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到莫斯科戰役德軍已經消滅了幾百萬蘇軍,為什麼蘇軍還能反攻?

ABYSS8470378


1941年6月22日凌晨4:00,剛完成工作,準備在自己別墅辦公室沙發上睡覺的斯大林,突然接到了一個令他目瞪口呆的消息,邊境線的德國軍隊對蘇聯發動了全線進攻。隨後,各種壞消息就鋪天蓋地而來,蘇聯駐紮各地的主力部隊不斷被德國包圍殲滅,僅基輔羅斯一戰,被俘虜的蘇聯紅軍就高達65萬。

德國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

巴巴羅薩計劃發動之後,德國的閃擊戰用勢如破竹來形容並不誇張。只用了短短不到6個月的時間,從德蘇邊境出發,蘇聯被德國佔領了首都莫斯科以西的50多萬平方英里的土地,超過7500萬居民生活在德國佔領區。可以說,蘇聯此時經濟最發達、工業最完善的歐洲地區,大部都已被德軍佔據。

作為抵抗的主力,蘇聯的軍隊損失更沉重無比,到1941年12月,莫斯科戰役剛剛爆發之時,蘇聯主力紅軍被消滅了高達240餘萬。而開戰之前,蘇聯軍隊的總兵力,滿打滿算也只有500萬。損失如此慘重,蘇聯為什麼還有餘力發動反攻呢?

德國鼎盛時佔據的領土

第一,得益於現代化國家完善的動員體系。完成工業革命之後,現代化國家和封建王朝最大的區別就在於,現代化國家有能力、也有實力做到全民動員。一旦面臨國戰,他們可以迅速動員大量預備役補充軍隊,因此,即使前線軍隊損失慘重,也可以及時得到大量經過訓練的新兵。緊急時刻,甚至可以將全國適齡的青壯年全部徵召進入戰場。

蘇聯正是得益於這樣完善的動員體系和預備役體系,才使得蘇聯軍隊在遭遇前所未有的重創之時,可以迅速徵召大量青壯年加入部隊,並迅速的投入送到戰場上。

可以說,蘇德戰爭初期,蘇聯能夠一直堅持敗而不亡,充沛的人力資源和動員體系成為蘇聯的最大倚仗。整個蘇德戰爭期間,無論蘇聯處於守勢還是攻勢,蘇聯軍隊的傷亡都遠大於德國軍隊,但蘇聯依然堅持住了,靠的就是源源不斷的“人海戰術”。

蘇聯紅場閱兵

因為,擁有1.8億多人口的蘇聯,人力資源遠比只有8000萬人口的德國更為充沛。戰爭爆發之後,蘇聯每個月都可以徵召超過50萬人,這些人雖然訓練不足,裝備也十分缺乏,但它依然成為蘇聯得以撐過最艱苦的前半年的關鍵因素。

第二,德國低估了蘇聯惡劣的環境。深入蘇聯境內之後,德國面臨的困難遠比想象的更多:漫長始終被游擊隊襲擊的補給線;規格與德國完全不一致的糟糕交通網絡;遠比想象的更強的抵抗;尤其是蘇聯漫長的冬天和凍著零下幾十度的低溫,更使得德國軍隊遭遇了大面積的非戰傷亡。

由於發動巴巴羅薩計劃之前,德國對於蘇德戰爭過於樂觀,因此,他們對於從秋季就開始了嚴酷氣候,毫無思想準備。在零下幾十度的低溫環境中,大量的德軍士兵被凍傷凍死,德軍的各類武器裝備,包括坦克、卡車、火炮等,也由於低溫無法使用。冬天的嚴酷氣候,成為蘇聯最好的幫手。

寒冷的蘇德戰場

第三,德國大大低估了蘇聯的工業實力。德國發動對蘇聯的進攻之後,蘇聯很快批准了總動員國民經濟計劃,並將國內經濟轉入了戰時軌道。可以說,在戰爭爆發的那一刻起,蘇聯就將全國的所有工業實力用於支援戰爭。而早在30年代,蘇聯就已經成為了歐洲第一世界、第二工業大國。不考慮高精尖方面,德國的工業規模其實是不如蘇聯的。

而後,雖然蘇聯大面積歐洲領土被德國佔領,但是,在此之前,蘇聯人民委員會已經發布了把工業向東轉移的命令。到1942年1月份時,僅用了半年的時間,超過1523個大型工業企業向東遷移了數千公里。這其中,用於國防的工廠高達1360個。這些被遷移並迅速恢復生產的工業和企業,成為支撐蘇聯戰爭的最有力保障。

斯大林

第四,德國的損失也比遠比他想象的更嚴重。所謂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更何況,德國面對的,還是工業強國蘇聯。因此,雖然裝備精良、訓練有素、戰鬥力強勁,但是在戰爭發動的前半年的時間內,德國軍隊依然損失了超過70萬的軍隊。

而這個數字,佔到了德國在蘇聯總兵力的23%之多。如此慘重的傷亡,德軍其實已經達到了極限,雖然稱不上強弩之末,但莫斯科戰役之前的德國軍隊,已遠不如戰爭發動之時的那般強大。

第五,德國極大的低估了蘇聯的抵抗意志和抵抗決心。戰爭初期,在蘇聯損失數百萬軍隊之後,以斯大林為首的蘇聯政府從未想過放棄抵抗。尤其是蘇聯最高領袖斯大林,無論對斯大林有多少詬病,無論他做了多少人神共憤之事,有一點是公認的:斯大林的鋼鐵意志從來不容置疑。

二戰元兇希特勒

因此,雖然戰爭初期蘇聯損失慘重,但是,斯大林快速調整政策,在堅決抵抗的同時,也提拔了一大批如朱可夫等優秀的將領,正是在斯大林、朱可夫等人的共同努力下,蘇聯挺過了最艱苦的戰爭初期,並最終在盟國的幫助之下反敗為勝,覆滅了納粹德國。


鳶飛九天2018


這個問題,當然要問斯大林了。

作為蘇聯最高統帥,斯大林在蘇德戰爭前疏於防範,在蘇德戰爭爆發後手足無措,但斯大林在莫斯科城下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並最終穩住了陣腳,為徹底打敗法西斯打下了基礎。

