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9 貴州歷史600年大事記(清代以前)

距今50-60萬年前,貴州已有人類活動。

舊石器時代:黔西縣的觀音洞文化(早期);桐梓人(中期);水城人(中晚期);興義縣貓貓洞遺址及興義人(晚期);普定縣穿洞遺址(晚期)。新石器時代:威寧的中河、赫章的可樂、畢節的青場、平壩的白雲等遺址。

貴州省在古代的地域名稱,大範圍可追溯到殷至周初,具體指前十四世紀初至前十二世紀初。今貴州是鬼方的主要部分。殷武丁三十二祀,“出師次荊代鬼方。三年克”。

春秋時期,今貴州地為荊州西南裔,泛稱南蠻或荊蠻。今貴州境內分屬黔中、巴、鄨、鰼、蜀、牂牁等國邑,其中牂牁國最大,其北部轄地佔今貴州一半,政治中心叫夜郎邑(今安順),建立該國的是土著濮人(今仡佬族先民)。

布依族與“駱越”有密切的歷史淵源,大約在戰國時,古越人在五嶺以南建立許多部落,其中“駱越”一支在今紅水河流域。漢以後,“駱越”等名稱消失,史書中常以

濮或僚、番等稱呼布依族。明代學者認為,侗族也是“僚人”一支發展而來。

仡佬族是貴州古老民族之一,古稱僚(音“老”)或鳩僚、葛僚、革僚、仡佬等。“僚”字最早出在《後漢書》。僚是古代百濮的一支。

苗族的先人,大約在秦漢之際,已在今湘西及銅仁、松桃等地的五溪地區居住,史稱“五溪蠻”宋以後,文獻開始以“苗”做為苗族的稱謂,有的史籍也把苗族做為西南部分少數民族的泛稱。

水族是從百越、僚等族中逐漸發展起來的一個民族。

約公元前770年-前476年,春秋中期,牂牁國順從齊桓公號令。

約公元前476年-前475年,春秋末、戰國初,牂牁國勢衰,

夜郎國興起。

戰國時期,今貴州地區包含兩部分:一是從沿河至榕江以東,仍為楚國的黔中地,一度曾為秦國的黔中郡;一是其他地方都屬大夜郎國範圍(春秋末年牂牁國衰落後,濮人興起,佔領其領土,定國號為夜郎國,其區域佔今貴州的3/4,今雲南的1/4,今廣西西北一小部分,今四川重慶少許地方,缺今貴州東部)。

約公元前361年(戰國楚宣王九年以前),楚有巴、黔中地。

公元前277年(秦昭襄王三十年),秦略定巫、黔中地始置黔中郡。

公元前277年(楚頃襄王二十二年),黔中地復歸楚,楚將莊蹻領兵溯沅江西征,打到滇(昆明),控制夜郎諸國。

秦統一至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通西南夷以前,共86年。今貴州絕大部分在漢代屬古夜郎國範圍。

秦代貴州主要是巴郡的一部分(今貴州北部、西北部,下設鄨縣)、象郡的大部分(今貴州中部和南部,象郡佔今貴州面積一半以上,下設

夜郎縣、且蘭縣、毋斂縣、漢陽縣、鐔成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重置黔中郡。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三年前),遣常頞略通五尺道,在大夜郎境置鄨、漢陽、且蘭、夜郎、毋斂五縣,以鄨縣屬巴郡。在黔中郡南境置鐔成縣。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略取南越,置象郡。以先置之漢陽、且蘭、夜郎、毋斂、鐔成五縣屬之。

公元前207年(秦末),夜郎諸國復興,脫滇控制。

漢代時,今貴州境內主要屬牂柯郡(包括雲南一部分),北部邊緣區域屬巴郡,東部一部分區域屬武陵郡,西部極小區域屬犍為郡,南部極小區域屬鬱林郡。

公元前202年(漢高祖五年),改秦黔中郡為武陵郡。

公元前135年(漢武帝建元六年),派唐蒙通南夷,從巴郡符關(今四川合江)南下進入大夜郎國,見夜郎侯多同,約置吏。

公元前130年(漢武帝元光五年),以鄨、鰼、莫地及廣漢郡之一部置犍為郡。

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元鼎六年),平南夷,置牂柯郡。夜郎侯入朝,受封為夜郎王,保領且同亭地。

