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為什麼蘇聯和美國對阿富汗的戰爭都以失敗結束?

划船的小石頭


阿富汗號稱“帝國墳場”,亞歷山大帝國、波斯帝國、大英帝國、蘇聯、美國都在這裡折戟,看似貧瘠的土地彷彿隱藏著無窮的力量,面對壓迫噴薄而出,越是面對強大的對手越是堅韌,直到對手退卻為止。

而阿富汗特殊的地理位置卻讓這些妄圖稱霸全球的帝國欲罷不能,位於歐亞大陸腹心地帶的阿富汗,北接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東北突出的狹長地帶與中國接壤,東和東南與巴基斯坦毗鄰,西與伊朗交界。不僅是連接歐亞大陸和中東的要衝,還是大國勢力東進西出、南下北上的必經之地。上世紀後半段到本世紀初,蘇聯美國都曾經試圖染指阿富汗,卻都以失敗告終,小小的阿富汗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可以讓這些帝國俯首陳臣呢?

(1)地形條件複雜,不利於軍事行動

阿富汗全國五分之四的面積為山地和高原,風蝕地貌造就了縱橫交錯的巖洞與峭壁,構造詭異,看過電影“第一滴血”的朋友都會有這樣的印象,整個阿富汗不是禿山就是峽谷,連棵草都很難看見,卻到處是巖洞,特殊的地理環境把阿富汗變成絕佳的游擊戰場。加之阿富汗是內陸國家,沒有港口,後勤補給困難,這些都給現代戰爭的推進帶來了巨大影響。阿富汗戰爭時期,蘇聯的直升機一度因為高原反應無法執行任務,而士兵也在白晝的巨大溫差中煎熬,嚴重影響了戰鬥力。

(2)民風彪悍

阿富汗既是突厥人維持最原始精神風貌的地方,又是伊斯蘭教傳播的終點之一,二者都是戰鬥意志最強的源泉,蠻族尚武與宗教狂熱結合,造就了彪悍的阿富汗反抗精神,無論對手有多麼強大,阿富汗從不屈服。另一方面,阿富汗三千多萬人口卻包含了20餘個部落,各民族又分為若干個大部族或集團,互相之間傾軋不斷,矛盾難以調和,縱然外來政權控制了中央政府,也會不斷遭受各部落集團的反擊。

(3)大國博弈

阿富汗特殊的地理位置,讓其淪落為大國的博弈場,這也導致那些妄圖佔領阿富汗的帝國不但要面對阿富汗的反抗,還必須做好迎接其他勢力挑戰的準備。歷史上阿富汗曾經為了反抗英國的入侵而求助沙俄援助,蘇聯入侵阿富汗同樣遭到了國際社會的強烈反對,以至於世界各國集體抵制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美國入侵阿富汗也不例外,時至今日許多武裝力量依然在使用阿富汗戰爭時期美國援助的武器。

(4)戰爭消耗巨大

波斯帝國曾經統治阿富汗數百年,此後英國蘇聯美國在阿富汗的存在時間越來越短,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隨著現代文明進程的發展,人類越來越無法忍受長期戰爭帶來的犧牲和損失,反戰情緒也越來越高,這種情緒極大影響了政府決策,迫使他們不得不放棄侵略。

9年的阿富汗戰爭,給蘇聯帶來了巨大損失,據不完全統計,有超過1萬3千名蘇軍士兵戰死,直接經濟損失高達450億盧布,約700億美元,阿富汗戰爭也被認為是壓垮蘇聯的最後一根稻草。

而美國則明顯吸取了蘇聯失敗的教訓,在戰爭初期以空襲為主,地面戰爭交給阿富汗自身武裝力量,採用拉一派打一派的形式,這種做法大大減少了自身傷亡,但即便如此,依然有超過2000名美軍士兵命喪阿富汗,直接經濟花費超過1萬億美元。



