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明朝皇帝姓“朱”與“豬”諧音,那明朝人管豬肉叫什麼?

公子無雙


農村裡面,每當過年,家家戶戶得整一頭豬,若大聲高喊“殺豬了~”,敢“殺朱”,這還了得,你謀反啊。


實際上,在明朝沒這麼嚴,典型的“豬八戒”不就在明朝誕生的人物形象嗎?在皇宮裡的慶宴菜單上,大寫黑暗料理“馬豬羊肉飯”,太監也說“豬灌腸”,民間人也不避諱地說“磨淨兩個豬肚。”

吃豬肉,說豬字,在明朝完全可以,沒有那麼多地講究,朱元璋草根出身,最懂老百姓,吃飯不窮講究,這不,明朝的皇帝一個個胖墩墩地。

另外也有個原因,說“豬”和“朱”起初分屬不同的韻部,不存在同音現象,只是到明朝,將兩字列為同一韻部,音也同了。


實在不行,文字博大精深,改說“豕”、“彘”也可以,總之不影響吃豬肉。一些地方也稱豬兒為“萬里哼”,吃豬就成“吃萬里哼”。朱厚照就小題大做了,竟然下“禁豬令”,不準養豬吃豬殺豬,祭祀也不供奉豬頭。

原因是朱老闆屬豬,每年他生日,下面一群人吃豬殺豬,瘮得慌,多麼恐怖。一時全國紛紛開展禁豬令,剛出生的小豬,也連忙給埋點,害怕被髮配。

豬肉吃慣了,吃慣了豬糞餵養的菜,久了不吃豬肉誰受得了?下面人受不了,朱厚照也是,菜太難吃了。荒唐的禁令這才解除!禁令再不解除,估計豬都成國寶了。


但避諱名也是存在的,朱元璋中的元就得避諱,否則真的會治罪。所以“元來”成了“原來”,“開元縣”,改為“開原縣”。在歷史上類似案例也有,漢朝呂雉,則用“野雞”替“雉”,唐朝觀世音改為“觀音”……

上述是國諱,另外還有家諱、聖諱、個人諱等等,所以說避諱無處不在,始終存在,這也是一種文化。比如人死了,會說“人老了”,等等。


三叔小記


明朝人管豬肉叫豬肉!

先說一下明朝給豬改名的可能性

避諱是我國古代的一個政治文化現象,意思就是指避開名諱,對於君主和尊長的名字,要避免直接說出或寫出,嚴重者甚至要避開與君主或尊長名諱同音、同義或諧音的字。

避諱一詞出處甚多,不過《公羊傳·閔公元年》的那一句"春秋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可以說是避諱總則,它體現出了避諱的一個主要目的,即維護秩序。

尊者掌握權力,權力負責統治,君主和長官手握不同的權力,可以施行不同範圍和程度的避諱,也就是避君主諱(國諱)和避聖賢諱(聖諱);親者代表家族,宗法制下,要避長輩諱(家諱);賢者代表德行,賢達至極則為聖人,要避聖賢諱(聖諱)。

避諱本是來源於人類對於文字的文化體現,但當它與等級社會的政治相適應的時候,它就成了穩定不平等社會的工具,地位低者須為地位高者做出讓步和犧牲,以這種文字上的壟斷營造神秘感,讓人崇敬。

話說回來,避諱避的都是名諱,而不是姓諱,因為統治者還需要考慮避諱對於社會的影響,如果一股腦地違背民眾習慣改字,很容易造成民眾的普遍不適和反感,反而不利於維護秩序,有些君主為了方便民眾,還會主動把自己的名字改成少見字,比如漢宣帝劉病已,“病已”二字太常見,他就改成了劉洵。

而姓氏往往不是獨家的,如果要天下人避姓諱的話,那將會造成巨大的影響,所以歷史上幾乎沒有避皇帝姓諱的。比如唐朝以前,馬桶是叫“虎子”,唐高祖李淵的祖父叫李虎,要避國諱,虎子就成了“馬桶”,但李樹還是叫李樹,天下姓李的人也不需要改姓。

