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特朗普的“印太戰略”前景如何?

永恆的珍珠紅


其實特朗普提出的 “印太”到目前為止還能難說就是一個“戰略”,可能說成是一個“構想”更為 貼切。作為一個國家戰略,除了有明確的目標還必須有切實可行的操作方案和更必須有足夠限定時間,目前美國只是提出了應當將印度引入其太平洋夥伴關係中,其他一切都是一團混沌。例如,奧巴馬政府的“亞太再平衡”戰略,戰略目標直指崛起中的中國,實施方式則是通過調集60%的軍事力量作為支撐,以“提供安全保證和維護地區秩序”的名義通過強化這一地區的盟友關係,對中國形成戰略壓力,同時打算以進一步開放國內中低端製造業市場,作為給這些盟友接受與美國強化同盟而得罪中國的“補償”——TPP。這些戰略的基本組成元素在特朗普這裡,至少目前仍然了無蹤跡。

值得注意的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飯,如果一個大國想在特定的地區推行自己的戰略必須有足夠的經濟政策或者安全政策作為支撐,否則這一地區的國家不可能對此有熱烈的回應。如果冷戰之後沒有“馬歇爾計劃”,很難想象北約能夠被順利組建,沒有“經互會”,華約國家也不會被那麼緊的捆在蘇聯戰車上。在東亞,因為日韓的領土面積,特殊地緣環境和美中力量對比以及兩個國家戰略上的關係都遠不如美蘇之間同類矛盾尖銳,所以美國只是利用自己實力優勢“包辦”了日韓的安全問題就足以讓這兩個國家放棄獨立的對外政策和國防政策,而不必經濟上推行“馬歇爾計劃”。

TPP的出現,就是因為美國相對國力衰退,中國實力增長迅速,因此美國不可能繼續完全包辦東亞地區盟友安全,而隨著時間推移盟友得罪中國的後果卻可能越來越嚴重,所以美國必須在經濟上給補償了。只是很不幸,目前看來美國掏不起這個價錢了,否則美國國內的經濟和社會都會受到更加深遠的傷害。

那麼問題來了,今天的印度從體量上來說,也是一個接近巨型國家的規模,數倍於美國東亞盟友,但是從現實實力上來說偏偏也不夠強大,如果貿然跳到跟中國對抗的第一線,恐怕更加得不償失。同樣重要的是,如此巨大的一個國家,美國如果想將其納入自己軌道,要付出的戰略代價只能更加巨大,TPP的代價美國尚且承受不起,更何況印度了?即便是想通過經貿合作拉近跟印度的關係也存在問題,美國自己目前在經濟結構上跟印度沒啥互補性,對於日韓來說可能向印度進行部分產能轉移,但也恐怕只是杯水車薪式的。

真正能推動印度考慮擁抱美國的“印太戰略”可能只有兩點主要動力,一個是被美國等販賣的“中國威脅論”嚇壞了,以至於放棄自己做“有聲有色大國”的雄心跟著美國跑了,一個是想借著美國對其有所求,從美國那裡賺一筆。

這種基礎上的“印太戰略”即便是將來有一天真的明晰起來,可操作性如何也是一個問題。


千里巖


個人覺得這“印太戰略”就是目前世界秩序中我之前所說的“海權世界”的既得利益者的一種維繫,他們一般都是在未來世界的“陸權世界”挨邊的或者說相對海權世界會利益減小、減少的一些國傢俬心圖謀。

在此,我先說簡單說一下我理解的“海權世界”和“陸權世界”。

陸權世界。陸權世界自古時起一直是人類發展主軸,這也符合自然客觀規律,因為人類本身為陸地生物,所以,一直以來,人類文明基本在大陸與大陸之間通過陸路相連,因此,古老的東方和西方就有了繁榮的絲綢之路。

海權世界。之前都是陸路主導的陸權世界,但直至工業革命開始的蒸汽機技術的發明,使得蒸汽機有效支撐起了船舶技術,更有效解決人員和商貿運送、運輸,大概是一戰前至今吧!蒸汽機,油汽燃機等等技術,有效地支撐起商貿和掌握技術的國家優惠,以至小小的葡萄牙、荷蘭、英國等等掌握工業技術革命的國家,可以串通地從海路襲奪遠在重洋的國度,如果沒有蒸汽機有效解決遠海航行的動力和火炮技術的發展,很難想像,小小英國,可以遠渡重洋來襲奪。當然,這也反影響清王朝,閉關鎖國,導至相關技術遠遠落後,更有甚者讓“維治維新”後的日本也看到這時期,海船炮艦所支撐的對大陸國家的襲奪。從一戰前至二戰,直至今天,海上經貿,海路支撐的運輸,一直支撐著世界發展的主軸。到今天為止,海路運輸成本依然具有優勢。



