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5 我在巴黎奢侈品管理学院学到的“生存之道”

我在巴黎奢侈品管理学院学到的“生存之道” | 雅趣读者

我在巴黎奢侈品管理学院学到的“生存之道” | 雅趣读者

Tsang Chiu

2017年毕业于巴黎奢侈品管理学院

奢侈品牌市场营销与国际管理MBA

珠宝经纪人&BVI基金

雅趣读者

Sup de Luxe(巴黎奢侈品管理学院)是我读奢侈品管理MBA的学校,连续27年全法排名第一。不过学校在中国没什么名气,还一直被历任华人校友diss 今天无事,就也说说我的感受吧

与大多数学校招生不同的是,Sup de Luxe不太要求历年成绩单或者GMAT一类的,那些只是参考;学校网站会要求填一些信息,比如:

你爸爸是干嘛的?你妈妈呢?

最好祖上三代都介绍一下

家人里面有没有艺术家?

你最喜欢的画家是谁?喜欢读哪些文学作品?

在哪些地方生活过?去过哪里旅行?

.....

然后招生的结果就是这样的,以我们班来说:

意大利小姑娘,妈妈是Fendi和Maxmara的wholesaler;

意大利男生,贵族,家里有传承200多年的领带工坊;

法国男生,妈妈是退役的演员,爸爸是议员;

法国小姑娘,妈妈是LV的高管,爸爸管家里的酒庄和酿酒厂

.....

反正全班有一半是这样的背景,另一半也至少中产以上。唯一一位黑面孔的同学是老爸有矿,二叔是酋长。中国学生里面有一些是公务员家庭出来,举止教养都非常好,但是经济上的绝对水平可能还达不到欧洲学生的水平。这是一个国情差异的问题,在目前的中国,教养特别好的家庭未必经济条件就一定突出,但是

“有教养”这个事情在luxe界比有钱更重要。

我在巴黎奢侈品管理学院学到的“生存之道” | 雅趣读者

2017年夏天课程结束以后,我开始做高级珠宝品牌的第三方。

因为经常能接触到欧洲的“上流社会”和中国的富裕阶层,有时会介绍一些珠宝以外的项目,整体上来说这个工作可以算是公关,本质上更像投行。我在这一行做得还算不错,很大程度是Sup de Luxe培养到我。

要穿得像模像样

学校里富家女多,每天去上课就像去秀场似的(还都是现场体验版),在这种环境里不敢穿得随意,由此养成了好好打扮的习惯。

这一年里我还有个特别奇葩的改变:就是以前如果我打算一整天宅在家里看电视剧,我就会一直穿着睡衣;这一年中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就算一天不出门,只要起床了我也会换家居服穿。

出来工作以后发觉衣品真的特别重要。在“名利场”,穿得好会引起更多关注,你也就有更多机会。而且如果你整体的风格与法国的“上流社会”(比如我那些白富美女同学们)保持一致,那就更容易被接纳。总之,我觉得MBA时那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给我特别大的帮助。

从来不用奢侈品的人社会地位一定不高

不要说有些人有钱却节俭,节俭是一种美德,但一个经济宽裕的人如果看起来节俭那一定是因为那件东西没有触动他

一定还有另外某一件能够触动他的东西,只要经济宽裕就一定会是奢侈品业的消费者。

比如说,一个人可能对Chanel时装不感兴趣,可能不爱珠宝,但这人可能爱抽雪茄,可能对床单的质感有更高的要求,可能爱吃松茸,等等。总之,不可能有一个人完全没有爱好的。从来没用过奢侈品的人,一定是自己没钱也没人送给他过,“有钱人也有节俭的”那是穷苦大众的臆想。

这个结论反过来说也八九不离十可以成立的。所以在找资源的时候,只要盯住各奢侈品品牌的客户,一定有所斩获。这就是为什么Sup de Luxe的校友大多数活跃在政界和商界:奢侈品只是一个途径,目的是让你接触得到那些你要用得到的人。

先进这个圈子,最终好不好看个人造化,但作为学校来讲已经给机会进圈子了,我觉得这是这个学校最大的value。

有些媒体说Sup de Luxe就业率低,其实就我看见的而言大部分师兄师姐都是有自己的agency,的确貌似就业率不高 如果只是为了在Luxe业内有个工作,ESSEC或者其它几家学校都更合适。

