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1 张雨绮“暴打”老公:先把人做好,再结婚

最近,张雨绮在一个叫做《重返母系社会的男人们》的小品中,扮演一个强势的女主人。

张雨绮“暴打”老公:先把人做好,再结婚

这是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作品,将男女角色互换。

她一言不合就对“老公”拳脚相加,还肆意漫骂:“男人就该在家生孩子带娃!出来装什么男强人?!”

男人不敢有任何反抗,只能强颜欢笑:“老婆打得好。”

张雨绮“暴打”老公:先把人做好,再结婚

小品虽然看上去让人爆笑不断,但内心却总觉刺痛和别扭。

张雨绮“暴打”老公:先把人做好,再结婚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感受?

或许这就是人们在婚姻中总是互相争吵、埋怨,却恰恰忽视了的矛盾关键点:

习惯性给对方贴上性别标签,赋予“你是男人或者你是女人,该或不该做某件事”。

张雨绮“暴打”老公:先把人做好,再结婚

张雨绮“暴打”老公:先把人做好,再结婚

笑着笑着,满是无奈...

在女权至上的社会里,连女人自己都会感到很多不妥之处,男人也渐渐能体会,在男权社会下女人的感受。

强调女权的现代社会,或许并不是女性在一味地压制男性。

相反,一个社会越是缺乏什么,才会越发呼吁什么,而女性真正呼吁的其实是“平权”。

只有平等,把伴侣当做一个“人”去认真对待、尊重和爱,才是婚姻幸福的真正法则。

张雨绮“暴打”老公:先把人做好,再结婚

家庭里的不平等

若从婚姻里家庭的分工来看,可能许多全职妈妈听过最让人寒心的一句话就是:“你不就是带个孩子,做个家务吗,有什么好委屈的?!”

没错,在中国大部分全职妈妈都有这样的辛酸体会。看过一项调查,全职妈妈最委屈的事主要来源于以下几方面:

1、最听不得老公否定自己带娃做家务的辛苦,不仅不体谅,还酸话连篇,觉得全职妈妈就是个闲活,谁都能做;

2、由于没有收入,在家庭里不被平等对待,总感觉老公和婆家盛气凌人,自己却低人一等;

3、在孩子的教育生活上花费了大量时间,却得不到肯定,一旦孩子出现一些小问题,就会被全家人指责。

许多人依旧认为,赚钱养家才是对家庭的责任和付出,而家务劳动、教育孩子等似乎就该是女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和义务。

由于看不到实际的经济收益,所以她们的付出和贡献常常被视为0价值。

家庭分工产生的矛盾,其实就是一种性别歧视的投射,然而,它仅仅只是冰山一角。

佟丽娅与陈思诚结婚的时候,佟丽娅父亲发的那段微博至今还记得,字字刺眼:

“我今天就把女儿交给老陈家了。那么希望,到了陈家以后,多干一些活,给老陈做做饭,今后多伺候伺候他。”

佟丽娅在一次采访中也谈到过自己对婚姻的看法,她说她比较自卑,觉得能嫁给陈思诚是自己“高攀”了。

当时陈思诚疯狂追求她的时候,她的顾虑竟然是对方太优秀了,她只想嫁一个普通人。

女人的自卑让男人有了凌驾的机会,久而久之便成为了社会惯性。深入剖析,性别标签被死死贴在每个人身上,也是一种“男尊女卑”思想的蔓延。

女人的讨好卑微,男人的理所应当,都在诉说着性别歧视的霸道和耻辱。

遗憾的却是,在婚姻里,我们常常忽略了去把对方和自己都视做一个鲜活有思想的“人”,以至于“男权”似乎总在压迫着“女权”。

张雨绮“暴打”老公:先把人做好,再结婚

李银河老师说:

“我们不要再在大脑中去找寻男女差异的依据了,我们就在社会环境中寻找吧!

把所有男尊女卑、男强女弱或是男精女傻的刻板印象通通抛弃吧!”

