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李白的經典五絕《獨坐敬亭山》好在哪裡?

謝小樓


詩仙與敬亭山著實有緣。

關於敬亭山的詩,李白寫了九首。唯獨這一首成為千古名篇,為何?

李白的一生,於官場來說是失敗的,當了兩年翰林供奉之後,便“賜金放還”。說明李白文采天縱,可並不會當官。在權力中心盤旋了兩年之久,編制都沒混到,朝廷連老都不養。但即便如此,李白在詩壇和江湖的地位已經極其崇高,所以後來十多年四處浪蕩,不管到哪裡都有人接待,總有人慕名相請,比如汪倫。天寶十二年(753年),李白受邀到了宣城:

《寄從弟宣州長史昭》爾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閒,常誇雲月好,邀我敬亭山。

這個時期,李白的心情是愉快的,與熱情接待他的文人仕子“時遊敬亭山,閒聽松風眠”,“送客謝亭北,逢君縱酒還”。甚至在山下安了家“我家敬亭下,輒繼謝公作”,生活悠閒自在,日日歡飲。

可也正是這些愉快豪情的歲月,反襯出《獨坐敬亭山》的孤單傷感。

天下風雲突變。安史之亂爆發,李白接受了永王李麟的邀請,成為入幕之賓,自以為能開啟平定天下的一段人生,結果被高適平叛下獄,期間被營救,被流放,被赦免,也算是經歷了人生最後一段大起大落。上元二年(761年),他收拾殘軀,再次來到敬亭山。世間滄海桑田,友朋人事已非,再也沒有人來與他唱合,飲酒。他的心態反而平靜了下來,看著無數次登上的敬亭山,想起陶淵明的隱士生活,寫下了這首五絕。

獨坐敬亭山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群鳥高飛無影無蹤,孤雲獨去自在悠閒。能夠接受時間考驗的友情啊,就只有敬亭山你這老朋友了。”

這是一種極為安靜壞境的描寫,鳥飛盡,雲也閒了。“孤雲”出自陶淵明的“孤雲獨無依”句,“相看兩不厭”也借鑑學習了“悠然見南山”的寫法,將山擬人化,更加體現安靜和李白內心的孤獨,也說明了李白當時心中想的就是陶淵明的隱士生活。

我們終於看到了一個恬靜的場面,鬱悶一生的李白,終於找到了知音。

一個人的欣慰不在於發達之時的高朋滿座,而在於孤獨流離的時候有這麼一個知音能相對無語,心領神會。

哪怕是沉默的敬亭山。


一家之言,歡迎評論。

喜歡請點關注,謝謝。


梧桐樹邊羽


但凡好的詩詞大都是蘊涵著作者強烈感情的。

這首《獨坐敬亭山》同樣如此。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如果只從字面上看,李白寫的是自己一個人坐在敬亭山上,看到鳥都飛走了,天上唯一的一片雲也不知道飄到哪裡去了,只剩下敬亭山和自己在一起。

只看字面,這只是一首很普通的寫景詩,但結合詩人當時的心境去深入地體會這首詩,則越看越有味道。

“詩仙”李白寫這首詩時日子過得並不順心,本想在官場上有所作為,結果自己一喝醉酒就狂放不羈,得罪了太多權貴,即便玉真公主在皇上面前為他求情,但還是被趕出了長安城,不過玄宗皇上待他也不薄,雖然把他趕走了但也給了他很多錢。

但爺是差錢的人嗎?

李白本就天縱之才,加之又有豪爽的性格,所以他的朋友遍天下,上至公主皇叔下至販夫走卒,都有他朋友,所以他不論走到哪裡,都會受到歡迎並好酒好茶招待著。

他一生共到過敬亭山七次,這倒不是說他有紅顏知己或是好朋友在那裡,而是他的偶像在那裡,李白最崇拜的前輩詩人是謝朓,謝朓是南朝詩人,建武二年為宣城太守,謝朓在宣城,特別是敬亭山留下了大量詩文,也留下了很多遺蹟。

說起謝眺,可能現在很多人都不認識他,他在歷史上也就是個二流詩人,但是沒辦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偶像。李白就是喜歡他。所謂愛屋及烏,他就特別喜歡去宣城敬亭山,而且留下多篇名作,譬如:

《秋登宣城謝朓北樓》:
江城如畫裡,山晚望晴空。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老朋友越來越少,有的去世了、有的離開了,有的杳無音訊了,所以現在只能一個人坐在敬亭山上了。

孤獨的感覺讓李白雖有千言萬語,卻只凝成了這首《獨坐敬亭山》。


播種火焰的青牛


清代詩人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對李白的五絕名篇《獨坐敬亭山》給予了“傳‘獨坐’之神”的美譽,唐詩五絕眾多,僅是李白所作就有數十首之多,為何單是這首詩獲得瞭如此高的評價?作為一個唐宋詩詞的“超級迷”我將作以下解析,歡迎眾師友不吝賜教!



獨坐敬亭山

唐 · 李白

眾鳥高飛盡,

孤雲獨去閒。

相看兩不厭,

只有敬亭山。

整首詩於靜寂恬淡中,透露出一份格外清麗動人的美。詩中所指敬亭山位於唐時宣州(今安徽宣城),是六朝以來的江南名郡。著名的大詩人謝靈運、謝朓都曾在這裡做過太守。李白一生曾七遊宣城,這首詩作於唐“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此時距李白遭遇尷尬的“賜金放還”已有十年之久。十年裡李白四處漂泊,嚐盡了人情的冷暖、世態的炎涼。故地重遊時,再次獨坐山中靜思,便有了以下感慨:



眾鳥皆棄我而去,消失在天際的盡頭。就連一片漂泊無依的白雲,來去間也是那麼的悠閒無戀。與我靜守,縱使相處時間再久,相看時間再長,都不會感到厭棄的,便獨獨只有這座敬亭山了。

生性豪爽豁達不羈的李白何以發出此番感慨?要想更透徹地領略這首五絕別於他作的獨特之美,我們需要先來了解詩人李白和兩位人物的深遠淵源。第一位便是上文提到的宣城太守謝朓。


謝朓是南齊時代傑出的文學家。李白與謝朓雖相隔二百年之久,但仍阻擋不了李拜謝為偶像的事實。狂放的李白之所以對謝公“情有獨鍾”皆因他們之間有著眾多的相似點:同為少年成名;兩人在政治生涯上有著相同的遭遇,兩人雖不同朝代卻都曾獲當朝皇帝的賞識,最後皆因奸佞小人讒言誹謗,一個被下獄處死,一個被賜金放還,而謝朓去世後便被葬在敬亭山;兩人都喜歡遊歷山水,創作的山水名篇都有著類似的清新自然的風格;兩人有著相同的政治觀點,都希望以自己的過人才華“濟蒼生、安社稷”卻同時又都厭惡官場的黑暗,鄙棄朝政的腐敗……眾多的相似點讓李白視謝朓如隔代故交般親切,所以當遭遇政治失意、人生不順時他總要到宣城的敬亭山來會會自己的“隔代知音”。李白的眾多詩篇中都曾留下了謝公的影子,除了這首《 獨坐敬亭山》,《謝公亭》、《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秋登宣城謝朓北樓》等詩作都力證了兩人間千絲萬縷的聯繫。


李白作這首詩還源自於另一位人物: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李白一生好道,與同為修道之人的玉真公主一見傾心。後經玉真引薦,李白才得於有親受皇上賞識的機會,但最終終因李白的狂放不羈而被玄宗評價為“不適合在朝為官”,而這才被賜金放還。得知此消息後,玉真公主非常生氣,不惜與自己的皇帝哥哥鬧翻了,甚至為此放棄了萬貫家財和公主的身份。晚年的玉真公主為了李白隱居敬亭山,在敬亭山等候浪子一樣的李白達七年之久,最後未及等來李白而抑鬱而終,最終也葬身於敬亭山,即今天的敬亭山“公主墳”是也。

政治的失意讓李白要找知音傾述,他要到敬亭山;為追懷故人表達無以復加的悔愧與心痛同樣要到敬亭山,因為此淵源李白何以覺得“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也就一點也不奇怪了。


有了以上兩位人物作鋪墊,我們再來解析這首詩: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看似在寫景,實則在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眾親皆離的淒涼失落之情;末尾兩行“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所言的,使李白唯覺不厭不棄的恐怕不只是敬亭山,更有一位自己引為知音的謝公和一位至死都在痴心盼著自己的深情之人吧!想想,這首篇幅短小的五言絕句,既飽含了作者對神交知己的傾慕,又隱含了詩人一段極具傳奇與浪漫色彩的動人故事,能不令古今讀者深念一份悽美情韻而愛不釋手嗎?


