會有2016年的大剎車"限價令",政府繼續致力於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建設,市場繼續在商品房上投入,興許大部分城市房價穩定,低收入群體還有機會擁有住房,可是現在"老虎"雖然被按住了,但是還沒有關在籠子裡,投資者高價買入的房子急等升值出手,剛需住房的群眾在高房價和低收入的落差面前愁眉苦臉,甚至都沒有勇氣走進售樓部。當前的困境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提高工資收入水平,讓除了房子的物價飛一會兒,消除房價高高在上的危險因素,迴歸常態。


顯影塵王


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就是一個婊子與牌坊的問題,同時它也是一個責任轉移的甩鍋做法。

房價之高誰之過?你知我知天下人人皆知,但為什麼不擴大供給?不限制地價?不從根源上解決問題,卻反過來要在市場銷售的末端進行打壓呢?你把西瓜定個十元的起拍價,卻還要給我限定市場不能超過十一塊的柵欄,糊弄傻子呢。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個專家的觀點沒有任何問題,講的是很有道理的,這種口是心非的所謂打壓房價,永遠是起不到任何調節市場作用的,那麼老百姓最終想通過降價來買房不過是鏡花水月而已。很多地方出於政策要求,嘴上喊的是打壓是調節是控制,可行動上卻很真誠,卻在通過曲線救國的方式抬高房價,比如所謂的搶人才大戰,就是一種最簡單的方式,典型的以搶人才之名行刺激房市之實。

但是從另一外角度來講,要解決住房,降房價不失為最直接有效的辦法,降房價雖然不可能讓所有人有房,但起碼可以慚慚的讓部分人有房。為什麼我們現在看到即使降房價也很少有人買的起,那不是和降價無關,而是和降多降少有關。一萬的房價,你腰斬一半試試,買起的人肯定多。現在不是說降房價沒用,而是降少了沒用,如果降價保持像前幾年的漲價一樣的速率,你看看有沒有用。


元芳有看法


其實這是很有道理的,如果房價(就像股票一樣)一直降,往下走,請問有幾個人敢買?這個時候身邊的人都會說:“你看,房價都蹦了,還去買,是不是傻啊?” ,國人都有買漲不買跌的心理,所以一味地降房價是不能有效的解決底層人民的住房問題。


這就是為什麼國家出臺的政策是穩房價,而不是無盡的降房價。並且國家正在逐步完善和整治租房市場,確定租售同權(孩子可以就近入學),加快推進公租房的入市,這些都是解決民眾住房和孩子上學問題的有效措施。

最後歡迎大家留言討論,感謝點贊和關注,謝謝!


追著雲跑


這種觀點有一定道理,筆者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經明確表示,打壓房價只是表達一種態度,表示一下心意。開發商用高價格買來的土地,不可能以低價格把房子賣掉。關鍵就看,土地收益都用到哪裡在去了。如果土地收益的大部分用於解決中低收入階層的房子問題,而高收入人群的房子則由市場決定。那麼,住房問題的矛盾就不會這麼嚴重。

恰恰是,擁有土地收入的利益群體,他們的出發點不是取之於地、用之於地,取之於房、用之於房,取之於民、用之於民,而是用於自身的需要,建設一些華而不實的東西。並且,為了擁有更多的土地收入,還在強力推動地價上漲。如此一來,房價還怎麼可能降下來呢?被已經推高到嚴重脫離居民購買力水平的房子,縱然價格下降一點,除了給有錢人省錢之外,對普通居民、特別是中低收入階層,沒有任何影響,買不起的還是買不起。

這也預示著,所謂樓市調控,更多的是解決房價是否繼續上漲的心理問題,而不是解決居民住房的核心問題。核心是有更多的保障房推出,包括租賃房、廉價房等,特別是公租房,應當成為未來解決年輕人和低收入人群住房問題最關鍵的方面。

所以,不把房價與住房問題過度整合到一起,不讓房價是否變動影響公眾對住房問題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不然,沒房住還是沒房住,不會因為房價出現小幅變動就解決住房問題。房價只是對買得起房的人來說,買不起房的,房價有沒有變動與其一點關係也沒有。


譚浩俊


有財經專家稱“降房價不會讓無房者有房”,此乃無稽之談。產品傾銷,就是指低價銷售的營銷策略。當年的“淘寶網”一鳴驚人,如今的“拼多多”異軍突起,哪一個不是運用大眾化價格,從而取得巨大市場佔有率的?

