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泰州新高橋改名為西池寺橋,有什麼歷史典故嗎?

張公述史


西池寺橋,原名新高橋,位於青年南路,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水泥橋,與老高橋平行,兩者相距不足百米。據瞭解,該橋附近歷史上曾有西池寺。明《崇禎泰州志》記載,西池寺由信佛人士集資修建的西來寺更名而來,西來寺原名西來庵,因在建庵廟時香爐屏風間屢屢出現五色蜥蜴,又名五龍王廟。



明《萬曆泰州志》記載,州城有門樓四,南曰迎恩,為一切皇旨、政令、旌表傳入之門。據《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記載,唐文宗開成三年,日本留學僧圓仁等人隨日本大使藤原常嗣的第十八次遣唐使團,跨海入唐求法。

838年,日本天台山門派創始人圓仁,飽經風險,備嘗辛苦,終於抵達揚州府。其時在泰州運鹽河畔的西池寺,圓仁慈覺大師受到了縣令、判官、兵馬使等官員及僧人的接待。七個月後,本人心慕釋教,修行佛道,遠聞中華五臺等諸處,佛法之根源,大聖文化處,西天高僧,逾險遠投,唐國各德,遊茲得道。圓仁等舊有欽慕,涉海訪尋,未遂宿願,今欲往赴諸方,禮曷聖蹟,尋師學法。

圓仁留唐十年,客長安六載,寫下了日記體的漢文(文言文)中國遊記《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四卷,共597篇、8萬多字,對唐代中日間的交通往來、文化交流以及唐代中國之典章制度、政治外交、經濟文化、風俗禮儀、宗教等方面情況,均根據親身經歷、耳聞目睹,隨筆記錄,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是研究唐代歷史、社會、宗教、中日交流的重要資料。所記之事,雖有訛傳誤聞,但仍有不少可補史乘。


書中還詳細的記述了當時唐武宗崇信道教,排佛之事經過。鑑於佛教勢力氾濫,損害國庫收入,在道士趙歸真的極力鼓動、李德裕的支持下,李炎下令拆毀佛寺4.46萬餘所,強令僧尼還俗26.1萬人,並沒收了大量的寺院土地。泰州的五龍王廟也遭到了損毀,後來百姓就在原址旁邊建了西來寺,供奉龍王菩薩;解放後,西來寺曾經被拆毀過。

將泰州新高橋改名為西池寺橋,可以賦予千年運鹽河的歷史文化內涵、體現圓仁和尚來泰州的歷史佳話、展示泰州最早的對外交流史,同時也有別於高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