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4 「實踐」紹興廣電《“夜泊”楓橋》:記者蹲點採訪怎麼做?

蹲點採訪是記者相對集中一段時間,到基層去深入調查研究,通過發現成績或問題,從而採製出鮮活新聞報道的行為。在毛澤東同志批示學習推廣“楓橋經驗”55週年和習近平同志指示堅持發展“楓橋經驗”15週年之際,紹興廣播電視臺的記者團隊深入諸暨市楓橋鎮,蹲點採訪9天8夜,拍攝製作了6條電視系列報道《“夜泊”楓橋》。這組報道在紹興臺的新聞綜合頻道、網絡電視臺、“兩微一端”播出和推送後,引起了受眾的強烈反響。

一、蹲點採訪是我黨新聞工作的優良傳統

「实践」绍兴广电《“夜泊”枫桥》:记者蹲点采访怎么做?

長期以來,我國的各級主流媒體為了獲取第一手新聞素材,經常會組織記者深入基層調查,傾聽群眾呼聲,關注百姓生活,反映當地的經濟社會變化,因而採製出了許多鮮活生動的報道。應該說,蹲點採訪是我黨新聞工作的優良傳統,是主流媒體的記者向群眾學習的業務要求。

蹲點是轉變採訪作風的一個有效手段,可以杜絕記者“蜻蜓點水”“打一槍換個地方”的浮誇做法。蹲點採訪體現了新聞工作者和人民群眾“心連心”的親情,記者在基層蹲點,能以最直觀的方式瞭解基層群眾的生活,真實報道來自一線的方方面面情況。由於大量鮮活的報道題材蘊藏在於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之中,所以記者觀察生活的距離越近,就越能採製出親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強的報道。

紹興臺這次組織記者到諸暨市楓橋鎮的蹲點採訪,對於有經驗的老記者來說,起到的是建立一個素材基地的作用;對於年輕記者來說,則是一個強化接觸社會的契機。與通常的臨時性短期採訪相比,蹲點採訪的空間相對固定,時間也比較長,能讓記者靜下心來、集中精力觀察事件與人物,讓他們便於瞭解當地的全面情況,以採製出有溫度、有深度、有力度的報道。許多新聞界的前輩之所以能寫出經典的新聞稿件,實際上與他們在某個地方長期蹲點是分不開的。

蹲點採訪還能錘鍊記者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真工夫。基層處處是新聞富礦,記者在基層大有可為。記者通過蹲點直接置身基層、直接感受現實生活的變化,直接體驗百姓的喜怒哀樂,就能直接採製出接地氣的報道。此外,蹲點採訪還能增進記者與採訪對象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在增長知識、獲取鮮活材料的同時提升記者自身的綜合素養,同時還有利於加強採編隊伍建設,促使傳播事業的健康發展。

二、蹲點採訪是改變記者作風的生動實踐

「实践」绍兴广电《“夜泊”枫桥》:记者蹲点采访怎么做?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為記者獲取新聞素材提供了更多方便,但記者不能因此而放棄走基層的優良傳統,光靠坐在辦公室裡閉門造車是寫不出好稿件的。“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是對黨的新聞工作優良傳統的繼承和發揚,也賦予了蹲點採訪新的含義。當前,主流媒體必須將蹲點採訪作為轉變記者作風的著力點付之於工作實踐。

有人說,如今已是網絡時代,記者不出門就能夠獲取大量信息,蹲點採訪是老掉牙的工作方法。其實,信息傳播技術無論多麼先進,記者都不能離開新聞的“源頭活水”。基層是鮮活新聞的源泉,也是深度報道的沃土;生活是新聞的舞臺,群眾是新聞的主角。記者在基層蹲點,就要走近群眾,找亮點,抓問題,見思想,出深度。蹲點採訪雖然有明確的針對性,多為階段性的,但記者關注熱點和焦點的精神追求卻是持久的,記者要把每一次採訪都當作“蹲點”,發現問題,尋求解決。

紹興臺記者這次通過蹲點採訪得來的6篇《“夜泊”楓橋》系列報道,由“人”“從”“眾”三個維度和三個“一”切入,分別循著“以人為本”“從群眾中來到群眾去”“眾志成城長治久安”的脈絡,點面結合地解讀“楓橋經驗”的發展軌跡,動情地講述發生在當地的許多故事。如第一篇是《“人”為本:“紅楓”引領》,主要講述了新時代的楓橋基層黨組織、公安民警,以“紅楓黨建”為引領,用腳步丈量民情,用實幹結交民心,努力構建鄉村治理和鄉村振興新樣板的故事。第二篇是《“從”頭越:共治之道》,說的是楓橋活躍著由5000多人組成的51個社會組織,這些組織在矛盾化解、治安巡防、社區矯正等方面各自發揮著明顯作用,新時代的楓橋人正是利用多元共治體系的構建,確保了當地社會的和諧穩定。第三篇是《“眾”望歸:平安小鎮》,內容主要為網絡的無處不在,對原來已經被分化和衝擊的鄉村治理體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平安”的光圈變大了,問題的對焦如何才能精準、有效?楓橋鎮黨委書記金均海給出的答案是:“‘楓橋經驗’永遠在路上。互聯網時代,我們要通過網上網下兩者的有機結合,不斷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