風西夜昨


《獨坐敬亭山》,是李白最經典的五言絕句之一,在這首詩中,李白表達出了他那種孤高絕世的孤獨。

獨坐敬亭山

李白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上元二年(761年),李白已年過花甲,在經歷了安史之亂,經歷了牢獄之災,經歷了帶罪流放之後,李白第七次、也是人生中的最後一次來到宣城,他獨自一人步登上敬亭山,獨坐許久,吟下了《獨坐敬亭山》這首千古絕唱。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盡:沒有了。孤雲:陶淵明《詠貧士詩》中有“孤雲獨無依”的句子。朱諫注:“言我獨坐之時,鳥飛雲散,有若無情而不相親者。獨有敬亭之山,長相看而不相厭也。” 獨去閒:獨去,獨自去。 閒,形容雲彩飄來飄去,悠閒自在的樣子。

群鳥高飛漸漸消失無影無蹤,孤雲獨去自在飄蕩。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兩不厭:指詩人和敬亭山而言。厭:滿足。

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彼此之間兩不相厭。

看過很多鑑賞這首詩的文章,都是這麼寫的,詩人李白獨坐在敬亭山上,鳥飛盡了,雲自去了,彷彿世間一卻都厭棄自己,唯有眼前的敬亭山,與詩人兩不相厭,聊慰李白內心的孤獨。這鳥雲,自然是影射世人的。

不過我總覺得這樣來讀這首詩太過淒涼了,而李白的孤獨不是淒涼的孤獨,而是浩瀚的孤獨,是一種自我精神異常強大的孤獨,唯此,李白的孤獨才能稱得上是曠世的。

這樣的解讀,著眼於一個厭字,重心變成了詩的前兩句,認為詩人是用只有敬亭山不厭棄自己來反襯自己被世人厭棄的淒涼。但是詩的重心顯然應該是後兩句,雖然用詩中用了“厭”字,用了“不”字,但依然能感受到詩人與敬亭山的脈脈情懷。這樣的解釋恰恰相反,詩人李白是用世人都厭棄自己來反襯敬亭山不相厭的難能可貴,世人的厭棄李白會在乎嗎?對他而言,有一敬亭山相知足矣。

其實,上述兩種解釋都太過於看重李白寫這首詩時淒涼的背景,詩人寫詩的背景自然會對詩的內容有一點的影響,但是文學作品是有很強的獨立性的。

如果只關注這首詩本身的內容,而不是將詩的內容附會詩人寫詩的背景,我們會發現,也許李白這首詩的主題根本就不是寫世人厭不厭棄他,就只是寫他在敬亭山獨坐的內心體驗,這在題目中已經點明。詩人的人生經歷只是這首詩裡的遠山淡影,只是這幅獨坐圖裡的一些隱約的背景。

眾鳥高飛盡,山中的聲音多是鳥發出的,沒有了鳥,山由躁而靜,孤雲獨去閒,在山中,能大幅運動的,也只有鳥與雲,雲也自去,山由動而靜。

當耳中聽不到聲音,眼裡看到不運動,再也沒有外物來分散人的注意力,人的內心就會漸漸靜下來,於是,詩人的注意力集中在了面前的敬亭山上,他眼中只有山,山面前也只有他。

相看兩不厭,厭在古漢語中,還有滿足的意思,這裡應該就是指詩人李白與敬亭山相互看不夠,他在獨坐中,已經與敬亭山物我交融,此時敬亭山即是李白外化的自我,而他自己,也已經與敬亭山融為一體。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這敬亭山,就是詩人李白內心自我的外化。山沉靜如此,任鳥自飛,雲自去,李白鍾情敬亭山,也是對自我的一種肯定,他才不會去在乎世人是不是厭棄自己,他就像這敬亭山一樣,沉靜,絕世獨立。

