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7 夫妻為何稱“兩口子”?

你知道嗎?成語“巧取豪奪”源於宋朝著名書畫家米芾

夫妻為何稱“兩口子”?

一.“巧取豪奪”溯源

“巧取豪奪”有時也稱為“巧偷豪奪”,比喻用卑鄙的手段佔有別人財物或利益。其實,這一成語來源於書畫史上的一段趣事。宋朝著名書畫家米芾,其書法既瀟灑奔放,又嚴於法度,被蘇東坡盛讚為:“真、草、隸、篆,如風檣陣馬,沉著痛快。”米芾還精於書畫鑑定收藏。但他被人詬病的地方,就是經常用“調包”這種欺騙的手段來“偷”取別人的名貴字畫。因為平時,但凡聽說誰家有名貴字畫,米芾就千方百計把它借來,說是觀賞,實則臨摹。他的臨摹手段極其高超,可以臨摹得和原作幾乎一模一樣,完全可以以假亂真,然後,他把臨摹品還給人家,自己留下真跡。

米芾非常喜愛唐朝沈傳師的書法,他在長沙做官時,聽說某寺有沈傳師的真跡,便去寺院以求借觀。不曾想,真跡借到手後,他居然趁寺院不備,攜帖揚長而去。如此豪奪,寺院將他告到官府,他仍然抵賴不還。因此,蘇東坡在《次韻米芾二王書跋尾》中譏諷他“巧偷豪取古來有,一笑誰做痴虎頭”。“巧取豪奪”便由此而來。

二.“不合時宜”的由來

漢哀帝劉欣是漢成帝的養子,二十歲即位做了皇帝,定年號為建平。自從做了皇帝以後,劉欣經常生病。建平二年(公元前3年)六月,哀帝的母親丁太后去世了。時任黃門待詔的夏賀良向哀帝上表奏道:“漢朝曆法已經衰落,應當重新接受天命。成帝當年就是因為沒有順應天命,所以沒有親生兒子。現在皇上生病已經很長時間了,天下又多發生各種變異,這些都是上天的警告。皇上只有馬上改變年號,才能延年益壽,生養皇子,平息災禍。如果知道了這個道理,而又不照做,各種災禍就會發生,人民就要遭受災難。”漢哀帝聽信了夏賀良這番話,就在建平二年六月甲子,即丁太后死後第四天,發佈詔書,大赦天下,改建平二年為太初元年,改帝號為:“陳聖劉太平皇帝”,並且,把計時漏上的刻度從一百度改為一百二十度。改變年號以後,哀帝還是照樣生病。夏賀良等人便想乘機干預朝政,結果遭到朝中大臣們的反對。漢哀帝也因夏賀良的話沒有應驗,便派人對他們的所作所為進行了調查,得知他們實際是一夥騙子。由是,又在八月間下達詔書,書曰:黃門待詔夏賀良等建議改變年號和帝號,並說增加漏的刻度可以使國家得到永遠安寧,我希望給天下帶來安寧,誤信了他們的話,但此話並沒有應驗。夏賀良等人的所言所行,都是違經忤古,不合時宜之事。六月甲子的詔書,除大赦一項之外,其餘事項,全部廢除。由是,這次改號不到兩個月就結束了,夏賀良等人也因妖言惑眾,被處以極刑。而“不合時宜”這句成語卻隨著發佈的詔書流傳了下來。

三.夫妻為何稱“兩口子”

“兩口子”一詞,見諸《現代漢語詞典》等,其詞義解釋為:“指夫妻倆”。夫妻稱“兩口子”,起源於清朝乾隆年間。話說乾隆年間,山東有一個叫張繼賢的才子,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與本地惡少石萬倉的妻子曾素箴相識,兩人一見鍾情。而石萬倉除了仗勢欺人、兇惡成性外,還是一個酗酒成性的傢伙,因為一次飲酒過度,石萬倉醉死了。石家人懷疑石萬倉是被其妻曾素箴害死的。於是,把狀告到縣衙門,狀告曾素箴因奸謀害親夫。縣官接狀後,不問青紅皂白,就把張繼賢和曾素箴打入大牢,判為死罪,並把二人從縣府押到京城。合該張、曾二人不該死,一次,乾隆閱案,看到了張繼賢的供狀,除了感到有冤情外,還見其文筆不凡,十分驚訝。於是,乾隆親自到獄中看望張繼賢。在交談中,乾隆確信張繼賢是個才子,也確有冤情,便有心救他。不久,乾隆下江南私訪,途經微山湖時,停留了幾天。當乾隆弄清楚這裡的山山水水後,便御批:將張繼賢發配到臥虎口,將曾素箴發配到黑風口。張繼賢與曾素箴雖然雙雙冤入大牢,但是情愫始終未斷。這次獲皇帝御批發配到“兩口”,真是喜出望外。兩人到了各自的發配地後,時常互往互來於“兩口”之間,甚是自由。由於他倆常常來來往往於臥虎口與黑風口,久而久之,就被人們稱之為“兩口子”了。後來,人們就把“兩口子”衍指“夫妻倆”。

四.為何把睡覺稱為“夢周公”

“夢周公”一詞源於《論語.述而》篇:“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意思是,孔子說:“我己經衰老得很嚴重了,我也很久不再夢見周公了。”那麼,“夢”和“周公”又有什麼關係啊?原來,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叔。武王死後,周公盡心輔佐武王年幼的兒子成王,使周初出現了繁盛的“成康之治”。周公的許多事蹟,都成為後世的榜樣,所以孔子對周公推崇備至。孔子認為周公是儒家精神的典範,周初執行的仁政也是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因此,孔子終其一生都在倡導周公的禮樂制度。由於孔子對周公十分尊崇和敬重,不由得讓他“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經常夢到周公。後來,人們就以“夢周公”來表示對先賢的緬懷之意。如今,已大抵用來形容“做夢”或“睡覺”之類了。

五.蒙汗藥原來是良藥

蒙汗藥多用於盜賊搶劫或某些人幹不光彩的事時所用。施耐庵在《水滸傳》中就經常提到蒙汗藥。據說,被蒙汗藥所蒙暈的人,昏倒後一時半會兒醒不過來,可任人擺佈。那麼,蒙汗藥究竟是一種什麼東西呢?它真是百害而無一利嗎?其實,蒙汗藥就是古代的麻醉劑,它本來是使用於做外科手術的,可卻陰差陽錯地被歹人用來做偷花盜色,謀財害命的勾當。據記載,古代中醫用的“麻沸散”即蒙汗藥,是由蔓陀羅花、生烏草、香白芷、當歸、川芎等組成。雖說是何人何時用蔓陀羅花製成蒙汗藥用於傍門左道不得而知,但古書中有關此藥的記載卻不少。據說三國時的名醫華佗在給病人做外科手術時,就會使用“麻沸散”。宋代的司馬光在《涑水紀聞》中記載:“五溪蠻漢,杜杞誘出之,飲以曼陀羅酒,昏醉,盡殺之。”司馬光所說的曼陀羅酒,其實就是蒙汗藥混入酒中。總而言之,把麻醉藥變成蒙汗藥,把救人藥變成害人藥的害群之馬,古往今來,應該還是個別現象。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