從公元前651年東周時期,古牂牁國出現在齊桓公葵丘會盟時(存在時間應更早),到公元前111年設置牂柯郡,經過540多年。

公元前105年(漢武帝元封五年),設十三部刺史督察郡縣。犍為郡、牂柯郡隸益州,武陵郡隸荊州。

公元前86年(漢昭帝始元元年),牂牁等地三萬餘眾反漢。

公元前28年-公元前25年(漢成帝河平中),牂柯太守陳立斬夜郎王興等,歷時二百餘年的夜郎國亡。古夜郎從最初見於文獻(春秋末年),到夜郎國消滅,有250多年。

公元14年(新莽天鳳元年),西南各族人民反王莽,先後殺大尹周欽、程隆。

公元17年(新莽天鳳三年),王莽鎮壓鉤町民反。

公元25年(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封牂柯謝暹為義郎。

公元47年(漢光武帝建成二十三年),相單程率瑤民起義,大敗漢武威將軍劉尚兵。

公元158-166年(東漢桓帝延熹年間),毋斂人尹珍歷任尚書丞郎、荊州刺史。

公元176年(漢靈帝熹平五年),南中人民起義,強迫原益州太守雍陟參加。

兩漢時期的文化。舍人,漢武帝時犍為郡鄨邑(今貴州遵義)人,曾任犍為郡文學卒史,著有《爾雅注》三卷。盛覽(字長通),漢武帝時的“牂柯名士”,曾向司馬相如學辭賦。尹珍(字道真),東漢時毋斂縣人,是當時貴州一帶的著名學者和書法家,在當地講學,傳播儒家經學和文字學。

三國時期,今貴州歸蜀漢管轄,主要屬牂柯郡,其餘少部分地區屬武陵、涪陵等郡。

221年(三國蜀漢昭烈帝章武元年),改巴東屬國涪陵郡。

223年(三國蜀漢後主建興元年),益州豪帥雍闓、牂柯郡丞朱褒等反。

225年(三國蜀漢後主建興三年),諸葛亮平定南中,改益州郡為建寧郡,分建寧、牂柯二郡地置興古郡。

233年(三國蜀漢後主建興十一年),牂柯、興古等地僚民反蜀漢。

兩晉和南北朝劉宋時期,今貴州主要劃為牂柯郡(轄地較原來大範圍縮小)、夜郎郡、平蠻郡、西平郡、武陵郡管轄,部分屬涪陵郡、朱提郡、江陽郡轄地。

283年(西晉武帝太康四年),牂柯等地人民反,攻郡城。

313年(西晉愍帝建興三年),武陵五溪人民起義。

333年(東晉成帝咸和八年),牂柯太守謝恕保境為晉。

450年(劉宋孝武帝孝建元年),分荊、湘、江、豫四州之地置郢州,武陵郡隸郢州。

南北朝南齊時期,今貴州主要劃為南牂柯郡、夜郎郡、西平郡、平蠻郡、東牂柯郡、武陵郡管轄,少部分區域歸南朱提郡、興古郡、涪陵郡、東江陽郡、南廣郡管轄。

485年(蕭齊武帝永明三年),分武陵郡中南部置東牂柯郡,隸郢州。

南北朝梁陳及北周時期,今貴州主要劃為南牂柯郡、夜郎郡、東牂柯郡、平蠻郡管轄,少部分區域歸齊熙郡、戍夜郎郡、南陽郡、涪陵郡、東江陽郡、沅陵郡管轄以及南寧州土著豪族、東爨烏蠻區域。