李白是孤獨的,但他的孤獨是強大的。

偉大的人往往都是孤獨的,像李白這種有時想上天摘星,有時想下海撈月的人,尤其孤獨,因為他的內心太過於浩瀚了,一般人難以理解。

《唐詩別裁》雲:傳“獨坐”之神。《唐詩訓解》雲:描寫獨坐之景,非深知山水趣者不能道。看過眾多解讀,唯此二語得我心。

答者:謝小樓


謝小樓


《獨坐敬亭山》是李白精神世界極度孤獨的的表現。好久好在語言通俗易懂,情景交融卻盡顯孤獨。

01.先欣賞一下全文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關於“只有敬亭山”,有的人糾結於到底是“只有敬亭山”,還是“唯有敬亭山”,其實已經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感受詩人表達的意思,融入詩人的意境之中

山中群鳥一隻只高飛遠去,天空中的最後一片白雲也悠然飄走。

敬亭山和我對視著,誰都看不夠,看不厭,看來理解我的只有這敬亭山了。

02.詩作分析。

寫作背景:

這首詩的寫作時間有兩種說法,一是說在天寶十二年,即公元753年,另一種說法是上元二年,即公元761年。我更認同的是第二種說法,因為那時候的李白已經更加蒼老,感受到的人生滄桑顯得更加孤獨,並且已經到了極致。

孤獨對比——曲解:

李白在天寶三年,即公元744年的時候,曾經寫下了著名的月下獨酌。那時候的李白已經很孤獨了。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但是那時候的李白雖然很孤獨,還有花、酒、明月相伴,舉起酒杯,對著影子,相邀明月,還能勉強湊一桌,也就是“對影成三人”。

可是寫這首詩的時候,花估計是凋謝了,酒沒得喝了,月亮也不見了,感覺可以和雲和鳥做伴,可是“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鳥飛走了,雲也飄走了,那麼只好和“敬亭山”做伴了。因為敬亭山沒有腳走不了,只好和李白“相看兩不厭”。

詩句賞析——正解:

前兩句看似寫眼前之景,眾鳥飛“盡”、孤雲去“閒”,詩人用兩個字“盡”和“閒”兩個字,寫“動”見“靜”,以“動”襯“靜”,正烘托心靈的孤獨寂寞。所有的鳥不願意和詩人作伴,連孤獨的雲也飄走了,這是什麼樣的境遇,什麼樣的孤獨,景色是簡單的,孤獨是深刻的。

後兩句用浪漫主義手法,將敬亭山人格化、個性化。儘管鳥飛雲去,詩人仍沒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著幽靜秀麗的敬亭山,覺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脈脈地看著他自己。用“相看”點出此時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與“兩”字相重,山與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用山的“有情”,比喻人的“無情”;而他那橫遭冷遇,寂寞淒涼的處境,也就在這靜謐的場面中透露出來了。

結語。

極致孤獨的表現力和感染力,讓這首詩在李白的詩中獨樹一幟,似乎缺少一些豪邁氣概,沒有《俠客行》《將進酒》的灑脫和不羈,但是這是一種思想感情的內斂和描寫,簡簡單單、情景交融、不勝感嘆。


閱盡千山觀滄海


對於古詩詞,很多提問都是固定的格式:X人的X作品好在哪裡?

我在答題的時候常說,詩詞的好壞,在於讀者的心境、經歷、體驗,當你讀詩的時候,心靈的某一處突然穿越千百年和詩人發生了碰撞,擦出了火花,你自然就能體會到詩的好,反之,靠某人講解,體驗始終是別人的。

再者,我一個破碼字的,要文化沒文化、要文才沒文才,何德何能去評判一篇流傳幾百年的詩詞的好壞,只能把我對這首詩的感受留下來,不一定適合你。

《獨坐敬亭山》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創作背景

要怎樣才能在靈魂深處穿越千年與詩人發生碰撞呢?除了讀者自己的心境和經歷外,還要清楚詩人創作時的背景和心境。

這首詩創作地點是明確的,在宣城(今安徽省),但創作年代有爭議,一說詩成於天寶十二載(753年),安史之亂爆發前兩年,李白第一次來到宣城。一說詩成於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李白第七次也是最後一次來到宣城。

不論哪種說法吧,反正李白寫這首詩的時候心裡不是太好過,即便算作753年,此時李白被賜金放還以過去10年。李白是一個很有政治追求的人,從年輕時就開始四處干謁,到名望正盛時被玄宗看中,任翰林供奉,後由於才華得不到重用,只能當個御用文人而搞出了“力士脫靴”這樣的么蛾子,被放還出翰林。