日慕鄉關


現代戰爭中,有對立大國支撐下去的治安戰,佔領軍永遠也打不贏。。

古代的佔領一般伴隨著屠城和移民,這與現代戰爭完全不同。。現在只能消滅成建制的軍隊,對於隨時可以變身可以成為老百姓的游擊隊,佔領軍只能深陷無窮盡的治安戰之中。。

有和佔領軍對立的大國支撐一下,原住民中就會源源不斷的產生抗戰分子,加上輸入進來的武器,沿著交通線巡邏線就可以無窮盡的襲擾,積小勝為大勝的邏輯還在。。

至於和佔領軍協同作戰的本地人,最大的威脅是他們的家人不可能都進軍營。。死心塌地幫著佔領軍,就會面臨自己家人都安全威脅,未來佔領軍可能失敗離開,而自己還要和當地人一起祖祖輩輩混在一起,就不可能積極血戰。。

美國的全球進攻態勢就失敗在不起眼的治安戰中,一年花一萬億軍費還是打不贏游擊隊,值得思考以後是不是減少一些吧。。



砍大山車大圈


世界上有一個國家很特殊,它本身貧窮落後不堪,但是,歷史上那些有名的帝國都想佔有它,可是都沒能如願,最終都沒能實現對它的吞併,同時,這些帝國大國被它拖入泥淖裡,狼狽不堪。為此,它有一個響噹噹的名號,叫“帝國墳場”,這就是阿富汗。

可能對於多數人來說,還是從911恐襲後逐步瞭解阿富汗。其實大唐時,就有想吞併阿富汗的打算,原因是因阿富汗是出中國西域的第一個落腳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不過,大唐也只是在這裡站住了50年,並沒有長期站住腳。歷史上還有蒙古帝國、帖木兒王朝、莫臥兒帝國等都想侵佔阿富汗,而進入近現代後,大英帝國、蘇聯,以及美國都有想征服阿富汗之意,不過,現實是,阿富汗還是那個貧弱的阿富汗,還是獨立的阿富汗。

那麼,為什麼像美國、蘇聯、英國這樣的帝國,都沒能逃過劫數,慘遭滑鐵盧?阿富汗究竟何方“妖孽”,讓世界大國們都對它無可奈何?雲石君將做簡要分析。

先看看阿富汗的基本層面。阿富汗是一個伊斯蘭國家,人口3466萬(2016年),領土面積近65萬平方公里,位於亞歐大陸內陸腹心地帶,西亞、南亞和中亞交匯處,與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塔吉克斯坦、中國、巴基斯坦、伊朗接壤。阿富汗境內多山,高原和山地佔全國面積的4/5,北部和西南部多為平原,西南部有沙漠。興都庫什山脈從東北斜貫西南,與東亞和南亞分割開來,阿富汗絕大部分領土位於伊朗高原上。屬大陸性氣候,全年乾燥少雨,大部分河流屬於內陸河,多注入沙漠和湖泊。阿富汗是一個內陸國家,沒有任何出海口,周圍的高原、山脈、荒漠將其包圍,天然閉塞。從這些都可以看出,阿富汗是一個地緣實力非常弱的國家,而且可開發價值非常低。

另外,地處亞歐大陸腹心的阿富汗,不得不面對這樣的現實,它距離東亞文明的核心區(長江—黃河流域)、南亞文明核心區(恆河流域),伊斯蘭文明核心區(新月沃地),以及俄羅斯文明的核心區(東歐板塊)都很遠,且因阿富汗本身多高原山地的特質,更是阻礙了世界上主要文明對其的輻射,這也是阿富汗落後的一大原因。

雖然,因自身條件惡劣的緣故,阿富汗難以擺脫貧弱。但是,在地緣格局上,它卻有著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東亞、中亞、西亞、南亞四大板塊交匯地的位置,決定了其會淪為四方地緣實力的衝突核心。四方中任意一方,只要佔據了阿富汗,便能以此為據,打開向周邊其他板塊拓展地緣影響力,從而威脅到其他三方的地緣勢力。這是因其如此重要的戰略位置,才在人類文明史中成為了被各大地緣勢力爭奪的對象。

農耕時文明代,因阿富汗與中東伊斯蘭文明勢力抵禦昂西相對緊密,它也就具有了明顯的伊斯蘭特性。近代後,伊斯蘭文明整體衰落,佔據北亞和中亞的俄羅斯,和佔據南亞次大陸的英國又從南北兩個方向,來爭奪阿富汗。二戰後,英國國力大衰,退出了南亞次大陸,而崛起的蘇聯便成為唯一有能力對阿富汗施加影響的主要地緣勢力。