同理,“朱”雖然與“豬”同音,可並沒有把豬改名的必要。

到處可見的“豬肉”

豬有彘這些別稱,不過從今天豬肉的一家獨大來看,這些別稱最後都因使用頻率降低而退居二線,在明朝,豬的使用頻率就已經超過了彘,在很多文獻上都能看到豬和豬肉的身影。

朱元璋的早膳菜單:羊肉炒、豬肉炒黃菜、蒸豬蹄肚、兩熟煎鮮魚、香米飯、豆湯、泡茶。

永樂二年郊祀結束後的慶成宴菜單: 上卓:按酒五般。果子五般。茶食五般。燒煠五般。湯三品。雙下饅頭。馬肉飯。酒五鍾。 中卓:按酒四般。果子四般。湯三品。雙下饅頭。馬豬羊肉飯。酒五鍾。 隨駕將軍:按酒一般。粉湯。雙下饅頭豬肉飯。酒一鍾。

禮部晚宴並早粥:用鹿一隻。豬二口。羊三隻。鵝十二隻。熝豬肉八十斤。粳米三鬥。火燻三腿。雞彈一百箇。豆腐五十連。煮粥豬肉五斤。

《酌中志》(明代宦宮劉若愚著)載: 本地則燒鵝雞鴨、豬肉、泠片羊尾、爆炒羊肚、豬灌腸、大小套腸、帶油腰子、羊雙腸、豬膂肉、黃顙管兒、脆糰子、燒筍鵝雞、炸魚、柳蒸煎贊魚、滷煮鵪鶉、雞醢湯、米爛湯、八寶攢湯、羊肉豬肉包。

從皇宮到宮外,都是叫豬肉,完全不用避諱。

明朝曾短暫禁止養豬殺豬

上面說了,避姓諱很容易引起社會大範圍的麻煩與方感,所以統治者一般不會避姓諱,可架不住明朝奇葩皇帝多,明武宗朱厚照搞了一個比避姓諱波及範圍更廣的避諱,那就是避生肖諱。

朱厚照出生於辛亥年,也就是屬豬的,這本來沒什麼,畢竟哪個屬豬的還沒吃過豬肉呢?可朱厚照吃著吃著,忽然覺得不對了,下了一道禁止殺豬吃豬肉的聖旨。

據《萬曆野獲編》記載,聖旨的內容還挺狠:”照得養豕宰豬,固尋常通事。但當爵本命,又姓字異音同。況食之隨生瘡疾,深為未便。為此省諭地方,除牛羊等不禁外,即將豕牲不許餵養,及易賣宰殺,知若故違,本犯並當房家小,發極邊永遠充軍。”

在聖旨中,朱厚照先表示自己知道養豬這事是很平常的,然後話鋒一轉,歷數豬的罪過,一是跟本威武大將軍總兵官鎮國公(朱厚照自封的)的本命相同,二是跟本老爺的姓同音,三是豬肉這東西吃了以後還得病,所以大家都別養豬了,也不許買賣宰殺,誰敢違反,全家充軍!

禁止吃肉這事倒也不是朱厚照原創,唐朝曾因“鯉”與“李”同音禁食鯉魚,宋徽宗就更是朱厚照的直接源頭,他因為屬狗而禁止殺狗,朱厚照不過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手段更狠了而已。

官方嚴格執行皇帝的詔令,整的民眾無所適從,為了不違法,全國上下的百姓爭相殺豬,瞬間供過於求,豬肉價格大降,來不及殺的小豬乾脆就埋了。

這種亂象很快引起了中央的注意,聖旨下發後三個月,內閣首輔楊廷和上《請免禁殺豬疏》,要求廢除這道荒唐的命令。朱厚照不想認錯,還想拖,又過了一個月,祭祀的時間到了,禮部豬肉是太牢三牲之一,一直是祭祀的必備,不然不合禮法,朱厚照無奈之下,只能下令允許皇宮內部偷偷使用豬肉,不過皇宮自己又不養豬,這也是變相廢除律令了。

