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1 如何設計高勢能的價格來獲客? 4種分享模型來幫你

營銷三大難——“流量少”、“流量差”、“流量不知道去哪兒找”。

  • 流量少——初始流量池不夠大,難以維持漏斗的後續轉化;
  • 流量差——不精準的流量,後續也不好轉化,反而造成流量浪費,間接提升獲客成本;
  • 流量不知道去哪兒找——用戶群體分散,沒有質價比高的渠道,不知道該往哪兒聚焦;


事實上,以上難題都可以歸結於4個字——“獲客能力”。

獲客能力決定著一家企業的生死存亡,獲客成本更低的企業將在人口紅利不再的當下以及未來,擁有更強的競爭能力,抵禦更多未知的風險。

而在消費者增量難以開拓的營銷環境中,從存量消費者中培養品牌或產品的自生長、自傳播能力,可能是性價比最高的獲客方式了。

說到自傳播、自分享,大家第一反應是什麼?

是煽動情緒的爆款文,還是又喪又真實的段子?

是好不容易買到的喜茶,還是ins風裝修的網紅店?

是蔡徐坤,還是朱一龍?

以上都能驅動分享傳播,但都不是今天要講的內容。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圍繞利益展開的價格分享設計。

對,價格除了能促單,還能促分享。


此價非彼價:被重新定義的價盤


好的定價不僅能促使消費者立馬下單(想要知道如何利用價格促進下單,可戳《營銷價格戰至少要做到這3點》),還能讓消費者成為你的傳播者。

但是此價格,非彼價格。

一般我們所說的價格,是指消費者為獲得某種商品或者服務,所需要付出的貨幣數量,也就是我們平時作為終端消費者,最常看到的零售價這一類。

而利用利益的二次甚至是多次分配設計的價格,在傳統零售時代被稱之為“價盤”。

它不是一個單純的價格,而是一個完整的價格體系,是指某種商品或者服務於銷售通路各層級的價格所組成的鏈接系統,從出廠價到各級分銷、二批、三批價等等,以價格階梯形成營銷勢能。其本質就是讓利給各層級,獲得更加豐富的銷售渠道,從而拉動整體效益。


如何設計高勢能的價格來獲客? 4種分享模型來幫你

(傳統價格體系)

價盤設計在過去流通不暢的渠道為王時代,降低了產品流通成本,中間商們獲得了合理的利潤,消費者們也能以合理的價格買到自己想要的商品。

很多人一聽到中間商就恨的牙癢癢,以為是中間商加價提升了產品價格,但其實中間商承擔了諸如物流、庫存等成本,降低了消費者的購買商品價。不然你要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吃到新疆冰糖心蘋果,路費都虧死自己。


如何設計高勢能的價格來獲客? 4種分享模型來幫你

(消費者自行購買路徑,只會因節點增加,而徒增成本)

但打破時空限制的互聯網,卻在一步步削弱著中間商的作用,“沒有中間商賺差價”成了互聯網銷售的有力口號。


如何設計高勢能的價格來獲客? 4種分享模型來幫你

既然人人都可連接,那為何不讓人人都成為自己的推客?打破過去那種層級分明的中心化價格體系,通過讓利給消費者形成去中心化的價盤,以此來實現傳播分享的指數級增長。

從中間商到人人都是推客 去中心化價盤的3個作用


如前所說,傳統的中心化價盤,可以起到穩定市場價格秩序,通過利潤分配達成商品流通順暢,規範指導降價促銷管理等作用。

那重新設計的去中心化價盤呢?我認為至少有以下3個作用。

第一,有效挖掘消費者除購買之外的其他價值,比如傳播、帶貨價值。

長時間的人口紅利,讓很多營銷人處於一種粗放式流量運營狀態中,偏重獲取新客,但缺少對於已有流量的多重價值挖掘。

再後來又有了LTV(life time value)的提出,意為客戶終生價值,是公司從用戶所有的互動中所得到的全部經濟收益的總和。

但其實遠遠不夠,我認為還應該加上另一層含義,即“客戶終身價值”。

“生”,是從單個用戶的生命週期來看,可以理解為縱向角度;但“身”,是指這個用戶的身邊,他所能影響的人及環境,更多是從橫向角度來看待客戶價值。


如何設計高勢能的價格來獲客? 4種分享模型來幫你

如果你看“終生價值”,會更偏重於如何讓消費者看到你、喜歡你、購買你,再次購買你,這些都侷限於單個用戶範圍;而如果你同時看“終身價值”,你就會想辦法讓消費者分享你、推薦你,讓身邊的人也購買你。