不過,雖然蘇聯很強大,但是其本部遠在東歐地區,其向亞洲投射地緣影響力的方向是由東至西。中亞五國雖然已被納入到自己的領土範圍內,但它是蘇聯的邊緣地帶,本身就要承接蘇聯的各種援助,以一個附屬的形式存在。阿富汗在中亞五國的南端,要想通過中亞五國來實施對阿富汗的影響力,也只是一星半點。除非蘇聯的真的是強大到可以不計地緣關係疏離的影響。

美蘇對抗經歷了三個階段,70年代,正好是蘇攻美守階段,俄羅斯文明也處在了強盛的頂峰,所以在與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周旋時,蘇聯才有餘力進軍阿富汗,希望掌控阿富汗,來使得自己變得更強大,進而改變西亞、南亞甚至東亞的地緣政治格局。

雖然,蘇聯憑藉強大的軍事實力,可以快速摧毀阿富汗政權,攻佔阿富汗,不過,要如何掌控管理卻是個大難題。

一方面是因地緣關係太過疏離太過疏離的緣故,中亞五國受到俄羅斯文明的影響力都十分有限,更何況是更南端的阿富汗。另一方面,還是因為阿富汗本身惡劣的自然條件所致。一般來講,要想實現和外部有效的溝通,交通設施的完善必不可少。可是,阿富汗多高原山地,地形十分複雜,丘吉爾年輕時曾經在此調查,就被複雜的地形搞得焦頭爛額。交通設施差,就會阻礙阿富汗和外部地區經濟的有效交流,也難以承接到外部先進的文明。所以,通過經濟和文化融合的方式來實現對阿富汗的有效控制,是完全行不通的。在此局勢下,蘇聯不得不以政治軍事高壓手段,來控制阿富汗。

雖然,蘇聯強力控制了阿富汗,但是,大家都清楚,強扭的瓜不甜,比起高壓政治和軍事,人們更願意接受經濟文化的融合,經濟上能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才是阿富汗人民接受俄羅斯文明的前提。既然,得不到自己想要的,阿富汗也不會心甘情願任人擺佈,反抗蘇聯是必然的。而此時,阿富汗便可以藉助自己複雜的山地地形,來與蘇聯周旋,從而削弱其軍事優勢。

當然,阿富汗雖有地緣優勢,但蘇聯的實力高出了阿富汗N倍,實力懸殊之下,蘇聯也有很大的幾率獲得最終勝利。

不過,既然阿富汗的戰略地位如此重要,其它勢力又怎會輕易讓蘇聯取得成功呢?

此時美國,雖然在與蘇聯對抗中,稍顯下風,又遠在北美洲,但它畢竟是世界第一超級大國,要想在阿富汗動點手腳也並非難事。而與阿富汗接壤的中國,雖自己也處在特殊時期,國力不濟,但此時中蘇關係也很僵硬,中國萬萬不想看到自己的鄰國阿富汗被蘇聯吞併的。美中雖不能直接干涉阿富汗,但稍微施加影響力還是可行的。美國將大量的美金和武器輸入阿富汗土著勢力之手,中國側面幫忙,共助阿富汗抗擊蘇聯。

此時,本拉登入阿富汗,伊斯蘭勢力也以意識形態的形式,來影響阿富汗。

在美、中、伊三方的協助下,猶如給阿富汗打了一陣強心劑,使阿富汗有了更多的精力去和蘇聯周旋,雖不會擊退蘇聯,但也大大消耗了蘇聯的國力,將其拖到帝國墳場,感受到令人窒息的絕望。最終,蘇聯只能狼狽收場,離開了阿富汗。

蘇聯已經如此強大了,可還是拿阿富汗沒辦法。阿富汗的地緣條件也是蘇聯不可以逾越的障礙物。阿富汗如此重要的戰略位置,也覺得了只有任何一方勢力要對它圖謀不軌,另外的勢力也會間接去幹預,給予阿富汗幫助,從而消耗侵略方的勢力,將其拖入泥潭。

