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南陽當時為何要拒絕中國科技大學選址落戶在南陽?

官風


【“開封”何時能“開封”?南陽為何婉拒中科大?】

再回到南陽當年為何拒絕中科大問題上來,有一個很可觀也很體面的說法是:由於當時是計劃經濟,全國都面臨著嚴峻的吃飯問題,南陽或者說是河南的領導是怕大學師生擠佔河南的副食口糧影響南陽,或者說是河南人的吃飯問題,所以就拒絕中科大在南陽選址建校。

民間有不少說法是認為當時的領導沒有遠見,不重視教育,但也有一批小眾拿吃飯問題說事,稱這一做法是為南陽人好,不是不重視教育和目光長遠或短淺的問題。

筆者從“開封”何時能“開封”這句話裡,還是感覺當時南陽拒絕中科大的背後,還是目光的問題,如果那個南陽或河南的誰誰誰非歸結為是“吃飯問題”,咱可以再注意一個關鍵詞:當時的全國吃飯是一個問題,如果拿吃飯說事,其實還應該加上“大局觀面”問題。後來接納了中科大的安徽當時富嗎?

客觀地說,是當時某些決策層的認識侷限性問題。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


良知是最大的法律


這件事一直是河南人民揭不掉的傷疤和痛,如果當時中國科技大落戶南陽,現在的南陽以及河南的發展更是上一個臺階。

南陽拒絕中科大落戶的原因:

第一,科技大學是想建在河南南陽的。河南南陽之所以拒絕中科大,最權威的說法是怕大學師生擠佔河南的副食口糧。當年河南省不想負擔中科大這麼一個大機構的師生的口糧問題,那個年代大家都知道,還是計劃經濟,或者談不上什麼經濟,能吃飽就行了!而河南省作為一個人口大省,基本的口糧都成問題,更別提加上一所大學師生的口糧了,現在很多人對這個決策是充滿後悔的,但是大家只想到這個失誤但是誰想過當時的社會條件,當時是不重視文化的,當時糧食是最重要的,幾斤糧食就可以救幾條人命,應該歸納於當時嚴峻的吃飯問題。何況河南當時還是農業大省,對於當時那個決策對於這種做法也是可以原諒的。

第二,當時河南省的領導是不是也考慮到河南大學的問題,所以沒有同意中科大的落戶請求。

第三,這些院校為什麼要外遷?因為要教育與工農結合,更重要的是當時中蘇衝突加重,要求首都人員往外疏散。所以對於這些高校來說,說白了是逃難。

既然都是逃難了,總有一天會有和平的時候,到了那個時候還要繼續遷回去。如此就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了,完全是用南陽人幾千人的口糧,省下來去分給這些人。結果南陽幾千人餓的前胸貼後背,最後別人拍拍屁股走人,臨走前給你塊錦旗。比如當時北京對外貿易學院遷到河南信陽固始縣,是如今的對外貿易經濟大學。但是在1973年的時候,這座大學回北京覆校。所以說當時的領導都很清楚,說是搬遷其實逃難,不知道什麼時候就回去。

第四,南陽拒絕中科大很多人都認為是當時的領導沒有遠見。我們可以說,河南省領導水平有限,鼠目寸光。紀登奎(實際主持工作的是革委會副主任紀登奎)後來也講,檢點平生,他有三大遺憾,“一是自己早年投身革命,沒有上過大學,不知道大學生活什麼滋味。”所以導致領導在吃飯與上大學的問題上選擇了前者。但如果真的如此認為,那就大錯特錯了。相反,河南民眾是非常重視教育的。在舊中國時期河南就建有著名的國立河南大學、私立焦作工學院(今中國礦業大學),當年接納中科大的安徽領導人李德生不就是河南人嗎?

一提到這個問題,很多人都是非常不解的,甚至河南省本地的人都會認為這是河南省領導做的一個非常錯誤的決定,如果當年中科大來河南時,當時領導同意落戶,那麼今天河南省的高校水平也不至於到這個地步。

河南省作為一個高考的絕對大省,每年高考考生有80萬人左右,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大省居然沒有一所985高校,而211高校也只有鄭州大學一所。甚至鄭州大學的實力也不太被認同,被人說為是國家照顧地區性給的!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逝去的已經成為過去,我們不必太過計較,畢竟它們早已化作歷史長河中的塵埃。只是,以史為鑑,才能有更好的發展。


我與您同行


河南當年痛失中國科技大學,最終成為了河南的遺憾!

