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山陰縣歷史文化名村——辛留村

辛留村位於山陰縣城東北部,為北周莊鎮下轄村。東南與大蟲堡、安岸莊等村相鄰,西北過208國道和北同蒲鐵路與北周莊、李家窯等村相望。

辛留村始建於元代,明隸應州,屬山陰縣“五里二坊”中的湧泉裡,清時曾稱名新留村,現在仍名辛留村。歷史上的辛留村,黃花梁聳其北,燕家山峙其西,佛宿山遙其南,木瓜河流其東。是“關南大道”和“走西口”的必經之地,當為古今交通要塞。歷經朝代更迭,至今人丁興旺,是適合居住的風水寶地。

歷史遺存和人文景觀

考“辛家墳”等歷史地名可知,最初的辛留村確有辛姓人氏在此居住,因姓立村。後因戰事紛雜等種種原因,辛氏一族遷往他處。現以宗、高兩大姓氏為該村主要居民,輔以王、張、楊、姚等姓氏。辛留村歷史遺存較多,人文景觀豐富。源於水上村的木瓜河,使該村在嘉靖三十八年“平地湧泉產魚”。明清兩代西口古道途經其間,駝鈴和鳴,商賈雲集,市井喧囂,古道邊的泉水,清澈見物,吸引著四方賓朋;清代官道縱貫南北,堡鋪相連,環繞四周,處警便捷,管道邊的座座烽堠,氣勢雄宏,呵護著全村老幼。境東北黃花岡蜿蜒,五龍寺俯瞰全境;境西北洪濤山雄踞,燕家洞霞光繚繞。鎮治北周莊古堡參天,憲武墓肅穆莊嚴。境內進士第彰顯文脈,官修墳規制恢弘,辛留村秧歌,紅遍鄉村。這些物質和非物質的寶貴遺產,迄今保存完整。

《明宗公墓石銘蓋》和《明宗公墓石銘》

《明宗公墓石銘蓋》青石質,長方形,高46釐米、寬50釐米、厚9釐米。四邊淺刻卷草紋飾。豎陰刻篆字:“明宗公墓石銘”六個字。

《明宗公墓石銘》又稱《宗周墓誌》刻於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出土於辛留村,碑文字略有磨損,現存於山陰縣文物管理所。青石質,正方形,高55釐米,寬55釐米,厚15釐米,四邊淺刻卷草紋。右豎刻楷書“明宗公墓石銘”,尾豎刻楷書“大明嘉靖甲辰冬十一月吉日孝子宗民表等泣血立石”“石工韓鐸□”。歷山趙繼本撰文並書。銘文豎刻楷書32行,行21字,共672字。銘文記述宗尚文生平事蹟。

山陰縣歷史文化名村——辛留村

明宗公墓石銘蓋

山陰縣歷史文化名村——辛留村

明宗公墓石銘蓋拓片

山陰縣歷史文化名村——辛留村

明宗公墓石銘拓片

山陰縣歷史文化名村——辛留村


明宗公墓內出土的瓷器

【碑文】

明宗公墓石銘

賜進士第廣東道監察禦史歴山趙繼本撰篆蓋書丹/初巡中土代州時歴事監生宗民牧相與八越月殊過/之既嘉靖甲辰□同事古芮尚登雲狀雲宗周尚文別/號耕庵山西山陰人父振學擅一時蚤卒公僅年十二/敏慧端毅軒昂自立伯父春憫公孤苦令為大同府掾/太守閭公紀公喜公雅職精於律數正德間課中正八/後任陝西行都司甘州右衛知事兼督甘肅寺處倉塲/兼管屯田水利忽米兒儒黑麻反獄仍命署斷事印未/幾哈密部落入寇大肆殘殺巡撫東魯陳公命公晝夜/巡閘及南門大戦紀録功過鹹迪有功鎮守董公兵備/姚公分巡馬公管糧周公交薦曰有為曰老成曰操守/愈甚曰公勤賢能曰才宏老練處事得宜六年考績詔/公勉留又先年兵變刼囚搶庫公招撫收積平定有功/惟考滿抵家見二子懋學望成居二年蒙準致仕教子/耕讀足跡不入公門閭裡推重嘉靖二十三年十月廿/八日終乃已焉矣公生成化辛卯四月十八日子時子/四長民表業農次民牧次民仰俱業儒次民□縣掾女/一適百戶叚江孫男十四女六曾孫男二女三後且未/志合塟母氏郭於新塋為銘垂久 銘曰 黃花為襟/桑乾為帶水秀山明天覆地載父兮母兮永依無害/大明嘉靖甲辰冬十一月吉孝子宗民表等泣血立石/石工韓鐸鐫