而在1941年10月莫斯科會戰爆發前夕,經歷了4個月蘇德戰爭的蘇聯,失去了超過1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淪陷了超過1/4的人口,失去了絕大多數工業基地。而最可怕的是莫斯科會戰前,蘇聯已經在4個月的戰爭中失去了至少300萬軍隊,而且都是斯大林麾下的精銳之師。

而莫斯科的身後,幾乎再無有效阻擋。可以說莫斯科會戰前夕的蘇聯,已經到了亡國滅種的極端危急時刻。

但蘇軍仍然頑強戰鬥,並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最終勝利,那麼為何蘇聯能在如此不利的條件下實現逆轉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德軍已是強弩之末

希特勒的閃擊戰在二戰爆發前夕大顯神威,西歐小國紛紛在德國凌厲的攻勢下迅速淪陷,連西歐傳統強國法蘭西也在德國的瘋狂進攻下迅速投降。

但蘇聯和西歐國家完全不同,首先蘇聯國土面積異常龐大,這是德國不可能和閃擊西歐一樣對蘇聯做到一擊必殺。

雖然二戰前德國想盡辦法拉近和蘇聯的距離,例如瓜分波蘭使蘇德成為鄰國,以達到閃電戰的突然性,但巨大的國土面積擺在這裡,即使德國跑斷腿,也不可能迅速拿下蘇聯全境。

所以在第一波進攻結束後,如果蘇聯不死,那麼最終倒下的一定是德國。

從1941年6月21日發起蘇德戰爭開始,蘇軍一潰千里,德軍則高歌猛進,但完成工業化的蘇聯在基建方面仍然遠遠落後於西歐。缺少完備的鐵路和公路系統,這使得德軍坦克只能行進在土路和麥田之中。在遭遇了黃沙滾滾的煙塵後,蘇聯一年一度的秋雨,使整個裝甲部隊陷在泥沼中動彈不得。

對於以速度快著稱的閃電戰而言,龜速就意味著失敗。

而直到冬季來臨,路面結冰,德軍才再次加速,而此時已錯過一舉攻佔莫斯科的最佳時機。等到精疲力竭的德軍到達莫斯科城下時,實際上已經是強弩之末!

2、斯大林模式餘威仍在

因為蘇聯國土面積遠大於其他西歐國家,所以希特勒對德國的訴求也比西歐國家多得多。

在侵略蘇聯的550萬軍隊中,希特勒以北方集團軍攻打列寧格勒,斷絕蘇聯的一切外援;以南方集團軍進攻斯大林格勒,奪取蘇聯豐富的糧倉和油田;而以中央集團軍進攻莫斯科,徹底摧毀蘇聯人民的抵抗意志。

看似面面俱到,實則顧此失彼。尤其是在基輔戰役中,為貪圖大量消滅蘇聯有生力量,希特勒減緩了中央集團軍的推進腳步,在創造了圍殲蘇聯60萬軍隊的史上最大圍殲戰的勝利後,希特勒也徹底失去了消滅蘇聯的所有可能。

因為希特勒沒有意識到,蘇聯最重要的不是60萬蘇聯軍隊,也不是莫斯科,而是身在莫斯科的斯大林。

這個創立斯大林模式的政治強人,有著崇高的政治威望,以及戰無不勝的個人魅力,只要斯大林在,整個蘇聯上下就能眾志成城。

而忽略了兵貴神速道理的希特勒,在基輔耽誤了數月時間後,又因為秋雨陷在泥潭,給了斯大林和朱可夫寶貴的喘息時間,最終莫斯科城防堅如磐石,在斯大林親自坐鎮指揮之下,失去數百萬軍隊的蘇聯,迅速將各行各業的群眾組織起來,形成抵禦德國法西斯的鋼鐵長城。

在蘇德戰爭前期,如果希特勒能夠認識到蘇聯的“七寸”所在,德軍的推進將會順利很多。

3、蘇聯並非一無所有

能夠打破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莫斯科各行各業群眾功不可沒,但如果沒有遠東軍區的30多個西伯利亞師,莫斯科保衛戰將不會如此順利地取得勝利。

而西伯利亞師之所以敢於萬里增援,和潛伏在東京的著名間諜佐爾格密不可分,正是因為佐爾格獲取了日本大本營將要南下挑戰美國的重要情報,才極大減緩了蘇聯在遠東的外在壓力,斯大林和朱可夫才敢於抽調西伯利亞師加強莫斯科城防。

而強悍的軍隊沒有卓越的領導人也是萬萬不行的,在腥風血雨的大清洗運動中,大量優秀的指戰員慘遭屠戮,蘇聯在沒有大規模戰爭的情況下,實現了戰鬥力的急速滑坡,而目的只是增強斯大林的個人權威。所以蘇德戰爭前期蘇軍的慘敗,斯大林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但在莫斯科保衛戰中,斯大林的表現卻又是可圈可點的,首先他信任將領朱可夫,這位優秀的軍事統帥,帶領蘇聯民眾擋住了德軍凌厲的攻勢。

隨後在朱可夫的一再保證下,斯大林選擇留在莫斯科與莫斯科共存亡,並且在莫斯科保衛戰激戰正酣時,舉行了震驚世界的紅場大閱兵。

正是這次出乎意料的閱兵,使蘇聯上下更加團結,也讓全世界看到了蘇聯的價值所在。

所以損失幾百萬,蘇軍對於蘇聯而言,並不是最致命的打擊,只要斯大林在,莫斯科在蘇聯就一定在。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1941年9月30日至1942年4月20日,蘇聯紅軍和法西斯德軍進行了舉世矚目的莫斯科會戰。



10月2日,德軍從中部突破了蘇軍防線,到10月中旬的兩週之內,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完成了三個大包圍圈,兩個在布良斯克附近,另一個在維亞茲馬以西,共俘虜了663000蘇軍士兵。

莫斯科危在旦夕,蘇聯政府的部分機構和外國使節從10月15日開始遷往古比雪夫,在北、西、南通往莫斯科的所有重要地段上,蘇軍的防線危如累卵,德軍甚至已經能看到克里姆林宮的塔樓(最近俄《論據與事實》週刊刊文,又說這個是不可能的。)最關鍵時刻,蘇聯把一支支新組建的預備師投入了戰鬥,頑強的堵住了防線,並不斷地用戰略預備隊發起猛烈的反突擊。到11月底,莫斯科巋然不動,而德軍徹底恐懼和絕望了。

12月5日,蘇軍在莫斯科附近,以3個方面軍共15個集團軍的兵力實施反攻,把德軍趕離莫斯科一百到二百五十公里,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


德軍參謀長哈爾德說:“剛殲滅了蘇軍幾十個師,又出來了幾十個師”。斯大林好像是能撒豆成兵。朱可夫戰後說:“斯大林的增援部隊像是魔術變出來的”

那損失數百萬的蘇軍,何來如此多的援軍呢?