不過,當美國是全球唯一的霸主後,其它勢力卻不敢去幹預它進攻阿富汗的行為。

蘇聯退出後,阿富汗落入塔利班之手。隨後,本拉登以此為根基,建立基地組織 。2001年9月11日,本拉登發動了對美國的恐襲,阿富汗再次被推上了風口浪尖。美國為了報復,不久便發動了對阿富汗的戰爭。

此時的美國,全球最強,沒有任何其他勢力可以與之抗衡。他將阿富汗戰爭劃為反恐戰爭,迫使中、俄、伊等周邊勢力都不敢向塔利班和基地施以援手,在幾乎沒有外力干擾的情況下,美國將武器對準了阿富汗。

但是,在這千載難逢時機,美國在阿富汗依然打得十分艱難,2014年12月29日,美國總統奧巴馬正式宣佈阿富汗戰爭結束,阿富汗戰爭最終也只是草草收場。

那麼,除了反恐,美國發動阿富汗戰爭的目的還有什麼?為什麼也失敗了呢?

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下一節繼續為您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265。解讀大國博弈內幕,剖析政治深度邏輯,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收看全部雲石君地緣政治系列文章


雲石君


誰說美國跟阿富汗打架打輸了!阿富汗戰爭美軍明明是勝利了

阿富汗是現代唯一一個跟蘇聯和美國都幹過架的國家,這一點足見其善戰的性格。

不過阿富汗帝國墳場的名號實在是有點虛。

1979年末,正處於冷戰攻勢時期的蘇聯,強勢介入阿富汗國內政治衝突,武裝入侵阿富汗。

(蘇軍入侵形勢圖)

這場戰爭蘇軍前後共計出兵十萬人,打了整整十年,陣亡15000人,但最終卻還是以狼狽撤出阿富汗而結束。

與美軍在越南戰爭一樣,蘇軍在阿富汗打贏了所有正面戰爭,但就是無法消滅阿富汗的聖戰者游擊隊。

阿富汗戰爭與越南戰爭的情形完全調了個,這次變成美國在背後支持阿富汗游擊隊了,並且與中國結成同盟,共同抵抗蘇軍南下。

在中美兩國的支持下,阿富汗的聖戰者獲得了大量的單兵先進武器。從中國的56式自動步槍,到美國毒刺防控導彈。

這些無不是在阿蘇軍的惡夢。

(手持毒刺導彈的阿富汗聖戰者)

正式因為有中美兩國的支持,才使得阿富汗游擊隊抵抗了蘇軍十年時間,並最終將蘇聯人趕回老家。

也就此終結了蘇聯南下印度洋的夢想。

(阿富汗這塊蘇聯人南下印度洋重要跳板,到了1989年,徹底斷了)

蘇聯入侵阿富汗是以失敗告終,但美國進行的阿富汗戰爭我認為並沒有失敗。

畢竟塔利班政權已經被推翻,而由美國人扶植的阿富汗新政府已經被國際社會所公認。這場戰爭,美國沒有輸。


千佛山車神


阿富汗地處亞洲中部,面積65萬多平方千米,人口約2300萬。由於阿富汗戰略位置重要,歷來是大國必爭之地。歷史上的蒙古帝國、大英帝國都曾經入侵過阿富汗。1979年12月底,蘇聯曾經大規模入侵阿富汗,卻經過9年苦戰後不得不灰溜溜從阿富汗撤走。2001年911事件後,美國以打擊恐怖主義為名對阿富汗發動戰爭。但十多年過去了,在消耗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後,美國既沒有在軍事上完全消滅阿富汗塔利班,也沒有在政治上建立起強有力的親美政權,自己卻被弄得騎虎難下。

蘇聯和美國都在阿富汗栽跟斗決非偶然。阿富汗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導致歷史上無論是從西向東擴張的帝國還是從東向西擴張的帝國,其勢力達到阿富汗時都已是強弩之末,無法有效控制阿富汗。事實上,阿富汗從來沒有被完全融入某個強勢文明圈。特殊的歷史條件使阿富汗人的自立精神特別強,對外來侵略勢力有強烈的抵抗情緒。因此無論是蘇聯軍隊還是美國及其北約軍隊,都在阿富汗遇到了強有力抵抗。同時,阿富汗居民基本上是穆斯林,他們的抵抗鬥爭得到不少其他國家穆斯林的支持。不管是在抵抗蘇聯還是抵抗美國的戰爭中,都有不少外國“聖戰者”和阿富汗人一起參加戰鬥。蘇聯入侵阿富汗時,美國中央情報局都給阿富汗抵抗力量提供過金錢和武器支持。

