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9 古城之眼|那些古井背后蕴藏的故事

建水,古称临安。过去的1200年间,曾经是西南的重镇,这里商贾云集,人文荟萃,这里汉儒文化为主,多元文化共存。散布在古城的一处处古建筑,是这座古城悠久历史的最好见证。

古城之眼|那些古井背后蕴藏的故事

▲云南规模最大的十七孔桥

古城之眼|那些古井背后蕴藏的故事

▲古城里的朱家花园

如今繁华褪却,建水这座古城回归了古朴宁静,古城却依然是当地人赖以生活的地方。

古城之眼|那些古井背后蕴藏的故事

▲街头卖水烟的摊贩

古城之眼|那些古井背后蕴藏的故事

▲孩子们学做豆腐

古城之眼|那些古井背后蕴藏的故事

而建水灵魂之所在,或许是那星罗棋布点缀在古城大街小巷里的水井。没有哪个城市的水井如建水古井那般的万千风情。建水保留着的古井光是有名字的,就有128口之多。

古城之眼|那些古井背后蕴藏的故事

建水人每一天的生活都是从井边开始的,从建城起,他们就一直保留着饮用井水的习惯。水井至今仍是建水人不可缺少的生活部分,他们用井水泡茶、煮饭、做豆腐,洗菜,井水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的建水人。遍布古城的水井,不仅是百姓的生活之源,也是是维持古城人的生命之源。

古城之眼|那些古井背后蕴藏的故事

它们有好听的名字,龙井、红井、诸葛井、醴泉、渊泉、溥博泉、玉洁井、月牙井、涌莲井...它们被打造得形态各异,井口有大口、小口、中口、单眼、双眼、三眼、四眼、十二眼。

古城之眼|那些古井背后蕴藏的故事

▲古时当人们挖掘每一口水井时,都在井旁建一龙王庙或者砌一龙王神龛或立一龙王石碑,定时烧香祭拜,祷求龙王爷保佑水源丰足,永不干涸。

古城之眼|那些古井背后蕴藏的故事

▲古井旁多半还会设置一口或两口石缸,专供洗衣或过往行人饮水只用。有些考究的石缸还刻有“静观鱼跃”甚或是地方文人题写的诗词书画。

古城之眼|那些古井背后蕴藏的故事

▲公共水井一般都会养几条金色小鱼,以防有人投毒或水质有问题。

古城之眼|那些古井背后蕴藏的故事

▲每年农历正月初二,人们在天蒙蒙亮的时候,就挑着水桶,争取第一个到井上担水,汲取头泉,据说第一个到井上担水的人,能发大财,给一年带来好运。

古城之眼|那些古井背后蕴藏的故事

每一口古井的背后都蕴藏着诸多的故事,去寻觅这些街头巷井的古井,去探究这些古井的历史,去抚摸古井上满满的绳索印痕,去试着用水桶从井里打水,去尝一尝甘冽的井水,你一定会迷上这座小城。

古城之眼|那些古井背后蕴藏的故事

▲溥博泉是建水古城内名气最响,井口最大,水质最好的一口水井。溥博泉俗称“大板井”,在县城西门外的古城墙脚下,名称来自于《中庸》“溥博渊,而时出之。”据有关碑文记载:此井圈于明代洪武初年,为筑城将军徐伯阳率士兵所掘,因而民间有“先圈大板井,后建临安城”的说法。县城里讲究的人家和茶馆里,必定是只喝西门水,其他井里的水只用来洗濯,因此,卖西门水还成了小城里的一种职业。井圈由于经年久月的摩擦,已变得溜滑光洁,一尘不染。井水清澈透亮,经久不涸,满荡满溢,取而复满。民间传说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巡游到建水,品尝井水,称赞“西门大板井,玉宇琼浆甜”。从井底砾石间渗出的白沙味软水,用以沏茶,色香味俱佳,再配上建水特产的紫砂陶茶具,实为人生难得的一种享受。

古城之眼|那些古井背后蕴藏的故事

▲而据大板井百十米的距离,有一口井叫渊泉,俗称“小节井”。井栏直径1.9米,井壁高50厘米,厚14厘米。井旁一侧有石缸和洗衣、洗菜的浅池,一侧还有龙王庙。小节井离大板井直线距离不过百十米,水味、水质与大板井相似,但因地脉水源不同,水温较低。旧志说其“井水甘冽,四时不绝”,民间也有“小节井前喝凉水,一点一滴凉心头”之说,故被列为建水第一凉水井。夏天的时候,趴在水桶边咕咚咕咚饱喝一气,那清凉、甘甜的水喝下肚子里,暑热疲惫就消了大半。

