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中醫的“氣”究竟是什麼?

秦風新韻


一、中醫氣的涵義、來源、分佈

中醫的氣有兩個涵義:一是指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如飲食中的水谷之氣,吸入之清氣等,所以《景嶽全書》裡有〞人之有生,全賴此氣〞一說;二是指生命活動的動力,如臟腑之氣。氣的涵義有物質和功能兩種。

氣的來源與生成:氣有先天之氣和後天之氣。先天之氣也稱為元氣,稟受於父母,由先天之精化生而成;後天之氣為由肺吸入之清氣與脾胃運化水谷所產生的水谷精微之氣結合而成。先天之氣與後天之氣合而稱為真氣或稱正氣。《黃帝內經》裡說:〞真氣者,所受於天,與谷氣並而充身者也〞,說的就是氣的來源與生成的高度概括。

氣的分佈及其功用:真氣充遍全身,無時不有,無所不至,以營養機體,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所以真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和內在動力。真氣偏盛偏衰直接關係著人體的健康情況。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就是說正氣旺盛不易患病,正氣虛衰容易患病。由於氣的分佈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

  (一)宗氣:積於胸中,是飲食水谷所生化之氣與吸入之清氣結合而成,是一身之氣的運行輸布的出發點。它的功用:一是助肺司呼吸,凡言語、聲音、呼吸強弱,均與宗氣的盛衰有關;二是貫注心脈而行氣血,凡氣血的運行,以及肢體的寒暖和活動能力,多與宗氣有關。

  (二)營氣:宗氣貫入血脈裡的營養之氣,行於脈中,與血的關係密切,故有〞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臟六腑〞的說法。可見營氣與血的作用不可分割,共同發揮營養機體的功能。

  (三)衛氣:宗氣宣發於脈外的叫衛氣。其性剛悍,善走竄,達於體表,溫潤皮膚、肌肉、滋養腠理,司汗孔的開闔,以防禦外邪,故叫〞衛氣〞。例外邪侵入機體,衛氣即起而抗邪,故發生惡寒、戰慄、汗毛豎起等症狀。衛氣勝邪,則惡寒解,熱退病除,反之,則寒熱不消,疾病繼續發展。

  (四)五臟六腑之氣:如心有心氣,脾有脾氣等等。心氣不足,則出現心悸、氣短等;脾氣不足則有食慾不振、腹脹便溏等。可見各臟腑之氣是維持其生理功能的動力。

  以上各氣,雖然名稱不同,分佈各異,但其功能可歸結為三點:1、氣能生化萬物,滋養人體的一切臟器組織。2、由於氣的動力作用,能使一切營養物質輸佈於全身。3、有保護人體,防禦外邪,調節內外環境統一的作用。

二、中醫氣的現代解讀、評價與反思

古代從哲學家到醫學家,對真實的物質世界的認知非常有限,而且常常是錯誤的。中醫關於氣的認知,從定義到內涵,從來源到分佈,也是如此。中醫試圖用氣的理論來解釋疾病成因。其構想和體系在當時來說,是偉大的;但從幾千年之後的今天來看,很顯然其漏洞百出,缺乏邏輯,很多地方不能自圓其說。

(一)定義本身既不準確,也互相矛盾:氣既然是維持生命的基本物質,就不能是生命活動的動力。水谷是水谷,腑臟是腑臟,水谷之氣是什麼氣?臟腑之氣是什麼氣?二者合為真氣,還是沒有解決氣是什麼的問題。

舉個容易理解的例子:汽車定義:由動力驅動,具有4個或4個以上車輪的非軌道承載的車輛。這個定義非常明確,凡是符合“由動力驅動,具有4個或4個以上車輪的非軌道承載的車輛”條件的,都叫汽車。汽車運動的動力是燃油。把燃油也定義為汽車肯定是不對的。汽車具有拖拉運拽等功能,這種功能肯定也不叫汽車。

水谷是水谷,腑臟是腑臟。二者都是氣?顯然既不準確,又矛盾重重,看似給出了氣的定義,實際上什麼也沒說,實際上什麼都包括了。

(二)來源與生成漏洞百出:先天之氣,秉受於父母,由先天之精,化生而成。先天精華是什麼?也沒解釋清楚。這是用一個新概念來解釋一箇舊概念,新舊概念仍舊無解。後天之氣為由肺吸入之清氣與脾胃運化水谷所產生的水谷精微之氣結合而成。肺吸入的清氣好理解一些,那麼,水谷精微之氣又是什麼?又是一本糊塗賬。

