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1 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大學校長論壇在西安交通大學舉行

作為內地、港、澳、臺高等教育合作交流的品牌活動,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大學校長論壇2016年7月26日在西安交通大學舉行。

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大学校长论坛在西安交通大学举行

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大學校長論壇在西安交通大學舉行

22所高校“掌門人”齊聚一堂,分享高等教育進展與前沿,暢談一流大學與一流學科建設,研討人才培養與大學發展。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盟中央主席張寶文,民盟中央副主席徐輝,陝西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吳前進,陝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長、民盟陝西省委會主委張道宏,陝西省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邵向農等出席論壇。

前沿:研判高等教育發展新趨勢

“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大學校長聯誼活動已經連續舉辦12屆,而中國現代意義上的大學也已經走過120年的歷程。”清華大學校長邱勇用規模、章程建設、綜合改革、雙一流建設等6個關鍵詞勾勒出一年來大陸高等教育發展的宏觀局勢,他認為,無論對於中國還是中國高等教育而言,現在都是難得的戰略機遇期。 未來十年,中國高等教育版圖一定會發生深刻變化,世界高等教育版圖也將隨之發生變化,對於高校來說,關鍵在於“共識、思想與行動”。

臺灣政治大學校長周行一引用一系列數據分析後表示,少子化的嚴重衝擊使得臺灣的高等教育不得不做出改變以應對:生源減少,即將帶來大學的整並;高教人才流出,高教重心轉移至學生,每個學生所獲得的關注或資源會增加,要培育更具競爭力的學生。高教如何轉型?要建立特色大學,賦予高教研究型大學與技職型大學不同的發展目標,提升國際競爭力。強化大學與產業交流,引進高階人才進入產業界,實現高教人才流動。

香港大學校長Peter Mathieson展示了香港特別行政區高教十項大事:香港教育學院獲授大學名銜,正名香港教育大學,成為香港第十所大學、第八間公帑資助大學;首批“三三四”新學制畢業生畢業;第二輪院校質素審查;非本地生入學新政策促使大學更加積極招收非本地生;外界環境促發對大學的核心價值新的關注與討論;“一帶一 路”戰略為高校帶來更多合作發展機遇;中學畢業生人數下跌為香港高教界帶來重大挑戰,並直接影響私立大學的發展。

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大学校长论坛在西安交通大学举行

由左至右依次為:臺灣政治大學校長周行一、香港大學校長Peter Mathieson、清華大學校長邱勇

主題:建設一流大學與一流學科

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成為兄弟高校共同的追求,但並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複製,各高校正在用自己的探索和實踐給出嘗試性的回答。

“一流大學最重要是培養人才。”楊泮池校長介紹了臺灣大學的思考與經驗。教學方面,改善課程結構,強化核心能力及學習深度,鼓勵教學創新與跨領域多專長學習;科研方面,建立Intel-臺大等一系列前沿研究中心,立足優勢學科追求學術卓越與創新;成立創新設計學院,推動創新創業教育資源整合等。

住宿制書院是澳門大學的獨特特色。澳門大學倡導專業教育、通識教育、社群教育、研習教育“四位一體”教育模式,其書院與學院制度相輔相成,以體驗式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認識自我。目前,10所書院全面投入運作,每所書院容納400-500名學生,由知名學者擔任書院院長。

西安交通大學校長王樹國從“大學的視野、功能、挑戰”三個角度闡述了對一流大學的思考。他說,視野決定大學的走向和未來,大學不能孤芳自賞,應該主動融入社會發展之中,為人類社會未來發展做出更大貢獻。他著重介紹了西安交大創建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促進大學與社會深度融合,探索21世紀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形態。

臺灣成功大學校長蘇慧貞報告的主題是“大學建設與社會發展”。她表示,高校所面臨的問題非常相似,大學的發展和國家社會發展密切相關。她介紹了臺灣地區的高教投資、翻轉教育2.0等情況,展示了成功大學對學科發展、產學研結合、教育教學、大學價值和社會貢獻等方面的思考。

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大学校长论坛在西安交通大学举行

由左至右依次為:臺灣大學校長楊泮池、澳門大學校長趙偉、西安交通大學校長王樹國、臺灣成功大學校長蘇慧貞

碰撞:高校人才培養和未來發展

為什麼大學培養不出傑出人才?我們的教育方向是什麼?大學教育究竟是普及教育還是精英教育?教育資源分配時是否應該兼顧傾斜與公平?自由討論環節尤為輕鬆與精彩,大學校長們暢抒己見,碰撞思想火花,交流分享智慧。

新竹交通大學校長張懋中認為,偉大的大學必須兼顧真理的追求和人才的培育,理想的大學教育是育重於教,身教更重於言教;北京大學校長林建華拋出“未來的教育究竟是什麼?”“社會變化如此之快,大學如何適應形式發展?”等一系列問題;臺灣大學校長楊泮池提出,學生要腳踏實地,不僅要學會問問題,更要學會去解決問題;澳門大學校長趙偉認為,不能一談教育就說公平,一談公平就是資源的平均分配;清華大學校長邱勇表示,偉大的校友成就偉大的母校,中國的大學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了大量的人才,未來十年中國將會有更多的大師湧現。香港大學校長Peter Mathieson、淡江大學校長張家宜、臺灣聯合大學系統校長曾志朗、臺灣政治大學校長周行一、臺灣東吳大學校長潘維大等也踴躍發表自己的觀點。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盟中央主席張寶文指出,各高校高度重視一流大學建設,也非常強調創新性及服務社會發展需求。他認為,傳道授業解惑,大學的核心任務是培養人才。只有擁有具備一流的教師、一流的學生、一流的設備、一流的管理、一流的聲望,才能稱為一流大學。要建設一流大學必須要有創新理念和創新精神,還必須要有自己的特色一流學科。

“為什麼培養不出大師?”民盟中央副主席徐輝表示,一是信息爆炸使得人們陷入碎片化信息之中,影響了深入思考與研究;二是二戰後世界教育重點放在平等方面,使得國民整體教育水平得到提高,均差在減少;三是觀念的變化,很多人將讀大學看成是尋找就業和提高終身收入的途徑,放棄夢想,追求現實。

開幕式上,西安交通大學校長王樹國、北京大學校長林建華分別致歡迎辭。南京大學校長陳駿、新竹清華大學校長賀陳宏、新竹交通大學校長張懋中分別主持論壇的三個環節。

論壇期間,副委員長張寶文、陝西省委書記婁勤儉與來訪的22所知名大學校長親切會談。張邁曾、王樹國分別會見了來自臺灣、香港、澳門的17 所知名大學校長,並與澳門大學、逢甲大學、臺灣師範大學新簽署了3項合作協議,與此次來訪的17所港澳臺知名大學都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