548年(蕭梁武帝時候景亂後),劃武陵郡與東牂柯郡之間地僑置夜郎郡。寧州郡縣為土著豪爨瓚佔據,遙降於北周。

564年(北周武帝保定四年),涪陵豪長田思鶴附周,周遙置奉州。

574年(北周武帝建德三年),改奉州曰黔州。

578年(北周宣帝宣政元年),招慰僚王,遙置費州。

隋朝時期,今貴州境內的行政區劃,較為穩定的有七個州郡:牂州牂柯郡、辰州沅陵郡、黔州黔安郡、巴東郡、瀘川郡、明陽郡、始安郡。

581年(隋文帝開皇元年),置牂柯州。煬帝時改曰牂柯郡。

583年(隋文帝開皇三年),東、西爨首領爨震、爨鰼降附隋。

606年(隋煬帝大業二年),改黔州曰黔安郡。

607年(隋煬帝大業三年),黔安蠻田羅駒起兵反隋。

唐代在貴州設有州(郡)縣,州郡互用,用郡16年(唐玄宗天寶元年至唐肅宗乾元元年,即742-758年),此外前後288年用州作為中級行政區。州分經制州、羈縻州,還有化外之州,稱某某蠻、某某夷、某某部、某某國。唐代在今貴州設立的行政區相對穩定的有黔中道(下設黔州黔中郡、思州寧夷郡、錦州盧陽郡、敘州潭陽郡、獎州龍溪郡、費州涪川郡、夷州義泉郡、播州播川郡、溱州溱溪郡、南州南川郡、牂州、充州、應州、撫水州、莊州、琰州、蠻州、矩州、其他羈縻小州)、劍南道(瀘州瀘川郡、盤州、三個羈縻小州)、嶺南道(環州整平郡部分、融州融水郡部分)、牂柯國。

620年(唐高祖武德三年),牂柯謝龍羽受封

夜郎郡公。

621年(唐高祖武德四年),於今貴陽地置矩州。名為貴州的起源。

629年(唐太宗貞觀三年),東爨蠻首領謝元深入朝,西趙夷子蠻遣使入朝。

630年(唐太宗貞觀四年),於黔州設黔州都督府,監督黔州等經制,兼領充州等羈縻州。

643年(唐太宗貞觀二十一年),西趙首領趙磨率萬餘戶內附。

659年(唐高宗顯慶四年),元勳長孫無忌流放黔州。

733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分江南道置黔中道亦治黔州。

737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牂柯首領趙君入朝。夷州刺史楊叡洲放古州。

746年(唐玄宗天寶五年),隴右節度使皇甫帷貶播州太守。

751年(唐玄宗天寶十年),東爨烏蠻叛附南詔。

753年(唐玄宗天寶十二年),李林甫黨羽衛包貶夜郎尉。

757年(唐肅宗至德二年),李白長流夜郎,三年赦回。

760年(唐肅宗上元元年),秦州刺史韋倫貶務川尉。御史中丞毛若虛貶牂州賓化尉。

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第五琦長流夷州。河中尹趙惠伯貶費州多田尉。

804年(唐德宗貞元二十年),向子琪率溪州人民起義。

813年(唐憲宗元和八年),辰、漵、錦三州人民起義。

836年(唐文宗開成元年),烏蠻鬼主阿佩以明州地內屬。

842年(唐武宗會昌二年),唐封阿佩為羅甸王。

873年(唐懿宗鹹通十四年),南詔攻陷播州。

876年(唐僖宗乾符三年),楊端應募復播州,留鎮,子孫世領播地。

唐貞觀年間,遵義縣城北三十里建金鼎(頂)山寺。沿河縣的官舟在唐代建有永佛寺。黃平州在唐代建有相寶寺。

907年(後梁太祖開平元年),朱溫令文武官奉使朝貢,並限期到京,黔、桂等地限二十日。

926年(後唐天成元年),明宗李嗣源貶宰相豆盧革為費州司戶參軍。

927年(後唐天成二年),以左衛上將軍烏昭遠充入蠻國信使。宋朝化等入朝。

928年(後唐天成三年),李承約為黔南節度使,安撫諸夷,勸農桑,興學校。

939年(後晉高祖天福四年),溪州刺史彭世愁領人民反。

宋朝時期,997年劃全國為15路,後有增有減;第二級行政區為府、州、軍、監;第三級為縣(縣下設關、城、砦、堡)。涉及今貴州的行政區劃有:夔州路(紹慶府、思州、播州樂源郡、南平軍、羈縻小州、矩州等)、潼川路(滬州瀘川郡)、荊湖北路(沅州、靖州)、廣南西路(融州融水郡)。

974年(宋太祖開寶七年),

矩州土著首領貴乞內附,宋廷就其土音敕有“惟爾貴州”語句,是為“貴州”名稱見於文獻之始。(戡誤:“貴州”之名最早見於唐代,在現在廣西境內)

