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4 北約70“大壽”冷冷清清,美國與老歐洲出現了什麼矛盾

北約70“大壽”冷冷清清,美國與老歐洲出現了什麼矛盾

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 視覺中國 圖

4月4日,是全球最大的軍事組織北約成立70週年紀念日。

今年的“慶生”規格比以往降低了很多,氣氛也冷清了很多。4月3日-4日,北約成員國的外長聚集華盛頓開了兩天的會,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見了特朗普,紀念活動就草草結束了。

這與北約60大壽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2009年時,法國在退出43年後重返北約,北約成員國首腦齊聚法德邊界召開峰會,周圍偶爾響起的群眾抗議聲也增添了另類熱鬧。

10年過去了,北約規模還在擴大,在熱點地區的活動仍未停止,但成員國的首腦們似乎都心不在焉、意興闌珊了。

北約出了什麼狀況?

一、軍事行動與戰略目標不一致

北約是1949年4月4日,以美國為首的11國成立的軍事聯盟,目標是應對鐵幕降下後的戰爭危險。成立不久,就開始擴容:

1952年,把希臘和土耳其兩個戰略位置重要的國家納入了北約;1955年在以蘇聯為首的華約成立後,又把首當其衝的西德納入了北約;1982年,西班牙加入北約。

蘇東鉅變後,北約擴容就完全是衝著東面了。1990年,匈牙利、捷克、波蘭加入北約;2001年以後,多數東歐和波羅的海沿岸國家加入北約。

停頓了一段時間以後,隨著2017年黑山加入北約,北約東擴再次加速,目前北馬其頓、烏克蘭、格魯吉亞已進入候選名單。

這麼算下來,北約將至少有七輪擴容。人們常說,北約是冷戰的產物,但從擴容過程看,更像是後冷戰的產物。

北約軍事實力強大,但冷戰期間從未亮過肌肉。迄今為止北約參與的六次大型軍事行動,都出現在冷戰結束以後,而且效果不彰。

1991年,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發動海灣戰爭,迫使伊拉克主動從科威特撤軍,但是留下了2003年伊拉克戰爭的後遺症;

1999年,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聯軍對南聯盟採取軍事行動,南聯盟解體。其間發生了所謂“誤炸中國使館”事件;

2001年,北約參與阿富汗戰爭。這場戰爭打了18年,消耗了1萬億美元,至今沒有結束。塔利班仍控制著一半的國土面積,迫使美國和北約坐下來與其談判;

2003年,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聯軍發動伊拉克戰爭,這場戰爭未經聯合國授權,戰爭結束後也沒有在伊拉克找到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2011年,北約干涉利比亞內戰,結果是卡扎菲政權崩潰,但利比亞陷入軍閥割據狀態,不僅給ISIS的崛起提供了土壤,還使歐洲陷入了難民潮,至今不能解決。

2017年,北約參加了打擊ISIS的聯合行動。ISIS雖然瓦解,但敘利亞問題和庫爾德人的前途問題導致北約內部出現了裂痕。

18年打了六場仗,軍事勝利並沒有達到戰略目的,這折射出冷戰結束後北約在發展戰略方向上出現了迷失。

北约70“大寿”冷冷清清,美国与老欧洲出现了什么矛盾

資料圖,圖文無關。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二、PSC與北約功能重疊

自冷戰結束後,北約一直在國際軍事領域扮演著攻方的角色。但是,走C位不是沒有代價的。

北約成員國2018年的軍費總開支大約是1萬億美元左右,平均佔GDP之比是2.4%。但是,2.4%的佔比主要是美國拉起來的,剔除美國之後,北約其他成員國軍費開支佔GDP之比約1.47%。

所以特朗普很不高興,覺得美國當了冤大頭,要求北約成員國把軍費佔比提高到2%,為此不惜以美國退群相威脅--不過這話當不了真。

實際上特朗普不是第一個設置2%門檻的人。從2006年開始,美國就要求北約成員國軍費開支必須達到GDP的2%。只是很快美國就遭遇了金融危機,歐洲又遭遇了歐債危機,大家都自顧不暇,這件事就擱置下來了。

2014年克里米亞併入俄羅斯後,歐洲的北約成員國才鬆了口,答應儘可能在2024年前,讓軍費開支達到2%的門檻。

注意--只是儘可能,不是一定。到2018年為止,只有英國、希臘、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達標。歐洲大陸最重要的兩個北約成員德國和法國,仍然與特朗普虛與委蛇。

不僅如此,在德法帶領下,2017年底歐盟23國還簽署了歐洲防衛協議,決定啟動歐盟防務的“永久結構性合作機制”(PSC),甚至在必要的時候組建歐洲軍。這意味著,原來的軍事預算有一部分將用於構建歐洲自己的防務機制。

PSC在防務功能上、範圍上與北約有很多重合之處。華約解體後,北約的戰略功能就已經模糊了,歐洲自主防衛機制的啟動,讓北約進一步陷入了不尷不尬當中。

北约70“大寿”冷冷清清,美国与老欧洲出现了什么矛盾

資料圖,圖文無關。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三、“美國優先”與“相對大國主義”不可調和

北約的第三個問題,是特朗普主張的“美國優先”和歐洲人喜歡的“相對大國主義”不可調和。

自北約成立以來,美國就擔負大約70%的開支。在華約的現實挑戰面前,這賬是不能算的。因為美國要維護全球利益,就需要歐洲大陸和海岸線作為支點。

冷戰結束後,18年裡連續打了六次仗,這賬也不好算。畢竟在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等多數戰爭中,北約小夥伴也是出了力氣的。所以過去60多年裡,美國出大頭基本就是定例。

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後一段時間裡,美國姿態較低,受到了歐洲的歡迎。這也是法國自1966年後重返北約的重要原因。法國認為,重返北約有助於在北約維持一個“相對大國主義”的構架,平衡美國。

但是,看上去能夠維持的團結氛圍被“美國優先”毀了。特朗普上臺後,連續退出多個多邊合作機制,對於有北約成員國英、德、法參與的伊核協議也一票否決。

對於北約組織,特朗普也多有批評,去年會見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的時候,甚至說要“處置一些國家”。

這些做法,與歐洲主要國家的多邊主義主張格格不入,德國總理默克爾就多次譴責美國獨斷專行。

今年是北約成立70週年,但峰會卻選擇在12月舉行,而且避開了華盛頓這個北約簽約地,在英國舉行,也是意味深長。

三大矛盾決定了歐洲主要國家對於北約的態度,大概率會回到2003年伊拉克戰爭前的立場上,公開展現出“老歐洲”與美國的不合。

所以,北約70週年生日辦得冷冷清清很正常。真要辦得大張旗鼓熱熱鬧鬧,那才是怪了。

□徐立凡(專欄作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