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8 【咸陽日報社全媒體行動】禮泉:富民產業鋪就群眾小康大道

實施精準扶貧以來,禮泉縣委、縣政府科學決策,把精準脫貧工作的重心放在北部旱腰帶貧困地區,始終堅持以政策為導向,緊盯“八個一批”,分步實施、分類推進。

截至目前,共完成6163戶22505人脫貧,45個貧困村退出摘帽。

4月17日,走進禮泉縣昭陵鎮萬象食用菌示範園,食用菌溫室大棚內工人正對香菇棒打水,採收人員正在進行香菇晾曬,技術人員正在檢查羊肚菌生產情況……

“這一茬剛採收完,必須按照標準把下一茬的準備工作做好,確保有個好收成;園區的技術人員不僅要管食用菌生產技術,還要對村集體經濟產業園的大棚進行技術指導和管理,這種企業帶動村子發展經濟的形式,目的是進一步讓群眾增收。”萬象食用菌示範園負責人陳森說。

【咸陽日報社全媒體行動】禮泉:富民產業鋪就群眾小康大道

萬象食用菌示範園,是昭陵鎮落實縣脫貧攻堅產業脫貧的一項戰略性舉措。該示範園位於涼馬村,投資19350萬元,建設食藥用菌溫室大棚200座,年產500萬袋食藥用菌生產線。目前,已建成170座溫室大棚。

【咸陽日報社全媒體行動】禮泉:富民產業鋪就群眾小康大道

“一年在這兒能掙2萬多元,比外出打工強,引進的食用菌企業,讓村上好多人實現了就地就業,幹農活和打工兩不誤。”

涼馬村的王國榮告訴記者,愛人癱瘓在床,平時都是他照顧,企業沒進村前,生活比較困難,如今收入不僅比以前高了好多倍,還能照顧家裡,生活質量提高了一大截。

“鎮上針對涼馬村果園老化、產業基礎薄弱的現狀,藉助企業發展村集體經濟,在萬象食用菌示範園旁邊建立了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業園,依靠企業的技術現實群眾增收。”昭陵鎮鎮長春淑敏介紹,企業+基地+村集體經濟的方式,走出了產業扶貧一條新路,涼馬村產業園實行貧困戶優先務工,兩個園區能提供就業崗位300多個,務工人員月工資在2000元左右,可帶動貧困戶300多戶。

“從去年開始分紅,目前已分了2次,全村共分了近10萬元紅利,把家裡的地入了股,還入了4千元的資金股,加上我這兒打工,一年下來要收入3萬多元,群眾入股企業參與分紅的方式,讓咱群眾收益非常大。”涼馬村村民王俊昌一邊幹活一邊說。

“圍繞培育“規模大、鏈條長、銷路好、帶動能力強”的特色產業,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快各類果業示範園建設、發展大棚蔬菜設施農業,帶動群眾產業脫貧。”禮泉縣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抓在手中,強力推進。

昭陵社區南陽村的陳新存是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在產業脫貧上,村上根據個人的意願,扶貧發展養豬產業。在利用3萬元扶貧貸款資金入股村上宏源畜牧養殖分紅外,村上和養殖企業還以租賃養殖的方式,扶持他養殖了100頭豬,實現了脫貧。


【咸陽日報社全媒體行動】禮泉:富民產業鋪就群眾小康大道


陳新存入股的宏源畜牧養殖企業,是禮泉縣實施養殖產業扶貧的一個龍頭企業。昭陵社區幹部李偉介紹,目前正在建設的三期投資3000萬元,企業帶動扶持貧困戶956戶,其中殘疾人貧困戶160戶,吸收扶貧資金756萬多元,截至2018年底企業為貧困戶分紅了123.5萬元。

【咸陽日報社全媒體行動】禮泉:富民產業鋪就群眾小康大道

昭陵鎮萬象食用菌示範園、昭陵社區宏源畜牧養殖產業脫貧模式,只是禮泉縣在脫貧攻堅中實施產業扶貧的一個縮影。


【咸陽日報社全媒體行動】禮泉:富民產業鋪就群眾小康大道

脫貧攻堅以來,禮泉縣以產業扶貧為“造血”根基,探索出了“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新型農村社區+貧困戶”“公司+基地+貧困戶”“養殖場+合作社+貧困戶”等經營模式,駿馬鎮和泰、天豐現代農業園,西張堡鎮白村田園綜合體等一批產業園,帶動貧困戶實現脫貧。

在畜牧養殖產業扶貧上,禮泉縣按照“穩定生豬、家禽,加快發展肉牛、肉羊”的思路,推進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推進發展,培育出了宏源養殖、天豐肉雞等一批幫扶企業。同時,為緩解融資瓶頸,為3681戶貧困家庭發放小額信貸資金1.18億元,解決了貧困群眾產業發展資金難題。

禮泉縣還結合產業發展,以就業為貧困戶“造血”,縣上採取重點培育、技能培訓等方式,共培育就業扶貧基地2個,去年貧困勞動力技能培訓936人,貧困勞動力創業培訓425人,創業扶持貧困勞動力41人。

“產業強,群眾富。下一步,引導有發展意願的貧困戶發展先期投資小、見效快的大拱棚,進行多層覆蓋草莓栽植、春提前甜瓜、秋延遲西紅柿等品種種植;扶持叱幹東相虎特色野菜、新時鐵皮石斛、煙霞飛鼠特色種植養殖等區域性小眾產業,做大規模、做精產品、做響品牌,使扶貧產業項目真正成為貧困戶脫貧增收的有力支撐。”禮泉縣扶貧開發局局長周維超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