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0 摩天大楼层出不穷,谁是幕后神秘推手

部分中国人看来,摩天大楼跟我们四平八稳的古建筑对比鲜明,是一种现代性的标志,摩天楼盖得越高,就说明越现代。现在许多二三线城市开始积极地投身高楼竞赛,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一种观念的滞后。

摩天大楼层出不穷,谁是幕后神秘推手

美国人修建摩天楼的热潮,一是出现在二十世纪初,二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左右。再到后来,人们对空间的热情消退,不再拼命地建很高很大的房子。人的力量来自于理性,有思维的能力,能够机智地去做一些事情,这也是现代性的重要基础。一味争盖高楼是一件很不理性的事情,尤其是在经济效益上,它不过是象征性的符号追求。

某种程度上修建摩天楼,我们是有主观上的冲动的,长期落后的中国急切地追赶着西方国家的现代性,难免在修建大楼的过程中用力过猛,不理性地以修建摩天大楼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标准。当然客观上,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土地资源日益稀缺,提高容积率、向天空要空间也是必然趋势。

对于房企而言,建设“第一高楼”可以提升企业品牌,甚至在企业拿地方面具有优势;而对于地方政府,“第一高楼”能直接提升城市形象、拉动经济发展,甚至提升政绩,正是在这一系列因素推动下,全国多地如火如荼地陷入了建设摩天大楼的热潮。

摩天大楼层出不穷,谁是幕后神秘推手

某些为政者认为,一个城市无论大小,无论贫富,如果没有摩天大楼高高耸立,似乎就不够现代化,从而也就显得为官一任,政绩平平,脸上无光。而摩天大楼恰恰是一种显示财富和实力的政绩,比任何政绩更具视觉冲击力。在此思维主导之下,各地竞相“逐高”,也就不奇怪了。

所以政府是建设摩天大楼的主要推手,对他们而言建设高楼虽有政绩因素的考量,但又不止于此,更像是一场政府放长线钓大鱼的好戏。为了吸引优质开发商前来建设超高层建筑,当地政府往往会在出让土地的价格上让步,这意味着土地出让金并不是政府的目标,或许税收、区域形象和招商引资等其他因素才是。

近年的高楼热,离不开地方政府、开发商和租赁客户三方基于自身需求的推动。不过,地方政府始终是主导因素,建设超高层建筑多由地方政府的城市规划所决定,往往在出让土地时就已规定好最低建设高度。

对于多数参与进来的开发商而言,预期收益是推动其建设超高层建筑的动力。因为整体来看,建筑的楼层越高,租金越高。超高层写字楼在第一轮租金调整结束之后,会比周边甲级写字楼获取更高的租金。而建设超高层建筑的风险并不一定会大于普通建筑,关键在于拿地成本和融资能力。

摩天大楼层出不穷,谁是幕后神秘推手

一方面,能够建设超高层建筑的开发商,往往会从政府手中获得较为低廉的土地;另一方面,开发商的启动资金较低,在建设后期,因为超高层建筑的估值高,开发商还可通过抵押等方式获得便利的高额融资,利用滚动开发提供现金流。以绿地集团为例。多地为吸引绿地集团在当地建设超高层,捆绑低价住宅用地。此外,有绿地项目之地便有众多银行组成的银行团身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