【二戰蘇聯的動員能力】

二戰前,蘇聯為了適應戰時快速動員的要求,就建立了完整的後備力量管理體制。國家有兵役管理委員會,下面成立了四千三百個軍訓辦公室,有幾千個教研組和五萬名教官從事後備兵員訓練。

1941年6月23日,蘇德戰爭爆發的第二天,蘇聯各地首先對23歲到35歲的公民實行動員,僅七天之內就有530萬人應徵人伍,新組建了96個野戰兵團。由於蘇軍前期損失巨大。8月,蘇聯進一步徵招18和50歲的人入伍。蘇共的430萬黨員,就有110萬走上前線。各城市有400萬工人自動參軍,組成了60個師支援前線。在德軍進攻莫斯科時,僅莫斯科就動員了50萬直接參加保衛戰。

1941年12月,蘇聯又從後備兵員中新組建了300個師和159個旅,並且還有100個師的戰略預備隊。到1942年5月,蘇聯全國共動員有1800萬人,使蘇軍總兵力擴大到1000萬人以上,輸送到前線的作戰部隊有550萬之多。

到戰爭結束,蘇聯共傷亡2750萬人,其中有2000萬是軍人。但全國戰時軍訓系統在這期間共訓練了4000萬人。也有資料說是9000萬人,但蘇聯1941年的人口才1億8400萬,感覺有點誇張,就4000萬已經夠恐怖了。

1923年生的男性(1941年時18歲)活到戰後的全國僅僅剩下4萬人。戰鬥民族當之無愧。



有種觀點,到10月底,西伯利亞的25個步兵師和9個裝甲旅的精銳部隊已經陸續西調到了莫斯科近郊。蘇軍在力量上也壓倒了德軍。但斯大林卻打點滴似的把一支支訓練不足的新組建師送去做炮灰,故意示弱,誘敵深入,消耗德軍,最終打德軍一個措手不及。

或者,就算沒有天氣因素,德軍如願以償的攻入莫斯科,結果也是斯大林格勒戰役的翻版提前發生,源源不斷的炮灰送去打巷戰,養精蓄銳的遠東蘇軍一個反擊,德軍都不用等到45年,就和拿破崙一樣一潰千里了。

【遠東蘇軍精銳】

看過電影【兵臨城下】會有印象,僅培訓了幾周,剛學會開槍的新兵,在政委聲嘶力竭的怒吼和督戰隊機槍的威脅下,兩個人一支槍就送上了前線,這就是新組建預備師的縮影。(蘇聯一直到1943年斯大林格勒戰役後,才實行把打殘的老兵部隊撤下來,補充新兵,邊休整邊培訓的方式,大大的提高了作戰效率。)雖然預備師數量充足,但指望這樣部隊去拯救莫斯科,當然不行。斯大林的眼睛看向了東方。



當時,在遠東有一支裝備精良,成建制的精銳部隊,從39年諾門坎戰役後,就和日本關東軍大眼瞪小眼,瞪了兩年了。無事可幹。斯大林在得到日軍短期內不會北上的情報後,立即調動了這支部隊。

朱可夫《回憶錄》:“尤其是緊急調出,曾在1939年哈拉欣河戰役中殲滅日軍精銳第6集團軍的遠東精銳部隊,包括第11坦克旅、第6坦克旅、第82步兵師、摩托裝甲第9旅、摩托裝甲第7旅。其中在1939年就裝備150輛坦克的第11坦克旅,在莫斯科會戰時擔任蘇軍最高統帥部的坦克預備隊”。

在什捷緬科《戰爭年代的總參謀部》中:“把已經訓練好的幾個師從外貝加爾和遠東地區運往西線,這些師原是準備對付日本入侵遠東地區的,此時成為蘇軍最高統帥部用於西線的戰略預備隊。”

“中亞軍區的部隊,主要調走的是哈薩克,吉爾吉斯等中亞共和國的部隊,比如著名的潘菲洛夫師團。”

說明,不僅是遠東蘇軍,從烏拉爾到海參崴之間包括中亞的部隊,都抽調了精銳增援莫斯科。

同時,斯大林還玩了個花樣:



看錶格,出自2012年解放軍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抗日戰爭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統計》一書。

在1941年12月1日,部署在遠東的蘇聯紅軍居然還有1343307人。

顯然,斯大林是把戰鬥力不強的新組建的後備部隊派去遠東,同時保持原先的無線電活躍狀態以迷惑日軍。把作戰能力強的遠東精銳調去莫斯科,成為反擊的主力。

就像日本的關東軍,開始的關東軍和最後守在中國東北的關東軍雖然名字都叫關東軍,但其實部隊作戰素質已經天地之差。

在1941年6月22日,遠東蘇軍有703714人,再對比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司令博克的戰爭日誌“從西伯利亞調來的三十四個師,至少有二十一個師放在中央集團軍群的正面!”說明斯大林調來了百萬遠東精銳的說法是成立的。



蘇聯軍民是偉大的,為保衛首都莫斯科,蘇聯有927000人犧牲,88萬人受傷或凍傷。德軍在莫斯科戰役中的失敗,標誌著德國陸軍常勝不敗的神話破滅了。

同時也留下了很多猜測讓軍史迷爭論不休:

•德國是不是被莫斯科的嚴寒打敗的?