995年(宋太宗至道元年),南寧州龍漢驍入貢,宋廷封為歸化王。

1088年(宋哲宗元祐三年),楊晟臺起義。

1107年(宋徽宗大觀元年),思州土著首領田祐恭入朝乞內附,宋廷以其地置思州。

1108年(宋徽宗大觀二年),播州楊氏向宋廷獻地。宋廷在其地置州及遵義軍、遵義縣。

1133年(宋高宗紹興三年),置市馬司於羅甸。

1170年(宋孝宗乾道六年),盧陽僚民楊添起義。

1228年(宋理宗紹定元年),升黔州為紹慶府,領羈縻州四十九。

1242年(宋理宗淳祐二年),冉氏兄弟在釣魚山等地建城十餘座,以抗蒙古軍。

1260-1275年(宋理宗景定元年至宋恭宗德祐元年),思州、播州等地人民抗擊蒙古軍。

元朝時期,京師置中書省,稱腹裡,全國置11行中書省,簡稱行省,長官為平章政事,其中涉及今貴州省的有三行省:湖廣行省、四川行省、雲南行省,下設行政區有:八番順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順元路軍民宣撫司、管番民總管府、金竹府、定遠府、九安撫司、三長官司)、播州宣慰司(播州宣撫司、黃平府、紹慶府、乖西府)、思州宣慰司(思州宣撫司、鎮遠府、黎平府)、新添葛蠻安撫司、慶遠南丹安撫司、普定路、普安路、烏撒烏蒙宣慰司。

1278年(元世祖至元十五年),封水西阿榨為安撫使,是為貴州土司制開始。

約13世紀末(元初),回族徙入貴州。

1279年(元世祖至元十六年),設八番羅甸安撫司。羅施鬼國阿榨反。

1280年(元世祖至元十七年),羅施鬼國阿榨受招降。

1283年(元世祖至元二十年),討平九溪十八洞。設順元蠻夷官。

1292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並順元、亦奚不薜、八番羅甸三宣慰司為一路,曰八番順元等處宣慰司兼都元帥府。

1298年(元成宗大德二年),八番桑柘蠻王二萬等起義。

1301年(元成宗大德五年),宋隆濟起兵,水西奢節響應。

1302年(元成宗大德六年),阿永蠻雄挫起兵於赤水河。

1310年(元武宗至大三年),乖西土官阿馬起兵。

1313年(元仁宗皇慶二年),貴州始設書院(文明書院)。

1360年(元惠宗至正二十年),朱元璋農民軍之一部至湖南,思南、思州二田氏歸附朱元璋。

宋元時期,南宋紹興年間,在今沿河縣建有鑾塘書院;宋初在今遵義設學校;1244年,安撫使楊文在播州建孔子廟;1313年,貴陽城東順元路建文明書院;1317年,普定路軍民總管府判官趙將仕在普定立學校。宋時遵義冉從舟,甕安猶道明,以及楊震、李敏之、白震等,先後被錄取為進士。宋代著名寺院有桐梓的鼎山寺、黃平的寶珠寺(一名嶺卡寺)、沿河的沿豐寺、銅仁的回龍寺、遵義的桃源山寺、開陽的靈泉寺、貴陽的大興寺。

明代全國大行政區有13個,叫承宣布政使司,習慣上稱省。貴州承宣布政使司,於1413年二月(明成祖永樂十一年)設置,今貴州省正式建立,今貴州大部分地方不再分隸於鄰近各大政區,結束了過去的零散狀況。全國軍事機構有15個,叫都指揮使司,貴州都指揮使司於1382年正月(明太祖洪武十五年)設立。全國監察刑法機構13個,叫提刑按察使司,貴州提刑按察使司於1414年(永樂十二年)設立。在貴州等民族關係複雜的地區,土、流並治,利用土著大姓,同時設立宣慰使司進行管理統治。貴州宣慰使司設於1371年(洪武四年)。

貴州全省的行政、軍事、監察、民族四種機構,治貴州城(貴陽)。

布政司下軍政區有府和直隸州,府又分軍民府和府,軍民府兼管軍政、民政,府單管民政。貴州布政司1413年轄8府,1602年時轄10府。與府相應的軍事機構有軍民指揮使司或衛。貴州都指揮使司轄18衛。府或直隸州所轄政區為州和縣,貴州布政司範圍有9州14縣。與州、縣相應的軍事機構叫守禦千戶所,貴州都司範圍有21所。