一年後,正德十六年(1521年),朱厚照駕崩,人亡政息,這條律令就這麼廢除了。


平沙趣說歷史


唐朝“鯉”與“李”同音,於是有了禁鯉(魚)令;

宋朝宋徽宗因為屬相是狗,於是有了禁(殺)狗令;

明朝“豬”與“朱”同音,於是有了禁豬令;

好在明朝朱元璋時期只是不讓人叫豬,然而到了明武宗時期,竟然下了《禁豬令》,家家戶戶都不能養豬,這究竟是為何?為什麼明武宗時期連豬都不能養?要知道之前只是不能叫而已。接下來我們看個故事……

原來是明武宗朱厚熙過生日,這年正好過27歲的生日,可以說是風光的很,文武百官都提著禮品來祝賀,朱厚熙也坐在最豪華的餐桌上,餐桌上的菜香氣撲鼻,朱厚熙向來喜歡吃肉,於是用筷子去夾了一塊肉,咬上一口,結果發現是豬肉,一下又想起自己姓朱,生於辛亥年,屬相也是豬,這樣徹底惹怒了朱厚熙。

為什麼呢?他認為在他生日的那天,有人竟然殺豬吃肉,吃豬肉不就是“吃朱肉”嗎?

他越想越來火,筷子一丟,揮一揮衣袖就走了。

隨後就頒佈了一條禁令,就是《禁豬令》:“況食之隨生瘡疾,深為未便。為此省諭地方,除牛羊等不禁外,即將豕牲不許餵養,及易賣宰殺,如若故違,本犯並當房家小,發極邊永遠充軍。”

很簡單,意思就是除了牛羊之外,禁止餵養和買賣豬以及豬肉,如有違反,就發配到邊疆充軍!

這禁豬令的頒佈,可以說太狠了,大家互相監督,一時間豬差點被滅絕了。

朱厚熙頒佈禁豬令之後,越發覺得菜難吃,於是決定去民間查看,走到莊家,發現菜地裡的菜枯黃無色,便問一老農道:“這菜為什麼這麼難看,沒有一點生機?”

老農道:“還不是那該死的皇帝,頒佈禁豬令,現在好了,沒有豬糞,莊家不能施肥,菜肯定一年不如一年,現在只恨那皇帝不能早點去死。”

朱厚熙的隨從想上前抓老農問罪,結果被朱厚熙拉住了。

再加上當時祭祀一般都是用豬、羊、牛,然而沒有豬就少了一種祭祀品,這樣對祖宗不敬,所以很多人也因此上奏說廢除禁豬令,朱厚熙最後決定解除禁豬令。

那麼解除之後,雖然還可以養豬,但是還是不能叫,所以朱厚熙就將“豬”改名豕(shi)、還有以前的叫法“彘”(zhi),所以大家只能這樣叫豬的名稱。

其實在明朝朱元璋一開始為了避免豬與朱同音,就給豬取了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就是叫“肥肥”,是不是挺有創意的,這個和豬也很形象。據說現在很多地方叫豬依然是叫“肥肥”。

實際上明朝並沒有對豬這個字那麼敏感,也只有在皇帝面前不能叫豬,民間依然是該怎麼叫就怎麼叫,就好比《西遊記》一書中的豬八戒,這部名著成書於明朝萬曆年間,足以證明明朝是可以把豬叫成豬的。