(三)分佈及其功用:宗、營、衛、臟腑之氣的解釋無不牽強附會。

從各個角度看,中醫關於氣的定義始終沒有明晰。一句話能夠很好說明中醫氣的概念: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無處不在,什麼都是氣,什麼都不是氣。

在最需要嚴格嚴謹,不需要半分差池的醫學領域,這種含糊理論怎麼可能有任何發展和創新呢。說句不好聽的話,這種糊塗理論不害死人,就是病人天大的福氣了。


三月森林


中醫的本質,就是疏通,讓不通的血液不再淤堵。

我是一箇中醫的自學者,老師講過,中醫就是兩個字,淤和堵,那裡不通那裡痛,中醫沒有什麼癌症,糖尿病,心腦血管病……,這些名字都是西醫起的。

曾經有人調侻說,西醫讓你明明白白的死,中醫讓你糊里糊塗的活。

大家會說怎麼這麼說呢?

因為西醫有儀器,有設備,有數據,有影像,而中醫什麼也沒有,只靠醫生的眼睛和手,望聞問切,用手試脈,用心辯症,他們的大腦就是影像,心就是儀器,好多人問經絡是什麼?可醫生不好回答。

人體是需要正氣的推動才能健康,一個如果有的人整天唉聲嘆氣,就說明這個人的正氣不足,換句話說就是陽氣不足。

只有陰陽平衡才能健康,所以中醫會在開藥時,重視這方面的。

像艾灸就是補陽補氣的,並且通經活絡,我現在已經自學中醫三年了,對艾灸運用的特別好,不但自己的病治好了,還給家人治療,曾經西醫珍斷為前列x1n增生,肥大,我都給治好了,所有得病的原因我也知道。

西醫讓做手術,而我們沒做,還是我自學中醫給治好了,按照老師的理論,就是淤堵,缺少氣的推動所以才產生了病變,這是男人最痛苦的事,並且尿頻尿急尿不盡,頭暈腦漲,這都是一系列的症狀。

有人說西醫好,也有人說中醫好,可中醫總是敗給西醫,這是為什麼?

我認為是中醫沒有好的文筆,更缺少寫作的人才,他們都是茶壺煮餃子,心裡有數,這麼多年的中醫總是發展不起來,為什麼我能學好?

我是從北京養生堂的專家教授那裡學的知識,他們的水平非常高,一學就會,希望我的文章,能夠給大家啟迪,掀起一場自學中醫的熱潮,讓醫院不再有那麼多的病人。

我還可以高興的告訴大家,艾灸讓我的身體非常健康,已經三年沒去醫院了。











知足常樂273298521


中醫的氣,主要分內氣外氣和元氣。

外氣指自然的空氣和剛入鼻孔的氣。內氣是吸入鼻孔後的氣,進入人體後分布的各種氣的藏象。

中醫的氣與現代醫學的氣,完全是不同的概念。中醫的氣通貫全身,肺只是喊隊的指揮員,即王唯工說的共振現象。但肺指揮的氣又與心律共振的血液頻率不一樣。肺氣的頻率可在一定的範圍內隨意念調息(心律共振頻率不能人為變化)。再則中醫的氣稱氣脈,即與血合一,稱"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血通過氣而運行"。中醫的“氣"遠超普通的呼吸系統的氣。這就是經絡的功能,會交臟腑,貫通全身。

這裡有個特別的地方:就是現代醫學上的氣是:肺主呼吸,負責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氧氣通過血液送往全身。

而中醫對人的氣認識十分特殊,即肺雖主呼吸,曰:主咳喘,心煩掌心熱,但沒交待主氣。人體的氣是三焦主氣,通過三焦經絡這個虛擬臟腑將氣運行各臟腑,即經絡運化的氣脈。

就是說中醫認為肺將氧氣吸入,將二氧化碳呼出,這個沒錯。但這個交換過程才是關鍵,中醫是氧氣吸入交予三焦經脈,再由各經脈運化到全身,順帶將二氧化碳交予呼吸系統呼出。即交換場所在過程,不在(或不完全)肺腑內。中醫先賢在沒有“氧氣"“二氧化碳"這個概念的時代,只作氣脈解釋原理。而今天的中醫就要有新的氣脈認識,從而提高對人體疾病的診斷。

