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1 上海大柏樹

上海大柏樹

大柏樹位於上海中心城區東北部,地跨虹口、楊浦二區境界,是現在逸仙路、汶水東路、中山北一路、曲陽路、邯鄲路交匯處四周的區片地名。1984年前屬於寶山縣江灣鎮。大柏樹原名是大八寺,因地名有損我民族尊嚴的問題,後經市政府批准,在1988年10月將其更名為“大柏樹”。

20世紀80年代,上海曾就“大八寺”(大八字)區片地名有損我民族尊嚴的問題引發爭議而在市民中展開討論。《新民晚報》記者在採訪了有關部門並走訪了當地的老居民後,於1986年10月14日發表了“地名三個字,一段屈辱史”的文章,發出“‘大八寺’不能再叫下去了!”的呼聲。後由秦秉忠(解放後寶山縣第一任縣長)等五人在市政協六屆五次會上提議,經市有關部門多方調查考證、聽取意見,在1988年10月經市政府批准,將“大八寺”更名為“大柏樹”。

上海大柏樹

上海大柏樹

上海虹口區有個地方叫“大柏樹”,這個地方是個交通要道,北通吳淞,東到五角場,朝西南通到虹口足球場。實際上這個地方並沒有長一個柏樹,那麼為啥要叫“大柏樹”呢?

“大柏樹”本來不叫大柏樹,,叫“大八寺”。在上海話裡,大柏樹、大八寺讀起來是一樣,寫起來不一樣,意思也不一樣。五十年前,我在復旦大學讀書,每個禮拜回屋裡都要經過大八寺,迭個地方周圍全是農田、農舍,從來沒看見過一個寺。這就尷尬了,“大八寺”這個地方既然沒寺,又哪能叫“大八寺”呢?

“大八寺”地名的來歷和抗戰有關係。1931年9月18日,瀋陽發生了九·一八事變。1932年1月28日,上海虹口日租界的日軍(當時大人們叫日本人“東洋人”,叫日本兵“東洋兵”)悍然進攻閘北,天通庵路一帶成了一片火海,中國駐軍第十九路軍在總指揮蔣光鼐、軍長蔡廷鍇指揮下奮起抵抗,迭個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一·二八抗戰。當時,上海老百姓全到前線慰問抗日將士。日本侵略軍攻來攻去就是攻不下十九路軍的防線,只好調集援軍在江蘇太倉瀏河口登陸,朝上海市區推進,並佔據了現在稱作“大柏樹”的交通要道。當時,這個地方沒有名字,東洋人根據地理位置,就起了個名字叫“大八辻”。這個“辻”字是日本漢字,意思是“十字路口”,但是中文裡沒有這個字(早期的《現代漢語詞典》沒有這個字,到2002增補本才有)。你看,逸仙路和中山北一路(當時叫西體育會路)、邯鄲路和中山北一路就像兩個大的“八”字?上海人再根據“大八辻”這個上海話讀音,記作“大八寺”。這樣一來,這個沒有寺廟的交通要道就有了一個名字叫“大八寺”了。

1983年,有一位老人寫信給有關部門,提起往事。老人講,大八寺這個地名留有東洋兵侵略上海的痕跡,建議改名。有關部門接受了這個建議,拿“大八寺”改為上海話裡同音的“大柏樹”,從此以後,“大柏樹”就一直喊到現在。所以,“大柏樹”這裡即使沒有一棵柏樹也沒關係。

上海大柏樹

上海大柏樹

上海大柏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