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美索不達米亞(兩河)文明的古老文字,與中國商周文字有什麼不同?

出於幽谷


我的理解是兩河流域的文字是楔形文字,他的歷史要比我們商周時期早,也就是說比甲骨文出現要早。由蘇美爾人所創,是已知最古老的文字。大約形成於5000年前,那時候我們應該還處於夏王朝,還沒有形成自己的文字系統!

而我們的甲骨文則是形成於4000年前左右,現在河南安陽出土的大量甲骨文均屬於商中到晚期,因此從時間上看,甲骨文要晚。由於兩種文字均是從圖形文字逐漸抽象化後形成的,所以有共同點。但甲骨文最終發展成為我們的現代漢字,而由鍥形文字卻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科學人文之美


一、蘇美爾文字的演變

兩河流域楔形文字約為公元前 3500 年開始在古代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之間流行,這種文字多刻寫在石頭和泥版(泥磚)上,筆畫成楔狀,頗像釘頭或箭頭,故稱楔形文字。這種文字被認為是迄今已經發現的人類文字中使用最早的成系統的文字。蘇美爾楔形文字最初的文字外觀形象並不像楔形,而只是一些平面圖畫。如下圖:

蘇美爾文字——從象形到楔形文字的演變

被後世稱為楔形文字的蘇美爾古文字,正是起源於圖畫式象形文字。約公元前3500前,蘇美爾文由圖畫文字最終演變成楔形文字,經歷了幾百年的時間,大約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才告完成,而演變成真正像釘子形的文字是約公元前600年新巴比倫王國時期。蘇美爾文字後來為西亞各古代民族所採用。塞姆語系的阿卡德人、迦南人、巴比倫人和亞述人,印歐語系的赫梯人和波斯人,語系難定的埃蘭人、胡裡安人和烏拉爾圖人都用蘇美爾文字來記寫自己的語言,因而又形成了不同的楔形文字體系。

蘇美爾楔形字有意符和音符,經過巴比倫人、亞述人、阿拉米人的使用和改造,成為一種半音節文字,在字母發展史上有所貢獻,蘇美爾人還用它來表示聲音,幾個表意字合在一起就可以代表一個複雜的詞或短語。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蘇美爾人同化於阿卡德人後,其文字在宗教和文學中仍被使用,隨著波斯人、希臘人、羅馬人、阿拉伯人先後侵入兩河流域,楔形文字最終於公元1世紀後失傳。

定形的楔形文字

楔形字原來是從上而下直行書寫,後來改為從左而右橫行書寫,於是全部楔形符號轉了90°,從直立變成橫臥。由於右手執筆,從左而右橫寫,楔形筆畫的粗的一頭在左,細的一頭(釘尾)在右。蘇美爾楔形字有意符和音符。經過巴比倫人、亞述人、阿拉米人的使用和改造,成為一種半音節文字,在字母發展史上有所貢獻。楔形符號共有500種左右,其中有許多具有多重含義,其“準確含義”只能根據上下內容來確定。

二、殷商甲骨文與蘇美爾楔形文字

甲骨文字是中國商朝時期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大約在公元前1700開始流行使用,因鐫刻、書寫於龜甲與獸骨上而得名;內容為記載盤庚遷殷至紂王間二百七十年之卜辭,為最早的書跡。殷商甲骨文主要記載信史、飲酒及敬鬼神活動。

甲骨文與楔形文字

殷商甲骨文書寫工具是用刀刻在龜甲或者獸骨上,蘇美爾楔形文字是用蘆葦杆(骨棒、木棒)製成筆頭,將文字書寫在黏土製成的半乾的泥板上。要論書寫工具,無疑蘇美爾的楔形文字的書寫難度要比甲骨文高,泥板上書寫的文字字數也比龜甲或獸骨上要多。

從文字的形體來看,楔形文字早期與殷商甲骨文一樣屬於象形文字,其構字方法都是整體仿擬人事物和局部仿擬人事物。從字形的結構來看,甲骨文字體結構筆法因記載文字的工具性質不一樣,甲骨文沒有楔形文字規整,甲骨文屬於既有上下結構也有左右結構的曲折形,楔形文字屬於上下或左右結構的釘子形。甲骨文始終沒有脫離象形文字範疇,屬於表意文字;而楔形文字經過巴比倫人、亞述人、阿拉米人的使用和改造,成為一種半音節文字,在人類字母文字發展史上有所貢獻,對西方的拼音文字的形成有很大推動作用。