陸權世界的迴歸。隨著人類社會發展,技術的革命,鐵路技術和電力技術的發展,陸路交通更多的優勢突顯出來,特別指出的是中國至東南亞、中國至毆洲和未來中國至非洲等等的幾條大陸線路,基本涵蓋了世界大多數國家,並支撐著從資源到消費絕大部國家和優勢。所以,“一帶一路”的構想,也是未來世界的發展趨勢。

印太戰略。其實所謂的印太戰略就是印度洋至太平洋經濟圈,說真的,我不是藐視這個戰略,這主要是這個經濟圈有點不靠譜,要麼就是天天喊著世界唯其獨尊的印度阿三哥;要麼就是遠在天邊的美國山姆大叔;要麼就是靠所謂哪點技術吃飯的香腸小丸子日本;再要麼就是太平洋邊上鄰居大洋洲湊合過來的澳大利亞。他們再怎麼玩,都是想做個群主,或者作個管理員什麼的,要拉中國進群一起發展經濟的,可悲的是這印太戰略需要中國,又要圍堵中國,要在太平洋至印度洋一路上經濟繁榮,讓未來世界繼續走這一海洋經貿為主,那麼,這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亞才不會被陸路經濟圈所拋棄,同時,美國才能在現有海洋據點優勢上“拿捏”中國。







未來世界陸權世界的優勢。我說說陸權世界的必然趨勢,看看上面第一張世界地圖,加上這三張地圖,有沒有發覺結合天時、地利、人和三方面去想亞、非、歐三塊大陸所形成陸權世界的體量?天時:各技術的發展促成陸權世界的必然,特別是電網、互聯網、空間導航、路橋、高鐵等等技術的發展,促各大陸之間更高效、更準時的商貿;地利:中國、歐洲、非洲、東南亞各國,涵蓋了技術、資源、人口和相互可通路上交通和電網互聯,只要大家共同謀發展,人與人之間真正為美好生活生存而挺進,只要各國進步了、發展了,所帶動的體量是無限的,當然,按目前來說,中國和歐洲必然是火車頭;俄羅斯也是作為解困、解西方壓迫無限願景和希望;非洲就等跟中國一起覺醒了;東南亞那想有更大投資和市場。還有,我想說一句:美洲其實可以通過白令海峽經陸路貫穿發展的,但這陸權世界直接讓美國主導和霸佔海上通道直接受損最大海權世界既得利益者,最起碼說,陸權世界形成,美國將主體邊沿化,從陸路直美國,最大受益無疑不是美國,俄羅斯和加拿大獲益將更豐,所以美國從不提白令海峽通橋、通海底遂道(現在世界的路橋技術,白令海峽應該可以貫通)。

人和。當今世界,人們通過電視、通過互聯網等等資訊,世界越來越透明,人們求生存求發展的願望從來沒有這麼透明和公開化,好壞都更能明辯。

好了,那麼“印太戰略”前景如何?我只能說那應該不是主流,也頂多能融合“一帶”的願景,更何況美、印、日、澳等四國主導,針對中國意味濃烈,他們一開始叫嚷,就是讓中國跟班的,我反問一句,在中國家門口,你叫中國跟比中國遠的小日本玩?跟更遠的澳大利亞玩?跟阿三玩?還有跟遠在天邊高喊我是太平洋國家的美帝玩?不說日澳經濟相當程度看中國吃飯,就阿三那個辦事瞎嚷嚷能力,還有美國說發展經濟,不是你放幾個軍事基地就有作為的,要遙遠萬里美國至東南亞,你不如經大西洋和歐洲玩呢!再有,你東南亞、日澳,運至美國和運至中國,那個更實際?