在婚姻里,我们呼吁“平权”并不仅只限于家务分工,更不是要刻意强调女性的弱势地位,对男性也应该公平对待。

有人说“女强男弱”的婚姻结合多半会产生矛盾,能力较强的女性会抱怨老公挣的不如自己多,多数女性还是渴望自己的另一半能比自己优秀。

其实,这也是一种性别歧视的惯性,好像男人天生就应该比女人更强。

婚姻中的性别差异从来不是谁单方面一蹴而就的,男人和女人都会不由自主为自己划定“必须如何”、“该与不该”。

想起杨绛与钱钟书的感情,就能很好地展现婚姻中“平权”最美的样子。

张雨绮“暴打”老公:先把人做好,再结婚

杨绛是一个“洋气开明”的媳妇,她在文中写过:“我家是新式人家,男女并重,女儿和男儿一般培养,婚姻自主,职业自主。”

而对于钱钟书,很多人都知道,他身上略带一些“拙”,经常像孩子一样闯祸。打翻墨水瓶,染坏房东的桌布,或是弄坏门轴导致门没法关闭,而这些在杨绛那里只会得到一句:不要紧。

用杨绛自己的文字来诠释则是:“我一生最大的功劳,就是保住了钱钟书的淘气与痴气,让他的天性没有受到压迫,没有受到损伤。”

是的,对待伴侣,把其完完全全当做了一个有灵性有活力的生命去看待,或许我们才会发现:

人,皆有自己的优缺点,有自己的独一无二,这跟男女性别并无直接关联,更不能粗暴地框定谁必须如何如何。

张雨绮“暴打”老公:先把人做好,再结婚

人们对“平权”的追逐和渴望,其实还来源于更多方面的不公平。

通过角色互换,也让我们看到了那些奋斗在事业上的男性,背负着真实生活里的压力痛苦、体力劳作、社交谈判、酒局应酬等等,无不显露着男人的不易与辛苦。

我们公司的其中一个男领导前两天,接待甲方,才因胃出血住院回来。应酬里,大家也不动筷子吃饭,就默默地等着他的“诚意”,无奈,领导只好皱着眉头把面前那一大碗白酒硬生生灌下去。

我们提倡“平权”,不煽动“男权主义”或“女权主义”,它更多的是在提醒我们去体会每个人的不容易,让我们重新审视生而为人的辛酸苦辣。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人的潜能不仅仅只是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得以发挥了,更多的男人和女人创造价值的方式可以穿插交错,所以性别歧视逐渐被人们诟病。

看过钱岳的演讲《我们为什么结婚》,她提到婚姻的三个阶段:

制度化婚姻、陪伴式婚姻和个人化婚姻。

到了“个人化婚姻”阶段,人们开始丢开性别束缚,去探寻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社会人的情感、精神需求。

我们采访了一批25岁——55岁年龄段的男人和女人,让他们说出最委屈、最需要被理解的地方,统计后我们发现,不论处于什么年龄层次,人们的内心需求相差无几。

女性最需要被理解的有以下几点:

1、家务事、带孩子需要被认可,被视为付出和责任。

2、跳出舒适圈,追求更有挑战性的事业是为了自我成长,并不完全跟钱挂钩,希望男性不要用“势力”来侮辱一个有梦想的女人。

3、身材不好、偶尔偷懒闲散的状态,希望被包容,被看成是人类天性,而不是被鄙视。

男性觉得自己最委屈的有:

1、上有老下有小,不敢轻易跳槽,希望不要被女人当做“无用”,希望被看到自己背负的辛酸。

2、偶尔跟朋友喝酒、打游戏,真的是精神上的放松,不是堕落,不希望被当做一无是处地看待。

3、心中有梦想,但不敢去追,怕自己拖累家庭,所以偶尔会逃避、懦弱,更希望女人能看到男人精神上的压力焦虑,而不是一味被指责。

不难看出,其实这些要求都不过分,但却往往因为我们给对方赋予了太多“该或不该”的性别定义。

看不见这些行为背后,作为一个人的天性需求,才容易在婚姻中出现许多不可调和的矛盾,你说你有理,我说我委屈。

鲁迅先生说过:“哪天监狱里的女人和男人数量一样多了,男女就平等了。”

换句话说,男、女都是人,每个人都在背负各种各样的压力与重担,都有着人类的情感需求和渴望。而婚姻,应该是两个“人”一起合作共生的过程,不是强势划分男女界限的地方。

“女权”不是一味的女尊,“男权”也不是绝对的霸权。

真正的“平权”,不过是肯把对方当做实实在在的一个人去看待,找到属于家庭的共同意义,一起创造共同价值,而不是在各个方面去计较谁付出的比较多,谁又受了多少委屈。

对自己的伴侣,多去看到他们作为人类的脆弱和不易,去安抚他们的情感需要。

更重要的是,肯定彼此在这段关系中一切形式的付出,视其为不可或缺的价值。

对伴侣多一份人性里的理解和柔情,或许“平权”才能真正赋予婚姻里的男男女女一份欣慰和踏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