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1 餘國良:關於中職教育的N個思考——抽空和學生聊聊天吧

餘國良:關於中職教育的N個思考——抽空和學生聊聊天吧

跟學生聊天?

是的。雖然“喝早茶”之說,純屬玩笑,但老師多和自己的學生聊聊天,真的其樂無窮,其益也無窮。

或許有的老師會想,跟學生聊天,該怎麼把握尺度?弄得不好,會把我好不容易才樹起來的那點“威望”給聊沒了呀!若是今後大家跟我沒大沒小、沒上沒下的,我還怎麼“鎮”得住他們呢?

其實這話錯了。不僅你的憂慮沒必要,而且你那總想“鎮”住學生的念頭,本身就是個“惹火燒身”的苗頭。

跟學生聊天,並非要你與學生混成一堆,稱兄道弟、胡言亂語,也不是要你故意去討好學生,用這一方法去拉攏感情,更不是要你懷著那種“只要他不當‘逃兵’,別說陪他聊,就是陪他‘混’都行”的想法去跟學生聊天。

跟學生聊天,是將教育蘊含在聊天的過程中,讓學生在一種很輕鬆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地受到良性影響,而老師的教育又不露痕跡。這一做法,是許多在教育上成就斐然的老師常用的“懶招”,也是我常說的讓德育工作“軟著陸”的要點之一。

跟學生聊天的方式,妙在一個“藏”字。

首先是把自己的身份“藏”起來。

為何要把自己的身份藏起來呢?

下面這個例子,並非個例,或許你也曾見過。等我講完後,你再思量一下,或許你心中的迷團就會解開了。

大約在五六年前,有位就讀於浙江師範大學的姑娘來我校見習,當時我讓她擔任了某個班的副班主任。然而讓我意料不到的是,當她見習期滿,在校門口與大家告別的那天,她和她帶過那個班的學生竟會是那般地難捨難分。當時的場景,要是被不知情者見了,定會誤認為是某個劇組在拍一段生死離別的感情戲,那份師生之間的真情感動著在場的每個人。

那天,好像連老天都故意設了一個令人傷感的局。天氣先是陰沉沉的,後來又雷電交加,暴雨不停。這時,只見她時而舉起孩子們送給她的那些五花八門的小禮物,向大家揮手致意,時而又放下禮物,騰出手來抹那臉上一串串往下落的淚水和雨水。當時的她,儼然成了那場“感情戲”的主角。而那些原本是來與她話別的孩子,此時卻誰也不說話,有的躲在邊上偷偷地抹眼淚,有的則與她抱在一起不停地抽泣……

當時那場景,直讓我連連感嘆:這浙師大培養出來的老師真是神了!她自己還像個乳臭未乾的毛孩子,居然能把這群在我們老職教人看來也是“油鹽不進”、不會輕易被人感動、更不會輕易掉眼淚的孩子,個個“惹”成淚人兒,這需要何等的人格魅力呀!

後來的好多年,我一直惋惜自己沒能力把她留在我校當老師。再後來,聽說她考進另外一所職校當老師了。而再見到她時,已是2013年的暑假。這次見面,她根本像是變了個人,不僅沒了當年的那種朝氣,也見不到她的臉上有絲毫當老師的幸福感,而且我們只寒喧了幾句客套話後,她就哭喪著個臉問我:“餘老師,您說,在職校當老師,若沒當上班主任的話,真的會影響職稱評定嗎?”我說:“怎麼了?說來聽聽。”“並非我不願當班主任,而是因為我當老師後所帶的第一個班,只帶到中途就帶不下去了,後來就沒人敢讓我當班主任了。”她直嘆氣!

“你?把班帶砸了?這怎麼可能呢?”我一臉的疑惑。然而,她那眼神中表露出來的極度無奈和對這份職業的恐懼感,分明已告訴了我,這是真的。

事後我想,是否因為她在做見習老師時,根本沒想過自己是位“老師”,便成天與孩子們瘋狂地玩在一起,大家都在隨意地、無主題地邊玩邊聊著各自高興或不高興的事,於是,孩子們就忘了她也是“老師”了,然後他們就把她視為無話不談的密友了呢?而當她成了正式老師後,是否總想著自己已經是個老師了,然後就把教育者的身份赤裸裸地亮在了學生們面前,並時不時地就想著如何去“鎮”住他們,所以就把班帶垮了呢?