睜眼看教育

07-01 10:14

關注

1969年,有意遷往河南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遭遇冷淡,後轉投安徽合肥。從此後,中科大成為安徽的驕傲和機會,河南卻因此而後悔、痛楚,經年不絕。當年河南痛失中國科技大學的真正原因是什麼?這一事件對河南的教育和發展又帶來了哪些影響?

莎士比亞有一句話叫:“好花盛開,就該儘先摘,慎莫待美景難再,否則一瞬間,它就要凋零萎謝,落在塵埃。”好花如機遇,稍縱即逝,若不及時摘取,只剩嘆息。當年河南拒絕中科大的遷入,至今仍然被視為一種短視。

特別是從今天中科大的實力來看,奉行小精尖的辦學策略,在理科領域獨樹一幟,穩定排名在國內前五名,對於任何一個省份擁有這類大學,都是一種莫大的自豪。

1969年,我國高教領域有一個著名事件,即“京校外遷”。受國內國際複雜形勢影響,國家當時決定將13所京校遷至京外。這十三校或是重點大學或是行業內的頂尖高校,“陣容”相當強大。但是,在這個外遷之中,本來中科大最初想要遷往河南,但由於種種原因,最後落戶安徽,也使得今天的中科大撐起了安徽高等教育的一片天,而河南仍然在辛苦的希望打造一所好大學,可惜任務艱鉅!

中科大遷校的來龍去脈

1958年5月9日,中國科學院黨組書記、副院長張勁夫代表科學院黨組向負責全國科技工作的聶榮臻副總理和中宣部呈交請示報告,建議由中國科學院試辦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6月2日,當時擔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總書記的鄧小平同志主持中央書記處會議予以討論,並在聶榮臻副總理給中央書記處的報告上親筆批示:“書記處會議批准這個報告,決定成立這個大學。”劉少奇、周恩來、陳雲等領導人也審核同意書記處的決定。

中國科技大學成立於1958年。起因是國外高新科學技術在快速生長,中國缺乏科研後備力量。於是中國科學院依託屬下各個研究所,開展教學,創辦了中國科技大學。第二年,中國科技大學就被列為排名第四的16所全國重點大學之一。

1966年,毛澤東《五七指示》提出教育革命,要求教學要深入農村、廠礦,要與工農結合。1969年3月,中國科技大學決定以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為榜樣,重建新科大。8月,中科大擬訂《創辦“五七教育革命試驗基地”的請示報告》,提出向清華、北大學習,到江西山區創辦工廠科研基地和農業基地。基地既是學校又是工廠、農場、科研單位。

國務院科教組組長、駐中國科學院聯絡員劉西堯建議基地設在豫西南陽,“可到河南去看看,科學院也準備在河南。”10月9日,《報告》最終定稿。裡面講到:“河南省南陽專區,地處三線,水電交通方便,具備發展工農業生產的有利條件。另該地學校及科研單位均少,在此建點,有利於實現教學、科研、生產、使用四結合。江西是老革命根據地,地廣人稀,森林礦產資源豐富,但已有清華、北大、人大等建點。考慮到我國大學和新技術科研的佈局以及備戰需要,我們考慮基地最好能設在河南南陽專區。其次也可考慮設在江西。”“在二、三年中完成整個基地籌建工作,並把學校逐步遷到基地。”

10月17日,由於中蘇邊境衝突,中央要求加強戰備,首都人員開始向外地緊急疏散。中國科技大學派人前往河南和湖北沙市聯繫疏散下遷地址。沙市有科學院的五七幹校,表示不再有合適的地方安排科大。河南組帶著劉西堯給河南省領導人(劉建勳為河南省革委會主任,但實際主持工作的是革委會副主任紀登奎)的親筆信,“受到了河南省生產指揮組組長的接待,在南陽山區和鄧縣看了不少地方,但河南省只同意在平漢路以西的南陽專區的唐河、新野一帶山區、丘陵地帶臨時戰備疏散,若在河南建校他們表示有困難。”兩組選址人員回京後,認為這兩個地方沒有條件,不能去。

10月26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高等院校下放問題的通知》,宣佈國務院各部門所屬的高等院校,凡設在外地或遷往外地的,交由當地省、市、自治區領導;與廠礦結合辦校的,交由廠礦領導。劉西堯表示搬遷就是疏散,疏散就是搬遷。中國科技大學又派人分赴江西、安徽選點。江西有了不少大學的五七幹校,明確表示不能接收科大。安徽宣城等地也沒有找到合適的地方。中科大再次派人去安徽安慶選點,安慶方面表示歡迎,能接納3000人。