通過價格設置,以利潤驅動消費者幫你傳播,其實就是有效挖掘了消費者的“終身價值”。

第二,擴大推客群體,拓展傳播渠道。

去中心化,讓人人都可以連接,最明顯的作用就是擴大了你的推客群體。原來只是你挑選過的中間商幫你推銷,但如今擁有的卻是分佈在各個渠道上的各色消費者。

1個消費者平均可以影響10個人(姑且按家人2朋友3同事5來算),你的價格分配越有利,傳播指數就越高,擴散就越容易。


如何設計高勢能的價格來獲客? 4種分享模型來幫你


而幫你傳播的消費者,他們既可以活躍在朋友圈和微信群,也可以去小紅書上面生產種草筆記,還可以在淘寶商品下面加入點評……


如何設計高勢能的價格來獲客? 4種分享模型來幫你

一句話,主動的推客自帶流量圈,只要有利可圖,就會想方設法幫你傳播。

第三,賦能消費者從而降低獲客成本,進一步提升品牌競爭力。

市場競爭歸根到底就是成本問題。成本問題其實也可以用4個字來概括:多快好省——在相同條件下,其實能做到四條中的任意一條都是成本優勢,而成本低就是競爭優勢。

打破原有的結構,把原來分配給中間商的利潤,用於購買媒介、廣告製作的費用,統統歸還給消費者,讓消費者為了切實可落袋的利益去幫你分享帶貨,就是在節約獲客成本,從而間接提升了品牌的競爭力。

比如,拼多多利用價格優勢,撬動消費者的社交關係,在微信生態內獲得的爆發式增長。

表面上看是低價促進用戶下單,其實深層次的是通過讓利得來的價格優勢,去促進老帶新。

這個時候,其餘入局的拼購選手如果只是有樣學樣,只跟進價格,追求所謂的“全網更低價”,而摸不清其中價格作用的本質,只能是被成本虧損給拖垮。

如何設計高勢能的價格? 4種分享模型來幫你


如何設計一個高勢能的價格體系,提高你的產品分享率呢?

據筆者觀察,總結出了以下4個模型,供大家參考~

① 分享者獲利,但是接收者沒有。一般以接受者的購買行為為終點,比如各種電商平臺的佣金客和推手,他們在推給普通消費者之後,消費者購買成功,推手可獲利,但普通消費者無利可圖,所以分享終止。


如何設計高勢能的價格來獲客? 4種分享模型來幫你

(鑽石=分享者的利潤=品牌的獲客成本)

② 分享者不獲利,但接收者獲利。大家可能會覺得奇怪,分享者無利可圖,為什麼還會分享呢?這裡說的“無利”,只是單純指在金錢上沒有收益,但不代表其餘方面沒有收益,比如無私分享優惠信息的kol,將優惠商品推薦給你的好朋友,分享者從中收穫的人格信任等社交貨幣。當然,因為初始利益刺激不夠,很可能傳播路徑在一開始就斷了,或者初始分享量非常低,因為對於人性的把握非常難。所以市面上很多不想花錢刺激但又想依賴消費者自發傳播的活動,都沒有火。


如何設計高勢能的價格來獲客? 4種分享模型來幫你

③ 分享者和接收者同時獲利,但接受者所獲利益<分享者。目前來說,這種手段在市面上最為普遍,比如社交拼團玩法,團長拿10元無門檻券(無門檻券等於降價),而參團者可可得5元無門檻券。這樣設置有2個好處:一方面是分享者的分享動機足夠強烈(有利可圖),理由也更為充分(我不光是自己有錢拿,也是給你送福利);另一方面,可以刺激接收者成為分享者,促成二次傳播,保證分享路徑可以延續下去。

如何設計高勢能的價格來獲客? 4種分享模型來幫你

④ 分享者和接收者都可獲得等同利益。因為總體投入成本高,使用者不多,一般在邊際成本低的虛擬貨幣體系中較為常見,且多數用於拉新用戶(前面說到的分享傳播,並不侷限於純新用戶),比如邀請好友首次註冊,雙方各得1個月會員。

如何設計高勢能的價格來獲客? 4種分享模型來幫你

這4種模型各有優勢,適用分享場景、產品類型以及投入成本也不盡相同,大家可以根據自身資源和調性進行調整適用。

除此之外,分享的核心是通過讓利驅動消費者,在實際設計時,可以不侷限於物質利益,還可以加入其它精神激勵,以加倍刺激消費者傳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