這個細節微妙而關鍵,關乎凝難症的研究。

所有大病的先兆都是從呼吸道感染開始,即不同程度,不同形態的感冒。西醫說病菌病毒,中醫是氣脈受滯。呼吸道上有氣的全部學問,包括中醫的陽氣陰氣(別的問答中再聊)。

舉幾個例子,中風的人,鼻子有的通暢,有的半通暢,即肺功能正常,但患者總喊,腦痛氣憋,或直接心胸氣憋,先憋缺氧後痛疼,再就中風了。抑鬱症患者也多喊,胸憋和心底肋下氣悶,但鼻子是通的。不過這些病人大多伴有呼嚕,或有被氣短憋醒,作惡夢,微度失眠與嗜睡。

還有個特別是:打呼嚕的是睡覺打,醒了就不打。就是醒了神智控制肺呼吸,沒有呼嚕聲,但頭或身體有不適感。而睡著是三焦經絡主氣,自然運化(深刻的與魂魄解釋)。手術切除術,可消除呼嚕聲,但引發的病的本質沒變化,病變在繼續。即中醫的氣脈受滯結瘀,經絡不通了。

糖尿病,高血壓,西醫病名。但專家們不知是否注意,他們都伴有頸椎病和肩周炎,附帶呼嚕。中醫的理論在氣脈上,三焦氣脈通暢,這些症狀是不會出現的。

再氣功的運氣,也是個證明,施者通過誠心的運練,可將氣運化身體各個部位,顯示特種功夫。

這就是中醫的調理氣脈,治療疾病的精髓奧妙。

再說一例,如拉肚子,下腹會感到涼冷,中醫認為陽氣不下,通過按揉肩胸三焦經穴,或用溫中暖胃的藥調理就好了。西醫的消炎藥也可治療,這也值的研究消炎藥與調陽氣的關係。但消炎藥有時不管用,中醫卻完全可治。

《野史雜議》結合實踐感悟,談談中醫氣和氣脈的定義淺見。若有異議,歡迎交流,願向高人學習探索。


苦善禪根1


氣,在古代是人們對於自然現象的一種樸素認識。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就認為“氣”是構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質;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氣的運動變化而產生的。如《周易·繫辭》說:“天地氤氳,萬物化生”。這種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被引進醫學領域,在中醫學中逐漸形成了氣的基本概念。

氣,是構成人體的最基本物質。《素問·寶命全形論》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天地合氣,命之曰人”。這就是說,人是自然界的產物,也就是“天地之氣”的產物。人的形體構成,實際上也是以“氣”為其最基本的物質基礎,故《醫門法律》又說:“氣聚則形成氣散則形亡”。

氣,又是維持人的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素問·六節藏象論》說:“天食(音義同飼”)人以五氣,地食(音義同“飼”)人以五味。五氣人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生,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人的生命活動,需要從“天地之氣”中攝取營養成分,以養五臟之氣,從而維持機體的生理活動。所以,氣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

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由於氣具有活力很強的不斷運動著的特性,對人體生命活動有推動和溫煦等作用,因而中醫學中以氣的運動變化來闡釋人體的生命活動。

【氣的生成】

人體的氣,來源於稟受父母的先天之精氣、飲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即水谷之精氣,簡稱谷氣”)和存在於自然界的清氣。通過肺、脾胃和腎等臟器生理功能的綜合作用,將三者結合起來而生成。

先天之精氣,依賴於腎藏精氣的生理功能,才能充分發揮先天之精氣的生理效應;水谷之精氣,依賴於脾胃的運化功能,才能從飲食物中攝取而化生;存在於自然界的清氣,則依賴於肺的呼吸功能,才能吸入。因此,從氣的來源或氣的生成來看,除與先天稟賦、後天飲食營養,以及自然環境等狀況有關外,均與腎、脾胃、肺的生理功能密切相關。腎、脾胃、肺等生理功能正常並保持平衡,人體的氣才能充沛;反之,腎、脾胃,肺等生理功能的任何環節的異常或失去協調平衡,均能影響氣的生成,或影響氣的正常生理效應,從而形成氣虛等病理變化。

此外,在氣的生成過程中,脾胃的運化功能尤其重要。因人在出生以後,必須依賴飲食物的營養以維持生命活動,而機體從飲食物中攝取營養物質,又完全依賴脾胃的受納和運化功能,才能對飲食物進行消化、吸收,把其中營養物質化為水谷精氣。先天之精氣,必須依賴於水谷精氣的充養,才能發揮其生理效應。所以《靈樞·營衛生會》說:“人受氣於谷”,《靈樞·五味》說:“故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