甲骨文到現代文字的演變

綜合起來看:甲骨文的形成要晚楔形文字一千八百年左右,甲骨文始終未脫離象形文字的範疇;楔形文字早期具有象形文字特徵,但從中晚期開始,經過其他民族的使用改造,文字具有表意與表音的功能特徵,為西方純粹的表音字母文字構成起到了推動作用。


律師鄒光明


對於人類文明產生的標誌,學界有不同的看法。但人們一般將文字出現作為衡量文明是否出現的一個重要標準。由此觀之,美索不達米亞確是人類文明的搖籃,因其早在公元前3500年就產生了文字,自然也就引發了一系列文明成就。

楔形文字的發明,不僅造就了高度發達的官僚體制——古代近東最持久的一個遺產;而且豐富了人們的精神世界,改變了美索不達米亞的社會結構(比如制定成文法律可以確保社會的穩定),對周邊民族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幾乎所有肥沃新月地帶的民族都採納了這套書寫系統。甚至腓尼基文字也含有楔形文字的因素,早期埃及語也深受影響,結果形成了一個以蘇美爾為中心的“楔形文化圈”,猶如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的“漢字文化圈”,因此也有人把楔形文字稱為“古代東方的拉丁語”——一種世界性的語言。

美索不達米亞的科學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雖然不是希臘意義上的科學)。早在公元前三千年代中期從蘇美爾人開始,美索不達米亞科學就表現出一種特色:無窮無盡地、小心翼翼地以專欄、序列的形式列舉與編排事物,其最終的目的是窮盡世界萬物。在這一過程中產生了計算時間和角度的60位進制,1小時分成60分鐘,1分鐘又分成60秒。這種方法的特殊配合具體表現在一年分成360天以及圓周分為360度上面。這套體系因其數字便於分割,至今仍為人們所採用。再如,美索不達米亞早在公元前18世紀就已知道畢達哥拉斯定律,只是沒有形成具體的公式,沒有應用,不為人們廣泛所知而已。兩河的技術成就也十分完美,主要體現在塔廟的建築上,塔廟巨大,不論在理論方面,還是實際應用方面都比較複雜。在其他科學領域,如天文學、醫學、動物學、植物學、語言學等方面,他們也都有不同程度的知識積累。

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成就還體現在法律、文學等方面上。法律理論很發達,在早期就很複雜,以各種各樣的法律判決表現出來,即所謂的“法典”,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漢謨拉比法典》了。該法系具有如下特徵:1、皆以楔形文字鐫刻;2、形式上逐漸向序言、正文、結語的“三段式”結構過渡;3、雖然多處提到神,但從所涉及的社會關係和調整方法上看都完全是世俗性的法律;4、是習慣和審判實踐的記錄,缺乏抽象概念和普遍立法原則;5、諸法合體,民刑不分,訴訟與實體不分。美索不達米亞文學是其文化成就中非常突出的一個方面。19世紀70年代發現的《吉爾伽美什》史詩代表了古巴比倫文學的最高成就,同時也是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古老的一部史詩。該史詩大體上是古代兩河流域神話傳說精華的彙集,成書於公元前2000年左右。

這一切都對古代希臘文化打下了很深的烙印,從而對後來的西方世界發展產生了很深的影響。但19世紀中葉之前,歐洲一般受過良好教育的人都持這樣的觀點:西方文化是古希臘哲學、文學、藝術,羅馬法律、技術,基督教倫理道德的自然延伸,並沒有東方的因素。但隨著19、20世紀的考古挖掘,迫使西方世界重新認識引以為豪的西方文化起源。

