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0 和電力局裡待了十幾年的大學室友聊完天再去看“老師好”

歡迎前往關注。

最近有一本電影非常有意思 —— 《老師好》。

有意思的是演員很不靠譜,但是演的很好。

主演是于謙,你沒看錯,相聲演員于謙,郭德綱的搭檔于謙。

影片裡配角非常多,什麼吳京、張國立、艾倫、馬未都、何冰、喬杉,你沒看錯,連馬未都都有,呵呵。

我從不知道于謙擔當主演,而且幾乎是獨角戲,能把電影拍成這個水平,所以非常出乎意料。

影片裡于謙演的是一個縣城裡的高中老師,1962年的時候以省狀元的身份考上了北京大學中文系,但是很遺憾,他成分高,這句話老讀者應該知道什麼意思。

在那個年代裡,他因為成分問題被刷了,去了某個師範學校,後來,就做了一名老師。

應該說於老師是個非常好的老師,我們說頂級的老師,是教你做人,而不是教你某個學科,或者某個技能。

於老師就是這樣一位人品難得的班主任,影片從高一開始,到高三結束,在學生們高考結束後,戛然而止。

電影沒什麼問題,於老師也沒什麼問題,他自己一生的高潮都在學生時代,他這一生的頂點就是在1962年拿到北大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

之後做了老師,我們說老師這個角色,更像一個擺渡人。把學生從高一擺渡到高三,送走一屆再回到高一,重複,重複個十來次,職業生涯也就結束了 。

換言之,老師是沒法通關的,尤其是中小學老師。他的任務就是呆在某一關,負責接送,也許送走了很多人,但是自己始終呆在這一關。這個角色,就像RPG遊戲裡的NPC。

所以在於老師的眼裡,高考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件事,尤其是考上名校。

他這麼教學生沒有問題,因為他是個老師,但是,假如他不是個老師,而且不是那個時代的人,比如,他再晚生個40年,也許他會看到很多與自己最初想法不一樣的東西。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聊的,高考之後的人生。

在看這本電影之前,我正好和大學裡的室友通電話,通了半小時之久。

我大學裡為了住宿條件好一些,住進了公寓,和EE學院的人住在四人寢室,離開了原先本系的八人寢室。

也就是說,三個室友和我不是一個學院的,其實整棟樓都和我不是一個學院的。

對於EE學院的人來說,當年去電力局是一種很好的選擇,事實上,他們中大部分人都去了各地的電力局或者電力系統。

比如我寢室裡三個人裡有兩個都去了電力局。

在那個時候,即使計算機系的學生出去,本科生去華為,一個月也只有四千塊。但是如果去電力局,大約待一年,就可以拿到一萬塊以上。

其中一位做的工作呢,是看機房,另一位一開始是負責培訓,後來又調去別的部門。

說實話,這種工作一開始是很爽的,起碼我覺得很爽。

比如看機房的那哥們,做兩天休一天,所謂的做事也就是無事可做,打打遊戲,上上網。

另一位相對來說和人打交道比較多,但相對於企業,那自然是很清閒。

一晃十幾年過去了,當年的滋潤,變成了今天的空虛。

如果說最初還有高薪作為補償,那現在確實有些雞肋。

十幾年前一年十五萬,而如今,一年只有二十萬,相對於社會的平均加薪幅度,顯然是遠遠被落在後面了。

這讓他們很不舒服,但又沒有辦法,畢竟,奔四的人了,從畢業起,就沒有適應過社會,要離開,也不知道能夠做些什麼。

我理解室友在想什麼,他當年高考的時候,是他們市的第一名,把人生耗在這麼無聊的工作上,顯然,時間越久,就越後悔。

有這樣選擇的不止一個人,你要知道他們單位裡,大都是清北浙交復的,甚至碩士,博士。

而做的事情呢,連中專生都不需要。

你把這段人生和高考前的那段人生串聯起來看,就會發現人生中,充滿了荒誕。

比如一個優秀的學生,就像電影裡於老師手下那個縣第二名,假如非常努力的學習,按照於老師說的人生有意義的奮鬥下去,通過高考這個獨木橋,考上了最好的學校,熱門的專業。

那麼接下來呢?

等待他的,是什麼呢?

是去電力局拉電閘?還是看機房?

呵呵。

當然,如果我們現實一點,人活著不是為了有意義,是為了過日子。

就像我電話裡告訴室友的,無聊換個角度看,就是一種成功。因為很多人,想無聊,還求之不得。

他雖然現在賺的不怎麼多,但這份薪水是能夠拿到退休的,你要知道,如果是在企業裡,他這個年齡要面對的,已經是裁員了。

企業裡四十歲以上的基層基本都被幹掉了,而在電力局,他還能待到六十五。

這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企業與事業單位的退休金是雙軌制的。他雖然今天只有二十萬,但是退休金仍然是二十萬。你看著企業裡年薪六十萬,但退休金,也許只有三萬塊。

所以,站在整個人生的角度看,電力局裡的整體收入,未見得不如企業。何況,從實質上看,你這一生也沒幹啥,相對來說,如此清閒,有這個收入,是不錯的。

這也就是為啥當年會有這麼多清北浙交復的學生在裡面扎堆拉電閘,看機房了。

這是個有趣的話題,這個話題的本質就是人生到底有沒有意義?