印太戰略,如果說是軍事性的,中國從絲綢之路,懶得和你們瞎嚷嚷,但說搞經濟的,咱中國近水樓臺先得月,估計美日澳印也是陪煉的。但是,提出印太戰略,無非是美日印澳四國的圖謀,想不幹好事,圍堵印度洋至太平洋一帶,這四國加上新加坡,無疑是現有海權世界的既得利益者,特別是美日澳新,如果陸權世界成形,就拿新加坡為例吧!現在還能瞎喊瞎叫馬來西亞和泰國等等,但如果陸權世界經濟成形,新加坡只是借人家馬來西亞和泰國等大陸經濟來過日子了。至於印度嘛,主要是千不該萬不該有了個巴基斯坦,就他那個“褲襠”位置,海路碼頭沒你事,你頂多可愛做做海盜;陸路嘛!你不會叫咱兜一個大圈而不去從巴基斯坦走直路吧?再說了,巴基斯坦實位置微妙,海陸兩路都“截胡”阿三的。對了,提醒一下海盜欺欺負小的可以,大塊頭的,阿三可別想打主意。

而此看來,美日印澳新五國的印大戰略就不是啥好的事,沒正能量不說,就連他們五國那風吹便飄的體量,還要中國做壓倉石的,咱能覺得他們這戰略能幾何?但是,畢竟也是跟我們的"一帶一路”重疊的,我們願他們能做大做強,反正都家門口的事,好說,但要想有歪主意,我覺得路還是把陸權世界做大做強,那裡的經濟發展了,那裡的人民也富強了,體量可不得了,論資源、論人口、論地緣政治都是不得不得了的。

總之,這印太戰略,畢竟不是世界發展地緣上的主流,這一戰略可以看作海洋要素彼為甚多,在相應技術發展的今天,始終還得依仗大陸經濟圈,而明理人都知道,這戰略顯著特點是排除中國,按當前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主流,試問這能有未來嗎?所以,我認為印太戰略前景有點灰暗。。。(答畢)


藍浩田


特朗普上臺美國優先,而且實施,增加日,韓,北約保護費,退tpp,“巴黎協定”,修“墨西哥邊境隔離牆”,逼蘋果等美國投資,都是為錢,為了錢特朗普和傳統盟友沒有不反水的,是個雁過拔毛主。

亞太戰略是要花錢的,以特朗普性格,給錢可以,要錢不如要他命。

印度是窮要面子個主,和日本高鐵,低息50年,全額欠資,現在又毀約要提前。租賃俄羅斯核潛艇,撞了,直接放港口不管耍賴。一個橋樑十年了還在施工中。但印度處處還要裝大國,一副有錢人樣子,沒錢玩,卻整都有錢人事,航母,飛機,坦克,都在玩,目前沒有一個成功的,前段時間,還雄心勃勃,陳兵冬郎,要大幹一場,結果也是無果撤退。

印度一直就是靠,人口,面積,還有些許技術,以大國自居,靠戰略定位忽悠,日本,美國,俄羅斯錢的,讓印度為“印太戰略”買單,就好比讓碰瓷給你賠錢,沒影事。

但是美國出於,戰略需求,制衡對手需要,奧巴馬重返亞洲,特朗普,印太戰略,都是美國的利益需求,但不同的是,奧巴馬真買單,特朗普誰買單?

印度也是積極呼應,制衡共同對手,拉弄美國,扯虎皮做大衣。莫迪會見特朗普,高調興奮,心想,能忽悠幾個錢是幾個錢,美國決定給印度出口戰機等先進武器,但印度想無錢空手套白狼,估計難。用忽悠日本技術忽悠“鐵公雞”特朗普,估計難上加難。

特朗普“印太戰略”只是印美共同戰略需求,盡是個提法。真實施起來很難。


石軒木屋7


從“亞太戰略”升級到“印太戰略”,美國“經略印太”的真金白銀終於撒到了這個地區。

特朗普2017年在越南峴港APEC上,首次闡述了發展“印太戰略”。如今,這個戰略的“經濟版圖”開始越來越清晰。

國務卿蓬佩奧7月30日在華盛頓出席美國商會的論壇中發表講話,進一步展現了特朗普政府尋求區域夥伴關係的願景。

蓬佩奧提出,美國動用1.13億美元投資印太區,包括增加科技出口、協助生產及儲存能源,以及為區內基建設立新的援助網絡,這筆款項只是美國向印太區和平及繁榮作出經濟承諾的“首付”,暗示未來美國將有長期投資。