古城之眼|那些古井背后蕴藏的故事

▲城内北正街头西侧的诸葛井,掘于清代初期,井圈双眼,用一整块青石雕成。据说在井的一侧,原有一座供奉诸葛亮的庙宇,因井在庙旁,被取名为诸葛井。其实,诸葛亮并没有到过建水,但他强大的感召力却能激起民众心理的共鸣。作为智慧的象征和首先把儒家文化传播到云南的先哲,诸葛亮也被建水人搬上神坛,建庙供奉,顶礼膜拜。随后,诸葛庙搬迁,另移它地,但井名一直被沿用。

古城之眼|那些古井背后蕴藏的故事

▲新井俗称四眼井。位于县城内东南部,有四个井栏。始圈于民国四年(1915)。据掘井碑文记载:此地“居民繁盛,水井鲜少,尤为常忧”,为此郡人萧致忠、杨聚五、王立仁与天王寺住持净亮商议,决定在天王寺后一侧掘井。其掘井之举,得到地方豪绅的响应。在掘井之前,由于该地地处高岸,怕无水源,劳而无功,又请吴克庄、刘觐杨两人观测地象,测定水脉。其井开掘后,水源丰沛,水质清冽,解决了当地居民的一大难题。水井挖好后,众人在取名上引起了较大的争议。有的说叫天王寺井,有的说叫钟鼓楼井。经再三权衡,以高寿老人多为由,取名延龄井,或称新井。同时,还在井测建一龙王庙,经常烧香祭拜,祈求龙王爷保佑水源充足。

古城之眼|那些古井背后蕴藏的故事

▲城内东北角的龙井,圈于明代洪武年间,为城区一口著名的水井。相传该水井为浙江杭州籍移民挖掘,因水质、水味酷似杭州风篁岭上的龙井水,故以“龙井”命名。此井的开掘,对于那些千里跋涉、永别故土的游子来说,迁移到当时被认为是蛮荒之地的云南,在异域他乡凿出一口与故乡水味相同的井,也许是对他们及子孙后代最好和永久的慰藉。

古城之眼|那些古井背后蕴藏的故事

▲朱家花园天井中有一口古井与众不同,不仅井内的水从不干竭,更妙的是水位始终比地面高,水即是财,所以被朱家人视为风水井,因为水位极高,无需吊桶,伸手即可触及水面,井缘上有个小洞,据说水位最高的时候,井水就会从小洞溢出,在院中的四个角落流淌,也称“财源滚滚”。

古城之眼|那些古井背后蕴藏的故事

▲建水东城外太史巷头的醴泉。其名出自《礼记·礼运》“天降甘露,地出醴泉”的典故。据地方史籍记载,该井圈自建城之初,因位置在城东,又称东井,俗名水井殿。井栏为圆形,用两块巨大的青石凿成后合拢,接口处凿出楔形石榫,熔生铁灌入扣住,十分牢固。井下内壁,皆用弧形青石镶砌,井内出水旺盛,水面距井口仅两米上下,水味甘醇。醴泉作为建水的名井,曾见证过历史烟云:明代著名文人杨慎被流放云南时,曾多次在建水驻足。他与建水进士王廷表结为至交,住在叶瑞家里。三人经常泛舟洗马塘,或垂钓或唱诗,相互慰藉。据说杨状元在品尝醴泉之水后,也赞不绝口。醴泉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但水源丰富如初,泉水冬温夏凉,清冽甜润,今天到醴泉汲水的人依然络绎不绝。

古城之眼|那些古井背后蕴藏的故事

▲指林寺井位于指林古寺内,为建水名声最著的古井,并有一个传颂不绝的故事:传说当年为建大殿,伐来的书目做梁柱都不够尺寸领头师傅晚上做梦受到仙人指点,来到井边年期老人所念语句,从井中涌出一根尺寸合适的木头。师傅边念,木头边往上涌,直到工匠跑来对他说够了,师傅才停住。谁知一根木头已到井中,卡在了井里,再也拉不出来。据说一根木头已到井中,卡在了井里,再也拉不出来。据说一般人看不见那根木头,只有为百姓做了好事的人才能看得见。

古城之眼|那些古井背后蕴藏的故事

▲玉洁井位于城东南纸房巷,又称为“灵应寺”井。井围栏已不存在,仅有青石镶嵌的方形井口。此井创自大顺年间,即明末清初李定国农民起义军攻占临安城后所掘。水井原在灵应寺内,后因寺庙倒塌,移出寺外,成为该地的公用水井。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善氏家族重修。玉洁井除供当地居民使用外,其井水还有特定的功用,旧志称此井水“味甘色洁,用以造纸,光泽可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