或者說的更具體點,十年寒窗苦,到底是為了後面更坦然的混日子,還是真的為了把世界變得美好了那麼一點點或者噁心了那麼一點點。

如果是為了前者,那於老師教育學生的一切,都失去了立論的基礎;如果是為了後者,那我坦誠的告訴你,從大概率上講,這很難做到。

有很多人都會說,如今的學生遠不如從前,如何如何。

就像高曉松在電視節目裡批評清華的學生,說:你都上了清華了,想的不是改變世界,不是自己能為整個社會做一點什麼,而只是想要找一份賺錢多的工作。

很多人都覺得高曉松說的很對,你看那些民國的大師們,都是社會的脊樑,你看那誰誰,做出了那麼大的貢獻,只拿了十塊錢的獎金。

現如今,之所以什麼事都做不好,是後來的這些人,沒有擔當,沒有理想,只想著賺錢。

真的是這樣麼?

我們看下胡適年輕的時候在幹什麼。

胡適,1891年生,1917年,也就是他年僅26歲的時候,以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時的博士論文《中國古代哲學方法之進化史》為基礎,編寫了《中國哲學史大綱》作為他在北大任教時的講義。

你可以想想,今天的博士在幹什麼?

中國哲學史大綱?

呵呵,能讓你去研究《紅樓夢》裡晴雯穿了幾雙鞋,肚兜是什麼顏色的,就不錯了。

不要笑,這不是今天的學生水平低,而是出生的時間導致的。

秦始皇一統天下,開創官僚帝制時代,李斯作為第一個宰相,隨便刻個印,那就是傳國玉璽,“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從此他的筆跡永垂青史。

但我問你,下面這幾個你認識麼?

董誥、勒保、慶桂、祿康、戴衢亨.....

他們也是宰相,嘉慶年間的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體仁閣大學士。

作為一個時代的開創者,乾的事情就像蓋房子,房子蓋好了,下一波呢,只能去裝修,再下一波呢,只能去打掃,那麼再下一波呢,其實怎麼做,都不會出彩,除非,你把前人的房子推翻了,重蓋。

你現在知道為啥各地的市長們把前任的政績挖了填,拆了蓋麼?道理是一樣的。你要出政績,就得成為開創者,站在前人的樹蔭下,你永遠難以被記住。

所以,民國是一個難以複製的時代,因為它是帝制的結束,也是共和的開啟。

在那樣一個百廢待興的時代背景下,人才們有蓋房子的可能,這是成大事業的前提。

距離我們最近的一個時代變遷就是開放,60後正是因為生對了時候,所以風起雲湧,成了弄潮兒,或者說,成為經濟領域蓋房子的人。

而70後呢?只能裝修房子,80後呢?只能打掃房子,那90後找不到上位的機會,很正常。

人這一輩子,時勢造英雄,生對時機很重要。很多時候,很多事情,不全在你,甚至可以說,絕大部分,都不在你。

每個時代,聰明卓絕的人,都差不多。但每逢變化,每逢蓋新房子的時代,這些人才有機會登上舞臺。

就像胡適那麼年輕,列個綱目,就可以成為開山鼻祖。

而你生晚了,就沒你什麼事了。

在公司裡,也是同樣的道理。

作為開創者,也許你沒有學歷,甚至你沒有能力,但你是元老,隨著公司的壯大,你就會成為高層。後來者,只能屈居你之下,他們的才華,會變成你功績的一部分,不斷的把你往上推。

而後來進入的這些人,要面對的是各種限制,是同輩們的競爭,這是難免的。

所以,電力局這種地方,在當年,到手的利益這麼多,顯然會有無數優秀的人才擁進去,在這種環境下,你想脫穎而出,是極其困難的。

而互聯網,在當年,只是一個屌絲行業,並沒有什麼人跟你競爭。所以,如果當年有個清北浙交復的肯躋身其中,那麼出人頭地的概率要大得多。

更何況,隨著整個行業像火箭般躥升,你自己也會水漲船高。

借用電影裡那篇搞笑的申請書來說事。

天下風雲出我輩,.......

你注意定語,定語就是前提。天下不是沒有人才,但是沒有風雲,這些人,就沒法出頭。

不是每個人都能生在一個時代的開創期,生在一個平靜的時期,未嘗不是好事。

既然前人已經把房子蓋好了,裝修好了,甚至打掃好了。

那我們在裡面,唱唱歌,跳跳舞,評論一下大師們的遺產,未嘗不是一件樂事。

當然,你要耐得住寂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