•德國如不派古德里安南下支援南方,八月份就開始攻打莫斯科,能否成功。

•德國在10月初,就原地建立防線,等待來春再攻打莫斯科。結果會否好點。


逸禪文化


一、德國的崛起。

蘇德戰爭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最慘烈的戰爭。那德國又如何從一戰的廢墟上爬了起來,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主要的原因是美國援助了德國。一戰結束後,英法兩國做為戰勝國,要償還美國戰爭貸款,但是他們沒錢,錢只能從戰敗國德國身上出,但是,德國也沒錢。

這時,實力超強的美國出手了,他不願意自己的投資打水漂,提出“道威斯”援助計劃,擯棄意識形態的偏見,援助德國。美國為何不直接援助英、法兩國?其實,這裡有美國的私心,英法兩國本身就是戰勝國,如果得到美國的援助,實力大增,必然稱霸歐洲,這於美國不利。

希特勒正是利用美國的援助,大力發展本國經濟,在1929年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遭受經濟危機摧殘的情況下,德國實現了20%的年經濟增長率,失業率從30%降到了1.7%。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了510億美元,居世界第二。蘇聯是430已美元,居世界第三,美國是2000億美元,雄居世界第一。

德國大力發展科技教育事業,成為第一個普及高中教育的西方國家,使德國的科技水平位於世界前列,虎式坦克、噴氣式飛機、高速列車、導彈等技術比美國還要強大,如果不是納粹排外,愛因斯坦和許多優秀的科技人員都跑到美國,德國很可能是世界上第一個研製出原子彈的國家。

所以說,納粹德國敢於發動二戰、敢於侵略蘇聯,是有自己驕傲的資本的。

二、蘇德矛盾。

德國的崛起得益於納粹集團的上臺,納粹集團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民族主義,有強烈的排外特點,它認為只有日耳曼民族是優秀的民族,其他民族都是劣等民族,德國應該主宰歐洲。他具有侵略擴張的本性,希特勒及其納粹黨不僅想吞併歐洲國家,還對廣袤的西伯利亞平原垂涎三尺。

德國重新崛起的時候,歐洲還有一個國家強勢崛起,那就是蘇聯。連續幾個五年計劃之後,蘇聯不斷髮展成為歐洲工業強國,從俄國的發展歷史上可以看出,只有不斷的擴張,才能保證其強盛,擴張一旦停止,俄國隨即衰落。崛起的蘇聯對歐洲的野心從來都不比德國小。

兩個崛起的工業強國在歐洲相遇,戰爭在所難免。


為了避免一戰兩線作戰的教訓,德國首先和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暫時穩住了蘇聯。這對兩個國家來說,都有好處,因為蘇聯五年計劃的重點還在重工業,軍事工業的製造水平與德國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

當德國採用閃電戰擊敗波蘭、捷克、比利時、法國之後,國土面積擴展到300萬平方公里,控制人口達到兩億人。德國有了和蘇聯叫板的資本。

三、蘇德戰爭。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國按照事先擬訂的“巴巴羅薩”計劃,從波羅的海到黑海2000多公里的戰線上,分北、中、南三個集團軍、190個師,共計550萬人,向蘇聯發動了突然襲擊。這讓斯大林始料未及,畢竟《互不侵犯條約》簽訂還不到兩年。

德國的閃電戰再一次奏效,憑藉3800輛先進坦克、1800多架飛機、4.3萬門先進火炮,192艘艦艇,德軍勢如破竹。


在半天之內,蘇軍損失66個機場、1200多架飛機,西部海空軍基地、通信設施、都被德國航空兵轟炸殆盡。

半個月之內,蘇軍損失陸軍的一半,30萬人被俘、被擊毀上萬輛坦克。

德軍攻克明斯克之後,於7月15日攻破莫斯科門戶斯摩稜斯克,距離莫斯科僅僅380公里。並於當年11月,兵臨莫斯科城下。

在這危急關頭,蘇聯竟然硬生生的頂住了德國的攻勢,並且於1942年4月取得了莫斯科會戰的勝利。穩住了戰爭局勢,挫敗了德國閃電擊敗蘇聯的圖謀。

那蘇聯如何做到了反敗為勝?

一、蘇聯人口眾多、國土廣袤,戰略縱深大。

蘇聯2000多平方公里的國土,即使丟了莫斯科,還有廣闊的西伯利亞平原。由於蘇聯的工業化比歐洲國家進行的晚,很多地方沒有鐵路,即使有鐵路,鐵軌的寬度也和歐洲不一樣,這樣就造成了德軍的補給非常困難。利用廣闊的戰略縱深,蘇聯用空間換時間,德軍攻打莫斯科城下,已經超過裝甲作戰的極限,成了強弩之末。



當“閃電戰”拖成了持久戰,蘇聯人口多,國土廣闊的優勢逐漸發揮出來。豐富的石油、鋼鐵、煤炭、有色金屬資源加上動員起來的1700萬作戰預備人員,最終拖垮了資源匱乏、人口不佔優勢的德國。

何況,蘇聯的工業水平雖然比不上德國先進,但是在數量上更佔優勢。以坦克為例,德軍如果取得戰爭勝利,需要每月生產500輛坦克,而實際產量只有可憐的230輛。蘇聯就不同了,因為蘇聯製造的坦克簡單、耐用,每月的產量達到了驚人的1500輛,一旦在戰爭條件下,生產速度還會呈幾何數增長。



二、天氣嚴寒。

拿破崙和瑞典的查理二世栽在了俄國寒冷的天氣上,這次,希特勒同樣栽在了蘇聯的嚴寒上。

德國人計劃在11月份寒冬來臨之前,在克里姆林宮飲酒慶功。然而,10月份寒冷的大雨讓蘇聯大地一片泥濘,德軍的集結和進攻變得越來越困難。

泥濘之後,是嚴寒,由於冰雪天氣,德軍坦克身陷冰雪,大炮也因為燃油被凍無法打開,攻擊力大打折扣。



三、美英援助。

雖然戰後出於政治需要,蘇聯否認了美英給予的援助。但是,不可否認,沒有美國、英國的援助,蘇聯不可能戰勝德國。二戰的勝利是美蘇英三大強國聯手製服了德國。

從戰爭初期到莫斯科會戰,蘇聯的損失是巨大的。為了不讓德國獨霸歐洲,美英兩國出手了:1.8萬架飛機、1.5萬門先進火炮、每月500輛坦克,以及4.3億顆子彈,加上不計其數的軍備物資,源源不斷的輸送給蘇聯。