蓬佩奧說,美國是海洋國家,特朗普政府在印太地區尋求的是夥伴關係,而不是霸權,也不排除任何國家,美國反對任何一個國家在這個地區的獨霸或威嚇。

這一次,蓬佩奧代表特朗普講話,不提價值觀、不提美國有多強大,而是以平視、低調的參與者姿態,介入到印太國家經濟建設,目的是減少對美國這個龐然大物經濟體的恐懼,避免咄咄逼人的形象。

蓬佩奧雖然沒有點名具體國家,但不難聽出,話中有話,說美國是追求“真正以市場為主導的公平競爭”。美國尋求的是夥伴關係,而不是主宰印太區域,美國認同戰略伙伴關係,而不是戰略依賴。

蓬佩奧的每一句話,細聽都有所指。

而他這麼說,也是顯示美國繼續在印太地區存在,同時也顯示美國的援助計劃金額合理、投資科學、具有開放自由包容精神。

這背後是美國繼貿易戰、科技戰後,在地緣政治戰線與某地區大國的“長遠角力宣言”!

蓬佩奧明確指出,不會為了政治影響力而投資,也不會對企業下指導棋。印太倡議以美國私營企業為主導,而美國企業會以高標準、高透明度及遵守法治來展現美國的價值觀。他說,和美國企業做生意,他們會誠實依約依規進行,不需要“黑箱作業”。

會聽的人自然會聽出蓬佩奧話中,沒有講出來或者含沙射影部分的含義,傳遞的信號十分明確,所有人都不會聽錯。(完)


蔣曉峰Terry


美國最近在實施印太戰略上可以說向前邁進了一步,主要標誌性事件就是從以前僅僅是從日本那裡接過這麼個概念,到發展出一個大致的整體規劃。

7月30日根據美國白宮和國務院發佈的印太經濟戰略實施規劃,這個計劃有資金規劃、地區合作計劃甚至近一年的活動安排,核心為投入1.13億美元與日澳印等國建構:數字聯通和網絡安全合作伙伴關係、通過能源促進發展與增長計劃以及基礎設施交易及協助網絡計劃。美日澳三國31日還宣佈將聯合在印太地區投資基礎設施建設、能源、交通、旅遊和技術基礎設施,蓬佩奧可能在接下來的東南亞之行中宣佈這一計劃的具體內容。

不過,美國政府的最新動作只能代表其印太構想比之前僅為口號的狀態要更有實質內容一些,也並不代表美國印太戰略就此成型。

印太戰略究竟實行起來究竟效果如何還有待觀察。首先就是美國這個計劃究竟能不能如其承諾的那樣,拿出真金白銀來,確保有持續和充足的資金投入為印太戰略奠定經濟支柱,這一點並不確定。從計劃中也可以看出,美國政府很強調私營企業為此買單。

再就是由於特朗普的不靠譜性,包括日本在內的盟國其實對美國已經心生疑慮,也都擔心特朗普可能會犯和奧巴馬亞太再平衡策略同樣的錯誤就是,提高了外界期待值結果在實際行動中大打折扣。


微言穎義


“印太”目前能否稱之為戰略,還很難說,而且這一概念也不是特朗普提出的。安倍晉三第一次出任首相的時候訪問印度,在印度國會演講中提到了印度洋和太平洋兩洋概念,這是第一次有國家證實提出“印太”,但直至2013年,印度對這個概念都不知可否。2013年以後,特別是莫迪上臺後,印度對“印太”的興趣才明顯增加。2017年美日印澳四邊互動頻繁,“印太”架構逐漸成型,美國2017年版國家安全戰略報告首次將印太合併在一起作為一個戰略區域,印度的馬拉巴爾演習也即將首次涵蓋美日印澳四國。

說“印太”毫無價值或者斷言將主導未來的地緣結構,目前言之過早。美國將發源於日本和印度的“印太”理念接過來,併成為主導加以推動,不可能不產生影響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的結果,但問題在於這種影響到底能有多大?是否足以改變本地區的戰略態勢,以及更加重要的,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區的戰略態勢是否真存在密切的關聯性,以至於用一個戰略方案可以協調各方行動,而不是仍然主要依靠有關方面的雙邊協調?