明代在貴州省設立的相關機構有:貴州宣慰司(境內有貴州衛、貴州前衛、龍里軍民指揮使司、新添軍民指揮使司、威清衛、平壩衛、敷勇衛、鎮西衛)、貴陽軍民府(新貴縣、貴定縣、定番州、廣順州、開州)、安順軍民府(鎮寧州、永寧州、普安州、普定衛軍民指揮使司、安莊衛、安南衛、普安衛)、都勻府(麻哈州、獨山州、清平縣)、平越軍民府(黃平州、餘慶縣、甕安縣、湄潭縣、清平衛、興隆衛)、鎮遠府(鎮遠縣、施秉縣、偏橋長官司、邛水五洞蠻夷長官司、臻剖六洞橫坡等處長官司)、黎平府(永從縣)、思州府(倚都坪峨異溪蠻夷長官司、府西都素蠻夷長官司、府北施溪長官司、府東北黃道溪長官司)、石阡府(石阡長官司、西北苗民長官司、西南葛彰商長官司、龍泉縣)、思南府(安化縣、婺川縣、印江縣、府北沿河祐溪長官司、府東北朗溪蠻夷長官司)、銅仁府(銅仁縣、府西南省溪長官司、府西北烏羅長官司、府西提溪長官司、府南大萬山長官司)、貴州都指揮使司所轄諸衛(烏撒衛、畢節衛、赤水衛)、湖廣佈政司、都指揮使司所領縣、衛(天柱縣、鎮遠衛、清浪衛、偏橋衛、平溪衛、銅鼓衛、五開衛)、廣西布政司所領縣、衛(荔波縣)、四川布政司所領軍民府(遵義軍民府:遵義縣、桐梓縣、真安州、綏陽縣、仁懷縣;烏撒軍民府)。

1376年(明太祖洪武九年),王乃領導布依族人民起義。

1378年(明太祖洪武十一年),吳勉領導侗、苗人民起義。始於貴州屯田。

1382年(明太祖洪武十五年),統一貴州全境。開關索嶺古道。

1381-1384年,貴州水西安氏等農奴主欲叛亂,水西安氏代表奢香夫人與朱元璋達成協議,殺明都督馬曄,保持了貴州政局穩定。1391年(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奢香襲貴州宣慰使,奢香組織開通貴州到雲南、四川的九個驛站,1396年奢香去世。

1413年(明成祖永樂十一年),置貴州等處承宣布政使司。習稱貴州省。

1449年(明英宗正統十四年),興隆衛韋同烈起義。

1508年(明武宗正德二年),阿賈等領導人民反抗水東統治。

1508-1510年(明正德二年至五年),王陽明貶謫貴州龍場驛。

1568年(明穆宗隆慶二年),移程番府入貴州布政司城。次年改名貴陽府,

是為“貴陽”名稱之始。

1597年(明神宗萬曆二十四年),建甲秀樓於貴陽府城南。

1599年(明神宗萬曆二十七年),播州楊應龍反。

1605年(明神宗萬曆三十三年),以阿萬、阿皆等為首的各族人民大起義。

1622年(明熹宗天啟二年),水西安邦彥反。

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政權時,楊氏據有播州已傳至21世楊鏗。1372年,楊鏗歸順明朝。1572年(明神宗萬曆元年),楊應龍世襲播州統治,明朝授以宣慰使。楊應龍極為殘暴,生殺任情。朝廷及貴州、四川兩省欲對問罪楊應龍。1599年五月(萬曆二十七年),楊應龍起兵造反。四川巡撫李化龍前往鎮壓。1600年六月,朝廷組織四川、貴州、陝西、甘肅、浙江、湖廣、雲南等省軍隊20多萬,分八路圍殲楊應龍,最後攻破海龍囤,楊應龍兵敗自焚而死。明朝平播之後,對楊應龍原據有的播州地區,實行改土歸流