【氣的生理功能】

氣,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它對於人體具有十分重要的多種生理功能。故《難經·八難》說:“氣者,人之根本也”;張景嶽說:“人之有生,全賴此氣”。(《類經·攝生氣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五個方面

(1),推動作用:

氣是活力很強的精微物質,它對於人體的生長髮育,各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血的生成和運行,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洩等,均起著推動作用和激發其運動的作用。如果氣的虛衰或氣的推動、激活作用減弱,均能影響及機體的生長、發育,或出現早衰,或使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減弱,或使血和津液的生成不足和運行遲緩從而引起血虛、血液運行不利和水液停滯等病理變化。

(2),溫煦作用:

《難經·二十二難》說:“氣主煦之”,即是說氣是人體熱量的來源。人體體溫,是依靠氣的溫煦作用來維持恆定;各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也要在氣的溫煦作用下進行正常的生理活動;血和津液等液態物質,也要依靠氣的溫煦作用,進行著正常的循環運行,故說“血得溫而行,得寒而凝”。如果氣的溫煦作用失常,不僅出現畏寒喜熱、四肢不溫、體溫低下、血和津液運行遲緩等寒象;還可因某些原因,引起氣聚而不散,氣鬱而化熱,出現惡熱喜冷、發熱等熱象。所以《素問·刺志論》說:“氣實者,熱也;氣虛者,寒也”。

(3),防禦作用:

機體的防禦作用是非常複雜的,雖然包括了氣、血、津液和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多方面的綜合作用,但毫無異議,氣在這裡是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氣的防禦作用,主要體現於護衛全身的肌表,防禦外邪的入侵。《素問·評熱病論》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其氣必虛”,是指氣的防禦作用減弱,外邪得以侵入機體而致病。由此可見,氣的防禦作用減弱;全身的抗病能力必須隨之而下降,機體也易罹疾病。


(4),固攝作用:

氣的固攝作用,主要是對血、津液等液態物質具有防止其無故流失的作用。具體表現在:固攝血液,可使血液循脈而行,防止其逸出脈外;固攝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腸液和精液等,控制其分泌排洩量,以防止其無故流失。若氣的固攝作用減弱,能導致體內液態物質大量流失的危險。如氣不攝血,可導致各種出血;氣不攝津,可導致自汗、多尿或小便失禁、流涎、泛吐清水、洩瀉滑脫;氣不固精,可出現遺精、滑精和早洩等。氣的固攝作用與推動作用是相反相成的兩個方面。氣一方面能推動血液的運行和津液的輸布、排洩;另一方面,氣又可固攝體內的液態物質,防止其無故流失。由於這兩個方面作用的相互協調,構成了氣對體內液態物質的正常運行、分泌、排洩的調節和控制,這是維持人體正常的血液循行和水液代謝的重要環節。

(5),氣化作用:

氣化,是指通過氣的運動而產生的各種變化。具體地說,是指精、氣血、津液各自的新陳代謝及其相互轉化。例如:氣、血、津液的生成,都需要將飲食物轉化成水谷之精氣,然後再化生成氣、血、津液等;津液經過代謝,轉化成汗液和尿液;飲食物經過消化和吸收後,其殘渣轉化成糟粕等等,都是氣化作用的具體表現。如果氣化功能失常,即能影響到氣、血、津液的新陳代謝;影響到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影響汗液、尿液和糞便等的排洩從而形成各種代謝異常的病變。所以說氣化作用的過程,實際上就是體內物質代謝的過程是物質轉化和能量轉化的過程。

氣的五個功能,雖然各不相同,但都是人體生命活動中不可缺一,它們密切地協調配合,相互為用。

【氣的運動和運動形式】

人體的氣,是不斷運動著的具有很強活力的精微物質。它流行於全身各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無處不有,時刻推動和激發著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氣的運動,稱作“氣機”。

氣的運動形式,雖是多種多樣,但在理論上可以將它們歸納為升、降、出、入四種基本運動形式。

人體的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都是氣的升降出入場所。氣的升降出入運動,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氣的升降出入運動一旦止息,也就意味著生命活動的終止而死亡。如《素問·六微旨大論》說:“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則分之,生化息矣”。