從地理上看,阿富汗全國基本上是高原和山地,優質道路奇缺,這種地理環境往往不利於蘇聯、美國軍隊使用機械化裝備和其他重型裝備進行戰鬥展開和攻擊,倒有利於阿富汗游擊隊進行機動靈活的游擊戰。在阿富汗特殊的戰場環境下,蘇軍、美軍即使大量使用空中力量打擊敵軍恐怕也收效甚微。因為阿富汗許多山區中都存在大小不一的洞穴,有利於阿富汗武裝力量隱蔽和休整,阿富汗武裝力量也可以利用這些洞穴出其不意地打擊蘇軍、美軍。同時,阿富汗許多地方還存在地下灌溉水渠,這也可以被阿富汗游擊隊用於隱蔽和作戰。


從民心上講,阿富汗抵抗力量尤其是塔利班在阿許多農村地區擁有強大的號召力,往往能得到農民的有力支持。蘇軍、美軍可以在戰鬥中多次打敗塔利班武裝,但得到農民支持的塔利班很快會恢復元氣並重新戰鬥。而蘇軍、美軍一旦在阿富汗傷亡增加,其國內必然會掀起反戰浪潮,甚至迫使政府宣佈撤軍。同時,塔利班的主力是普什圖族人,阿富汗鄰國巴基斯坦就有大量普什圖族人。而巴、阿邊界長2000多公里,缺乏管控,阿富汗塔利班一旦處境不利,他們有時會越過邊界進入巴基斯坦休整爭取巴基斯坦普什圖族支持他們。一旦條件成熟,塔利班又會重新返回阿富汗繼續戰鬥。這樣就形成了“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局面。

除了人員傷亡,蘇、美兩國在阿富汗戰場的巨大消耗,也是導致他們難以堅持下去的原因。蘇聯軍隊在阿富汗作戰,最厲害時一晝夜消耗曾經達到1470萬盧布,這給蘇聯經濟背上了沉重包袱,蘇聯最終支撐不下去不得不撤軍。美國在阿富汗作戰多年,雖然有盟國為其分擔部分費用,但由於美軍在阿富汗大量使用高技術兵器作戰和特種部隊作戰,其消耗也十分巨大,並已對美國國民心理和美國經濟已造成了嚴重負面影響。這是導致美國不得不逐步從阿富汗撤軍的重要原因。


廣雅君觀世界


中東地區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歷來被世界各大國所重視,而所謂的重視,不過就是發動在這一區域的戰爭。無論是伊拉克還是科威特,亦或是今天的敘利亞,都沒能成功避免。然而有一個國家雖然積貧積弱,面對蘇聯和美國的競相入侵而立於不敗之地。這國國家就是——阿富汗,當今世界上最為貧窮落後的國家之一。在現代人的劃分中阿富汗已經不算做中國國家,但是他們的國家屬性和社會風貌時期都是一樣的。

由於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具有了別的地區無法比擬的戰略地位,因此,阿富汗成為了同時與前蘇聯與美國進行過戰爭的國家,更令人詫異的是,儘管美蘇兩國發動戰爭的藉口不盡相同,但他們有了相同的結局——失敗。阿富汗以貧弱的軍事實力同時挫敗了美國和蘇聯兩個國家的侵略不得不使人對這個落後貧窮的國家刮目相看。那麼,弱小的阿富汗究竟為何能做到這一點呢?