這基本上就對他的政治生涯畫上了休止符。

結緣敬亭山

李白認為自己懷才不遇(其實以他的政治智商,真談不上才不才的),滿懷孤獨之感開始了長期的漂泊生活,在這期間,即使仙如李白,也飽嘗了人間辛酸,同樣的經歷要換做杜甫,就開始抑鬱頓挫了,然而他是李白,他是天仙,現實殘酷怎麼了?孤獨寂寞怎麼了?老子倔強孤傲一如既往,紅塵不留爺,爺就寄情于山水之間,去尋求慰藉。

恰巧此時,李白有個在宣州做官的從弟,邀請他去宣州遊玩一番,動身之前李白還寫了一首詩《寄從弟宣州長史昭》,詩中寫道:

“爾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閒。常誇雲月好,邀我敬亭山。”

李白與敬亭山的緣,就是這樣結下的。

宣城的李白

來到宣州的李白,一下就成了人們目光中的焦點,上至一州長官,下至文人騷客,無不對他追崇備至,在此期間,他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其中提到最多的就是敬亭山,如“敬亭一回首,目盡天南端”,又如“時遊敬亭上,閒聽松風眠”。

哈,李白的懷才不遇和滿腔憂愁,果然在人們的熱情和山水秀麗之間被化解於無形了,否則他怎麼會在這裡寫下“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這樣意氣風發的詩句呢?其實不然,在這句之後緊接著的就是:“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以及,這篇《獨坐敬亭山》。

《獨坐敬亭山》

我們來看這首詩,起句“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看似寫景,實則寄情於景,借景寫情。

寄情於鳥,卻高飛且盡,寄情於雲,卻獨去且閒,“盡”、“閒”二字,李白似乎在對讀者說:你們看,連鳥和雲都在刻意地躲避著我。由此二字,也可讀出詩題“獨坐”中的孤獨、寂寞、以及獨坐時間之久。

同時,鳥飛、雲去,是動態的,卻因他們都飛去了,反而襯出了當時環境的靜,這叫以動寫靜。

接著“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山本無情,但在獨坐很久,眼睜睜看著鳥和雲都離自己而去的李白眼中,只有山沒有離開,還在默默地凝視著自己,彷彿敬亭山看懂了李白內心的苦悶,正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給李白朋友般的撫慰呢。

從字意來說,必定要兩者(或以上)才能做到相看,所以“相”和“兩”意義重複了,但正是這種重複,才使得情感更加強烈,讓接下來“只有”二字顯得那麼可貴——你和我,心心相印、兩看不厭。

這首詩讀下來,是恬靜的,但李白要抒發的,確實恬靜的外表下,那曠世的孤獨感,因為越是多情的敬亭山,就越突出了人的無情。

有朋友問,如果可以穿越,你想穿越到什麼時候?

我說啊,如果可以穿越,我喜歡穿越到753年的敬亭山,在那裡等著李白,等到他獨坐時,送上一壺酒。



也可自話


李白一首很孤寂的詩,是羈旅太久後的平靜,是與自然相融的一個人的世界。

《獨坐敬亭山》(唐)李白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敬亭山在哪兒呢?安徽宣城境內一座風景秀麗的山,相比於廬山的飛流直下,這座山只能是秀美寧靜。據說,李白先後七次登臨,很是鍾情。

創作於哪一年?依這首詩的平靜恬淡之風,應是李白遭遇挫折,心情壓抑後的創作。李白一生兩個最大的坎,一是離開長安,仕途無望,縱情山水,750年左右,一是因“永王李璘案”牽涉,仕途終結,死裡逃生,760年左右。而此時李白已60多歲了,一生追尋的濟世夢想也徹底破滅了。

這首詩,質樸自然,淺白易懂,或許太過朗朗上口,又意境藐遠,而深受很多人喜歡。

“獨坐敬亭山”:“獨坐”,詩人是有意獨往的,沒有想攀登的慾望,也沒有欣賞風景的雅興,只是為了一個人坐坐,一個人靜靜,與山而語,平復內心。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這兩句很有意境,不見了許多的飛鳥在高空盤旋的影子,連孤單的雲兒也散漫的飄向遠方。

