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0 對華技術封鎖近60年 手段多樣態度始終"堅定"

近半個多世紀以來,西方國家一直沒有放鬆過對中國的軍事技術封鎖及其物化的武器的禁運。

西方國家對華禁運自新中國成立就開始了。由於意識形態不同,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對社會主義中國持有十分強烈的敵意。朝鮮戰爭時這種禁運達到了一個小小的高潮。隨著華約的成立,東西方開始集團性軍事對抗。從這時開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加大了對中國禁運的力度。

到了20世紀60年代末,美蘇力量基本形成戰略平衡。美國開始調整其全球戰略,嘗試改善與中國的關係。70年代初,隨著美國與中國關係的改善,尤其是美中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西方國家對華禁運有了一定程度的鬆動。1972年美國及歐洲國家開始放寬對華出口技術的政策。1981年起,美國及其它西方國家開始向中國出口較為先進的技術。20世紀80年代中期後,中國與法國等歐盟國家建立起軍售關係。

1989年,西方國家中斷了對華軍事技術與武器裝備的輸出。至今,美國及歐盟仍沒有解除對華禁運。

高精尖技術與武器是西方國家對華武器禁運的重點。如衛星定位技術、反導技術、預警技術、遠程導彈技術、核潛艇殼體技術、“宙斯盾”系統、彈頭分導技術等。甚至一些不屬於軍事對抗範圍、但可能轉化為軍事用途的技術也在禁運之列。比如,美國對華軍事技術的禁運包括:航空制導、導航和通信;太空攔截與開發技術;微光夜視技術;可轉化高級電子類的產品;精密鍛壓制造技術等。

為了達到對華禁運的目的,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採取了多種手段。美國採取的對華軍事技術與武器封鎖的措施有這樣幾種——

一是通過國內立法禁止出口武器到中國。1949年,新中國成立,採取“一邊倒”的外交政策。美國政壇掀起了一股反對中國共產黨的聲浪。在這股聲浪推動之下,美國國會出臺了《美國1949年出口管制法》。該法規定:“那些有助於增強共產黨國家的經濟和軍事潛力而有損於美國國家安全的出口都予以拒絕”。由此,美國對中國實施“對華貿易管制”,禁止向中國出口包括軍火、鋼鐵、車船在內的戰略物資。這是美國採取對中國武器禁運政策的開始,也是西方國家對華禁運的濫觴。

二是聯合他國建立禁運組織。1949年11月22日,美國又夥同英國、法國等一些國家舉行秘密會議,商量如何遏制包括中國在內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問題。會後不久,一個不公開的組織“輸出管制統籌委員會”成立,負責“對共產黨國家出口管制”。因其總部設在了巴黎,通稱為“巴黎統籌委員會”,簡稱“巴統”。這個委員會的主要任務是限制對社會主義國家輸出戰略性物資和技術。禁運物資分為四大類:一是軍用武器裝備;二是尖端技術產品;三是稀有物資;四是中國禁單。第四類中國禁單是對中國的特別貿易禁單。該禁單所包括的項目比對蘇聯和東歐國家的禁運項目還要多500多種。從“禁單”上看,“巴統”對中國的禁運程度更加嚴厲。這個組織生存了近半個世紀,直到1994年4月1日才宣佈解散。雖然“巴統”解散了,但在對華禁運方面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這是一個不能忽視的事實。

三是利用歐盟。歐盟對華禁運始於1989年6月。當時還是歐共體決策機構的部長理事會宣佈對中國採取包括中止高層接觸、軍事合作和文化交流等在內的5項措施。該理事會宣言成為歐盟對華武器禁運的原始依據。其後,隨著中國成為歐盟僅次於美國的重要貿易伙伴,歐盟一些國家開始認為對華禁運是不合適的作法了。2004年12月,歐盟領導人公開向中國承諾將解除對華軍售的禁令。消息一出,美國大加對歐盟實施壓力,不讓歐盟解除對華軍售。美國這樣做的目的是,利用歐盟對華禁運,是美國全面軍事制裁中國的一著棋子。所以,美國千方百計地使出渾身解數,壓迫歐盟保持對華禁運。

四是壓迫盟友對華禁運。中國一方面獨立自主地發展軍事技術和武器裝備,另一方面也不拒絕引進先進的軍事技術與武器裝備。因為美國、日本和歐盟等先進國家和國家集團都對華採取了禁運政策,中國將引入先進軍事技術和武器裝備的對象國瞄向了其它。以色列是一個軍事技術先進的國家。中國開始與以色列接觸,尋求引進預警機等先進武器裝備、尋求在無人機等領域進行合作等。美國知道這個消息後,大加阻攔。在中國與以色列飛機工業公司簽署了合同購入預警機的情況下,美國向以色列施加壓力,迫使以色列有關公司中止與中國簽署的合同。以色列飛機工業公司不顧國際信譽,中止了與中國簽訂的合同。這在國際上也是比較罕見的。當然,以色列的這種預警機不是不能賣給其它國家的,但美國不允許以色列賣給中國。美國不讓以色列賣給中國的這幾架預警機,以色列賣給了印度,美國卻沒有干涉。在中以高技術領域合作上,美國也是大加干涉,如美國阻止以色列與中國進行無人機的合作。

美國的對華武器禁運態度是最堅定的。在小布什擔任美國總統期間,美國公司要向中國出口散裝石墨,還得總統小布什親自簽字批准。在美國眼裡,“中國”與“軍事”是緊緊地聯繫在一起的,美國出口到中國的任何東西,都可能與“軍事”聯繫起來。這是美國封鎖中國的一個生動寫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