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江蘇吳江盛澤古鎮,絲綢之都,魚米之鄉

這裡是行者老張的旅行和歷史研究所。

江蘇吳江盛澤古鎮,絲綢之都,魚米之鄉

絲綢,自古以來就是我國最負盛名的特產之一,深受全世界人民的喜愛,也因此誕生了著名的商貿通道“絲綢之路”。絲綢主要產自我國江南地區的浙江和江蘇兩省,可是,你知道中國最好的絲綢產自哪裡嗎?被稱為“絲綢之都”的居然只是一個“鎮”,江蘇吳江市的盛澤古鎮!盛澤鎮處於蘇南,太湖流域,這裡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最適合種植稻麥和種桑養蠶,自古就是著名的魚米之鄉、絲綢之鄉。

江蘇吳江盛澤古鎮,絲綢之都,魚米之鄉

盛澤這個鎮名的來歷源於三國時期,孫吳赤烏三年(公元240年),吳大帝孫權命上大夫倪讓、將軍徐傑、司馬領濠寨盛斌分撥地界建圍、作田、屯兵,從青草灘築寨到野合溪(今天的黃家溪),後人就稱盛斌故址為盛寨,因“寨”和“澤”在本地口音中相近,最後傳為了盛澤,因此也可以說盛斌是盛澤古鎮最早的開發者。

江蘇吳江盛澤古鎮,絲綢之都,魚米之鄉

盛澤的絲綢生產歷史悠久,明清時期最盛,和蘇州、杭州、湖州並稱我國的四大綢都,到了現代,隨著工業技術的改革,盛澤成為中國,乃至東方最大的絲綢紡織品專業市場之一。1992年被國家科委批准為國家級絲綢星火密集區,2002年被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命名為中國絲綢名鎮,成為我國絲綢紡織業最主要的生產基地、出口基地和產品集散地。

江蘇吳江盛澤古鎮,絲綢之都,魚米之鄉

以絲綢聞名天下的盛澤古鎮保存著眾多和絲綢有關的古蹟,最獨特的就是先蠶祠,看名字就知道和絲綢有密切關聯了,難道是為蠶建的祠?先蠶祠也叫蠶花殿、蠶王殿,位於盛澤古鎮五龍路口,是清代道光年間盛澤絲綢商人所建。祠為古典廟堂式建築,正面門樓飛簷斗拱,氣勢軒昂,兩邊是八字形清水磚壁,樸素典雅,前面是小廣場。

江蘇吳江盛澤古鎮,絲綢之都,魚米之鄉

三座拱門正中間有豎扁為祠名,兩側上方分別書寫“織雲”和“繡錦”,見證了盛澤當年絲綢業的繁榮。穿過門樓是一座古色古香的戲樓,戲樓兩側和廂樓相通,戲臺朝北,下面的石板廣場一直延伸至正殿前,寬闊的場地可以容萬人聚會。那麼,這座先蠶祠裡面到底供奉的是誰呢?

江蘇吳江盛澤古鎮,絲綢之都,魚米之鄉

先蠶祠雄偉高敞的正殿內供奉著三位大神,分別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軒轅、神農和嫘祖,軒轅就是黃帝,神農是中華民族的農業始祖,也叫炎帝,我們中國人都是炎黃子孫,炎黃二帝就是他們兩位。另一位嫘祖則是黃帝的妻子,正是她教會了百姓養蠶繅絲,是我國絲綢行業的“祖師爺”。

江蘇吳江盛澤古鎮,絲綢之都,魚米之鄉

這樣一看,先蠶祠內供奉他們也就理所應當了,盛澤的先民養蠶時來祠裡拜一拜人文始祖和行業祖師,祈求神靈保佑,蠶繭豐收,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因此,先蠶祠也歷來香火旺盛,現在雖然養蠶的人不多了,但是先蠶祠卻依舊人來人往,人們到盛澤古鎮遊覽都要來瞻仰一下幾位始祖,瞭解華夏文明的發展史。

江蘇吳江盛澤古鎮,絲綢之都,魚米之鄉

濟東會館是另一座絲綢行業古蹟,會館建於清嘉慶年間,是山東濟南府的絲綢商人所建,民國至上世紀九十年代對會館進行過幾次修繕。清代時會館規模較大,經過損毀、改建,現存建築有牆門、前廳、戲臺、正廳三進,濟東會館坐北朝南,三進都是三開間,硬山頂,大門外就是臨河街道,方便當年的商人裝卸貨物以及迎賓送客。

江蘇吳江盛澤古鎮,絲綢之都,魚米之鄉

位於盛澤古鎮小口圩的仲子廟是古鎮仲氏家族的祖廟,而且是御賜廟宇,獨一無二,也是全國仲廟中面積最大、祭祀規格最高的仲子廟。因此也叫御賜仲子廟、御賜河內公廟,始建於南宋紹興元年,是宋高宗趙構御賜給仲子的,仲子是孔子的大弟子,字子路,為儒家先賢。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追封為衛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加封河內公,南宋度宗鹹淳二年進封衛國公,清雍正皇帝上尊號為衛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