“孤”,是詩人主觀情感的寄託,似乎有被遺棄的失落感與孤寂感,無助與無奈,很是苦澀。

“閒”,又將這份孤寂感弱化了,萬籟俱寂,正好獨享這份安靜的愜意。眾多的鳥兒是無意留戀這個冷清的黃昏的,只有那片孤雲像極了詩人自己,沒有了喧囂,可以悠閒的獨往來。

李白將目光聚焦在一片孤雲上,只因看到了自己孤單的身影,而閒逸的雲來雲往,詩人又開始釋懷了。不被世俗所理解與接納,也無妨做個逍遙閒適之人。

這句化用了陶淵明《詠貧士詩》:“萬族各有託,孤雲獨無依”,意在以孤雲自比,表達一種孤苦無依的人生處境。

而李白的化用顯然高出陶詩:被遺棄的滋味固不好受,然而飛鳥的嘈雜也是詩人所厭煩的,飛鳥消失了蹤影,孤雲形單影隻,這份幽靜與清淨,也正好撫慰受傷的心。這份曠達與超脫,是李白詩可貴的地方。

這兩句很容易聯想到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同為無人之境,同樣的曠古孤獨,然而仔細品味,還是不同的。

柳詩是刻意的誇張,是主觀的想象,詩人渴望有一個這樣冰天雪地,人跡絕無的絕對乾淨自由的世界,才能安放下他清高孤傲的高尚的靈魂與潔操。

而李白的這兩句更有煙火氣,更為實際些,它只是鳥兒回巢,人聲銷跡後的一個安靜的黃昏,遠離塵世喧囂,在山幽木秀的山谷,一個人靜心養性,是王維的“深林人不知, 明月來相照”的自我沉靜,淡泊從容而已。

“江雪之境”是孤僻苦寒,帶著不流俗的倔強與高傲,而李白的“敬亭之境”是幽靜自在,雖也有被遺棄的落寞,但卻可以忘我忘俗,而有所超脫。

“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

“厭”,很多人解釋為厭煩,而我認為滿足更為恰當。

孤獨的人與靜默的山對視,何止是兩不厭煩,是互相看不夠。讓詩人感到滿足的,心平意靜的,只有眼前這座敬亭山。

這個字是很活潑俏皮的,像是凝視情人般的不滿足,是敬亭山讓詩人從抑鬱迴歸到平靜,暫時忘卻煩惱,情感也得以昇華。

“唯”,很有力度,肯定的語氣,也很有意味。在詩人看來,他不被世人所理解賞識,懷才不遇,漂泊淪落。而此時此刻,真正懂他的只有一座靜默的敬亭山。他從敬亭山這裡,獲得了內心平靜與淡然的力量。

在詩人看來,敬亭山遠比世人可愛得多,對自然的愉悅與感動,恰也是對世情冷漠的無聲的抗言與憤懣。

不是敬亭山真的懂李白的憂愁與孤寂,只因世間無人可知己,詩人才將這份情感的共鳴寄託于山。

比如,王安石《遊鐘山》:“終日看山不厭山,買山終待老山間。”

辛棄疾《賀新郎》:“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知是。”

詩人與自然的相通相融,到了惺惺相惜,相知相守的境界。

這兩句很容易想到陶淵明的《飲酒》:“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陶翁隱居自在悠閒清貧的生活,是被世人所不屑的,然而抬頭遠望是靜穆的南山,深斂無語,似乎是詩人最好的知音與賞識者。

但李白沒有陶淵明的坦然,他對理想的信念與追求始終沒有停止過,所以懷才不遇,人生失意後,便只能寄情山水,平復受傷的心。

敬亭山無語,而李白只想做個安靜的美男子。


一綠浮芳


看了大家的很多回答,覺得大家都沒有正面回答題主的問題,從各種奇怪的角度旁徵博引看得也是心累,所以決定自己來寫一個答案。

李白這首《獨坐敬亭山》之所以好不在於它的用字精細,不在於它的情感閒適,也不在於它的擬人手法,而是因為它的獨特。須知道大部分寫景的詩詞作品,都存在有一個問題,即景中無“我”,少量的可以達到景中有我,卻做不到“我”中有情,只有極少數的作品可以同時兼顧,而這首《獨坐敬亭山》不僅做到了景中有我而且有情,而且我中還有景,我中還有情,這誰頂得住呀!這隻有辛棄疾的“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間我應如是”可以稍相媲美,但也很明顯就是仿照李白寫的。脫離了這些有情有景的因素,再怎麼寫也只是一首好詩,達不到《獨坐敬亭山》的高度。所以說這首詩短短几個字,就令它成為幾千年來各唐詩選本必選的作品,經久不衰!