氣的升降出入運動,不僅僅是推動和激發了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而且只有在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中,才能得到具體的體現。例如:肺的呼吸功能,體現著呼氣是出吸氣是人;宣發是升,肅降是降;脾胃和腸的消化功能,以脾主升清,胃主降濁來概括整個機體對飲食物的消化、吸收、輸布和排洩的全過程;機體的水液代謝,是以肺的宣發肅降,脾胃的運化轉輸,腎的蒸騰氣化和吸清排濁,來概括水液代謝的全過程。所以,機體的各種生理活動,實質上都是氣的升降出入的具體體現。

氣的升和降、出和入,是對立統一的矛盾運動。從局部來看,並不是每一種生理活動,都必須具備升降出入,而是各有所側重,如肝、脾主升,肺、胃主降等。從整個機體的生理活動來看,則升和降、出和入之間必須協調平衡,才能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因此,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又是協調平衡各種生理功能的一個重要環節。

氣的升降出入運動之間的協調平衡,稱作“氣機調暢”;升降出入的平衡失調,即是“氣機失調”的病理狀態。“氣機失調”有多種表現形式:如由於某些原因,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受到阻礙,稱作“氣機不暢”;在某些局部發生阻滯不通時,稱作“氣滯”;氣的上升太過或下降不及時,稱作“氣逆”;氣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過時,稱作“氣陷”;氣不能內守而外逸時,稱作“氣脫”;氣不能外達而結聚於內時,稱作“氣結”或“氣鬱”,甚則“氣閉”等。《素問·六微旨大論》說:“故無不出入,無不升降。化有大小,期有遠近。四者之有,而貴常守,反常則災害至矣”。充分說明了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從局部來看有所側重,但從總體上卻是有一定的規律,而且是協調平衡的。

【氣的分佈與分類】

人體的氣,從整體上說,是由腎中精氣、脾胃運化而來的水谷精氣和肺吸入的清氣所組成,在腎、脾胃、肺等生理功能的綜合作用下所生成,並充沛於全身而無處不到。但具體地說,人體的氣,又是多種多樣的,由於其主要組成部分、分佈部位和功能特點的不同,而又有各種不同的名稱。主要有如下幾種:

【元氣】

元氣,又名“原氣”、“真氣”,是人體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

(1),組成與分佈元氣的組成,以腎所藏的精氣為主,依賴於腎中精氣所化生。《難經·三十六難》說:“命門者,……·原氣之所繫也”,明確地指出了元氣根於腎。腎中精氣以受之於父母的先天之精為基礎,又賴後天水谷精氣的培育。如《景嶽全書》說:“故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後天培養之力,則補天之功,亦可居其強半,此脾胃之氣所關於人生者不小”。可見元氣的盛衰,並不完全取決於先天稟賦,亦與脾胃運化水谷精氣的功能密切相關。

元氣是通過三焦而流行於全身的。內至臟腑,外達肌膚腠理,都是以三焦為通道,而作用於機體的各個部分。《難經·六十六難》說:“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

(2),主要功能元氣的主要功能,是推動人體的生長和發育,溫煦和激發各個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所以說,元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是維持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機體的元氣充沛,則各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活力就旺盛,機體的素質就強健而少病。若因先天稟賦不足,或因後天失調,或因久病損耗,以致元氣的生成不足或耗損太過時,就會形成元氣虛衰而產生種種病變。

【宗氣】

宗氣,是積於胸中之氣,宗氣在胸中積聚之處,稱作“氣海”,又稱“膻中”。故《靈樞·五味》說:“其大氣之搏而不行者,積於胸中,命曰氣海”。

(1),組成與分佈:宗氣,是以肺從自然界吸入的清氣和脾胃從飲食物中運化而生成的水谷精氣為其主要組成部分,相互結合而成。因此,肺的呼吸功能與脾胃的運化功能正常與否,直接影響著宗氣的旺盛與衰少。

宗氣聚集於胸中,貫注於心肺之脈,上“出於肺,循喉咽,故呼則出,吸則入。”(《靈樞·五味》);下“蓄于丹田,注足陽明之氣街(相當於腹股溝部位)而下行於足。”(《類經·針刺類解結推引》)故《靈樞·邪客》說:“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靈樞刺節真邪》又說:“宗氣留於海,其下者,注於氣街;其上者,走於息道。”