11月8日,“劉西堯同志在兩科(中科院、中科大)聯合辦公會議上說,……河南去的單位太多,較集中,科大不一定往河南那裡去擠。是否考慮到安徽去,李德生同志(安徽省革委會主任)也較感興趣。後來經科大、科學院領導討論研究,覺得河南困難太大,省裡又不大歡迎,安徽各方面條件也不錯,大家都同意去安徽去選點。”“後來據劉說,中央到河南去的單位太多,壓力太大,登奎同志(紀登奎)不歡迎。劉西堯見了李德生同志,李歡迎科大下放到安徽去,並介紹了近幾年來安徽省的形勢及發展前途,說科大下去大有英雄用武之地。”

12月1日,劉西堯下達了中國科技大學疏散到安徽省安慶市的指示。他說:“其它學校都下去了,科大沒動,開頭早,走的晚”,“安徽歡迎去,條件不錯……領導上支持你們,國務院業務組的都表了態,同意去,紀登奎和李德生同志同意去”,“校址定不下來,先在安慶疏散”,“幹部可以辦五七幹校或插隊,學生主要是插隊。”12月,中科大近千人到達安慶。部分師生認為安慶條件困難,反對學校搬遷。

1月9日,中國科學院負責人會見了李德生,按照中央《關於高等院校下放問題的通知》精神和劉西堯的指示,將中科大的領導關係移交給了安徽省,並商定將中科大搬遷到合肥。據中科院負責人回憶,李德生說,“中央決定將科大下放安徽,原來考慮放在安慶,現在看來不一定合適,可以放在合肥,那個師範大學的校址不是空著吧?有些人鬧事,把他們先放下去勞動,可以分若干個點,勞動一段時間。”另有材料顯示,李德生指示:“安徽來了一、二十個單位,但都是找個基點,領導關係還在原上級機關;我們原來以為科大也是如此,現在情況更具體了,關係下放了;經過研究,安徽有困難,可考慮在合師院……”於是,中國科技大學6000名師生家屬和儀器圖書遷至合肥,在原合肥師範學院校址辦學。中科大在北京玉泉路的校址被鐵道兵和海軍部隊佔用。

中科大下放安徽,還有一個隱情。據當事人回憶:“科大原屬科學院領導,六七年國防科委接管新技術局的各研究所後,科大提出專業對口應歸國防科委領導。後來有一段與科學院脫離關係,直接由國防科委管。批判國防科委大科研體制和聶榮臻同志‘多中心’時,國防科委推出不管,科大又回到科學院。當時科學院不想管,但又推不出去。在下放、搬遷過程中,科大提出的問題較多,牽扯科學院領導的精力不少,科學院總覺得是個負擔,因此總想推出去省事。”“劉西堯有一次在和我本人個別交換意見時說,科大這一幫人很難辦,留在科學院也不好管,因此他的意見是藉此機會‘全鍋端’。”“劉西堯同志說,按中央通知辦事。正式把科大交給安徽。至於今後怎麼辦?應按省裡的意見,徵求科學院意見後上報計委審核後報中央批准。”

在1969年的戰備疏散中,河南也接納了一所大學——北京對外貿易學院(今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當年11月,北京外貿學院整體遷至河南固始、息縣。其中,外貿系、外語二系和校直、教輔、後勤部門共1050人安置在固始,外語一系師生172人安置在息縣。1970年8月,學校被撤銷,教師、幹部大都轉入息縣外貿部“五七”幹校。1973年,北京對外貿易學院在北京覆校。據對外經貿大學黨委副書記、校友總會會長賈懷勤回憶:“固始人民在自身並不富裕的條件下,敞開胸懷接納了我校師生,為我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提供了難能可貴的支持。”“他們熱情地接納了我們,用固始的糧油禽菜養活我們,使我們能夠從這裡出發,重新走上國家對外經貿事業的征程。” 2012年,“對外經貿大學固始舊址紀念園”開園。

中國科技大學在局勢好轉後一直想遷回北京,畢竟它要依託中科院辦學,但安徽方面極力挽留,最終中科大沒有離開。為了挽留中科大,地理上不集中供暖的合肥給中科大裝了暖氣,是合肥首家。1978年,中國科學院在北京成立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2000年,北京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與中國科學院其它研究生培養機構組建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2012年,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更名中國科學院大學。至此,中國科技大學創始時的性質轉移到了中國科學院大學。安徽取得了對中國科技大學的長期擁有。中國科技大學是中國在建的九所“世界一流大學”之一。