《“夜泊”楓橋》6篇系列報道,是紹興臺記者在蹲點中通過深入體驗和真實感受採製而成的,以透過現象看本質來昇華主題,表達了楓橋鎮幹部與全體村民積極向上的時代精神。在蹲點時,紹興臺記者人沉了下去、心靜了下來,努力尋找每一個細節,拍好每一個畫面。報道並不是流水賬,而是力爭把每篇做成了精品力作。紹興臺記者通過蹲點採訪,用典型的事例、感人的場景、鮮活的語言,真實記錄了“楓橋經驗”發源地諸暨市楓橋鎮的新面貌和新變化。

從這組系列報道中可以看出,蹲點採訪能充分發揮電視媒體視聽雙通道傳播的媒介優勢,豐富的細節和曲折的情節,有效地增強了報道的感染力。這次記者蹲點採訪,對於紹興臺的每位參與記者來說,都收穫頗豐、感受良多。特別是對一些年輕記者來說,到基層蹲點採訪是一次極好的鍛鍊機會,讓他們的業務素質、工作能力有了很大提升。通過蹲點他們深切地體會到,在網絡語境下,新聞採訪更要貼近實際、貼近基層、貼近百姓,這樣的報道越樸實,就越為受眾歡迎;只有沉下心,深入到現場中去,走進採訪對象的工作、生活,瞭解他們的所思、所感、所想,與他們交朋友,才能抓到活生生的素材,做出有感染力的報道;只有用第一手材料說話,在具體的典型事例中提煉主題,報道才能做到有人物、有故事、有細節。

三、蹲點採訪在新時代必須常態化制度化

「实践」绍兴广电《“夜泊”枫桥》:记者蹲点采访怎么做?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主流媒體要通過建立機制、修訂考核辦法等使記者蹲點採訪常態化和制度化。有的記者認為,現在是信息爆炸的網絡時代,與過去相比,不但通訊和交通很發達,信息獲取途徑和採訪手段也更加多樣,蹲點採訪在今天已經失去了時代意義。記者即使整天坐在辦公室裡,僅靠網絡和電話採訪也照樣能寫出新聞來。而蹲點採訪麻煩多、成本高、效率低、發稿少,對於記者來說是得不償失。還有人認為,現在的新聞環境與以前也有所不同,要提倡記者去搶新聞,而不能讓記者在某一個點上長期蹲著“守株待兔”。

實際上,現在的許多年輕記者經常為臨時發生的一些事件跑前跑後,採訪的多為動態報道,調查研究的基本功缺失,讓他們搞動態報道還可以,如果讓他們去採製深度報道就難以勝任,而讓他們去和採訪對象進行交心則更不多見。因此,讓每個記者尤其是年輕記者都有過蹲點的經歷,這對他們的業務長進非常有利。要使記者蹲點採訪形成常態,主流媒體就應該改變簡單的以量計“工分”的辦法,而是要採取努力向優質報道傾斜的考核辦法,並進一步健全鼓勵記者深入基層調查研究的長效機制。

優秀的新聞作品必須“上連天線、下接地氣”。不接地氣,新聞報道就沒有底氣;不接地氣,新聞報道就不能冒熱氣。為了使“走轉改”活動不斷引向深入,主流媒體要大膽推行記者下基層蹲點採訪的做法,規定記者定期輪流下到各鎮、村、街道、社區、企業,深人基層、深人群眾、深人生活,作連續地、深人地調查採訪。媒體對記者蹲在點上的時間必須要有充分保證,讓他們能及時發回發生在蹲點地的鮮活報道。

從社會學角度分析,蹲點採訪屬於實證型調查研究,它既不是按照預先擬定的報道框架去收集新聞素材,也不是根據現成材料簡單歸納出一般報道主題,而是直觀社會本身,以鮮活的人、事、物來反映採訪對象本質,給人以啟示。蹲點採訪能讓記者深入基層第一線,瞭解最真實的情況,報道最鮮活的新聞,反映火熱的生活,是一種向群眾學習的好形式。紹興臺的《“夜泊”楓橋》蹲點採訪活動說明,主流媒體要進一步吸引受眾,不斷增強核心競爭力,繼續擴大影響力,平時就要鼓勵記者多深入基層進行蹲點採訪,把其當成增強新聞報道貼近性、提升媒介綜合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