總結:自身的實力、嚴寒的天氣加上國際援助,使蘇聯從慘敗中挺了過來,由慘敗變成了慘勝,而德國沒有這些待遇。


品讀春秋001


由於蘇聯本身實力雄厚:從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至蘇德戰爭爆發,蘇聯已經初步形成了一個軍事工業化強國的規模。

德軍突襲蘇聯之初,毫無戰爭準備的蘇聯西方面軍暨西部特別軍區被德軍的‘’巴巴羅薩‘’擊潰,大批蘇軍成為德軍俘虜。西方面軍暨西部特別軍區司令員巴甫洛夫大將因此而被軍事法庭判處死刑。‘’巴巴羅薩‘’第二階段的基輔會戰,蘇軍西南方面軍除少數人撤至第聶伯河對岸外,大部分六十六萬五千多人被德軍俘虜,西南方面軍司令員基爾波諾斯大將突圍時戰死,布瓊尼元帥、鐵木辛哥元帥等乘飛機撤離基輔。斯大林堅持基輔會戰,不聽朱可夫放棄基輔以保存實力的進諫,從而成就了希特勒一次圍殲蘇軍最多的‘’大手筆‘’。‘’巴巴羅薩‘’兩個階段的作戰,擊潰了蘇聯西方面軍暨西部特別軍區,以及蘇聯西南方面軍。先後攻佔了基輔(烏克蘭)、明斯克(白俄羅斯)、維亞濟馬(斯莫凌斯克州)、布良斯克州、卡盧加州、奧廖爾州、庫爾斯克州等地,通往莫斯科的道路已經被‘’巴巴羅薩‘’徹底打通,莫斯科已經遙遙在望。



毫無防範而被動應戰的蘇軍在與德軍第一回合的交手中,就像一個踉踉蹌蹌、步履蹣跚,幾乎快要被對手打趴在地的拳手。但由於蘇聯本身實力雄厚:從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至蘇德戰爭爆發,蘇聯已經初步形成了一個軍事工業化強國的規模。再加上戰爭初期美國及加拿大的大批量戰爭物資援助,從而使蘇聯得以迅速恢復元氣。就蘇聯的地域而言,由於蘇聯具有橫跨歐亞的戰略大縱深地帶,尤其是蘇聯橫跨歐亞的遼闊地域,以及廣袤的中亞及遠東地區形成了蘇聯廣闊的戰略縱深的迴旋空間:德軍要想在短時間內佔領蘇聯全境絕非易事;就蘇軍兵力消耗的兵員補充來說,包括俄羅斯在內蘇聯共有十六個加盟國:如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白俄羅斯、亞美尼亞、阿塞拜疆、格魯吉亞,乃至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中亞加盟國,這些加盟國無疑是蘇聯雄厚的兵力資源。

由於德軍進攻莫斯科的‘’颱風行動‘’因嚴寒而受挫,再加上有十幾個馳援莫斯科的遠東西伯利亞師,蘇軍於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即向德軍發起了強大反攻,一鼓作氣將德軍趕出莫斯科以西近兩百五十公里以外。緊接著之後的斯大林格勒會戰,德軍第六集團軍三十三萬人被蘇軍合圍聚殲;一九四三年夏季的庫爾斯克會戰,由於德軍失利而使蘇軍奪得了戰爭主動權;一九四四年蘇軍在本土實施戰略大反攻,同年六月二十二日蘇軍發起收復白俄羅斯的‘’巴格拉季昂‘’行動:德軍再被蘇軍殲滅二十八個師……。



戰爭的開局儘管其中一方損失慘重,但戰爭的最終勝利走向並不是按照戰爭開局的路徑,而是往往取決於交戰雙方其中一方的堅韌耐力,以及其得天獨厚的綜合優勢:蘇聯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實例。


東驤神駿


蘇聯,當時全國有約1億5000萬人口。整個二戰期間,蘇聯一共動員了大約3000萬人員。所以,蘇聯擁有足夠的兵員,重新補充部隊。也就是說,在補充部隊,人力資源這一方面,蘇聯並不存在問題。

其次,蘇聯當時實行一種,一個正職首長,攜帶兩名副職首長。當部隊開展開拔,一名正職首長攜帶一名副職前去作戰。原住地,留有一名副職首長,該名副職首長,將會,接收,新來報到的人員,組成新的一支部隊。這樣,這一支新的部隊,擁有原先的,擁有經驗的,各級首長,以及相應配套的士官,這支新的部隊的作戰能力同樣,十分可觀。這一方案,使得蘇聯部隊可以在短時間內的予以擴張。所以,蘇聯在被消滅大量部隊之後,人就可以組建相當數量的新的,擁有作戰能力的部隊,予以支援。

同時,在二次大戰爆發以前,蘇聯已經是世界第二大工業強國,擁有相應的完整的重工業體系。雖然開戰之初,蘇聯軍隊損失慘重,但相應的為蘇聯的人口以及重工業的轉移爭取了時間。蘇聯烏拉爾山以東地區,也有相應的重工業基地,可以為蘇聯的部隊提供武器裝備。槍支彈藥,火炮,坦克飛機等,重型裝備,蘇聯,並不缺乏。這使得蘇聯新組建的部隊並不缺乏武器,戰鬥力相當可觀。

同時根據租借法案,英國美國也向蘇聯提供了相當數量的軍事援助,裝甲車汽車等,甚至於包括做陸戰靴所使用的皮革糧食等等。

同時,蘇聯同日本在東北進行了諾門坎戰役,使得日軍,敢向北進行進攻,蘇聯可以將遠東地區的部隊調往,莫斯科戰場西線投入到同納粹德軍的作戰當中。

德軍前期,深入蘇聯,向蘇聯發起進攻。過於漫長的補給線,使得德軍的估計已經存在相應的非常重大的問題。而且,莫斯科戰役期間,蘇聯進入了漫長的冬天,對於德軍的進攻造成了相當大的困擾。