貓眼觀史


古代確實有避諱的說法,但中國古代傳統是避諱名而不避諱姓。印象中,明朝比唐宋都要專制集權許多,但反倒是在避諱這件事上,明朝君臣都顯得比較開明。

在漢唐宋,皇帝們對避諱一事相當熱衷,觀世音避諱李世民,改為觀音;姮娥避諱漢文帝劉恆改為嫦娥;在明朝,朝堂開明,大部分皇帝基本都是三個字的名字,對每個字都不避諱,除非你真的是惡意攻擊,否則皇帝一般不care你。

所以明朝的豬還是被稱呼豬,但在明朝有一位奇葩皇帝,那就是全國性的禁止豬,問題就出在明朝的皇帝異端——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身上。

這位不靠譜皇帝朱厚照好好地皇帝不當,想體驗一把大將軍的威風,化名朱壽,一下道聖旨,自己封自己為“威武大將軍總兵官鎮國公朱壽”。

禁豬這事發生在正德十四年12月,當時南方的寧王朱宸濠造反啦,我們的正德皇帝聽到有人造反的消息,可把他激動壞了。當上“威武大將軍總兵官鎮國公朱壽”的正德皇帝早就想上戰場大顯身手,展現一下大將軍的威風。於是他決定御駕親征,親自收拾寧王,解決這場叛亂。

然而才走到半路,連叛軍的影子都沒見到,叛軍就被王陽明解決了。這讓千里而來,只為打仗的正德皇帝怎麼辦,鬱悶的皇帝決定在南方散散心再回去。

這條禁豬的聖旨就是在揚州到南京的路上發出的。據《萬曆野獲錄》記載,那條聖旨內容是這樣的:

照得養豕宰豬,固尋常通事。但當爵本命,又姓字異音同。況食之隨生瘡疾,深為未便。為此省諭地方,除牛羊等不禁外,即將豕牲不許餵養,及易賣宰殺,知若故違,本犯並當房家小,發極邊永遠充軍

聖旨下達後,舉國譁然,十天半月之內,全國的各處城鎮鄉村都在殺豬,為了快速處理,更有的將小豬掩埋或投入河中。

這樣的舉措對於民眾來說,是荒唐的且無法徹底執行,3個月後,留守北京的楊廷和就寫了《請免禁殺豬疏》,要求廢除這道荒唐的命令。而後禮部以祭天祭祖一定要用豬,用其他牲畜代替不和禮制為由,迫使正德皇帝批准,在皇宮內部偷偷使用豬肉。

這是明朝的一個特例,由於命令的荒唐,一年後正德皇帝死了,命令也隨即被廢除。

說的不到的,還請朋友們批評指點

機械引擎


事實上,在傳統的江淮官話裡豬和朱並不同韻。

豬在傳統的江淮官話裡讀“jio”(漢語拼音裡找不到合適的發音)而朱發(zhiwu)和zhu的發音從韻上也不一樣(現在有些老南京、老揚州應該還能有這種發音感受)。後來是因為洪武25年以後,全國性正韻,採納了部分北方中原韻律,才屬於同一韻部的。但是很顯然朱元璋應該發音還是尊崇了傳統江淮官話的發音,所以一開始根本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所以在開國初期說豬無需避諱。既然在開國時期都不犯法,以至於在明朝說豬都不犯法。

所以明朝的很多文章典籍裡,涉及到豬的,仍然非常之多。

比如明朝的《御製大明會典》裡記載“是日、內官於奉先殿陳設牲醴祝帛訖。每廟豬一、羊一、帛二、缸一篚。”“郊祀慶成:永樂二年、……中桌、按酒四般。果子四般。湯三品。雙下饅頭。馬豬羊肉飯。”《酌中志》裡記載:“本地則燒鵝雞鴨、豬肉、泠片羊尾、爆炒羊肚、豬灌腸、大小套腸……”等等。

現在已經很難考證朱元璋是什麼時候發現“朱豬同韻”的這個問題的,但是等他發現也已經晚了,但是朱元璋似乎也不是那種根本不在乎避諱的那種人,不然“元來”不會改為“原來”。更不會給兒孫取名字必須要加上金木水火土,生造出一堆字來。