現在來看,印度和美日澳之間的關係還遠遠達不到後三者之間關係的密切程度,仍然屬於遊離狀態。印度能不能融入美日澳併成為其中的一個有機部分,這一點是評估印太前景的關鍵,而以印度的外交傳統論,這機會是不可能的。在任何一個多邊機制中,印度幾乎總是一個建設性很差的力量要素,“印太“概念能不能讓印度積極起來,連美國人自己都沒什麼把握。


葉海林


所謂的印太戰略不過是把已經事實上在做的事情拿出來再講一遍而已,戰略本身只是個噱頭。隨著我們的崛起,在地緣安全上客觀上對現有的格局形成了挑戰,這是一個客觀現實。無論是美國還是印度、日本以及澳大利亞對此都有自己的認識。

對於美國來說,意味著權力的讓渡,美國自然不願意,也不會拱手相讓。對於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亞這幾個地區性的強國,除了日本和印度跟咱們有著直接的領土問題,存在潛在衝突可能,抑制咱們有利於維護自身利益;而澳大利亞本身不存在安全衝突,在經貿上對中國依賴性很強,澳大利亞更主要的是對中國未來所可能帶來的新秩序的不確定,因為不確定而產生的擔心。

基於以上認知,四國唯一能夠達成共識的一點就是,對於崛起帶來的對舊秩序的衝擊存在擔心。因此,四國應對我們的決心和意志,或者說能夠投入的資源完全不一樣。隨著崛起的加速,隨著從量變到質變的演進,四國這種認識差異所帶來的區別會更加明顯。所以我本人不看好這個同盟的穩固性,或者說解體是必然。

更多內容歡迎關注我們的今日頭條“照理說事”


照理說事


最近,太平洋上冒出個印太|戰略出來,什麼是應該戰略呢?原來是用美國日本印度澳大利亞成立的一個結盟國家,其目的是為了對付中國。這個印太戰略國家的未來的前景怎麼樣呢?在我個人看來並不怎麼樣。

首先這四個國家是各懷鬼胎,並不可能是一條心做事情,所以不會形成一個拳頭的力量,一致對付中國。第二個是這四個國家在經濟上面都相同的遇到了一些問題,都希望能夠通知遏制中國,來發展自己的經濟。還有就是將印度騙進來好奪取印度的軍事大單,擠走俄羅斯的軍火生意。

美國在經濟上與中國已經算是旗鼓相當了,未來的中國有可能會超過美國,但是美國很清楚,如果美國要遏制中國的話,那麼美國的經濟也會受到很大的打擊,所以美國並不可能全力的來制裁中國。而且中國的增長勢頭很猛,並不是美國等少數幾個國家能夠遏制住的,所以他願意拉一幫夥伴進來,協助他做事情,而不是真正的要遏制中國。

日本可能是這世界上唯一最不願意看到中國崛起的國家,因為日本對中國有很深的情緣恩仇,所以說日本是最不願看到中國崛強大的國家。自特朗普上臺後,日本看到了所謂的TPP組織解散之後,日本死性不改,所以他就拉攏印度,希望能夠對中國進行遏制,以達到他們不願看到中國崛起的現實。

日本實際上很清楚,他們在中國曾經犯下的滔天大罪,所以心裡一直非常的恐懼,有一種說清的犯罪感,生怕中國長強大了,怕中國強大之後對他們進行報復,所以日本一直吃不著飯,睡不著覺,希望能夠遏制到中國,阻止中國的發展。

於是,印度就是他們想方設法被拉入進來。在印度高鐵上面,安倍更是做了賠本的生意,目的還是為了討好印度,讓印度能夠成功的進入這個圈子。

印度作為正在崛起的國家,有許多東西都是跟中國相似的,但是他們並不不能夠趕上中國目前的速度。而印度又是一個好高騖遠的國家,整天想著要超越這個國家,超越那一個國家。於是,當日本給他好處的時候,他就認為覺得跟著日本美國是可以由有得喝的,於是他也願意加入進來。

可是,殊不知印度在這裡面只能夠做一個聽從指揮的角色,給別人跑跑腿、幫幫腔、喊喊口號,不會有任何的話語權。遇到實質的事情,印度一定會比別人趕到一邊的,所以印度是不會在這裡有所作為的。閒來的時候,美國日本會告訴他,你們的軍火不足了,我們這裡有的是軍火,幫你們升級換代,從而賺取鈔票。