【釋文】

賜進士第廣東道監察御史歴山趙繼本撰篆蓋書丹

初巡中土代州,時歷事監生宗民牧,相與八越月,殊過之。既嘉靖甲辰□同事古芮尚登雲狀雲:宗周,尚文,別號耕庵,山西山陰人。父振,學擅一時,蚤卒,公僅年十二,敏慧端毅,軒昂自立。伯父春,憫公孤苦,令為大同府掾。太守閭公、紀公喜公雅職,精於律數。正德間課中正八,後任陝西行都司甘州右衛知事,兼督甘肅等處倉塲,兼管屯田水利。忽米兒儒黑麻反獄,仍命署斷事印。未幾,哈密部落入寇,大肆殘殺,巡撫東魯陳公命公晝夜巡閘,及南門大戰,紀録功過,鹹迪有功。鎮守董公、兵備姚公、分巡馬公、管糧周公交薦,曰有為、曰老成、曰操守愈甚、曰公勤賢能、曰才宏老練,處事得宜,六年考績,詔公勉留。又先年兵變,刼囚搶庫,公招撫收積,平定有功。惟考滿抵家,見二子懋學望成,居二年,蒙準致仕。教子耕讀,足跡不入公門,閭里推重。嘉靖二十三年十月廿八日終乃已焉矣。公生成化辛卯四月十八日子時,子四:長民表,業農,次民牧,次民仰,俱業儒,次民□,縣掾;女一,適百戶叚江;孫男十四,女六;曾孫,男二,女三,後且未志。合葬母氏郭於新塋,為銘垂久。

銘曰:黃花為襟,桑乾為帶,水秀山明,天覆地載,父兮母兮,永依無害。

大明嘉靖甲辰冬十一月吉

孝子宗民表等泣血立石 石工韓鐸鐫

宗文喬舊宅

清道光癸卯科貢士宗文喬舊宅,距今已有174年的歷史,現雖破舊不堪,但一直保存到如今,其原址仍由其子孫後代建屋居住。

山陰縣歷史文化名村——辛留村


山陰縣歷史文化名村——辛留村


清道光癸卯科貢士宗文喬“歲進士”木刻匾額:左書“大清同治元年歲次壬戌季春上浣公立”;右書“恭維道光癸卯科貢士候選儒學訓導宗老夫子文喬”

山陰縣歷史文化名村——辛留村


宗周典墓碑

該石碑高1.5米,石材質。碑身雕刻吉祥花紋,精美古樸,有底座。系宗周典與其夫人郭氏的墓碑。上書“皇清例贈修職郎鄉飲耆賓宗府君周典、孺人郭氏合葬之墓”等文字。該碑由墓主人子:宗盛業、宗復業、宗永業,孫:宗履義、宗履仁清光緒三十三年奉祀刊立。

山陰縣歷史文化名村——辛留村


歷史名人

歷史上較出名的人物有明代陝西行都司甘州右衛知事、兼督甘肅等處倉塲、兼管屯田水利的宗尚文,明朝貢士永壽縣縣丞宗民牧,明朝貢士宗民仰,以及清朝道光年間“歲進士”宗文喬,清朝光緒年間例贈修職郎宗周典,民國“辛留村秧歌”的創始人宗和業及其傳人,還有抗戰時期抗日英雄高廷典等。

明山陰知縣劉以守編纂的《山陰縣誌》所記載得曾任文壽縣縣丞的宗民牧、貢士宗民仰系辛留村宗周(尚文)的次子與三子,這在《明宗公墓石銘》中得到證實。

明《山陰縣誌》、清《雲中郡志》、《大同府志》等方誌同載:宗民牧,於書無所不窺,而性獧介寡諧,即醫卜、天文、地理之書無不通曉,尤能詩,備諸家之體,時當選貢收卷第一,次名齒且長譲之人服其誼,後七年竟以待年,得官丞永壽縣,會與令不合,曰:“不謂仕,不得行其志。如此,何難一去哉?”歸,則以百畝治生,而為詩益進。

現代名人

辛留村秧歌是辛留村村民宗和業1949年創建的,是一種以說、唱、舞、樂器為主要依託和承載的藝術形式,第一代徒弟中傑出代表有北周莊村白俊英(白靈雀兒、白柺子),後考入朔縣秧歌劇團,並將辛留村秧歌發展成為現在的朔縣秧歌。第三代徒弟中至今健在的有辛留村的姚吉、宗朝和、高美英、宗顯親、宗令章、宗朝平等人。

高廷典,男,山陰縣辛留村人,1928年出生,2016年7月去世,辛留村唯一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人員,初始參加華北游擊隊進行抗日活動,1945年正式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先後參加牛頭寨戰役、太原解放戰、蘭州解放戰。1949年進京參加國慶閱兵儀式,1950年退伍復原,在辛留村擔任黨支部書記,帶領全村人重建家園。他的一生為中國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及辛留村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2015年獲得“反法西斯戰爭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紀念章”並多次受到朔州市、山陰縣領導的慰問。

民俗文化

辛留村傳統活動較多。每年的正月初八、十五,村裡都要懸掛彩吊,家家戶戶喜氣洋洋,村民自發組織秧歌、舞龍、鬧八仙、鬧元宵等表演助興。其它民俗文化:辛留村麵食工藝惟妙惟肖,為我村傳統文化增添了濃厚一筆。

姓氏族譜

族譜的修訂和完善是一項浩大的工程,需要幾代人的共同努力,辛留村各姓氏之間秉承著唇齒相依、和睦相處,共同進步的傳統,共同生產生活了近千年,為建設其美好家園一直在不懈地努力著,辛留村人也必將繼續先人之功,承啟後世之志。高、張、王、楊、姚等姓氏,由於年代久遠,後輩又缺乏整理,所有姓氏原有的家譜遭到毀壞和遺棄,未作整理。宗姓家族經宗啟章等人整理,已上溯十八代。(部分文字、圖片由梁健提供)

文章已於2019-03-22修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