以上種種,加之蘇軍,上下同仇敵愾對抗入侵,使得蘇聯能夠在莫斯科戰役,之前,雖然已經損失了數百萬軍隊,但仍舊可以與反殺,最終攻入柏林,消滅納粹。


葉落幻影


雖然蘇聯在我們的印象中就是不缺人,但蘇軍之所以能從潰敗打到反擊,可不止在於“人數堆出勝利”。大雨的阻礙、大雪對德軍的傷害、大閱兵對蘇軍的鼓舞……這些元素匯聚到一起,讓蘇聯得以在首都莫斯科逆轉反擊。

那麼,當德軍的鐵蹄兵臨莫斯科遠郊之時,蘇軍到底是怎麼慢慢從被動打到反攻優勢的呢?

一、退無可退,身後就是莫斯科!

由於蘇軍在斯摩稜斯克戰役的抵抗十分頑強,德軍中央集團軍群止步於此,中央戰場得到暫時的平靜,蘇軍也有了兩個半月的時間養精蓄銳,準備防禦莫斯科。他們從遠東和西伯利亞調來援軍、組織莫斯科市民建立民兵隊伍、發動民眾參與修築工事,成功在莫斯科以西建立了兩道防線。

而基輔戰役結束後,德軍將進攻的矛頭再次指向莫斯科。北面的德軍雖未能佔領列寧格勒,但在包圍住這個城市後,也抽出裝甲部隊和摩托化部隊,準備協助中央集團軍群進攻莫斯科,莫斯科的局勢一下子嚴峻起來。

儘管蘇軍竭盡全力準備這場戰役,但德軍攻勢之迅猛還是超出他們的預想。180萬德軍從維亞濟馬和布良斯克兩個方向出發,突破了蘇軍防線。科涅夫指揮的蘇軍西方面軍被打得暈頭轉向,差點在維亞濟馬全軍覆滅,布良斯克方面軍也大部分被殲滅,這一連串的失利使得莫斯科危在旦夕。

二、天意難違,德軍坦克終被擋下

燃眉之急,一場秋雨卻在這時拯救了莫斯科。降雨後的土地變得泥濘不堪,大量德軍坦克無法行動,正處於優勢的進攻也被迫停滯。這場及時雨使得莫斯科免遭突襲,蘇聯人急忙在莫斯科以西一百公里外的莫扎伊斯克防線投入力量,力圖擋下德軍的攻勢。

緊接著,蘇軍又迎來大救星:朱可夫。蘇軍高層將遭受重創的西方面軍和預備方面軍合併變為新的西方面軍,由大名鼎鼎的朱可夫擔任司令員。朱可夫是有名的勝利元帥,他的到來無疑大大提高了蘇軍士氣。

雖然道路狀況不佳,但德軍佔領莫斯科的慾望依然強烈,他們在泥濘中向莫扎伊斯克發動了多次猛烈的進攻,而得到喘息的蘇軍也進行頑強的抵抗,一直拖慢德國坦克的腳步。就連閃電戰之父古德里安親自指揮的部隊,也因蘇聯人的防禦而寸步難行。

11月7日,蘇聯紅軍在德國人的炮聲中完成了紅場閱兵,這場神聖的儀式給了蘇聯人抵抗到底的決心與勇氣,他們唱著《莫斯科保衛者之歌》,和來自遠東地區的援軍一起踏向前線。

1941年的冬季,即使在蘇聯人看來也寒冷異常,但新調來的蘇軍因長期駐守遠東和西伯利亞的低溫地區,早已適應在這種氣溫下作戰。而德軍參謀們根本沒料到如此可怕的嚴寒,完全沒有為士兵們提供禦寒的準備。當蘇軍穿上棉衣、毛皮靴和棉帽時,德軍還缺乏過冬的軍服,坦克甚至無法啟動,只能在臨時的陣地裡守著火堆取暖。

三、開始反攻,把德國人打回去!

德軍在莫斯科城下的命運已經寫定了,蘇軍吹響了反擊的號角。12月5日,科涅夫的加里寧方面軍首先發動反攻,其他部隊也接連行動。在寒風中瑟瑟發抖的德軍根本無法抵禦蘇軍的衝鋒,被殺得丟盔棄甲。到20日,蘇軍已經收復了莫斯科周邊的許多地區,德軍一退再退。

希特勒不顧將領反對,要求德軍堅決抵抗。這也許是他少有的正確決擇:德軍的抵抗使得部隊能有序地向後方轉移,而沒有造成1812年拿破崙那樣的潰敗。

蘇聯軍隊從來勢洶洶的德寇手中保住了莫斯科,這是德軍在東線的第一場大敗。據統計,進攻莫斯科的德軍傷亡達五十萬人,被蘇聯紅軍趕到離莫斯科數百公里之遠。當然,德軍在失利之後的有序撤退,還是保留了一定的力量,以至於在1942年仍有能力發動進攻。而莫斯科是一場重要的勝利,但離最終勝利,還有很艱苦的路要走。

從整個反法西斯戰爭的角度來看,莫斯科戰役是一場舉足輕重的大會戰,它打破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眾所周知,德軍的戰鬥力在軸心國部隊中是當之無愧的第一,連軸心國的“老大”都被擊敗,其他軸心國同樣難逃被正義之師打倒的命運。

這場戰役,帶給世界的是鼓舞人心的振奮:不論是中國軍隊、寄身英國的自由法國政府、還是在南斯拉夫堅持鬥爭的游擊隊,無疑都因這場勝利更堅定了信心。他們堅信:光明終將戰勝黑暗,正義必將戰勝邪惡!