地位高的人未必道德就高

“道德感是贫穷的最后一块遮羞布”,这一观点我体会得淋漓尽致。就随便说几件小事吧。

有几个同学上课时总聊天,他们几个人一会儿笑一会儿笑的,说实话我都觉得影响到我,我就不信老师不烦。然而老师从没怎么样,分数上也一样公平对待。

现在这几个同学都去接手家里的企业去了,INS上看他们一个个成天还是游艇狩猎的,不过“事业有成”的校友永远是学校的骄傲,是校友会的中坚力量。

而成绩最好的女同学,她开门红地拿了Figaro的奖学金,还在Figaro实习,然后毕业了就去一个报社做了小编辑,成为业内坚强的螺丝钉。

再说另一个例子,有个富家女特别娇纵任性,另一个出身普通女孩就很看不上她,就搞小团体孤立那个富家女。富家女一开始很想搞好关系,那个普通女孩是做售货员的,富家女就去她的柜台买了不少东西。结果这售货员结账时候还行,一到上课时还是孤立她。这回这富家女真不开心了,跟品牌方一顿哭诉。结果就是这位做售货员的普通女孩被辞退,并且也没有其它品牌录用她了。

这个事情可以说是女孩子之间的小矛盾,但工作角度看来就叫“开罪大客户”,在Luxe界是最大忌讳。你可能要说学校里的事干嘛跟工作扯在一起呢,但这社会就是这么现实。那个做售货员的普通女孩讲真她也没不算什么大错,要是我身边有个娇纵跋扈的姑娘我也烦她。

但是又能怎么办呢,你非要讲道德感,非要凡事论出个“理”,那就不要来混“名利场”。

分寸感强一点

当我步入社交场合,我会感受到人与人的关系总在一种微妙的平衡中。

这种“分寸感”可以说实际交往中的进退得宜,也可以说是社交媒体上给自己维持的一个形象,最好二者能够统一。

《芳华》里的刘峰是那么个角色,对谁都照顾,看起来像是跟谁都特别好,其实就他最没资源。在“名利场”,更被看重的是实打实的东西,而非你态度和善不和善,否则你就只是个服务员。

有一次我参加一个晚宴,有个女孩看见别人穿Dior衣服也说“我朋友也有一件”,别人戴梵克雅宝也说“前几天我还帮我朋友看一个新款”诸如此类,然后她自己穿得又不讲究,这就给人一种她很想高攀别人的感觉。

有次跟几个法国人吃饭,一个Madame自己来的,说老公病了。我们一般就是关切几句,唯有一个俄国姑娘隔天特地介绍了一个医生,还“我跟这个医生很熟,帮你约好时间了”。这事儿就相当尴尬了,严重失掉了分寸感。因为Madame只身赴宴很有可能是跟老公闹了别扭,或者当晚有个她老公不方便遇见的人,“病了”是最简单的借口。

如果对此事你要说“那谁知道啊,也是好心介绍医生”,抱着这种想法估计甄嬛传活不过5集。

关于“分寸感”以前看过一段描述特别好,“我在电梯里遇见她,我们聊天气,聊街角新开的咖啡店,聊保姆偷懒,唯独不聊我们自己。”

唯有对方没用了你才可以考虑翻脸

上面说的那个白富美女同学让一个售货员女同学失业的故事还有后续。

后来我问那个白富美,她之前也一直对你不好,你之前怎么一直不吭声,干嘛这回就翻脸了?白富美回答,那不是因为之前跟她还有个一起的小组作业么,还得她干活呢,现在反正用不着她了。

我觉得这回答特别现实,因为后来我也遇见过类似的场景。

有一个某人她说希望与我合作,利润还挺可观的,我就答应了。合作的过程中(长达半年)所有出去吃饭都是我买单的,每到买单时她就直接看手机了,而且都是星级餐厅;她希望我给她女儿介绍个“家庭条件好的男朋友”,我介绍了身家十几亿的独生子,父亲还是省政协委员,也不知这条件委屈她女儿了还是怎么样,约好见面的时间一再修改,最后见也不见,以至于我要去登门道歉;以及其它一些事情。

我早已十分不满,但还是生意做完了才摆她一道。估计以后她都失去那个最大的客户了,从这一点上来看,我和我那个白富美女同学也算是殊途共归。

我觉得特朗普一个前妻说了特别好的一句话:

Dont get mad, Get everything。不要把太多脾气带到冷冰冰的“名利场”吧,其实对待工作也是一样,不要太有脾气了,要拿实惠的价值和成果。

而且反过来说,不要把别人都当傻子,早晚要有报回来的一天。做人要聪明灵光点,但更重要的是守本分。

Voilà,以上是我在这所奢侈品管理学校学到的大多数知识,噢不,我学到的是生存技能。

最近跟朋友一起做了一个基金,当我带着这种来自Luxury的气息与投资人谈话,几乎一谈一个准儿。而且,如果想收购欧洲的知名品牌,或者想要更多一些权益,Sup de Luxe无庸置疑是一块金字招牌。

我在巴黎奢侈品管理学院学到的“生存之道” | 雅趣读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