首先,阿富汗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註定了他不易被打敗。在阿富汗國內,從與中國接壤的西部邊界開始,80%的面積是崇山峻嶺,他們普遍地勢崎嶇而且空氣稀薄,在這樣複雜的地形中,武器即使再先進,運輸卻是最大的難題,因此,即使武器數倍與阿富汗,真正能夠發揮效果的並不多。其次,阿富汗在同前蘇聯與美國的作戰中,充分發揮了人力優勢去打游擊戰,面對小股的遊擊武裝,正規軍的耗費了大量的財力與物力卻並不會取得顯著的成果。所以,阿富汗從真正意義上來講並不是將敵人打敗了,而是將敵人拖垮了。

最後一點就是阿富汗群眾抵禦侵略的決心,同抗擊日本侵略者意義,阿富汗全民皆兵,共同參與的抗擊侵略者的戰鬥中。由於阿富汗和普通國家不同,他幾乎沒有任何的國家認同感,更多的是部落聯盟。因此,阿富汗正規部隊被打敗了,還要面對越來越多參與的衛國戰爭中的阿富汗部落。這些似兵非兵的武裝讓美軍疲於奔命相當疲憊。

當然,這些觀點有可能是片面的,並不全面,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因素是阿富汗能夠兩次擊退侵略軍的重要原因。或許,站在唯心主義的立場來講,美國與前蘇聯必然面臨失敗,畢竟阿富汗反抗侵略的戰爭無論何時都是無比正義的,也許這一點不被唯物主義者所接納,但這的確是很多國家從未走出的怪圈!


利刃號



阿富汗是唯一一個與蘇聯和美國都打過仗的國家,而且從來沒有真正戰敗過:蘇聯強勢進攻阿富汗,出兵10萬餘人,耗時整整10年,卻在陣亡15000餘人後,再也經不起戰爭的消耗,不得不狼狽離開;美國深陷其中,苦於與恐怖分子周旋,極大消耗人力財力。可以說,雖然蘇聯和美國都取得了正面戰場的勝利,卻始終無法完全拿下阿富汗,反而被戰爭拖累、消耗,最終不得不狼狽撤軍。除了蘇聯和美國外,歷史上阿富汗還曾被多個國家入侵過,但最終無一例外的都灰溜溜撤出阿富汗,因此,阿富汗又號稱“帝國墳場”。是什麼原因讓阿富汗能立於不敗之地呢? 阿富汗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位置。阿富汗地處東亞和西亞、俄羅斯和南亞的結合處,北方是俄羅斯,南可直下印度洋,西面是中東,東面則有中國,若掌控了阿富汗,就可南下北上,西進東突,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因此,大國都想佔領或控制阿富汗,以進一步實現自己的野心。



但也正因為如此,阿富汗成為了大國博弈的必爭之地,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希望阿富汗被別的國家控制。所以,當阿富汗被入侵時,必有其它國家直接或暗中支持阿富汗,這就變成了入侵國與多國之間的戰爭,入侵國也就不可能取得完全勝利。 阿富汗眾多的種族部落是入侵國的夢魘。阿富汗不僅種族部落多,而且各自擁有武裝力量,即使阿富汗政府軍戰敗、政府投降,但它的各個部落並不會投降,相反,阿富汗人民都具有尚武的彪悍民風,常年的戰爭更讓阿富汗“草木皆兵”,阿富汗人民戰鬥力和抵抗到底的決心都不可小覷,各個部落都會與入侵國展開游擊戰,甚至發動恐怖襲擊,而這也是阿富汗能夠立於不敗之地的主要原因之一。 阿富汗特殊的地形地貌成為天然保護傘。

阿富汗境內多山地和高原,交通道路也並不發達,且地表上多洞穴,極不利於入侵國使用機械化裝備、重型裝備展開戰鬥,反而利於阿富汗武裝力量隱蔽休整、與敵展開游擊戰,不斷消耗敵有生力量。入侵國也正是由於這些原因,遲遲拿不下阿富汗,反而消耗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最後不得不狼狽撤軍。


阿爾法軍事


軍機視點:阿富汗是個魔咒,誰進去誰吃癟

阿富汗軍事力量不管是和蘇聯比還是和美國比,都輕如鴻毛。阿富汗總人口有3000多萬人,美國則有3億人,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也有1億多人,這人口規模差距之大就註定阿富汗永遠只有做被動挨打小國的份。

問題是,美國有1萬3千多架戰機、將近4萬輛裝甲戰車以及415艘各類軍艦,奈何不得阿富汗。蘇聯當時出動將近10萬兵力,要了幾十萬近百萬阿富汗人性命,但還是灰頭土臉從阿富汗撤出。就是這個總兵力只有20萬人,僅有204架飛機、9000多輛裝甲戰車並且沒有任何海軍資產的小國,卻在被動挨打過程中拖垮了蘇聯,現在又把美軍拉下水留不得也走不得進退兩難。阿富汗到底有何魔力能讓美蘇兩大國束手無策?