WarOH協虎


這幾天縱橫在跟網友探討持久抗戰的問題,我並不認為蔣百里是最早提出持久抗戰的人,但是在蔣百里的戰術思想裡面,也涉及到在戰爭中應該持久,蔣百里舉出的例子就是德國在一戰時候戰敗的例子:“因為德國當年偏重於速決,而不顧及於如何持久,所以失敗。”

蔣百里對德國一戰時候戰敗的分析不可謂不到位,德國因為國力容不下野心,一直追求速戰速決,一旦陷入戰爭僵持局面,就會暴露出後續無力的狀態。

德國在莫斯科會戰的失敗,可以看作德國在一戰失敗的翻版,都是因為速戰速決的策略沒有成功,而陷入僵持,一旦僵持,德國就必敗無疑。

德國的成功源於對閃電戰的運用,而莫斯科的失敗則是對閃電戰的摒棄造成的。

希特勒在西線與法國的戰爭中,利用閃電戰戰術迅速的贏得了法國之戰的勝利,而與此同時蘇聯在蘇芬戰爭中竟然未能取得全勝,使得希特勒認為蘇聯不堪一擊,其實我認為希特勒對蘇聯當時的情況也不算是誤判,蘇聯的確不堪一擊。

在蘇德戰爭初期,德國一路披荊斬棘,希特勒在德國連捷報都讀不過來,1941年6月22日開始,德國調動了190個師,發動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兵團作戰,也就是巴巴羅薩計劃,兵分三路,襲擊蘇聯。

蘇聯的軍事實力也不是蓋的,但是在德國裝甲兵團的鉗形進攻下,蘇聯損兵折將,戰爭一開始66個機場就被炸了,1200架飛機被炸燬,在失去制空權的情況下,蘇聯紅軍在戰爭開頭就損失慘重。

1941年7月15日,戰爭僅僅發動三週,德軍就攻佔了莫斯科的門戶斯摩稜斯克市,可以說,在這個時候,如果希特勒下令攻打莫斯科,必然能夠完成任務目標。

然而這個時候,希特勒卻抽調了很多原本計劃攻打莫斯科的部隊,去攻打基輔,隨後就有了基輔戰役圍殲蘇軍66.5萬人的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殲滅戰,但是卻錯過了攻打莫斯科的最佳時機。

在德國攻打基輔戰役期間,蘇聯得以有時間構築了一條堅固的防線來進行接下來的戰爭。

指揮中路攻打莫斯科的古德里安曾經勸希特勒不要去攻打基輔,而是直取莫斯科,但是希特勒給古德里安將軍事經濟學,講述烏克蘭的重要性,是糧倉,是油田等等。

在我看來,希特勒的這番話是對牛彈琴,德國三大名將古德里安、曼施坦因、隆美爾都是閃電戰的卓越執行者,你跟他們講軍事經濟學那不是對牛彈琴那是什麼!然而,軍事經濟學的本質實際上就是為持久作戰做準備,因此這次與閃電戰背道而馳的。

德國想要戰勝蘇聯,不是步步為營,只能是一把尖刀直插心臟,直到打到蘇聯已經緩不過來氣才能停止,這才是閃電戰的精髓,希特勒是還想要烏克蘭的糧倉,還要拿下莫斯科,還想要這要那,是其失敗的最重要的原因。

在當時,已經錯過莫斯科的情況下,德國就應該進行調整,然後進行下一輪的進攻,然而希特勒等不及,迫不及待的要求年底之前拿下莫斯科。

基輔戰役結束後,天氣轉冷,通往莫斯科的道路不僅有嚴陣以待的蘇軍,還有泥濘的道路,德國在前期得以勝利的根本就是部隊的機動性,在攻打莫斯科的路上,那真是“一步一個腳印”。

寒冷的天氣更加妨礙了德國裝甲坦克的發揮,到達莫斯科的時候已經是強弩之末了,不但無法組織進攻,還被迫轉入防守,針對德國攻打莫斯科的這個舉動,我總結他為送人頭。

當然,蘇聯能夠迅速集結出反擊的部隊,也說明蘇聯的軍事潛力不容小窺,在英美的支持下,蘇聯的軍工生產不但沒有下降,反而持續增產,1941年之前蘇聯總計也沒能生產兩萬輛坦克,而到1942年蘇聯一年就生產了兩萬四千輛;槍械方面,1942年之前蘇軍以步槍為主力槍械,而1942年之後,蘇聯生產600萬支波波沙衝鋒槍,開始了全員衝鋒槍,在二戰中能夠全員衝鋒槍喂起子彈的,全世界估計只有蘇聯了。

所以,在德國強弩之末的情況下,蘇聯反而能夠“越挫越勇”發動反擊。


史論縱橫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過程中,戰局最為激烈、實力對比最為強悍、死傷最為慘重的戰場是蘇德戰場。

雖然第二次世界大戰早在1939年的時候就已經爆發,但是蘇德戰場開闢的序幕卻是在1941年的時候才被緩緩揭開的。

在此前,蘇聯和德國狼狽為奸簽訂了友好協議,並一起瓜分了波蘭。

或許是這短暫的友好協議簽訂讓斯大林產生了懈怠心理,所以德國在歐洲戰場中四處出擊的時候,他們並沒有加大對德國的軍事防備。

而是繼續加大了對自己軍隊內部的大清洗,淘汰了很多擁有著豐富軍事經驗、高超軍事素養的高、中、低級軍官。

正因此在德國1941年初次入侵蘇聯的時候,蘇聯才會在防備不足的情況下,遭遇了巨大的傷亡。

蘇聯在二戰後期的翻盤

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過程中,蘇聯的平民百姓加上軍人一共死了2000多萬人。

其中正規軍800多萬人,然後再加上其他的民兵,軍隊的死亡量可以達到1000多萬人。

二戰剛開始爆發的時候,蘇聯是處於極端劣勢中的。

不過這種極端的劣勢並沒有持續多久,在時間來臨到了二戰後期的時候,蘇聯這種只能縮起來承受捱打的局面發生了變化。

接下來,他們開始對德國展開了反擊,並在後來和美英聯軍合力,一路高歌殺入了德國境內。

並在二戰結束後,獨自佔據了德國的東部地區。

而德國的西部地區分別被美國、英國、法國瓜分了起來。

蘇聯在後期被消滅了幾百萬軍隊的情況下,之所以還能對德國進行反攻,主要跟幾個重要的原因有關,接下來我們簡單講一下這幾個原因。

蘇聯的地大物博是主要原因

首先第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蘇聯的地大物博,雖然蘇聯的面積比不過擁有著無數海外殖民地的英國,但是要真正論到本土面積,當時卻是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比得過蘇聯的。