但願她以及有過和她同樣經歷的年輕老師,能看到這篇文章,能聽到我的這番推測。因為即便她把班帶砸了的原委,並不完全如我所猜,但在教育中,老師的身份是“亮出來”好,還是“藏起來”好?兩者之間又有哪些區別?這些問題是非常有必要引起大家思考的。

各位不妨想想?當老師的,總是端起架子以“頭兒”的身份在孩子們面前搖來晃去時,是否必然要遭學生嫌?總站在“三尺講臺”上下不來時,是否等於天天都與學生“對立”?總喜歡站在“高處”並精神抖擻地“得瑟”於“我告訴你”、“我已忍無可忍了”之類的話時,是否必然會因“孤立無援”及“高處不勝寒”而不停地“神經哆嗦”?反過來說,若是我們能悄悄地藏起身份,放下架子,常走到學生中間去與學生聊聊天后,學生又會怎樣看你?當師生間建立了那種無話不聊的關係時,是否就用不著去“玩命”,也能把班帶得好好的了呢?

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其次是把自己的使命“藏”起來。

為什麼要把自己的使命“藏”起來呢?

你注意到了嗎?在我們中有不少人,尤其是一些初為人師的年輕人,他們在帶班時,真的很負責任,很勤奮,甚至可以用“玩命”來形容。其敬業精神令人讚歎。但結果如何呢?我想說的是,不是所有勤奮的人都能不辱使命的。現實中,一邊“拚命”地想把班帶好,一邊又為班級問題依然“要命”的多而抓耳撓腮者並非少數。那麼,這類老師的帶班問題,肯定不是出在不盡心上,又究竟出在哪呢?

我的看法是,凡在帶班時,既時時外露著“使命”,又念念不忘“使命”的老師,就等於將“使命”攬在自己一個人的頭上,或者說是把“使命”緊緊地捏在自己的手心。如此,他們必然會被“使命”壓得喘不過氣來,免不了天天喊“頭疼”。而當他們總也甩不掉這個像“累贅”般的“使命”時,接著,就天天想發洩了。當然的,發洩的對象無疑是學生,怪這個學生沒上進心,怪那個學生不聽話;而發洩的方式,無非是把一個個“使命”變成了一道道“死命令”派發給學生,並逼著學生限期完成。

無奈的是,很可能你再怎麼“逼”,學生的表現都不隨願,逼不出你想要的那個結果,甚至於你越逼得兇,他越懶得理你,這時,便大家都進入了負情緒狀態。我們常見的學生總與老師“唱反調”、“擰著來”等現象,往往是這樣形成的。

對這類老師的工作方式,以及他們最後必然會出現的那付苦不堪言的狀態,我曾苦笑著打過一個較為形象的比喻:他們與過去無計劃生育年代的那些拖兒帶女的婦女,領著孩子趕去為父母拜年時沒什麼兩樣——先是告知孩子們要幾點鐘之前趕到外婆家,後來見大的走不動了,就去拽大的;見小的不肯走了,又去背小的。最後她自己累得喘不過氣來了,便一屁股坐在地上,罵罵咧咧地開始數落起孩子們不聽話了……

反過來說,若是我們在帶班時,別把“使命”高高舉著,而是悄悄地藏在心裡;別用命令式地口氣要這個孩子如何,要那個孩子如何,而是多跟學生聊聊天,大家一起說說知心話,又會怎樣呢?

毋容置疑,聊著聊著後,老師的“角色”變了。原本像“神”一樣令學生心生畏懼的那個“你”,此時卻被孩子們視為“很聊得來”的好朋友了;原本是“領著”大家去完成教育目標的那個“你”,也就轉化為“陪著”大家說說知心話的你了。

各位,老師在孩子們的眼裡是個什麼角色非常重要,你切不可忽略。事實上,像“神”一樣的老師,或許學生會敬你,但他絕對不會親近你,因為你越“偉大”,就顯得他越渺小。如此則師生間人雖天天在一起,但彼此的心卻相距甚遠。