其實,與近代不同的是,古希臘人認為他們文化中的許多重要因素都是從近東閃米特諸文明中借用來的,尤其是從埃及文明中借用來的,而不是源自歐洲自身。希羅多德認為希臘的許多神名來自埃及,柏拉圖也持有類似的觀點,普魯塔克指出希臘哲學家依賴早期埃及人的智慧。美國學者伯納爾教授把這種觀點稱之為“古代模式”,自古代一直到啟蒙時代幾乎所有的民眾、學者都接受此種觀點。但在這之後人們逐漸改變了這種看法,代之而起的是所謂“雅利安模式”,強調來自北方說印歐語言的入侵者對希臘文化形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說希臘文化中決定性因素來自歐洲本身,這種觀點至今在一定程度上仍籠罩著西方學術界。伯納爾引起爭議的著作《黑色雅典娜》的核心就是重倡那種為人所拋棄的“古代模式”,人們所拋棄的這種觀點並不是建立在歷史事實之上,而是因為這種觀點強調了“東方”尤其是“埃及”對古代希臘歷史的影響,這是那些對19世紀歐洲文化抱有優越感的人所絕對不能忍受的,不管浪漫主義者也好,民族主義者也好,激進主義者也好,歷史主義者也好,都是如此。假如人們接受伯納爾觀點的話,就會把伯納爾的希臘文明起源理解為一種“修正的古代模式”,這就是說,強調在紀元前兩千年代的希臘文化形成時期,近東文明尤其是埃及文明對她的決定性的影響。對古希臘歷史進行如此大規模地修正,可謂空前絕後,所以人們在伯納爾教授著作中發現了一些不足之處也並不奇怪,因而遭到了學術界主流學者的批判,但這也正說明了人們對西方文化起源的重新思考。

無論如何,那種“神是東方的,神是西方的”,從而把東西方絕對地割裂的說法在今天看來似乎已不合時宜。著名的文化理論家、社會學家阿爾弗雷德·韋伯早在1935年就說,“埃及和巴比倫這兩個位於西半球的人類初級文化已經具有了我們現代人的本性,他們將這種本性表現在磅礴宏大的氣勢中,拉近了和我們的距離,讓我們生動地體會到他們的本性。整個的西方世界,也許它也是東方的一部分,就是建立在這兩個原始文化所取得的文明和社會組織方面的成就上,建立在他們所創造的歷史、文字、官僚主義、技術、藝術和最初的實用性知識基礎之上。他們發明的技術中的某些成分經過波斯王朝、亞歷山大時代、拜占庭王國、阿拉伯帝國和弗裡德利希二世時代傳到我們這裡。我們今天看到的無數外部表現和藝術表現方式都要歸功於他們”。法國東方學家蒲芳莎·史蒂夫說,“在經歷了3000餘年的存在與輝煌,以及數百年的衰落之後,古老而又偉大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消亡了。在它的廢墟上孕育和誕生的,是我們西方人的文明”。由此可以發現美索不達米亞文明與希臘文明的關係是複雜的,對西方文明所帶來的影響是極其巨大的。

因此,從根本上說,不是西方影響東方,而是東方影響西方,尤其是古代近東文明深深影響著希臘文化,特別是從公元前750年到公元前650年的一個世紀裡,希臘文化深受近東文化的影響。早在20世紀初期,人們就提出東方化時代的概念,指這個時期的希臘藝術深受東方世界的影響:一是來自美索不達米亞、安納托利亞的影響,一是來自腓尼基、埃及的影響。這主要是因貿易以及希臘人對東方藝術主題與風格的喜愛而造成的後果。結果這使先前幾何風格時期(GeometricPeriod,約1000-700BC)整潔的藝術手法變得更加有活力,形狀也變得更加富有表現力。以人物、動物為主題的畫面充滿了以往的空洞的畫面,並伴有其他裝飾性的因素。

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包括現代伊拉克)本身就是希臘語,意為“兩河之間的土地”,可見這兩種文明接觸之早,關係之密切。所謂的東西方文明只是一種人為的、帶有種族偏見的、不科學的劃分。人類社會本來就是一個大熔爐,在共同創造著大同文明,因此在哲學意義上,古代世界幾大文明的起源在時間上都是相同的,美索不達米亞和希臘文明在文明史上的地位是不分高下的,但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畢竟還有自身的特色。