詩享課堂


最近天天掰扯李大爺的我露出了迷之笑容。實話說我並不喜歡好在哪裡這種問法,喜歡是一種感覺,美好也是一種感覺。就好像見到美人,你說她美在哪裡?那是不可形容的,你偏要說她的眼睛多好看,她的鼻子多好看,她的嘴巴多好看,豈不是俗了。

她的美,是一種感覺。

曹植說:彷彿兮如輕雲之閉月,飄搖兮如流風之迴雪。

大約如此了。

李大爺是個奇人,每每想起他,腦海裡便是白衣醉酒四個字。世人都知他瀟灑飄逸,卻不知他背後也有意志消沉,說不盡的一肚子苦水。

我讀《李太白全集》,覺得李大爺滿腹牢騷,是憂是愁,是不甘是不願,和古往今來不少詩人一樣壯志難酬。

《獨坐敬亭山》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小學就學了這首詩,那會還專門為這首詩畫了一幅畫,一座怪石嶙峋的山,山腰浮著兩朵瘦弱的雲,左一朵右一朵,一朵在上,一朵在下。沒有畫人,因為不好意思把李大爺化成火柴人。

這首詩讀起來就給人一種很淡然的感覺,像極簡主義者用最簡單的方式呈現出他對生活的態度。

他就坐在那裡,說他看到飛鳥,看到浮雲,他望著山,山也望著他。

辛棄疾說: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李大爺見敬亭山很孤高,料敬亭山見李大爺應如是。

整首詩想表達的意思不在詩裡,在題目裡:獨坐。

獨是飛鳥散盡,雲影飄忽。坐是與山相看。

李大爺是山,就是這座敬亭山。

聒噪的飛鳥來過又飛走,閒適的白雲飄來又飄去。他就在這裡,看盡時移世易,看盡人間變換。

當他坐在那裡,他就和山融為一體,山就是他,他就是山。又怎麼會厭煩呢?

很多人說李大爺獨坐在敬亭山是孤獨的,說這種話的人大約沒有好好爬過山。

當你走在山中,看著飛鳥,看著白雲,看著巍峨樹木,看著千峰萬壑,那時候你想到的一定不是孤獨,那時候的你一定是安靜的,悠然的,有一種前所未有的開闊和空曠,哪怕這世間只剩下你一個人。

世上很多事都是沒有理由的,好便是好,非要我說出個一二三四來讓你發現他的好,那還能叫好嗎?

好本就該是:你一目十行,一口氣讀完,屏息凝神,一掌拍在桌子上,由衷讚了一聲:“好!”

----------丸-----------


祁門小謝


詩仙李白是我國曆史上最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

《獨坐敬亭山》: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敬亭山所在地宣州是李白崇拜的詩人謝靈運為官地方。李白—生曾七遊宣城,可見其愛之獨鍾。這首詩寫於他離開長安10年之時,飽嘗辛酸.看透世情的他帶著懷才不遇的孤寂,到大自然中尋求安慰,此詩即詩人的心情寫照。

前兩句寫眼前之景:幾隻鳥兒飛遠了,剩下的—朵白雲也不肯停,彷彿這世間的萬物都在嫌棄我!"盡""閒"二字寫動見靜.以動襯靜,而這種靜正烘托出詩人心靈的孤寂。後兩句以擬人手法興感:詩人凝視敬亭山,敬亭山也在凝視著詩人。敬亭山啊!你是我的知己,只有我們才不棄啊!

在手法上,這首絕句平淡恬靜,語言通俗易懂,乍看起來並無出奇的地方。但只要你認真去體味,就會發現詩人的感情是和自然景物高度融合的。詩人愈是寫山的有情,就愈反襯出人的無情,因而他那遭冷遇.處悽寂的境況也就在詩中體現無遺了。

其實,我更喜歡李白的歌行,那才是他無拘無束.狂放浪漫體現極致的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