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0 “坐擁東南,死不奉詔”的背後是皇權的式微,軍閥割據已不可阻擋

“坐擁東南,死不奉詔”的背後是皇權的式微,軍閥割據已不可阻擋

說到滿清末年,慈禧是不得不提的主要人物,她雖然一介女流,卻在男尊女卑的滿清時代與恭親王內外聯手,後發制人,辛酉政變一舉擒獲了咸豐皇帝臨死之前所任命的顧命八大臣,從而慈禧垂簾聽政的時代到來,自此之後,慈禧在宮廷之中將其政治手段運用的是愈發的爐火純青,打壓異己,扶持心腹,為自己的私慾和貪念而為所欲為,而整個滿清王朝在其鐵腕強權之下,出現了臨死之前的迴光返照,曾中興一時卻是曇花一現,自洋務運動的宣告結束,以及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都宣告著慈禧時代的滿清皇權的式微,這一點在後來的八國聯軍入侵,而東南朝廷大臣卻冷眼旁觀,結成東南互保聯盟,以此可見滿清的統治已經是危如累卵,覆滅也只不過是時間早晚罷了,只是後來中國大亂,烽煙四起,軍閥割據的時代,卻是難以挽回的趨勢大潮,這一切不得不令人感嘆:慈禧是內政內行,外戰外行,將滿清王朝進一步推向深淵的劊子手。

慈禧一向奉行的是面對列強而退讓的國策,可是卻一手導演了義和團事件,發佈了向十一國列強而宣戰的詔書,這一切的根源都是因為列強支持光緒皇帝的立憲國策,如此挑戰了其至高無上的權利,因此才有了這一出鬧劇。

“坐擁東南,死不奉詔”的背後是皇權的式微,軍閥割據已不可阻擋

庚子拳亂髮生後,不少朝廷大臣已經預料到接下來可能要發生的事情,由此兩廣總督李鴻章、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山東巡撫袁世凱等商議如何保存東南穩定和避免列強的入侵,同時還有一條密議即倘若北京有失,慈禧、光緒不測,那麼滿清政治體制將被改為共和制,而李鴻章成為大總統將是眾望所歸。

果不其然,在1900年6月21日,慈禧以光緒的名義向十一國宣戰,由此拉開了八國入侵北京的高潮。八國聯軍主要的作戰對象是北京,是慈禧老太后,不然也不會一路上將慈禧逼迫的甚是狼狽不堪了,話說,為什麼就沒有勤王之師呢?慈禧統治滿清數十年威視如日中天,俯瞰天下督撫大吏,他們集體拒命,就不怕被清算嗎?

“坐擁東南,死不奉詔”的背後是皇權的式微,軍閥割據已不可阻擋

慈禧內政手腕的確是強絕,可是面對外國的入侵,卻親手導演了不少的不平等條約,這血淋淋的華夏曆史,被短短數十年而強加了數不盡的屈辱,晚清不少封疆大吏雖然也同樣是假公濟私,缺點不少,可是卻都是為華夏而崛起付諸於努力,如注重教育而創辦學堂以及領導實業體系的張之洞;建造北洋海軍解決不少外交事宜的李鴻章、抬棺而西征誓要收復新疆的左宗棠等這些都是一心為國的人傑,可是卻因為慈禧的自私自利卻使得國家愈發的艱難,他們的忠心和熱血都被慈禧而磨滅殆盡,如此在面對朝廷的詔令時,才有了以李鴻章為首的“坐擁東南,死不奉詔”的作為,當時有一個詞彙叫做“亂命”,即慈禧和光緒被義和團而挾持所發出的詔命。

此次東南的大臣集合起來同一時間反抗朝廷,且在上海和列強簽訂了《東南互保章程》如此保障東南不至於受到列強的攻擊,雖然列強的入侵範圍控制在了一定的區域,可是慈禧的皇權威視自此而威嚴掃地,其對東南的掌控力度大幅度削弱,再也不負當年。

“坐擁東南,死不奉詔”的背後是皇權的式微,軍閥割據已不可阻擋

義和團、宣戰、八國聯軍等字眼就是慈禧的自私而再一次的動搖了滿清的統治,事後面對東南互保的大臣,慈禧卻只能強顏歡笑的安撫,不敢用殺伐而震懾,如此滿清各地實力派區域的軍事化進程再也不可抵擋,辛亥革命也只不過是水到渠成的結果,滿清的覆滅不可阻擋,遺憾的是,慈禧卻看不到她一手所釀造的苦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