相對於其他古代文明特別是埃及文明而言,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一個重要的特徵是其多樣性、多變性。從地理上、政治上、民族上看,應該說美索不達米亞是一個地區,而不是一個國家。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種族繁雜,有多樣的語言與文化;這一地區的歷史也分為許多互不相屬的時期與時代;它沒有真正的地理統一體,更重要的是也沒有永久的都城大邑,都城經常變換(巴比倫算是惟一的例外)。只是楔形文字、神廟、城市構成了兩河的統一因素,這裡的人們首先創造和發展了一種城市的、文明的、技術上覆雜的社會,這裡的人們有著共同的價值觀,對世界的起源和次序也有著同一的認識。但即使這些統一因素也表現出美索不達米亞對多樣性、多變性的喜愛。已經挖掘出大量的楔形文獻表明,同一文本經常有許多不同的抄本。神廟中的神衹有1000多位,一位神祗有許多稱呼。

但在3000多年的文明長河中,每一個時代都影響下一個時代,這構成了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內在統一。古典蘇美爾文明影響了阿卡德文明,綜合蘇美爾—阿卡德文明的代表者烏爾第三王朝對以後的王朝又施加著影響。隨著赫梯人的到來,自公元前1700年以來安納托利亞大部分地區都滲透美索不達米亞文化。人們在肥沃新月地帶進行廣泛的交流。“在近東沿地中海的肥沃地帶,人們本來以農業生產為主,但是,農具和武器需要銅、錫,建築需要木材,各地區間需要互通有無。愈來愈多的人轉向賺錢又多又快的商業。這個地區成為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和愛琴海地區的貿易樞紐,也成為三種文化交流的中心”。

可見,從文化上、思想上看,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是一個內在統一的文明。因為,蘇美爾人不僅因發明了文字書寫系統而對後繼的各種文明有著強烈的影響,而且在法律、行政、宗教領域,乃至語言、文學、教育等領域,都可以追溯到蘇美爾的影響,大多數西亞文明也包含蘇美爾因素。波斯人、腓尼基人、希伯來人、希臘人、羅馬人在一定程度上都是蘇美爾人的繼承者。從這個意義上說,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具有統一性。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多樣性與統一性是一個硬幣的兩面——一種和諧的統一。與其他古代民族根本不同的是:美索不達米亞人創造出一種由中庸和平衡來調節的生活方式。在物質和精神兩方面——信仰和倫理上、政治和經濟上——他們在理性和想象、自由和專制、知識和神秘之間達到一種可實踐的中庸之道。

同時更加重要的是,美索不達米亞是一個“開放”的社會。儘管此地居民自認為是“選民”,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是個地方性的民族。他們已經意識到世界上有許多別的民族,當然也就沒使自己與外部世界失去聯繫。因此,他們在輕視與他們為敵的鄰居的同時,也敬畏西方的埃及人和東方印度河谷地的民族。事實上,美索不達米亞對這兩種文明的興起或許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手機用戶81182905331


兩河文明是楔形文字,和中國商周文字,差距很大的,一看就是兩種文字。

楔形文字和商周的甲骨文,一種是介於字母與家形之間的文字一種是成熟的以象形文字為基礎的文字,一個向東一個向西沒有任何相同,這點不用去對比了!



楔形文字是家形文字與字母的過渡,據目前考古認為是最早的文字。

上面是甲骨文,和楔形文字一看就沒任何相同,根本就不存在有什麼不同的爭論。


楔形文字也叫釘頭文字或箭頭字。因筆畫呈楔狀,頗像釘頭或箭頭,故稱。

是西部 亞洲 的古代文字。約公元前三千年左右由 美索不達米亞 南部 蘇美爾 人所創造。

後來 巴比倫 人、 亞述 人、 赫梯 人、 波斯 人等都曾使用這種文字記錄自己的語言。

甲骨文,大家看了是否親切而熟悉,說明和現今漢字一脈相承。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也被認為是漢字的書體之一,也是現存中國王朝時期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最早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殷墟。

出現的時期大概是殷商時期,距今大概3000多年。

己發現大約十多萬片甲骨,4000多個單字。從甲骨文已識別的約2000個單字來看,它已具備“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註、假借”的造字方法,是非常成熟的文字。

從甲骨文的記載能力和組成形式是楔形文字無法比的,當然楔形文字要古老。

但像商甲骨文這種成熟文字是不可一夜產生的,任何文明是有一個過程的。

且不說距今7500到9000年的“賈湖刻符”,省的有人說只是原始圖。


那就說說比甲骨文早1000多年的“甲刻文”。

自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山東各地發現了非常多的遠古骨頭、甲骨、陶器,這些文物上都刻有一些“符號”。