固然“打壓汽車公司的股價不會讓無車的人買到車”,但是進口汽車減稅稅會不會降低歐美汽車的價格?今年以來國際商貿糾紛其核心就是關稅問題,因為美國產品的成本高於世界各國,所以產品沒有價格競爭力。與此相反,如果提高進口關稅,就會縮小美國商品與其它貿易國的價格差距,有利於美國商品的競爭力。



內地一些財經學者以及專家,這些年奇談怪論迭出。他們千方百計尋找各種理由,為高房價搖旗吶喊;凡是國家出臺樓市調控措施,他們就斷章取義,過濾或“抵制”樓市新政。比如大眾期盼的房地產稅,已經呼之欲出,但是,他們還要出來唱反調:什麼“土地沒有產權”啦,“上海、重慶房地產稅效果不好”,“房地產稅將導致離婚率上升”等各種理由。

“房價和解決住房就是兩個問題”是一個偽命題,兩者根本不能分割。“上海、重慶房地產稅效果不好”是因為其稅率太低,不能震懾投機炒房。至於“房地產稅將導致離婚率上升”之說,深圳市為了打擊假離婚買房,7月31日發佈通知,新購房三年限售、企業限購住房、離婚後兩年購房首付不低於70%。

“房住不炒”。7月31日高層會議制定了“堅定去槓桿 堅決遏制房價上漲”的房地產新政,為今後全國樓市指明瞭方向。

拙文歡迎批評指正,敬請點贊關注,順祝工作快樂!


陸燕青


房價和解決住房休慼相關,雖說降了房價不能完全解決住房的問題,但是如果對房價聽之任之不加以調控是一定不能解決住房問題的。

房地產具有投資功能和居住功功能,房價是其核心,房價高企必會擠出有效需求,對房地產限價限購導致土地流拍擠出的更多的是投機性需求,這並不能說明打壓房價無助於解決住房問題,這恰恰反應了在房地產市場構成需求的投機性水分相當大。

從需求端來講要想解決住房問題首先就需要擠出需求中的水分,調控房價使得房地產的升值潛力和預期利潤低大大降低,自然有利於為房屋剛需者讓出空間,房價下降不能解決住房問題只能說明,房價下降幅度與居民的收入水平不匹配,需要進一步調整。

但是土地資源稀缺,人口流動性強,住房問題的解決的確不能僅僅依賴於房價的調控。目前我國租賃市場的回報率只有百分之一,相比於發達國家來說提升空間還有很大,且需求進一步的提高,因此除了平衡房地產銷售市場,租賃市場的規範發展也是解決住房問題的重中之重,除此之外保障性住房等福利性住房制度的建設也需要提上日程,形成多層次的住房保障機制,真正的解決我國居民的住房問題。


盤和林數字經濟觀察


我想專家的意思應該是單純打壓房價不會讓無房者有房,中國的住房問題是個世紀難題,光靠降房價無疑是想得太簡單了,它需要配合其他方面的宏觀經濟調控、地方廉租房保障房政策出臺、政府財政規劃調整等一系列綜合手段才能取得效果,但是,穩住房價多半是有利於無房者有房的。

專家的部分想法,有待商榷。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專家的觀點,專家把樓市比喻成股市,限價限售的房子比喻成失去流動性的商品,可專家有沒有想到,對於中國廣大無房者來說,房子不是商品啊,是保障他們生活的一片屋簷,是能夠遮風擋雨的一片港灣啊,對於這部分人來說,我無所謂我的房子貶值到多少,無所謂能不能流通賣不賣得出去,我只求有一塊屬於自己和家人的幸福空間,不再擔心四處漂泊居無定所每天看房東臉色,就可以了。

包括接著專家提到的太原八宗土地流拍,專家雖然只提到土地流拍證明打壓房價不會讓無房者有房,並沒有詳細闡述其中因果。專家可能認為,限購限售導致開發商不願意拿地,土地因此流拍,無房者依然無房可買。可是,能住的房子不只有開發商,政府提供的租賃房、廉價房和人才公寓等等,也是住房的來源,而且就算土地不流拍,這些開發商高價把地拿了,接下來只會是資本的競爭與房價的上漲,無房者恐怕依然無房。

再然後專家提到了打壓汽車公司的股價不會讓無車的人買到車,這裡為何要打壓股價,汽車直接降價不就完了嗎,縱觀二十年中國發展,98年一輛酷炫的桑塔納2000十好幾萬,18年一輛更酷炫的桑塔納cross不到十萬,我們往馬路上看看,無車者是不是有車了?

最後還是說一下房價和解決住房問題的關係吧。不管是不是一個問題,從最基本的經濟學原理來講,價格降低,需求量增大,無房者購買意願就會變強,只要有房者不惡意囤房炒房,怎麼來說還是有利於無房者有房的吧。這麼來說還是國家的四字箴言最精闢,房子“只住,不炒”。

總的來說,國家堅決扼制房價上漲,很大一部分原因,不就是為了讓無房者有房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