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 大國重器背後的科學家們——中國跨度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在一個又一個"大手筆"的助力下,中國發展實現了世紀性的跨越。而這跨越的背後,又含著多少科學家的鞠躬盡瘁、嘔心瀝血。

新中國70華誕之際,中國的科技成就再一次亮相在全世界人民面前,那麼,今天就讓我們來盤點一下這些大國重器背後的科學家們吧!

從烏蘇里江到帕米爾高原,從黑龍江漠河到南海曾母暗沙,遼闊的中華大地上,縱貫山河的"超級工程"星羅棋佈,跨越天塹的"世界之最"此起彼伏。說到中國跨度,就不得不提中國舉世矚目的"四大工程"

南水北調:跨越4000公里,澤惠萬民

大國重器背後的科學家們——中國跨度

南水北調東線源頭——江都水利樞紐

南水北調工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戰略性工程,主要解決我國北方地區,尤其是黃淮海流域的水資源短缺問題,規劃區人口4.38億人,調水規模448億立方米。

工程規劃的東、中、西線幹線總長度達4350公里,通過三條調水線路與長江、黃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聯繫,構成以"四橫三縱"為主體的總體佈局,2012年9月,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丹江口庫區移民搬遷全面完成。截至2014年,南水北調中線、東線工程已經完工並向北方地區調水。

背後科學家:南水北調工程原總工程師汪易森

大國重器背後的科學家們——中國跨度

汪易森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967年畢業於華東水利學院(現河海大學),從事水利、水電工程設計和工程建設50餘年,先後參加或主持設計了十多座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

近十年來努力致力於南水北調等大型長距離跨流域調水工程關鍵技術問題的研究,榮獲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二等獎等獎項。

西電東送:跨越十餘省市,照亮發展之路

大國重器背後的科學家們——中國跨度

羅洞站主變場地傍晚景觀(佛山供電局陳澤懷攝)

西電東送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力項目,在西部大開發的重點工程中,西電東送工程量最大、投資額最多,從2001年到2010年的十年間,總投資將超過5200億元。西電東送從南到北,從西到東,形成北、中、南三路送電格局。北線由內蒙古、陝西等省(區)向華北電網輸電;中線由四川等省向華中、華東電網輸電;南線由雲南、貴州、廣西等省(區)向華南輸電。

西電東送同時開工的工程之多是史無前例的,單個工程的規模之大也是罕見的。這一工程的實施,將有利於西部能源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減輕了環境和運輸壓力,對於合理配置資源、優化能源結構、促進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背後科學家:直流輸電專家李立浧

大國重器背後的科學家們——中國跨度

李立浧,1941年出生於江蘇省建湖縣,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著名的電力專家、直流輸電專家,被譽為"中國直流輸電第一人"。 2017年,由他主持的"特高壓±80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在電力行業耕耘50餘載,李立浧主持參與了中國和世界多個第一的電力工程建設:參加和組織建設我國第一條330千伏交流輸電工程、第一條500千伏交流輸電工程、第一條±5 0 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2009年,李立浧主持的世界第一個±8 0 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建成投產,將中國電力輸送從"普鐵時代",直接提速到"高鐵時代"。

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是國際上公認的中國領先世界的技術,是能源電力領域的重大創新。李立浧帶領國內數十名專家,通過160多家單位聯合攻關,研製了13大類73種主要電氣設備,獲得關鍵技術141項,創造了37項世界第一。帶動了中國和世界特高壓直流輸電大規模發展,使得電工裝備成為中國製造的"金色名片"。

西氣東輸:跨越五種氣候,架起能源長龍

大國重器背後的科學家們——中國跨度

西氣東輸中衛黃河跨越工程完工

西氣東輸管道工程起於新疆輪臺,途經新疆、甘肅、寧夏、陝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蘇、上海以及浙江10省(區、市)66個縣,全長約4000公里。穿越戈壁、荒漠、高原、山區、平原、水網等各種地形地貌和多種氣候環境,還要抵禦高寒缺氧,是中國距離最長、管徑最大、投資最多、輸氣量最大、施工條件最複雜的天然氣管道工程。

西氣東輸一線工程開工於2002年,竣工於2004年。二線工程開工於2009年,2012年全線竣工,累計投資超過2900億元,惠及人口超過4億人,不僅是過去十年中投資最大的能源工程,而且是投資最大的基礎建設工程,同時也是惠及人口最多的基礎設施工程。

背後科學家:石油管材工程專家李鶴林

大國重器背後的科學家們——中國跨度

李鶴林,材料科學家,石油管材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石油管材研究工作的主要開創者之一。主持完成了"輕型吊環、吊卡、吊鉗"、"無鎳低鉻無磁鋼"、"高強度高韌性結構鋼"等四項研究項目,獲全國科學大會重大科技成果獎。

