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7 如何看書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能力?

文|小貓倩倩:高轉化文案寫作者,知乎18萬關注大V,職場、心理學話題高贊回答者

如何看書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能力?

圖片來源:699pic.com [email protected]

首先,我們來區分兩種學習。一類叫“以知識為中心的學習”,一類叫“以自我為中心的學習”。以知識為中心的學習也叫學院式學習,是以通過考試或者科學研究為目的,主要強調對知識的理解、記憶、歸納、解題。以自己為中心的學習也叫成人學習,主要強調解決自己的問題、提升自己的能力。

我們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如何提升學習能力”,屬於第二種學習的範疇。

“以自我為中心的學習”主要包括三個維度:

如何看書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能力?

要想提升學習能力,就要從提高內化和應用知識的能力、分析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追問和反思經驗的能力這三個維度入手,並且學會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達到知行合一。當你掌握了這種方法時,無論是學習專業知識的能力,還是學習某種技能、用於解決生活中的具體問題的能力都會得到相應的提升。

如何看書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能力?

圖片來源:699pic.com [email protected]

《這樣讀書就夠了》一書中,作者給出了一種在讀書的過程中,通過3張便籤來幫助實現“內化與應用知識”的方法:

如何看書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能力?

人們在接觸到新的信息時,總是會不由自主地用已經知道的內容去匹配它,用“已知”去附會“新知”,於是就以為自己看透了、讀懂了。這種思維方式並不是與生俱來的,事實上它來源於在學校中學習時老師教給我們的習慣:總是概括段落大意、文章中心思想,用過去學過的方法來解決新的問題。這種思維方式本身沒有錯,我在之前寫的關於學習方法的第一篇也提到了“通過聯繫新課程與舊課程,融會貫通,構建知識網絡”、“用已經掌握的公式推導得到教材給出的新公式可以加深理解、幫助記憶”。這個推導的過程,本身就是從舊知指向新知的箭頭。

附會本身不是問題,最大的問題是止步於附會。找到新知與舊知的相同之處很容易,人人都能做到;而找到不同之處,則需要你去思考。好的學習者則會追問,這個信息和我以前知道的內容細節的差別在哪兒?適用條件有沒有差別?對細微的知識有多敏銳,就體現了你的學習能力有多強。

市面上常見的提升人際關係與執行力的暢銷書,比如卡內基《人性的弱點》,比如柯維《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有人說前者是“提升人際關係的聖經”,也有人說它“講得是誰都懂的道理,但是犯錯的人根本意識不到,所以根本沒用”;有人說後者“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軌跡”,也有人說它“老生常談,名不副實”。

為什麼會有截然相反的兩種評論呢?除去個人理解能力不同的因素,第二種人顯然更多地附會舊知。提出新的理論的人少之又少,但同類的書中它們之所以能成為佼佼者,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它們把“老生常談”進行了“生動演繹”——你本來就聽說過的道理,一直不知道怎樣實踐,它告訴你怎樣把這些道理用在生活中。這是的一種非常了不起的能力,值得我們去花錢花時間在這本書上。

具備內化和應用知識的一個表現,就是把附會的本能反應,升級為界定新知舊知二者邊界的理性反應,從而能更深入、更敏銳、更清晰地理解新知,同時還加深了對舊知的認識。

我們回看上面的“便籤法”。在“重述信息”(I便籤)這個步驟中,很多人會止步於附會舊知,或者乾脆就直接摘抄了原文中的內容。就算你把書裡的這一段背下來了,它也不是你自己的。“重述”的意義在於“理解”,如果不能充分理解文中的內容,是很難用自己的話表達的。為了達到“內化與應用”的目的,可以在具體操作時將原文知識總結或加工出明確具體的操作方法或建議步驟。

在“回想經歷”(A1便籤)這個步驟中,切忌泛泛而談。沒有具體時間、具體事件的都是泛泛而談。講的是認知而非具體經驗。為了讓這個步驟執行性更強,可以參考這些要素:記錄的事件必須是自己親身經歷的,親眼所見,親耳所聞;敘事體現了起因、經過、結果;原文或I便籤的諸多要素有明確的對應。A1便籤最關鍵的是經由新的知識點刺激,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反思自己的經驗,從而把自己的知識和經驗結合起來,以獲得個人成長。

如何看書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能力?

圖片來源:699pic.com [email protected]

當你要規劃A2時,先問自己:“這件事對我來說有多重要?”如果在原書中很重要,但是對我自己不重要,不妨到此為止,去看後面的內容吧。當你真的決定要把書中的知識用在實際當中時,先定目標。規劃行動必須是自己可以實現的行動,而不是對原文的摘抄,哪怕原書的建議給的非常具體,也不能算成自己的知識。

我們總是習慣於在新年到來之際“表決心”:“新的一年,我要讀100本書,我要瘦20斤,我要……”;總是喜歡在考試結束後發誓“下個學期我不能再這樣頹廢了,我要好好學習”,通常信誓旦旦立下的目標過了三分鐘熱度就再也沒碰過。因為這些目標都太遠大了呀,大到你自己都不知道該怎麼努力才能完成它。當你打算執行“規劃應用”(A2便籤)步驟時,先給自己定一個具體的(Specific)、可衡量的(Measurable)、可以達到的(Attainable)、與其他目標具有一定的相關性的(Relevant)、具有明確的截止期限的(Time-bound)目標(即目標遵循SMART原則)。然後問問自己:具體行動步驟是什麼?誰?在哪裡?何時開始?是否在使用了原文信息或I便籤的方法?都是自己能做到的或推動他人做到的嗎?能測量做到的程度嗎?

只有對“規劃應用”這個步驟的那些問題很清晰,才能提高對決心或感慨的辨識力。能夠判別哪些決心氾濫的話看起來很漂亮,但是無法落地;哪些是確實可行腳踏實地的建議——這是一項很重要的學習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