(2),主要功能:宗氣的主要功能有兩個方面:一是走息道以行呼吸。凡語言、聲音、呼吸的強弱,都與宗氣的盛衰有關。二是貫心脈以行氣血。凡氣血的運行、肢體的寒溫和活動能力、視聽的感覺能力、心搏的強弱及其節律等,皆與宗氣的盛衰有關。故《素問·平人氣象論》說:“胃之大絡,名曰虛裡,貫膈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盛喘數絕者,其病在中;…絕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動應衣,宗氣洩也。”這就充分說明了宗氣具有推動心臟的搏動、調節心率和心律等功能。所以,在臨床上上常常以“虛裡”處(相當於心尖搏動部位)的搏動狀況和脈象來測知宗氣的盛衰。

【營氣】

營氣,是與血共行於脈中之氣。營氣富於營養,故又稱“榮氣”。營與血關係極為密切,可分而不可離,故常常“營血”並稱。營氣與衛氣相對而言,屬於陰,故又稱為“營陰。

(1),組成與分佈:營氣,主要來自脾胃運化的水谷精氣,由水谷精氣中的精華部分所化生。營氣分佈於血脈之中,成為血液的組成部分而循脈上下,營運於全身。故《素問·痺論》說:“營者,水谷之精氣也。和調於五髒,灑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臟絡六腑也。”

(2),主要功能:營氣的主要生理功能,有營養和化生血液兩個方面。水谷精微中的精專部分,是營氣的主要成分,是臟腑、經絡等生理活動所必需的營養物質,同時又是血液的組成部分。所以《靈樞·邪客》說:“榮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臟六腑。

【衛氣】

衛氣,是運行於脈外之氣。衛氣與營氣相對而言,屬於陽,故又稱為“衛陽”。

(1),組成與分佈衛氣,主要由水谷精氣所化生,它的特性是“標疾滑利”。也就是說它的活動力特別強,流動很迅速。所以它不受脈管的結束,運行於皮膚、分肉之間,燻於肓膜散於胸腹。”

(2),主要功能衛氣的生理功能有三方面,一是護衛肌表,防禦外邪入侵。二是溫養臟腑、肌肉、皮毛等;三是調節控制腠理的開合、汗液的排洩,以維持體溫的相對恆定等。如《靈樞·本藏》說:“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合者也”;“衛氣和,則分肉解利,皮膚潤柔,腠理致密矣。

營氣和衛氣,都以水谷精氣為其主要的生成來源,但是“營在脈中”、“衛在脈外”(《靈樞·營衛生會》);營主內守而屬於陰,衛主外衛而屬於陽,二者之間的運行必須協調,不失其常,才能維持正常的腠理開合、正常的體溫、“晝精而夜寐”(《靈樞·營衛生會》),以及正常的防禦外邪的能力;反之,若營衛不和,即可出現惡寒發熱、無汗或汗多,“晝不精而夜不寐”,以及抗禦外邪能力低下等。

人體的氣,除了上述最重要的四種氣之外,還有“臟腑之氣”、“經絡之氣”等。所謂“臟腑之氣”和“經絡之氣”,實際上都是元氣所派生的,是元氣分佈於某一臟腑或某一經絡,即成為某一臟腑或某一經絡之氣,它屬於人體元氣的一部分,是構成各臟腑、經絡的最基本物質,又是推動和維持各臟腑、經絡進行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

在中醫學裡,氣的名稱還有很多。例如:把機體從飲食物中吸取的營養物質,稱作“水谷精氣”、“谷氣”;把致病的物質,稱作“邪氣”;把體內不正常的水液,稱作“水氣”;把整個機體的生理功能和抗病能力,稱作“正氣”;把中藥的寒、熱、溫、涼四種性質和作用,稱作“四氣”等。由此可見,“氣”在中醫學裡是一字多義,有作為“性質”,有作為“功能”,也有作為“氣候等。這些,都和本章所論述的構成人體基本物質的“氣”,是有區別的。

運行人員:李子良WX:qianggendan


一服堂中醫


1-《內經》中氣的概念十分廣泛,有人分為極細微的物質,地球周圍的大氣,節氣,氣候,氣勢,呼吸之氣,氣質,病邪,藥性,針刺得氣感,正氣,水谷精氣,元氣,衛氣,營氣,宗氣,五臟之氣,脈氣,矢氣,神氣、運氣等21個方面。

2-歸納起來不外自然界與人體兩大範疇。

3-在自然界,氣主要指大氣、六氣(風寒暑溼燥火),六淫(六氣太過)。

4-在人體,氣主要指四個方面內容:

a、指體內流動的精微物質,如水谷精氣。

b、臟腑組織功能活動。

c、臟腑經絡功能失調所出現的病理變化和症狀,如肺氣下降,胃氣上逆,噯氣。

d、指體內存在的不正常之氣,即邪氣。

附:

中醫不是靠嘴皮證明,而是你我不斷的努力!





