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1 調查:投資者風險意識待提升 超八成不願承擔較大風險

中國證券報記者28日從中國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有限責任公司(簡稱“投保基金”)獲悉,為反映我國股票市場投資者狀況,摸清投資者結構及行為特點,2018年9月-10月,投保基金公司聯合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中證資本市場運行統計監測中心、中證中小投資者服務中心共同開展了首次“全國股票市場投資者狀況調查”。

調查結果顯示,隨著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步伐不斷加快和投資者保護工作的不斷深入,自然人投資者在股票投資上呈現去槓桿化、去板塊化和去“炒新炒差”等可喜變化。但是,自然人投資者的知識水平、風險意識等還有待進一步提升,需要監管部門、自律組織及證券公司等市場機構更有針對性地開展投資者保護及教育工作。

截至2018年8月31日,全國股票投資者數量達1.42億,其中自然人投資者佔比99.77%。通過對投保基金調查固定樣本庫的萬名固定樣本投資者和16.2萬互聯網隨機樣本投資者進行主觀問卷調查,發現自然人投資者的基本屬性與資產配置、投資心理、交易行為和心理預期具有以下顯著特點。

一是基本屬性與資產配置情況方面,近八成受調查投資者收入主要來源於工資、勞務報酬,超九成的年度稅後收入在50萬元以下,兩成固定樣本和三成隨機樣本投資者有房貸、消費貸等債務;受調查投資者整體證券知識掌握程度一般,近七成屬於新手上路或具備基礎的投資知識,年齡越小的投資者知識程度越低;受調查投資者主要將投資回報用於改善生活,超七成受調查投資者把股票投資金額控制在家庭收入的30%以內。

二是投資心理特點方面,約五成受調查投資者的投資目標是注重長期收益、希望穩定增長。追求短期收益的投資者相對較少,佔比在20%左右。受調查投資者為了獲取收益可以承受一定的投資風險,但超八成投資者不願承擔較大的風險。收益率和風險程度是受調查投資者投資金融產品的主要考慮因素,收益率的關注度高於風險程度。受調查投資者表示,主要依靠自己分析做出投資決策,根據網上投資專家推介和接受投資顧問輔導的較少,佔比不足10%。

三是交易行為特點方面,多數受調查投資者認為自己的操作風格以中長線投資為主。喜歡打新及喜歡ST和重組股票的投資者相對較少,佔比不足20%。超七成受調查投資者沒有使用槓桿資金炒股,使用槓桿資金的比例超過自有本金的投資者較少,佔比不足2%;約兩成投資者使用槓桿資金的比例未超過自有本金。受調查投資者產生焦慮情緒的虧損比例集中在10%-30%(含)和30%-50%(含)兩個區間。對待盈利及虧損的態度:受調查投資者把股票變現的盈利區間集中在10%-50%,普遍通過換股和高拋低吸兩種方式處理虧損。

四是對投資者教育及保護預期方面,明確市場規則並強化信披、增加上市公司分紅制度是受調查投資者重點關注的兩個方面。過半數受調查投資者建議從加強對新股發行的審核及完善並嚴格執行退市制度兩方面加強IPO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作用。受調查投資者建議多措並舉,嚴厲整治、打擊發布不實消息及言論的行為。約半數受調查投資者對2018年停復牌制度的修訂表示滿意,近七成投資者建議進一步完善制度規則,禁止上市公司隨意停牌、頻繁停牌。超七成受調查投資者希望證券監管部門嚴厲處置內幕交易、市場操縱和虛假信息披露行為。進一步完善實施細則、統一標準是受調查投資者對適當性管理實施的首要建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