李鶴林長期從事石油用鋼及石油管工程科技工作,是我國這一領域的開拓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曾任中石油西氣東輸二線管道工程關鍵技術研究重大專項專家組組長。

西氣東輸二線是目前世界上x80鋼級焊管用量最大,鋪設長度最長,輸氣壓力最高,徑管最大的管線工程。西氣東輸二線管線用鋼引發了中國綱中國管道用鋼的巨大變革,使我國從一個油氣輸送管發展水平嚴重滯後的國家一舉成為該行業的領跑者之一,而李鶴林便是引發變革的幾位關鍵人物之一。就全球已經建成和正在建設的天然氣高壓長輸管道而言,不論鋼級、長度,管徑、壁厚還是輸送壓力,西氣東輸二線都堪稱世界之最。

"把這條管道建成世界一流水平,這是我國石油天然氣行業共同的心聲,也是我多年的夢想。"

青藏鐵路,跨越5000米海拔,鋪就幸福天路

大國重器背後的科學家們——中國跨度

2006年7月1日,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鐵路——青藏鐵路全線通車。供圖中國中鐵集團公司

青藏鐵路起於青海省西寧市,途經格爾木市、崑崙山口、沱沱河沿,翻越唐古拉山口,進入西藏自治區安多、那曲、當雄、羊八井、拉薩,全長1956千米,是重要的進藏路線,被譽為"天路",青藏鐵路沿線海拔大部分在3000米以上,是中國第一條高原鐵路,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在凍土上路程最長的高原鐵路,是中國新世紀四大工程之一,2013年9月入選"全球百年工程",是世界鐵路建設史上的一座豐碑。

背後科學家:凍土專家張魯新

大國重器背後的科學家們——中國跨度

張魯新,我國凍土專家,1947年11月生於山東寧津。1970年畢業於唐山鐵道學院(今西南交通大學),主攻鐵道工程地質專業,現任青藏鐵路建設總指揮部專家諮詢組組長,中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

青藏鐵路要穿越連續多年凍土區550公里,不連續多年凍土區82公里,其中平均地溫高於-1.0℃的多年凍土區275公里,高含冰量多年凍土區221公里,高溫高含冰重疊路段約134公里。

高原凍土對溫度極為敏感,冬季結冰狀態下的凍土,會隨溫度降低發生劇烈膨脹,在路面隆起一片片冰丘,叫凍脹,夏季又隨著氣溫升高而融化,叫融沉,還易形成路面積水,造成翻漿,一次次的凍脹與融沉,導致路面塌陷、下沉、變形、破裂、翻漿,形成'搓板路'、'坑窪路',車輛通行困難、甚至無法通行。

青藏鐵路成敗的關鍵在路基,路基成敗的關鍵在凍土,在海拔4800米以上的高原,為確定凍土的性質,張魯新與另外一名同志一年曾挖過437個試坑;為確定青藏鐵路線路方案,張魯新曾步行在雪域荒原考察;為了獲取凍土長期承載力數據,張魯新曾在零下30攝氏度的寒夜裡頂著雪花和冰粒,不顧腿腳凍僵,站立8個小時觀測……茫茫雪域,張魯新已記不起經歷了多少生死考驗,他最燦爛的青春年華是在風火山和唐古拉度過的。

除了"四大工程"、青藏公路,最能代表中國跨度的還要數"中國橋樑"!

中國橋樑:跨越江海峽谷,將天塹變通途

一跨過江——楊泗港長江大橋

大國重器背後的科學家們——中國跨度

楊泗港長江大橋位於武漢白沙洲大橋和鸚鵡洲大橋之間,連接武漢三鎮中的漢陽區和武昌區,大橋總長約4.32公里,是武漢第十座跨江大橋、第一座雙層公路橋。楊泗港長江大橋主跨1700米,一步跨越長江,是長江上首座雙層公路懸索橋,同時也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雙層公路懸索橋。

楊泗港長江大橋突破性地在不設臨時墩的情況下,首次採用了全焊接鋼桁梁技術,幾乎沒佔用長江航道,完全依靠主纜實現主樑的懸掛和空中精確對拼焊接,僅用36天完成1700米鋼樑施工,刷新了世界紀錄。

背後科學家:楊泗港大橋總設計師徐恭義

大國重器背後的科學家們——中國跨度

徐恭義,1963年出生于山東省青島,1984年畢業於西南交通大學,現任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副總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詹天佑鐵道科學技術人才獎獲得者,2006年當選全國工程設計大師,2014年獲得全國首屆傑出工程師獎。2015年榮獲英國皇家土木工程師學會(簡稱ICE)"2015年度傑出成就獎",這是迄今為止被授予此榮譽的第一位中國工程師。2018年獲美國35屆國際橋樑大會約翰·A·羅布林終身成就獎,成為史上第一位獲得此榮譽的中國人,同時也是最年輕的獲獎者。