用戶12345670wys888


中醫學“氣”的概念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

構成人體之氣有兩種變化形式:1、聚而成形之氣。如:人的形體、人的臟腑等。2、呈瀰漫狀態,圍繞人體流動不息的元氣、宗氣、營氣、衛氣等。

人體在生命活動中,空氣、水、食物等進入人體之後經過轉化被人體利用,人體生命活動消耗所產生的廢物通過汗、尿、便等形式排出體外的過程叫氣化過程。

人體之氣來源於:1、先天之精氣:源於父母,先身而生,是構成胚胎的原始物質。2、後天之精氣:1)人體通過呼吸新鮮空氣,在肺內進行新、舊氣體交換,吐故納新,參與人體氣的生成,又稱清氣。2)人體通過吸收食物當中的營養物質,生成氣血,輸布全身,滋養臟腑,稱為水谷之氣。

故而說,中醫所說的氣就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



晨溪8620496821300


氣質,氣氛,氣滯血瘀,氣勢,氣場,氣慨,氣呼等等無法一列舉,文字對氣字的組詞千變萬化。

但中醫上說的氣是指什麼東西呢,氣也就是空氣,含有人類賴與生存的物質氧氣和水份,人類離開了空氣就會幾分鐘死亡。

人每天都在不停地心跳,不停地呼吸,呼進人體所需要的氧氣,呼出帶毒的二氧化碳。氧氣產生森林草原植物和水分子的分解。

由此可見氣這種就物質,作為人是能感知的,並不是說看不見摸不著。氣和水,蛋白質是維繫人體生命的重要條件,

所以說,中醫的氣就是我們吃飯渴水那麼簡單,人不會進行氣體交換意味生命的結束。中醫的氣虛就是說體質虛弱,

肺和心的氧循環退化,人體會缺氧狀態下會心慌氣短,嘴唇發紫,四肢無力等現象。所以中醫的氣和氣虛指的是,

人體由於生了呼吸系統病,或久病必虛,造成相對缺氣缺氧的狀態,要知道人體的氣是推動血液流動的重要力量,

中醫說,氣行血行就是這種道理,相互依存缺一不少。


民間草藥達人




大大興城


中醫中,“氣”與“經絡”兩者密不可分,必須一起講解才行。更多的內容請關注頭條號“科學中醫郭毅勃”。

經絡的科學解釋

《中醫基礎理論》五版教材上對經絡是這樣定義的:

經絡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肢節,溝通上下內外的通路。

這個定義基本是正確的,但是有一個錯誤的地方,就是這個“血”字!一字之差,謬之千里!正是這個“血”字,讓人們誤以為經絡就是血管,或者血管是經絡的組成部分。

然而,現代解剖學對於血管在身體中的位置描述的已經非常細緻精確了,人們發現,血管與中醫中所描述的的經絡走向基本沒有一致性。這也成為經絡學說中的一大漏洞,經常被人藉此批判。

事實上,這種批判的確是有道理的,中醫人必須要直面這樣的批判,給出合理的解釋。因為經絡實在是太重要了,它是中醫學的最重要的基礎概念。刮痧、按摩、拔罐、針灸、導引甚至用藥等各種中醫治療方法都是以它為基礎的。

正如一棟大廈,若地基不牢,坍塌可能就是在下一秒。同樣,若一門學科的基礎概念都存在著巨大的紕漏,那麼人們如何能夠信任在此基礎上所推論出的結果呢?更何況這是醫學,生死相關!所以說,這一字之差甚至能夠決定整個中醫的命運。

之所以在我們權威的教科書上會犯這樣的錯誤,究其根本,是因為中醫理論在傳承的時候出現了問題。後世醫家往往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或是知而不傳,或是假傳萬卷。特別是當我們民族弱小的時候,為了保護這一字真傳,不得已而為之。

我重新更改了經絡的定義,然後逐條向大家解釋:

經絡是人體中氣的通路。它聯絡臟腑肢節,溝通上下內外。

其中前半部分為經絡的定義,後半部分是經絡的功能。我們今天先討論定義部分,功能部分將在未來的幾個章節逐步介紹。

“經絡是人體中氣的通路”,這中間有三點:

一,人體。

人體是一個限定詞。我不想去探討其它的生物有沒有經絡,先把重點放在人身上。

二,氣。

這裡的氣,指的是氣的狹義概念。在這裡我不討論氣在廣義上的哲學概念。

氣有兩種含義:氣態和氣體。

我們知道,物質常見的狀態有氣態、液態、固態等。古人所講的“氣”,有時指的是物質的氣體狀態,即氣態。有時指的又是呈現出氣體狀態的物質,如同空氣類似,身體中的氣也是一種混合物,由多種元素構成,譬如氮氣、氧氣、二氧化碳、水蒸氣等等。具體的組成成分是與它存在於身體中的部位不同而不盡相同。

在講解氣的時候,我想進一步引申一個概念:

人是氣生生物

讓我們先思考一個問題:水生生物與陸生生物有什麼不同呢?大家肯定能舉出各式各樣的例子,其中最重要的是它們所生存的環境不同。

顯而易見,水生生物是被水所包圍的。我們知道,水越深,水壓越高。為了能夠安然無恙的在水中生存,水生生物往往可以主動或被動的調整身體中水的分佈和比重。也就是說它們身體中組織器官間的間隙會在水的壓力作用下很自然的被水所填充。

而陸生生物則是被空氣所包圍的。在氣壓的作用下,陸生生物也會調整身體內部的氣體分佈。從這種意義上來講,陸生生物應該被稱為 氣生生物 才更合理。

其實人類在胎兒時期也有類似於水生生物的環境:細胞在液態環境下不斷的分裂,成長。直到出生的瞬間,身體被空氣所包圍,這些本存在於胎兒身體間隙中的液體,逐步被排出體外,取而代之的則是由外界進入到身體內的空氣。這些間隙,指的就是下一個要點,通路。

三,通路。

如同血管是血液在人體中的通路一樣,氣體在人體中也有自己的運行空間。但這樣的通路並不是像血管那樣的專用管道,而是組織或著器官之間的空間或間隙。人身體中存在著許多間隙。比如肌肉與肌肉間,肌肉與骨骼間,內臟器官之間等等。這些間隙有大有小,大的地方能容納的氣體多,比如巨闕穴所處的心窩部位,關元穴所處的小腹部等,古人稱之為丹田。說的再具體一點吧,中丹田就是胃的上部。可以理解成當吃的特別飽的時候,胃膨脹時所佔聚的空間。同樣,下丹田則在膀胱和小腸間,當膀胱憋尿時所佔據的空間。平常狀態下,胃與膀胱處於收縮狀態,它們所空出的空間都可以作為氣的倉庫。除了丹田之外,有些間隙有種特點:有氣體通過的時候張開,無氣通過的時候閉合。還有些小間隙總是有氣體存在,這些地方被稱之為穴位。

在我的定義中,這些可供氣體通過的空間,統稱為經絡。丹田與穴位只是經絡上的一些特殊節點罷了。


郭毅勃


下面我簡要回答一下,中醫所說的“氣”指的是什麼。

實際上,中醫從來就沒單獨說過氣。中醫在講氣的時候,多數都是會在氣的前面或者的後面至少要附加上一個具體的意思。

例如:中醫經常講的氣,有:

正氣,代表對人體有利的能量

邪氣(侵害),邪氣代表對人體有害的能量

元氣(不足),元氣,代表人體的先天之本

(傷了)元氣,意思是先天之本,遭到了破壞

心氣(不足),意思是血液循環的動力不足

腎氣(不足),指的是泌尿系統出現了問題,包括西里面說的腎臟

肺氣(不足),指的是肺虛,代表肺部有問題

衛氣、營氣等,衛氣與營氣,代表在身體內部,擔負著血管內與血管外的,並且是相互對應而存在的,兩大主管運化的能量

再例如:

氣血(兩虧),代表整個身體內部能量不足,身體虛弱

氣脈(不足),至少是肺與心同時都存在問題

例子,我就不多舉了。

(有必要特意說明的是,上面所舉的例子,並不能完全代表和表達出來中醫所說的氣的全部含義。

中醫裡面所講的氣,是無法用語言完全表達出來的。

語言在很多滴時候,能夠表達的永遠與想要表達的存在差距,有很多的事情與技能只能意會,無法言傳。這也是語言的遺憾)

中醫裡面所說的氣,是對人體有利的與有害的,兩種能量的代名詞。氣代表的是能量。

如果用現代語言解釋中醫所講的氣,所代表的能量應該至少包括:

能夠對人體起各種作用的,動能,勢能,化學能,物理能等

以上的回答,有不當之處,望讀者給予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