圖注:蘇聯進攻阿富汗地圖

其實無論是當今美軍還是當年蘇軍都犯了一個致命錯誤,他們仗著自己手裡有數量龐大戰機組成空中打擊優勢以及能夠封鎖一國周邊海域強大海軍艦艇隨時待命,就以為天下無敵能夠呼風喚雨。但卻都忽略了亙古不變的一個真理,如果你要和一個地方地區打架,終歸要回歸到地上,終歸要回到地面上作戰。

就是說,無論是海上封鎖還是空中轟炸,都代替不了地面部隊的作戰。不然,蘇聯佔領阿富汗長達10年,為何就是收拾不了阿富汗游擊隊?不然,美軍一再在阿富汗增兵一再在阿富汗燒著錢與血,為何還是不能平息阿富汗之騷亂與怒火?


軍機圖


阿富汗,除了本身的名字以外還被稱為"帝國墳場"!這個歷史悠久的中東國家曾經歷過許多次超級帝國的入侵: 從亞歷山大的馬其頓帝國到成吉思汗麾下的蒙古鐵騎;從所向披靡的日不落帝國到橫跨歐亞的紅色蘇聯;最後自然也少不了會當凌絕頂的美利堅!

作為歐亞大陸的的腹心,阿富汗自古以來都是征服者南上北下、東進西出的戰略要衝,為兵家必爭之地!在這片土地上,埋葬了許多王者揮斥方遒的野心!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阿富汗正是壓垮蘇聯的最後一根稻草!

客觀而言,蘇聯和美國在阿富汗紛紛折戟並非一蹴而就,而是諸多因素共同造成的:

一. 人口僅有不到三千萬的阿富汗共居有多達二十幾個民族,他們擁有自己的部落和武裝,面對這種部落聯合國家,即使控制了中央政府,地方部落也不會輕易聽人擺佈!

二. 阿富汗是一個以山地和高原為主要地貌的國家,千百年的風雨侵蝕讓這裡不僅地上怪石嶙峋,地下也遍佈錯綜複雜的巖洞。這樣的地貌別說古代,即便是在衛星輔助下也是難窺其全貌!這就給了阿富汗人得天獨厚的防禦優勢,同時也增加了美蘇等國的進攻難度。

三. 在阿富汗這片荒蠻的土地上,人們依舊保留著突厥人尚武的彪悍民風,再加之歷朝歷代常被入侵,更加增強了阿富汗人抵抗鬥爭的決心!

其實,阿富汗在很多時候都只是被征服者當作自己前進的跳板罷了!作為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阿富汗並沒有多少值得列強們垂涎的東西,唯有自身得天獨厚的戰略位置讓他們不肯輕易放手罷了!

我是軍武最前哨!


軍武最前哨


阿富汗是亞洲的命運旋轉門,這個地方是東亞和西亞,俄羅斯和南亞的結合處,掌控它可以南下北上,西擊東突,是陸權論中所說的核心的核心。所以世界大國都想控制它,卻都會受到阿富汗和敵對國的抵抗破壞。而阿富汗特殊的國內政治制度,鬆散的部落制和權利極其有限的國家政權,形成了蜂窩狀的政權形態,使得沒有哪個國家在近代以來可以徹底擊敗阿富汗並對其徹底掌控。英國在最強盛時期三次入侵阿富汗,次次大敗而歸,最慘一次只剩兩個人生還。蘇聯不用說,美國也不過只是掌握了北方極其有限的地盤,戰略存在更像是一種形式。當年俄國和英國為了避免在阿富汗擦槍走火,還給阿富汗一條細細的瓦罕走廊,就是避免兩國勢力引起對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