而且,距今5000到3000年同時期的遼西、赤峰、漢中、以及黃河流域一帶都有這種“刻符”的出土。

但以山東發現的最多。

這種相似刻符出現在不同地區,就應該就是用來相互交流的文字。

2007年,劉鳳君老師經過長期的研究鑑定,確定這是一種早期的象形文字,在09年正式將其命名“甲刻文”。

此後,全國大部分的專家一致認為“甲刻文”是中國古老的文字,而非刻符。

如今已經破解了不少的“甲刻文”,發現這種古老的文字與甲骨文有著遞進以及傳承的關係。

只是西方不肯承認而己!

如果承認了中國的甲刻文,就意味著承認甲刻文與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蘇美爾楔形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並列為世界三大最古老文字。

甲刻文到隸書的演變!


蓉兒是妹紙


文字的源頭可能一樣,但是都獨立發展了幾千年,這是烏魯克晚期文化的象形文字,也是蘇美爾文明的前身和賈湖文化和陶文的對比。還有一些是亞歐大陸各個文明新石器時代文字符號,









通古斯專家


無論是兩河流域由象形文字演變而來的鍥型文字還是中國的象形文字甲骨文,都是在自己的地域獨立發展起來的,比較而言,中國甲骨文和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比蘇美爾人的文字更加原始。

人類文化藝術交流與借鑑是非常正常的,但是印度文明、甚至兩河文明之後的阿拉伯文明與中華文明之間相互交流與借鑑的實證材料除了兩千年前絲綢之路上的莫高窟壁畫外,很難找到其他關聯的文明交流與借鑑的證據材料。

中國甲骨文起於禹夏,成熟於商周,具有漫長的歷史發展演變過程,我們可以從七千年前的三星堆遺址和高廟遺址發現一些更加原始的文字符號。

從基因研究發現,周口店人元謀人都不是我中華民族的祖先,我們的祖先是非洲智人,三萬年前來到了雲南,然後分散到東亞各地,形成了阿爾泰語系、漢藏語系、侗苗語系的三大族群,然後再開枝散葉成為今天這樣的東亞民族基因樹。

古人說的人文西來就是這個道理。在中國易經學說中,西北西南為老山,東南沿海為新山,人文環境的結構特點就是這樣的分佈,至於為什麼歐洲芬蘭人與我們漢族人基因很接近,愛斯基摩人也是黃種人,這與黃種人萬年前的遷涉路徑相關,而與幾千年前的文明起源無關。

智人離開非洲,沿途留下了很多著名的文明起源,包括古埃及文明、兩河文明、印度文明、中華文明等,均分佈在智人走過的地方。

真正讓人迷惑不解的是為什麼世界文明均是五千年前後爆發?近兩百年突飛猛進?

在地球幾十億年的生物演進過程中,這是一個文明進步的不可思議的時間段。


細毛朵


和大家一起看一下,並舉例說明蘇美爾楔形文字與中國商周文字的不同之處。


楔形文字

在烏魯克古城發現公元前3200年左右刻有象形符號的泥版文書,是最早的楔形文字。

圖一:烏魯克泥板,左側表示數字4,右側表示物品


約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蘇美爾文字已發展成為表詞音節文字,同聲的詞往往合用一個字符,一個符號也可以表示一個聲音,並且使用發音符號代替表意符號字。

在蘇美爾的最早記錄中,使用的符號約有兩千個左右,但經過600多年的改進,在公元前2900年左右時,符號的數目已經削減到六百個左右。符號進一步簡化,最後演變為楔形刻痕的組合,基本筆劃有四種:橫、豎、斜和折。這就是楔形文字。起初楔形文字從上而下直寫,後來從左而右橫寫,字形也從直坐變為橫臥,轉了90度


幾個常用字的對比

圖二:楔形文字的演變(公元前3100年至前600年),從上到下分別為大麥、頭、鳥、牛


圖三:與中國甲骨文、金文的麥、頭、鳥、牛對比,大家可以很容易看出區別

開玩笑地說一句,從美工方面評判,中國的文字都更漂亮:麥葉下垂,小鳥引頸高吭的樣子顯得非常生動,形象。


數字的對比

圖四:楔形文字記錄數字,從1到20


圖五:與中國甲骨文、金文的一到十對比

二和三都是劃橫線,就不放上圖了,另外一些字的最早的意思:

六指代房子;

七有切的意思;

九有手伸入洞中探究的意思;

十代表立繩或結繩記事。


最後是彩蛋:中國商周時期文字

商代文字主要是指甲骨文

甲骨文大多是刻畫在獸骨上的卜征之辭,主要發現於河南殷墟一帶。因為商代尚鬼,凡事都要占卜,因此已發現的文字其中大部分是商王的占卜紀錄。

圖六:甲骨文


西周時期則出現了最早的篆書

散氏盤是西周厲王年間以塊笵法鑄造的青銅器皿,腹內鑄有357字金文,是中國最早的土地契約。文字為草篆書體,在碑學體系研究上佔要重要位置,是晚清時期的“四大國寶”之一,現收藏於中國臺灣省臺北故宮博物院。

圖七:散氏盤


圖八:散氏盤的銘文拓本

銘文記載了夨(音「仄」)國侵略散國的田邑,後來議和,夨國割田地賠償散國。和議時,夨國派15名官員進行土地的交割事務,散國由10名官員來接收,在周天子派來的史正仲農監交之下,兩諸侯國訂立協約,成立交田的正式契約,田界契約內容便鑄刻銘文於盤內,成為宗邦重器。

其內容如下:

用夨踐散邑,乃即散用田。履:自瀗涉以南,至於大沽,一奉。以陟,二奉,至於邊柳、復涉瀗,陟,。以西,奉於敝城。楮木,奉於芻仇,奉於芻道,內陟芻,登於廠湶,奉諸、陵、剛。奉於單道,奉(封)於原道,奉(封)於周道。以東,奉於棹東強。右還,奉於履道。以南,奉於仇道。以西,至於莫。履井邑田。自桹木道左至於井邑,奉,道以東,一奉,還,以西一奉,陟剛三奉。降以南,奉於同道。陟州剛,登,降棫二奉。夨人有司履田:鮮、且、武父、西宮襄、豆人虞丂、錄貞、師氏右眚、小門人、原人虞艿、淮司工虎、孝、豐父、人有司丂,凡十又五夫。正履夨舍散田:司土逆寅、司馬單、人司工君、宰德父;散人小子履田:戎、(微)父、教父、襄之有司橐、州就、焂從,凡散有司十夫。唯王九月,辰才乙卯,夨卑鮮、且旅誓,曰:“我既付散氏田器,有爽,實餘有散氏心賊,則爰千罰千,傳棄之。”鮮、且旅則誓。乃卑西宮襄、武父誓,曰:“我既付散氏溼田、畛田,餘有爽變,爰千罰千。”西宮襄、武父則誓。厥受圖,夨王於豆新宮東廷。厥左執史正中農。




萬里長空夜未央


有本質上的區別 四大古國中印度沒有文字

中國和埃及早期的文字都是象形文

但巴比倫和後期的王朝不同 他們的楔形文是以字母的方式表現的 是古代歐洲文字的祖先 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 日本人的祖先就是從北歐過來的 這個你自己百度 中東地區最早的文明是閃米特人 在11000年前就有城市了 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 但是建立王朝是巴比倫 但和後來的亞敘和更後來的王朝都不是一個民族 而巴比倫以知有文字的文物也只有一樣 漢莫拉比法典

他的歷史都是猜的 這你叫人怎麼說


超超9918


第一,區別只有一個,中國文字是進制文字,其他國家都不是。

第二,中國文字不是象形文字,這是西方蠻夷的定義。


羽圖騰


文字的發展,由簡入繁,由繁入精,由直現到抽象,由單意到合意。應當與人類的智力提高和認知能力的發展相一致。再者,既然要使用文字表達意識,必然要考慮這種表達能讓其它人能清楚的認知,並能快速的讓別人認識。看看,楔形文字要使用多少次的書寫工具,才能表達一句簡單語言?而且讓幾千上萬年的古人,將這種文字教授傳播出去有多難?很明顯楔形文字和泥板文字,完全是後世倒推出來的文字,根本不是古文字。只有甲骨文等象形文字,才是文字的起源。一是不需要專門的書寫工具,書寫簡單;二是好辨認,易於傳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