徐恭義作為總設計師主持設計了澳門西灣大橋、柳州紅光橋、東莞雙層公路大橋、濱州黃河公鐵兩用大橋、沿江鐵路鄱陽湖特大橋等30座大型橋樑工程的設計工作;作為項目負責人設計了汕頭海灣大橋、西陵長江大橋等20座不同類型的橋樑。目前主持設計完成的特大跨度懸索橋武漢楊泗港長江大橋、鎮江五峰山高速鐵路和高速公路兩用長江大橋以及國內特大跨度斜拉橋武漢青山長江大橋等重大工程,被譽為創紀錄的中國橋樑。

跨越伶仃洋——港珠澳大橋

大國重器背後的科學家們——中國跨度

珠江口,伶仃洋,海浪滾滾。遼闊洋麵上,一條蜿蜒盤旋的巨龍時而騰空、時而入海,最終伸向對岸。這條巨龍,就是震撼世界的超級工程——港珠澳大橋。港珠澳大橋總長55千米,設計使用壽命120年,抗16級颱風和八級地震,允許三十萬噸級油輪通過,它是目前全球總體跨度最長、鋼結構橋體最長、海底沉管隧道最長的跨海大橋,也是國際公認的公路建設史上技術最複雜、施工難度最大、工程規模最龐大的橋樑,被業界譽為橋樑界的"珠穆朗瑪峰",並被外媒稱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

背後科學家:港珠澳大橋總設計師孟凡超

大國重器背後的科學家們——中國跨度

孟凡超,1959年12月生於四川遂寧,1982年7月畢業於重慶交通學院(現重慶交通大學)橋樑與隧道專業,曾榮獲中國工程設計大師、中國交通建設十大橋樑人物等稱號,從事公路特大型橋樑勘察設計30餘年,先後主持、組織、參加完成了20多項國內外著名的特大型橋樑工程的勘察設計工作。他的名字與廈門海滄大橋、青島海灣大橋、黃石長江公路大橋,南京長江二橋、三橋,杭州灣跨海大橋,西堠門大橋國家重點工程項目緊緊鐫刻在一起。

背後科學家:港珠澳大橋"鐵娘子"張寶蘭

大國重器背後的科學家們——中國跨度

張寶蘭是中交四航局第一位教授級女高級工程師、港珠澳大橋沉管預製廠的試驗室主任,2011年5月,研究混凝土20多年的張寶蘭被委以重任,派往牛頭島管起港珠澳大橋沉管預製廠混凝土試驗室工作。"海中荒島,白手起家",在荒蕪的島上搭建試驗室,研究出提高混凝土抗裂性能的"超級配方",直到2017年大橋島隧完工,張寶蘭紮根荒島7年,也鑄就了一位新時代的"巾幗英雄"。

跨越千米峽谷——湘西矮寨特大懸索橋

大國重器背後的科學家們——中國跨度

湘西矮寨特大懸索橋是國家重點規劃的8條高速公路之一——長沙至重慶高速公路中的重點工程。該工程為雙層公路、觀光通道兩用橋樑,四車道高速公路特大橋。2007年開工,2012年3月正式通車。橋型方案為鋼桁加勁梁單跨懸索橋,全長1073.65m,懸索橋的主跨為1176m,創造了四項世界第一,橋身凌空高懸在矮寨大峽谷上,被當地少數民族同胞驚歎為"天橋"。

背後科學家:湘西矮寨大橋總設計師胡建華

大國重器背後的科學家們——中國跨度

胡建華,1966年8月出生,工學博士,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現任湖南省交通規劃勘察設計院副院長,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胡建華先後主持建設了湘西矮寨大橋、岳陽洞庭湖大橋等20多座具有首創意義的橋樑工程,發明了被譽為"第四種架橋方法"的"軌索滑移法",為中國從橋樑大國邁向橋樑強國作出了突出貢獻,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全國優秀工程設計金獎2項,中國專利金獎1項,以及第四屆湖南省光召科技獎,是我國橋樑工程建設領域的標誌性人物之一。

三十載以橋報國,為國家騰飛、民生便利,執著創新,無懼艱辛;三十載甘為橋基,為行業進步、後學成長,初心不改,孜孜以求。這正是胡建華從業三十餘載寫照。

參考文獻:

1.《南水北調工程簡介》,中國網

2.《汪易森 :水利春秋五十年》,新華網

3.《李立浧:祖國的需要是我的畢生追求》,人民網

4.《張魯新:一個人與一條路》,新浪網

5.《徐恭義:奔跑的阿甘,"要建造中國人留存永世的橋樑"》,央視網

6.《孟凡超:十三年的堅守》,中國網

7.《張寶蘭:"白手起家"荒島上建試驗室》,佛山新聞網

8.《矮寨大橋:一跨驚天地天塹變通途》,人民網湖南頻道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