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6 為何美國學生學的數學比我們簡單,美國人卻還能做出超級牛的東西

為何美國學生學的數學比我們簡單,美國人卻還能做出超級牛的東西

中國的教育模式,延續了普魯士和蘇聯的教育傳統,是不折不扣的「平民教育」。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提高國民教育水平,以最快的速度生產出一批批零件,從而投入到社會大機器生產中。

在這樣的指導理念下,學生通過填鴨式的教育迅速掌握各種知識,不少人甚至因此實現了階層越升。 但是同樣的,也正是因為應試教育制度僵化的特點,長期忽略了對人格和興趣的培養,導致很多天才的學術潛力並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即便孩子們的成績再出色,他們最多也只能從考試中獲得成就感,而難以體會到求知的滿足感。這是應試教育的弊端。

為何美國學生學的數學比我們簡單,美國人卻還能做出超級牛的東西

有人會問,為什麼中國的基礎教育這麼好,但是科研幹不過美國呢? 很簡單,因為基礎教育紮實,和科研取得重大成就,這兩者之間的關係不一定是正相關的。

科研成就的高低,是一個國家智力精英數量和質量的集中體現。眾所周知,儘管做科研的相對難度並不高,但是要想出成績,甚至說取得影響全世界的重大突破,這麼高難度的任務,只有那些萬里挑一的智力精英們才能夠勝任。

說白了,那些在科學史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天才們,個個都是星宿下凡,基因突變的怪物:他們之所以能夠取得偉大的成就,並不是因為他們後天多麼努力,更不是因為他們小時候受到了多麼良好的教育,這些因素很重要,但都不是主要原因——尖端領域內,1%的靈感比99%的汗水重要得多的多。

歸根結底,天才之所以是天才,並不是因為他們有紮實的基礎教育,而是因為教育給予了他們學習的機會,從而幫助他們發揮了自己的天賦,沒有這樣的啟蒙,天才們是不可能出頭的。

為何美國學生學的數學比我們簡單,美國人卻還能做出超級牛的東西

這就好比中國14億人,絕對有很多足球天賦不輸梅西的人存在,但是這些人很可能從來都沒有踢球的機會——中國梅西可能在工地搬磚,也可能在KTV當服務員,因此即便他們再怎麼天賦異稟,那也是英雄無用武之地。 這恰恰是基礎教育不可或缺的價值所在:基礎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培養天才,而是通過普及知識,讓更多人獲得受教育的機會,由近及遠,循序漸進,如此才有可能發現更多的千里馬。所謂良好的教育環境,也必然是朝著「發現並培養」天才,而不是「壓制並埋沒」天才這樣的方向前進。 誠然,在發揮人才潛力的方面,素質教育要遠勝於應試教育。然而雖然很多人都稱讚美國的素質教育好,殊不知美國的「素質教育」,其實是一種以金錢為門檻,資源分配不公,帶有較強階級屬性的教育模式。

比如,美國的窮人讀不起私立學校,所以他們的孩子很難考上好大學,即便有個別的漏網之魚,也很可能因為昂貴的學費,不得不揹負上學生貸款的沉重包袱。 富人則沒有這種煩惱:他們從小請家教,學習各種高大上的馬術、擊劍、高爾夫、大提琴,在推薦信制度的親切關照下,他們的孩子考一個好大學,那是順理成章,水到渠成的。

為何美國學生學的數學比我們簡單,美國人卻還能做出超級牛的東西

說白了,美國的教育是層次分明的——那些有錢的或者讀書特別出色的人,享受最好的資源,比如:實驗室隨便用,獎學金隨便拿;但是面對家裡沒錢或者讀書一般的人,對不起,我們只負責掃盲,其他真的幫不了你。

事實上,美國的教育系統導致精英學生和普通學生在高中畢業後分流巨大,所以大部分人的出路一般都是社區大學或者本州的公立大學,只有極少部分,大約5%左右的學生,可以考進Top30名校。 另外,大多數美國高中都提供AP課程(銜接課程)——這主要取決於你高中選修的速度。如果速度快,那麼理論上在十年級(中國高一),你就可以上大學的數理化課。 這對於上課吃不飽的智力精英們來說,無疑是極大的利好。

值得指出,由於選課制度的存在,學生們都選修不一樣的課程,因此每個人的能力和差距都非常大。 有一個獨特的規律是:一個大學的水平越高,那麼高智力精英的學生數也就越多。

比如,當年我在新澤西州立讀書的時候,門門課都是A+,考試隨便做,一般都可以甩開全班平均分30分以上;結果一到密歇根,學業強度和壓力陡增,班裡隨便一個美國人,都是當年高中排名前3%的尖子生,競爭的激烈程度就不可同日而語了。

可想而知,Umich尚且如此,那麼MIT哈佛這樣的頂尖院校呢? 想必這些學校的高智力精英,只會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