在德國進攻蘇聯的時候,他們僅打到了蘇聯位於東歐平原上的地區。

而蘇聯除了東歐平原上的地區之外,他們國內並沒有遭受到戰火蔓延的地區是非常廣大的。

在那些地區裡,他們可以源源不斷地採集資源,然後通過當時蘇聯已經有一定規模的工業把資源轉換成武器,來支撐和德國之間的激烈戰爭。

雖然在二戰爆發期間,蘇聯的武器先進程度比不過德國,但是他們擁有著比德國還要強大的工業、資源潛力,當數量堆積到一定程度之後,他們就開始佔據了優勢。

蘇聯的人口基數龐大是主要原因

第二個主要的原因我覺得是蘇聯的人口基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過程中,雖然蘇聯的人口基數比不過我們,但是當時他們的人口也達到了1.8、9億人口的龐大規模。

相比於德國當時只有大幾千萬的人口規模,蘇聯的人口基數擁有著很多先天優勢。

而且在二戰爆發過程中,他們也很好地利用了自己人口充足的優勢,把大多數男性招納進了軍隊中,並給大部分女性安排了各種後勤工作。


因此,在他們龐大人口基數的緊密配合下,他們才可以度過了那次難關。

斯大林在二戰中的鐵血態度是主要原因

第三個重要原因我覺得跟斯大林的鐵血態度有關,在戰爭爆發過程中,斯大林對作戰士兵們制定下了很嚴厲的懲罰規定。

在他的懲罰規定下,只允許士兵們不怕死的往前衝,不允許士兵們向敵人投降。

如果士兵們沒有死在戰場中,而是向敵人投降的話,那他們的家人就會遭受到株連懲罰,被髮配到最寒冷的西伯利亞幹苦力或者被關押起來,他們在被解救歸來後,也將承受牢獄之災或者性命之劫。

這種種的規定雖然無法完全避免蘇聯軍隊向德國人投降,但是也保障了大部分軍隊的作戰態度。

而在斯大林的兒子被德國人俘虜之後,他也沒有半分猶豫地貫徹了自己這種規定。


他先是派人把自己的兒媳給抓了起來,然後又派人把自己兒子的舅舅、舅媽給抓起來,處以了槍決。

至於原因很簡單,那就是他認為兒子的舅舅、舅媽在小時候撫養過自己的兒子一段時間,自己的兒子之所以如此,跟他們的管教不力有關,所以死不足惜。

連對待自己的兒子都如此嚴厲,這就更加讓所有軍隊知道了斯大林的態度,因此接下來只能更加賣力地投入到了戰場中。

除了以上所述這些,我覺得美國、英國對德國的牽制以及美國對蘇聯的援助也起到了很多作用。

正是在他們的齊心協力下,才最終戰勝了希特勒的納粹德國,獲得了歐洲戰場的勝利。

所以說這就是德軍在消滅幾百萬蘇軍的情況下,蘇軍還能翻盤的原因,這裡面的原因很多,主要跟蘇聯的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意志堅決、英美的同盟互助有關。


孤客生


題主詢問莫斯科戰役時德軍已經消滅了幾百萬蘇軍,為何還冒出這麼多軍隊反攻。這其實涉及到:組建現代化的軍隊,到底有那幾方面的因素?然後我們看看二戰時的蘇聯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

二戰中,蘇聯是組建軍隊最多的國家。在死亡2700萬人的基礎上,居然到戰爭末期還擁有1200萬軍隊。這些軍隊怎麼來的呢?

組建軍隊首先要有人力,而且最好是受過基礎教育的人口,而不是文盲。人力不光是參軍,也要在打仗同時維持國家正常運轉。蘇聯的人口大約是1.6億左右(若算上吞併的波羅的海三國和波蘭東部則再多2000萬),是德國(連奧地利和捷克)的2倍左右。蘇聯在布爾什維克執政20年中發展基礎教育,整體人口素質不低。而且蘇聯早早解放婦女,男女同工同酬,很多婦女走上工作崗位,代替男人生產,甚至在前線挖戰壕。德國則直到快覆滅時依然堅持讓女人當家庭主婦。這麼一來,斯大林可動用的勞動力實際上是希特勒的三倍。對於可以抽調三千萬壯丁參戰的蘇聯,損失三百萬人並不足以毀滅戰爭能力。

其次,組建軍隊要有裝備。蘇聯在二戰前已經具有歐洲第一、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的工業生產力,保證了源源不斷地生產武器裝備。而且俄製武器皮實耐用,很適合大範圍裝備。希特勒雖然收編了大半個歐洲的軍工廠,但整合也需要時間。

第三,組建軍隊要有糧食物資。蘇聯領土遼闊,農業發達,軍糧不成問題。

第四,組建軍隊,尤其在大敵壓境、我軍損失慘重的情況下補充軍隊,要有高效的動員能力。布爾什維克的集權化運作是很高效的,也有一大批忠誠和能幹的中基層幹部,加上俄國人本身的彪悍,補充動員速度很快。

第四,組建軍隊需要有時間。蘇聯廣闊的國土給了喘息機會。即使德軍殲滅數百萬蘇軍,佔領上千公里土地,蘇軍依然能及時整訓更多部隊投入戰場。

最後,美國扶持蘇聯對抗希特勒,源源不斷的支持了蘇聯武器、車輛、糧食,也極大增強了蘇軍的恢復能力。

從1941年6月22日開戰,德軍在短短三個月內殲滅200多萬蘇軍,深入邊境數百公里。但這個過程中德軍也損失了30多萬,而且蘇軍的抵抗沒有被粉碎。之後德軍繼續挺進,但蘇軍的抵抗也越來越強烈。莫斯科會戰中德軍損失50多萬,被迫後退。而蘇軍雖然傷亡比德軍更大,卻第一次站穩了腳跟。至此,德軍在西線總共損失了百萬之眾,部隊遭到重創。而蘇軍傷亡四百萬,卻以此為代價,開始進入“相持階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