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8 扔掉手中“鐵飯碗” 帶領群眾奔富路 ——記陝西上郡生態肥業有限公司經理侯鋒

扔掉手中“鐵飯碗” 帶領群眾奔富路

——記陝西上郡生態肥業有限公司經理侯鋒


本報記者 樊小帥 通訊員 夏蓓蓓

  個人檔案

侯鋒,男,1984年9月出生,2002年入伍,2007年入黨,2014年底退伍。在部隊期間榮獲優秀士兵、優秀共產黨員、三等功等稱號。2016年1月,他被分配到富縣商務局上班,任蓮花池村第一書記。2016年3月,他辭去公職,創辦陝西上郡生態肥業有限公司。

脫下戎裝,砸了“鐵飯碗”,創辦企業——這是退伍軍人侯鋒近幾年的重要經歷。

在富縣牛武鎮南家岔村上郡肥業的廠房裡,機器轟鳴,記者見到了正在忙碌的侯鋒,退役4年的他,身上依然有著軍人幹練利落的氣質。

“現在的瓜果蔬菜大都失去了原本的味道,吃起來淡然無味,這跟土壤施肥有很大的關係。”侯鋒介紹:“有機肥和化肥的區別就是‘中藥’和‘西藥’的區別,一個固本,一個治標,我做有機肥,就是要為生態農業的發展出一份力。”

2014年,侯鋒復員回家,結束了長達12年的軍旅生涯,被分配到富縣商務局工作,家人也為他感到高興。可沒想到,上班沒多久,他就辭去了商務局的公職,親手“砸”了自己的“鐵飯碗”。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當問起侯鋒緣何辭職時,他說:“在包扶工作中發現了農業發展中的很多問題,就想著要改變這個現狀。我這個人,幹事情要麼不幹,要幹就幹好,我覺得無法兼顧商務局的工作,就不敢佔著這位置,只能選擇辭職。”

任職最後一個月,侯鋒把3700元的工資,捐給了他所包扶的蓮花池村的貧困戶,隨即便踏上了他的創業之路,創辦了陝西上郡生態肥業有限公司。

經過多方走訪、學習,侯鋒解決了生產方向、產品定位等難題,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簽署合作協議的同時,高價引進現代高新技術,利用羊糞、油渣等有機物,通過生物發酵工藝生產有機肥、生物菌肥等產品。如今,上郡肥業的產品銷到了銅川市、榆林市以及洛川、黃陵等縣區,受到了廣大農民的歡迎。

多年部隊生活鍛造了他雷厲風行的作風,讓人有時候會忘了這個陝北漢子俠骨柔腸的一面。

家住安塞區的張生花在侯鋒建廠時便來廠裡做工,當侯鋒聽說她早年喪夫,獨自一人四處打工以供養兒子上大學,日子過得相當窘迫,便將她留了下來,做了工廠的打包工,一年能掙4萬元。

“侯總對我們可好了,管吃管住,勞保也有保障,我願意一直在這幹下去。”提起侯鋒,張生花滿眼感激的淚花。

得人者興。像張生花一樣的情況,廠子裡還有3個,主要負責貨物的裝卸。說起侯鋒,廠里人人都豎大拇指,“跟著侯鋒幹,錯不了!”

自打上郡肥業有了效益,侯鋒的“學雷鋒”熱情更是高漲,在廠區辦公室,老廠長孫雙印拿出一個小本,上面密密麻麻記錄著侯鋒這幾年做的“好事”:2017年,捐贈蓮花池村24噸肥、南教場村4噸肥;2017年至2018年,捐贈清泉寺20噸肥;2016至2018年,累計捐贈南家岔村16噸肥……從建廠至今,累計捐贈出價值30餘萬元的有機肥。

孫雙印回憶,2017年8月3日中午,牛武鎮四家岔村突然下起了冰雹,侯鋒趕忙召集廠內職工並囑咐道:“村民受災了,趕緊給村民送肥去,一定要把災害降到最低!”他的這支救災隊伍最先到達了搶險現場,為菸農吃了一顆“定心丸”。

清泉寺的貧困戶邢書明家有玉米6畝,烤煙12畝,每年僅施肥就得1噸,這對他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支出。

“這三年來,上郡肥業每年無償給我800斤肥,解決了我的大問題。”邢書明握著侯鋒的手感激地說。

“老邢,一點點心意,不要放在心上,家裡有什麼難事了你就直說。”侯鋒繼續叮囑,“玉米地喜氮肥,你要適當再補充些氮肥,烤煙地的話就要減量施肥。”

從邢書明家裡出來,侯鋒又找到了清泉寺的第一書記王瓊,“王書記,你給咱把村裡貧困戶的上學娃娃統計出來,今年我想資助這些娃,不論咋樣不能耽誤娃娃們讀書。”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幾年來,侯鋒將部隊裡求真務實的作風帶到了創辦企業中,他的善行義舉也在十里八鄉傳播。

2017年,上郡肥業被富縣市場和質量管理局授予“心繫群眾,扶貧濟困”的牌匾,今年2月,侯鋒被延安市委、市政府授予“延安市傑出民營企業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