但是朱元璋很顯然不願“與民爭利”,所以根本沒有避諱“豬”,更沒有給豬改名。

對於現在網上傳的“肥肥”,反正炒米是沒有找到相關史料。還請採用“肥肥”的,能給出史料證據支持。同樣炒米也沒找到朱元璋下令改回文言文“豕(shi)”、“彘(zhi)”的史料證據。但是有些文言文作品採用這兩個字,炒米個人覺得應該還算是合理範圍,因為本身豬在文言文中就是這兩個字而已,彘是小豬的意思。

正德皇帝朱厚照倒是的確下令禁止養豬、吃豬肉,但也沒有禁止說豬。

《明實錄·武宗實錄》裡記載,“上巡幸所至,禁民間畜豬,遠近屠殺殆盡,田家有產者,悉投諸水。”朱厚照做得很乾脆,那就是不允許民間養豬。主要原因,竟然也不是因為豬和朱同音犯忌諱,而是朱厚照本人的屬相是豬。而且豬肉吃了容易生病,所以大家就不要養豬跟吃豬肉了,違反的人,全家充軍流放,但是在明朝的時候,豬肉已經不僅僅佔據百姓肉食排行榜第一位的位置,而且祭祀裡缺不了“大肉”。所以這個決定沒執行幾年,就徹底廢止了,而且在這幾年裡,根本也沒有全國性執行這個命令。

所以明朝的豬就叫豬,豬肉就叫豬肉。而且祭祀時稱為“大肉”也沒有證據是從明朝開始的。



炒米視角


豬肉是我國千百年來的傳統食物,但某些人對此非常忌諱,朱家人作為明朝皇帝,他們對豬肉的態度也就值得玩味。

就現在來看,我們對姓朱的夥伴,調侃也是豬,明朝時期的避諱情況,悅史君給大家分析一下。

與我們現在只有一種叫法“豬”不同,古時候豬的代稱就比較多了,比如“豕”“彘”等,這些發音和豬原本就不一樣。

古人的避諱是避名不避姓,所以一般帝王的姓氏,不僅大臣和百姓可以用,還會被作為一種優待,賜姓給有貢獻的人。

明朝雖然在很多政策方面比較嚴苛,但在帝王姓名避諱這方面,卻比其他朝代要寬鬆,至於朱姓避諱,皇帝們多次重申不需要。

有一種說法是明太祖朱元璋曾把豬改稱“肥肥”,悅史君認為,這是無稽之談,“肥肥”明顯是現代語言,也不符合帝王的形象。

不過,皇帝雖然說不必多慮,但民間還是有所避諱,豬在明朝一般還是叫“豕”“彘”等,硃紅、硃砂等有時也會加個石字旁等。

特殊的情況是有的,在明武宗朱厚照時期,曾短暫禁止天下人吃豬肉,這一史實引起某些人的注意,認為朱元璋等明朝皇帝是其他民族,還有什麼常遇春等明朝開國將領也是不吃豬肉的民族等類似傳言。

實際上,明武宗禁止吃豬肉只是一場鬧劇,他雖然下詔不讓其他人吃,自己在宮裡每天吃得很開心,而且這個政策在大臣們的反對下,也就個把月就取消了。

至於朱元璋、常遇春等明朝開國君臣,生前大口吃著豬肉,去世後逢年過節都會祭祀,幾頭豬是必須的,當然也就可以破除某些謠言。

總的來說,悅史君認為大家還是不能想當然,明朝皇帝姓朱,但他們一樣也要吃豬肉,而且還要考慮天下人的方便,不可能為一己之私,讓老百姓都尷尬啊。


寫有趣的歷史,講真實的傳奇……

我是悅史君,2019我們一起努力!