一個偶然的機會,使安徽擁有了一所中國頂尖大學。以中國科技大學為基礎,安徽省還爭取到中國科學院在合肥建立研究所、研究院。國家籌建的20個頂級的國家實驗室中,安徽有三個,僅次於北京。這些河南都沒有。蝴蝶效應顯示初始條件的微小差異會導致行為結果的極大變化,從而對未來造成巨大影響。一失足成千古恨。當河南南陽籍的建築大師楊廷寶在主持規劃中科大合肥校園時,我想他一定特別的有感觸。

一所大學對一個地方的價值是巨大的,全面的。不必說“知識就是力量”、“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即以河南最常見的言論“河南無人”便可證明。整個清代,河南只出了一個狀元吳其濬,但他實際上是在京城生長、就學的。河南也出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崔琦,但他十六歲時就被姐姐帶離河南,到了美國。南陽籍學者馮友蘭說:“近幾百年,河南人之能以學術文章成名者,其數目是‘損之又損’,雖不必即‘以至於無’,然而的確是‘鮮矣’。其所以‘鮮矣’的原因之一,即是自從全國學術界的重心,自中原移至東南以後,河南人與各時代的大師,學術界的權威,或‘學閥’,失了聯絡。因之河南人在一方面因不能得那些大師們的指導及‘煙士披裡純’(inspiration,靈感、激勵)而不能有所成就;一方面又因不能得到那些‘學閥’們的鼓吹揄揚,所以即有所成就而亦不為省外的人所知。”學界如此,政界、商界、文藝界也如此。

河南省為什麼消極對待中國科技大學呢?此時的安徽已有全國重點大學合肥工業大學,而河南沒有。我們可以說,當時是亂世,湖北省、江西省不也沒要嗎?我們可以說,河南民眾重視教育,在舊中國時期建有著名的國立河南大學、私立焦作工學院(今中國礦業大學),接納中科大的安徽領導人李德生不就是河南人嗎?我們可以說,河南省領導水平有限,鼠目寸光。紀登奎後來也講,檢點平生,他有三大遺憾,“一是自己早年投身革命,沒有上過大學,不知道大學生活什麼滋味。”但是,作為全國主要交通樞紐的鄭州,沒有鐵道學院、公路學院、交通學院。作為農業機械第一城的洛陽,沒有農機最高學府鎮江農業機械學院(全國重點大學,今江蘇理工大學、江蘇大學)。河南醫科大學在1980年代實力仍強過山東醫科大學,卻沒有像後者一樣進入衛生部直屬。機遇的把握總是要先人一步,等好處顯而易見的時候,機遇已不屬於普通人。

河南後來為錯失中國科技大學進行了補救。1985年,河南省政府與美籍華裔聯合,創辦了一所新體制、現代化的黃河大學,河南省拿出了秀麗的1200畝省委第三招待所,數百位海外華人予以支持,1991年試驗失敗。河南民間也出現了黃河科技大學,想辦成哈佛、耶魯那樣的私立名校。河南又在鄭州工業大學下放河南管理之際,將它與鄭州大學、河南醫科大學合併組建新的鄭州大學,渴望建成高水平大學。但都很難。安徽一勞永逸,河南事倍功半。戰略學家博弗爾說,“在某一點之前,歷史還是可以影響,但過此之後,就會變成難以改變的命運。”

參考資料:朱傳志,河南痛失中國科技大學的真正原因,大河文摘報.2014-08-22.


123第三隻眼看世界


閒人光扯往事,估計在當時是要人命和學校2選1


手機用戶良偉


過去的事說也沒用你有本事你去辦大學去


郭建強36


怕失去農業大市的美稱


寸土不讓


目光短淺,怕佔用農業用地,影響糧食產量。


金字塔141681849


當地政府會結合實際情況來定的!

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不謀萬事者不足以謀一時!

當地政府和人民會為自己謀千秋大業的。


是猴子請來的救兵嗎3


眼光和決策。

歷史問題,我們只能評說,沒有資格批評。

一句“老百姓吃飯問題”不能不說是民生,也不能掩蓋目光的短淺。


南陽旅遊圈


因為有些人的愚昧無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