澳大利亞就更不想說了,澳大利亞跟日本一樣,就是一條狗。也只能為美國搖旗吶喊,而澳大利亞自身並不像日本那樣,對中國有著傳統的仇恨。澳大利亞離中國很遠,更沒有利害衝突和疆土糾紛。澳大利亞進來目的就是為了給美國做條狗,想成為第二個世界警察,最後他也只是賠本賺吆喝而已。

中企上述原因所謂的印太戰略,完全就沒有發展的前途,這個計劃將在不幾年後都將會自動解散。


幸福地帶2


我認為特朗普總統的“印太戰略”反映了西方世界對目前國際形勢的新看法新認識新境界。不論我們願不願意承不承認那都是西方世界對世界形勢由比較模糊的認識到反覆思考後得出的戰略思路。雖然它不具備戰略的意味,但是我們不能不用發展的觀點看待。

特朗普一上臺,就否定了奧巴馬的亞太戰略。難道就是他心血來潮嗎?從美國精英階層來說,肯定是特朗普內部的智囊人物肯定對奧巴馬亞太戰略不滿,或者說美國達到響應的戰略目的,或者說美國沒有最大限度的團結可以利用的力量圍堵亞洲崛起的大國。所以在奧巴馬亞太戰略的基礎上,慢慢浮出水面,覺得把印度洋與太平洋連接起來,把印度洋國家拉進南海,才是大戰略胸懷。

目前看來,印太戰略只是剛剛提出還沒有形成政策要領。但是日本印度澳大利亞美國在內的菱形戰略已經正在形成中。這樣的戰略與澳大利亞面臨兩洋相符,與印度國家想進入太平洋的戰略一致,與日本資源貧乏的國家控制兩洋才可以確保石油天然氣安全提供通道,與美國原有戰略不是否定而是擴大與完善,而且我們明顯可以看出美國老外南海巡航說明了就是在要挾連接印度洋與太平洋的要塞咽喉。

至於說,特朗普能不能整合力量,完成印太戰略部署,我不知道。但是作為大手筆的戰略我們必須重視起來,千萬不可自欺欺人視而不見,讓我們到頭來手忙腳亂。去年印度的洞朗對峙,與日本在釣魚島的興風作浪如果從印太戰略去考慮,就會得出新的結論!

不可掉以輕心呀!朋友們!


錦繡中華一捧土


美國是四國聯合的重要推手,但一心堅持貫徹“美國優先”的特朗普,也會成為四國聯合的重要阻礙。極富商業頭腦的特朗普一邊在亞洲拉攏日本和印度,希望藉助盟國力量聯合間接平衡中國的影響力,轉過頭來又批評日本和印度給美國造成的貿易赤字,不太願意對盟國承擔更多的經濟和安全責任。

澳大利亞在中美之間的立場一直以來也十分曖昧。澳大利亞一邊高舉與美國的民主同盟大旗,希望在美國的安全保護之下擴大在印太地區的影響力,另一邊又不願割捨與中國進行經貿合作的巨大利益。印度的“不結盟”傳統和長期以來對戰略自主的堅持,也難以使印度深入參與到同盟當中。四國當中對聯合最為熱衷的日本,若缺少了其他三國的有力支持,最終也難以成事。

可見,美印日澳的聯合實質只是四國面臨自身角色突變所做出的應激性的集體回應和調節行為。這種缺乏明確的聯動機制,內部存在諸多間隙的反應,必然是倉促和短暫的,難以產生實質性的影響。但“應激性”聯合中暴露出來的諸多問題和分歧,或許能夠讓四國重回到現有的全新的政治經濟格局中審視和考慮自身國家的真正利益和發展前景。

11月9日中美企業家對話會上簽訂的刷新世界經貿合作記錄的中美經貿協議大單,體現了中美之間巨大的共同利益。這更向世界展現了中國的發展和“一帶一路”並非是排他性的,而是開放包容、互惠互利的共同發展。

四國“應激式”聯合的短暫調節是秩序更迭中不可避免的刺激反應,並非最優和最終解決方案。但這種不斷的“應激式”反應和調節,或許能夠引導各國逐漸認識到合作交流、尋求共同利益才是正確選擇,使緊張和負面的“應激性”的反應,逐步演化成四國乃至世界各國在合作共贏的世界政治經濟新秩序中的共同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