從臭美的角度講,若是有人問到我,讓學生親近你的秘訣是什麼?我會很直白地回答,只有兩個字:“示弱”。當然,對我而言,“示弱”不是“裝弱”,因為我的確沒接受過正規的高等教育,更非教育科班出身,所以往往不僅不會成天在學生面前“天文知一半,地理全知道”地胡侃,當碰到如在使用電腦時有自己不懂或不會的問題時,反而會逮著哪個學生就問哪個學生,而他們不僅沒因此看不起我或是不敬重我,卻反而不得了的喜歡我……

這是何故呢?因為在學生看來,老師和他們是一樣的,甚至也有不如他們的地方,他就會很“得意”。加之對學生而言,你就某件事向他請教,跟他探討,乃至跟他爭辯,其實都是看得起他。如此,他就會喜出望外並黏著你不放了。就這麼簡單。

再說,“領著”和“陪著”雖僅一字之差,但事實上差別大著呢!

首先,從字面上看,“領”字是“令”在前,而“陪”字是“耳”在前,這個之別你不可能不知道——在教育中,“多說”與“多聽”這兩種方式相比較,當然是“多聽”的方式作用更大。

其次,由你“領著”孩子去完成教育目標,就如同你拖兒帶女在“趕路”,不光是你累,大家同樣跟著累;不光你急匆匆,大家同樣隨著你急匆匆。而“陪著”就不同了,陪著是休閒的、放鬆的、無壓抑感的。當你陪著孩子們天南海北地聊著時,就如同你攜著孩子們的小手去“趕集”。這時,你就無需刻意“走在前面喊”或是“走在後面趕”了,而是可以在他們任何人中隨意穿梭,甚至可以搖來晃去。因為在那種氛圍中,大家關注的是“沿途的風景”和“集市上的熱鬧”(就是我們常講的“過程”),沒人會有閒心來關注你。

換個角度講,如果你真的能把帶班視作“陪著孩子去趕集”,而非“領著孩子去趕路”,那麼,原本那些被你一個人所懷抱著的“使命”,便會被大家視作是你帶它出來與大家一起玩的“小夥伴”了。更為微妙的是,當你的“使命”成了大家同行的“小夥伴”時,這個“使命”就不再僅僅是你一個人的“累贅”,還會因為你而很自然地被大家“逗來逗去”或是“抱來抱去”,最後反而成了全班人在“趕集”路上的“開心果”了。

因此,我建議年輕的老師們,在帶班時,定要先把“使命”悄悄地藏起來,等到你與孩子們很聊得來並已感覺出被他們“愛”上了時,再把“使命”當成“定情物”拋給他們。如此帶班就不會辛苦,且教育的效率還會成倍增長。

再次是把教育者的鋒芒“藏”起來。

我們常見,有些老師很“兇”,但學生一點都不怕,這是何故?

觀察了幾十年,我懂了!因為“兇”不等於就能“立威”,“兇”也不等於就能生“魅力”,“兇”與“激情”更是八竿子也打不到邊的事。更因為職校的孩子有不少人都是被家長和老師“兇”大的,他們對“兇”已有很強的免疫力,所以你兇了也白兇。因而與學生聊天的方式,實際上是一招極其有效、也最為偷懶的好招數。

比如說,女老師們只要多和學生聊聊天,總比聲斯力竭地大喊大叫好吧?一聊之後,不僅會因為你的聲音降了幾度而有了強大的磁性,女性本有的溫婉美就很自然地顯露出來,親和力也就很自然地產生了,而且對你自己而言,至少做女人的少動怒,少鬱悶,那該死的皺紋就不會總在你的眼角跳舞了吧,這麼一來,面膜費不也省下不少了嗎?

而男老師們只要與學生一“聊”後,至少你的眼睛肯定就會一眯,而這一“眯”,不光你的男人魅力盡顯,甚至連整個班級的魅力都會大顯。“親其師,學其樣,聽其話”的理兒,你懂的!……

老師們!和學生聊聊天的好處又豈止這些?

餘國良,從事中職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將近30年,曾任衢州市技師學院(技工學校)黨總支副書記,浙江省技工院校德育大組副組長。2010年被評為全國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工作先進個人。由他牽頭實施的“五聲教育”與“五自管理”研究成果,獲中國教育學會“十一五”科研規劃重點課題二等獎。所撰寫的《愛與智慧——中職學生教育密碼》、《看著你飛向幸福樹——與中職學生的心靈對話》等著作已成為許多中職學校的德育教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