歷史這樣說


明朝時期的人們,管豬肉,依然叫做豬肉。也可能稱之為“豕”。因為在古代,豬的學名就叫做“豕”。而明朝時期,並沒有因為皇帝姓朱,而有什麼避諱。因為“朱”是姓氏,古代的習慣是名字有避諱,如果皇帝名字中有“朱”字,那麼就不能管豬肉叫“豬肉”了。



但是,還是有不同版本的說法。在明武宗時期,明朝曾一度限制老百姓養豬,那些在特定條件下養豬的人,就不能管豬叫“豬”了,而是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稱呼,叫做“萬里哼”。管豬肉叫做“萬里哼的肉”,管殺豬就叫做“殺萬里哼”。不過此項禁令沒有實施多久就被解除了。



不過明朝總體來說,還是沒有這樣避諱的。我覺得這可能是要取決於當權者的心態了。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就沒有在乎過“豬”不“豬”的,就算給“豬”叫出個花來,不也是一樣放到桌子上來讓人吃嗎。

所以自朱元璋起,接下來的這些朱氏皇帝,也沒有什麼說道。其實最重要的一點,還是姓氏沒有避諱。如果把“豬”叫做“元”,朱元璋的“元”,那肯定就要被誅殺九族了。當然,老百姓也不能那麼傻。



明朝在歷史上也算是一個開明時期,至少要比清朝好多了。不能說與大唐為之對比吧,至少也算得上是,漢族王朝中比較盛世的朝代了。朱家王朝的皇帝們,至少沒有太過於在意姓氏名稱避不避諱的這件事。


北方木喬


眾所周知,明朝皇帝冠以“朱”姓,那麼這個時候,“豬”這個字也是叫不得的,比如過年時候宰豬的時候如果說“殺豬了!”,這可是要掉腦袋的事!所以老百姓一般會避開“豬”這個字,用“彘”、“豕”來代替。現如今 也能在古文上看到這類詞,還有老一輩文化人仍然會用這些詞語。

朱厚照皇帝屬豬,很忌諱“豬”這個詞

據說明朝這個屬豬皇帝朱厚照在這件事上就很講究。

正德十四年間寧王朱宸濠謀反被皇帝朱厚照得知,於是打算以御駕親征的名義出去遊玩,後來中途聽說有人已經擺平了寧王,於是就在江南遊玩了一番。當地官員肯定是殷勤地招待這位皇帝,各種好吃好喝好玩的都奉上跟前。不過朱厚照心情一直都不太好,有一次在宴會上他看到有豬肉被做成菜餚,因為“豬”和“朱”諧音,再加上朱厚照剛好“屬豬”,於是朱厚照龍顏大怒,馬上頒佈了禁令《禁豬令》。

根據史書記載,不管何人都禁止養豬殺豬吃豬肉,一旦違反馬上發配邊疆充軍,這條禁令算是蠻狠的。

但是豬又一直是宮廷祭祀的貢品,頒佈《禁豬令》後又不太符合這個祭祀的禮法,於是皇帝馬上解除了《禁豬令》,然後就把豬稱為“彘”或“豕”。

朱元璋不忌諱諧音

不過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並不怎麼忌諱“豬”和“朱”的諧音。據說某年春節時他還為一家殺豬的屠戶寫過一副春聯:

上聯:雙手劈開生死路

下聯:一刀割斷是非根

由此可見並不是所有的明朝皇帝都講究名字諧音的。

古人對名字和姓氏的非常重視,而身為真龍天子,天命所歸的皇帝,他們的身份的尊貴、名字不容侵犯的也是可以理解的。


搞史人


皇帝愛避諱。

例如嫦娥原名叫姮娥,因為漢文帝叫劉姮,嫦娥你在月球也不行,所以就改名為嫦娥。

李世民的名字中間有個世字,導致觀世音不能叫觀世音,必須交觀音,你看連菩薩都能讓道。

但是歷朝歷代都是避諱名字的, 很少有避諱姓的。

唐朝的皇帝姓李,他並不避諱別人就不能姓李了,例如李白。

唐朝皇帝據說不讓大家吃鯉魚,因為鯉魚跟李同音。

對不起唐朝的皇帝腦洞沒這麼大。

我不知道這個說法的出處,但我知道,至少王昌齡吃過鯉魚。

王昌齡寫詩“手攜雙鯉魚,目送千里雁”手裡提著的就是剛打來的雙鯉魚。

白居易也吃過

《舟行》:帆影日漸高,閒眠猶未起。起問鼓枻人,已行三十里。船頭有行灶,炊稻烹紅鯉。飽食起婆娑,盥漱秋江水。平生滄浪意,一旦來遊此。何況不失家,舟中載妻子。

看到了嗎他吃的米飯配鯉魚。

唐朝不會對鯉魚下禁令,至於愚蠢的皇帝才把自己的姓和某種動物連在一起。

實際上在明朝一開始也沒禁止過豬。

怎麼能禁呢?這是漢民族最喜聞樂見的食物啊。

每年朝廷獻祭的時候豬也是祭品之一,還是重要祭品。

把朱和豬聯繫起來的是明武宗突發奇想要求禁止吃豬肉,理由就是豬和朱同音。

但這道禁令嚴重違背老百姓的生活習慣導致無法實行。

特別是皇家祭祀還要用啊。

文官集團不斷反對,才讓皇帝收回成命。

這不吃豬肉的命令成了一場鬧劇。


錦翼


正德十四年,唐伯虎看清了寧王朱宸濠的真面目,裝瘋賣傻躲過一劫。

因為寧王反了。

住在紫禁城裡的朱壽,也就是皇帝朱厚照聽到這個信息開心壞了,因為他打算御駕親征。

大軍揮軍南下,結果走到半路,聽說有個叫王陽明的人已經把寧王幹掉了,朱老闆很不開心。

但是朱老闆反過來又一想,自己御駕親征其實只有一個目的就是:玩。既然打不成仗,當不了將軍,那就不如在江南玩玩。

沿途地方官聽聞,不敢怠慢,好吃好喝的招待著,可能是因為出師不利,朱厚照老闆一路上心情始終不好。在一次宴會上,他看著滿桌的美味佳餚,卻絲毫沒有興趣,尤其是看見豬肉,更是讓他大發雷霆,豬,不就是朱嗎?

這肉怎麼能吃呢?於是馬上下了《禁豬令》,據《萬曆野獲錄》記載,那條聖旨內容是這樣的:

照得養豕宰豬,固尋常通事。但當爵本命,又姓字異音同。況食之隨生瘡疾,深為未便。為此省諭中央,除牛羊等不由外,行將豕牲不許餵養,及易賣宰殺,知若故違,本犯並當房家小,發極邊永遠充軍。

你看,這條聖旨還是蠻狠的。

或許你以為這是野史記載,其實《明書·武宗本紀》:九月,上(指圾武宗朱厚照)次(巡視到)保定(河北省清苑縣)禁民間養豬,著為令。”

《明實錄·武宗實錄》:上巡幸所至,禁民間畜豬,遠近屠殺殆盡,田家有產者,悉投諸水。者發配充軍。

朱老闆之所以不許養豬吃豬肉,朱、豬同音是主要的,最次要的是他本人屬豬。

可是,接下來的問題尷尬了,豬,牛,羊一直是祭祀的貢品,叫太牢。如果沒有豬肉就不合禮法,對祖宗不敬。萬一朱家列祖列宗怪罪下來,可吃不了兜子走。

同時,吃慣豬肉的朱老闆也很不習慣,於是幾個月後有解禁了《禁豬令》,但是卻把豬的名稱給改了,叫彘,或者豚,總之不能叫豬。

但是,朱家的列祖列宗還是很生氣,於是一年後就把朱厚照帶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