,其中遵義縣、桐梓、仁懷、正安仍歸四川統治(1727年,將這些地區即遵義府改隸貴州),湄潭、風岡、甕安、餘慶改隸貴州。

明代文化:1508-1510年(正德三年至五年),時任南京兵部職方主事的王陽明被貶為貴州龍場驛(今修文)驛丞,在龍岡書院講學,寫《五經臆說》。1509年受貴州提學副使席書的聘請,擔任貴州書院(貴陽文明書院?)的主講,在這裡第一次提出了“知行合一”說,成為以後王陽明主觀唯心主義哲學思想體系的重要內容。1535年,建貴陽陽明書院明代貴州各地創建的書院還有:程番府的中峰書院、正學書院,修文的龍岡書院、陽明書院,平越的石璧書院,偏橋的南山書院,石阡的明德書院,貴定的魁山書院,畢節的青螺書院,銅仁的銅江書院,鎮遠的紫陽書院,思南的鬥坤書院,黃平的月潭書院,都勻的鶴樓書院和南皋書院等。1369年,明朝廷通令全國設立府、州、縣學,此後,貴州學校陸續建立,建立行省後,各府、衛學校驟增。1597年(萬曆二十七年),明江東之建甲秀樓。安順圓通寺建於1274年。明永樂到明滅亡,貴州地方誌編修近40部(目前倖存不超過10部)。

清朝時期,1727年(雍正五年),劃四川遵義府並所轄的遵義、綏陽、桐梓、仁懷、正安五州縣隸貴州。清代前期貴州布政司共領12府、1直隸州、3直隸廳,其下再共領13州、31縣、11廳、1衛:貴陽府、安順府、都勻府、興義府、大定府、遵義府、思南府、石阡府、銅仁府、思州府、鎮遠府、黎平府、平越直隸州、松桃直隸廳、仁懷直隸廳、普安直隸廳。

1647年(清順治四年),孫可望、李定國率大西軍入貴州。

1652年(清順治九年),大西軍接明永曆帝至南隆所,改名安龍府。農軍分三路抗擊清軍。

1657年(清順治十四年),孫可望發動內戰,兵敗降清。

1658年(清順治十五年),清軍分三路進攻雲、貴。

1664年(清康熙三年),安坤、安重聖反。

1665年(清康熙四年),以水西轄地置黔西、大定、平遠三府。

1666年(清康熙五年),改烏撒土府為威寧府。

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吳三桂叛清。

1678年(清康熙十七年),吳三桂稱帝,國號周,八月病死。

1681年(清康熙二十年),清滅周,吳世璠自殺。

1726年(清雍正四年),貴州始行“改土歸流”。

1727年(清雍正五年),撥四川之遵義府及所轄一州四縣隸貴州。黎平謬衝花苗起義。

1733年(清雍正十一年),陽明書院改稱貴山書院。

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古州包利、紅銀領導苗族起義。

1736年(清乾隆元年),古州苗民起義失敗。

1741年(清乾隆六年),石金元起義於黎平。

1770年(清乾隆三十五年),桐梓民變。

1783年(清乾隆四十八年),天主教傳入貴州。

1794年(清乾隆五十九年),會黨曾石保在桐梓老鴉窩反清。

1795年(清乾隆六二年),石柳鄧領導苗民大起義。

1796年(清嘉慶元年),王囊仙、韋阿信領導布依族人民起義。清溪縣會黨起義。

1831年(清道光十一年),開泰縣馬紹湯等起義拜三合會。

1838年(清道光十八年),仁懷穆繼賢、謝法真領導起義。

清代文化:1759年,天主教從四川傳入貴州務川;整理和考訂古代經書方面有成就的人物有鄭珍和莫友芝二人;方誌學編修興起,數量可觀,《遵義府志》為“天下第一府志”。

中國曆代地方區劃統屬簡表

秦:

郡→縣

漢:

州→郡→縣

州→屬國都慰

魏晉南北朝:

州→郡→縣

隋:

州→縣

郡→縣

唐:

道→經制州(郡)→縣

道→羈縻州→縣

宋:

路→府(州)→縣(羈縻州)→關、城、砦、堡

路→軍(廂軍區)

路→監(礦務區)

元:

行省→路→府→州→縣(流官,長官司)

行省→宣慰司→宣撫司→安撫司(土官,長官司)

明:

布政司→軍民府(府、直隸州)→州(縣)(流官,長官司、巡檢司)

布政司→宣慰司(土官,長官司、土巡檢司)

都指揮司→衛(軍民指揮司)→千戶所→百戶所

清:

省→府(直隸州、直隸廳)→州(縣、廳)

——摘自周春元、王燕玉、張祥光、胡克敏著作

貴州歷史600年大事記(清代以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