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5 提前一年还清欠苏联外债,“英雄矿”贡献占四成

提前一年还清欠苏联外债,“英雄矿”贡献占四成

阿勒泰明珠”的过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的富蕴县, 靠近中蒙边境。在县城东北50公里处的可可托海, 有一座露天金属矿。其3号矿脉长约250米, 宽约240米, 深140多米, 形状很像罗马斗兽场。

目前, 世界上已知的矿物有170多种, 这个3号矿坑内就有86种矿物共生, 主要是锂、铍、钼、铷、铯、铌、钽、铪、铀、钍等稀有、放射性元素, 以及铜、镍等有色金属。其中, 铍资源量居世界首位, 铯、锂、钽资源量分居中国第五、第六、第九位。而且, 各种矿物的分布界线非常分明, 便于分类开采。 因此, 这座稀有金属聚宝盆, 被称为“阿勒泰明珠”。

这一金属聚宝盆位于阿尔泰山南麓中国境内, 而苏联地处阿尔泰山北麓。上世纪30年代, 中国正值军阀混战, 中央政府无力管控边境地区, 苏联趁机于1935年秘密派出地质队赴可可托海勘查。

从1941年起, 苏联挖掘坑道, 对3号矿脉进行勘探、开采。苏德交战后,苏联在可可托海的开采曾一度中断。二战后, 苏联与新疆地方政府签约, 并于1946年恢复开采。那时, 采出的可可托海矿石, 先由陆路运往新疆布尔津, 再从布尔津装船经额尔齐斯河全部运往苏联, 用于其尖端军事工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根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50年3月成立了“中苏有色及稀有金属股份公司阿山矿管处”, 可可托海矿进人中苏 “共管"期。1955年, 中国收回了可可托海矿的管理权, 1964年, 完成对可可托海的勘探。此后, 可可托海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成为我国最大的锂、铍生产基地。

但是, 苏联对这里的金属宝藏始终念念不忘!

“英雄矿”的不凡业绩

1967年以前, 可可托海矿称为“111矿", 是个副厅级单位, 直属中央管理。然而, 基于国家当时的安全环境, 中国地图上找不到可可托海。

1981年以前, 该矿处于严格保密状态, 矿区设有3道关卡, 只有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签发的边防通行证才能进入, 成品库房还有4名持枪军人站岗看守。

另外, 矿产品均有代号: 绿柱石(铍)为“1号产品”, 锂辉石为“2号产品”, 钽铌石为“3号产品"。据统计, 1951年至1989年, 3号矿脉共开采绿柱石(含氧化铍14.1%)精矿22641吨、锂辉石精矿326920吨。1963年以前,这些金属原矿石主要出口苏联, 此后, 国内开始选矿生产, 留作自用及出口欧美市场。

这些稀有金属主要用于制造原子弹、氢弹、导弹、卫星、超声速飞机, 以及运载火箭等尖端军事工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因抗美援朝战争消耗及国内开展工业建设, 中国向苏联贷款, 欠下14亿600万新卢布, 折合人民币为52亿多元的外债。

提前一年还清欠苏联外债,“英雄矿”贡献占四成

1960年, 中苏关系全面恶化后, 苏方逼迫中国必须在1965年以前还清全部贷款和利息。当时,我国适逢“三年自然灾害”, 百姓忍饥挨饿, 将大量粮食、食油、猪肉、鸡蛋、花生、苹果等运往苏联还债。但这些农产品附加值太低, 要想还清欠债所需时日太久。

经中央研究决定, 用苏联急需的稀有矿产品来抵债。按当时农产品与矿产品的比价, 一吨一般矿砂可抵数吨农产品, 而一吨稀有金属矿砂比几十吨甚至上百吨农产品价格还高, 用稀有矿产品来抵债, 既可省下粮食缓解人民生活困难, 又可加快还清债务的进度。

1964年2月29日, 中共中央在写给苏共中央的信中说: “到1962年底为止, 我们向苏联供应的粮油和其他食品值21亿新卢布。在同时期内,我们向苏联提供矿产品和五金值14亿多新卢布。这些矿产品中, 有许多都是发展尖端科学、制造火箭和核武器必不可少的原料。”

1964年, 中国终于提前1年还清了欠苏联的全部贷款和利息。其中, 可可托海3号矿脉采出的矿石, 价值占外债总额的40%。

当年, 矿上生产条件落后, 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 可可托海的矿工们没有任何防护措施, 站在飞扬的粉尘中劳动。采出的矿石被矿工们装上布袋、麻袋, 用肩膀扛, 用马车拉运出矿坑。他们以青春和健康为代价, 为国家还清外债立了大功!

那期间, 我国制造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所用的锂、铍、钽、铌、铯等稀有金属,也主要来自可可托海。1963年, 新疆锂盐厂生产了30吨氢氧化锂, 由军用专列押运至核工业部某厂, 用于提取同位素锂-6, 生产氢弹核心部件的氘化锂-6。

新疆锂盐厂生产氢氧化锂所用的原料, 就来自可可托海的锂辉石矿。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就使用了可可托海铯榴石矿中提取的铯。

“111矿”不仅“还债有功”, 还为我国研制“两弹一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因此被誉为“功勋矿”“英雄矿”。

1999年, 可可托海3号矿宣布闭坑, 结束了持续半个多世纪的开采。■

声明: 本文摘编自《世界军事》半月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